从“永不贪污”的口号看政治生态

 
 

    本来公务员宣誓没什么大惊小怪,更准确点是见怪不改,不过这次可是怪得惊动劳苦大众。大家耳熟能详的宣言也就是爱这个爱那个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等,可这次不一样,广东某市几个“高危行业”(税务、海关)的年轻新入职公务员集体宣誓,“当官后绝不贪污”。有人发出疑问,领导可不可以也出来宣誓?

    在中国,权力和道德的关系实在奇妙,古语云,以德配天,也就是说只要道德高尚的人才能管理统治国家,而你的位子越高,那你的道德水准就应越高。因此,权力越高,群众的道德期许就越高。反过来,权力则把这种神圣化的道德特权化(应然向“实然”转化),舍我其谁呢。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谁就有了至高无上的道德特权。道德已经附属化了,成为权力的内在附属性能。这种社会形态是违背人类常识的,权力总是和腐化贪渎联系在一起,所以,政治权力需要相互制衡,怎么在这里权力却把道德内在化了而不是与道德分离呢?其实,按道理说,治理国家的人道德水准肯定要高点,可是,老祖宗就是没有从根本上人特别腐化堕落的罪行,他们相信教化,教化可以出圣贤。因此,对人性罪行缺乏深刻的认识导致政治生态中进入与退出机制的粗糙化,缺乏良性循环,政治的演变也就格外的惨烈和血腥:腐化与暴动成为历史的主旋律。防止腐化的根本出路是权力制衡,而不是垄断,当然,道德在现在法治社会也是不可或缺的,缺乏道德,社会是无法良性循环的,但,这种道德不应是权力的内在附属性能,而应和权力分离。中国缺乏罪性文化,应在罪行文化的基础上向道德回归(圣经上说,这世上没有义人,连一个都没有,但上帝却很看重他的选民的德行,这种建立在罪性上的道德观不仅使道德更加诚实,也使西方和东方政治的路数产生分野)。

    时光倒流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智伯与范式家族斗得水深火热,最后范式被灭了。有一个人,乘机跑到范式的大院里偷东西,发现了一个很不多的大钟,历史在这里加了着重号,著名的“掩耳盗铃”故事开演了。这个小偷不小心成了名人,被各国纷纷“报道”,《吕氏春秋》特别予以收录,可惜的是,此人没留下名字以供人瞻仰。

    几千年过去了,难道还没有长进? 唯一的变化就是从偷偷摸摸到大众之下即兴表演了。这种幽默遍地开花,只是让人笑得太沉重,太无奈,悲剧与戏剧同时诞生了!

    用《圣经》上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短文吧。

   “祸哉,你们经师和法利赛假善人!因为你们洗擦杯盘的外面,里面却是劫持与贪欲......你们外面叫人看来倒像义人,你们里面却满是虚伪和不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4 11:56:23编辑过]

自从有了是非,人便不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