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砥平里之战

砥平里之战

来源: 文学城 洪政民

砥平里之战是中方非常著名的败仗,网上网下都有不少关于砥平里的文章,但感觉比较
全面真实地描述和分析很少,笔者也很难达到这一高度,除了水平有限,缺少可靠资料
也是个大问题。不管怎样,丑媳妇总是要见公婆,抛砖引玉,就算给各位方家提供一个
进一步讨论的平台吧。

先做个预告,准备按时间顺序写,大致分以下几个部分:

横城战役后的形势(2/13/1951)
砥平里第一晚(2/13-2/14夜)
注岩里和原州 (2/14昼)
砥平里第二晚(2/14-2/15夜)
增援与阻击 (2/15/1951昼)
最后的决定 (2/15/1951 夜)
总结与意义

横城战役后的形势

甚至在横城战役还没有结束时,彭德怀和邓华就下令打砥平里了(注1),但彭与邓想象
中的战斗模式决不是攻坚,而是和横城及中方入朝后的其它成功的战役一样,是准备正
面施压,侧背截断,再歼敌于逃路。2/12日下午,邓华命令在横城战役中各军和师的预
备队即40军119师(缺一个团)和120师359团及42军125师的375团共4个团由119师统一指
挥攻砥平里(注2);奇怪的是,邓华似乎没有告诉119师他还安排了另外2路人马,原在
砥平里西侧保护38军汉江南岸突出部侧翼的42军126师也奉命截断砥平里南的24A公路及
从西面进攻砥平里;而横城战役的总预备队39军115和116师也开始南下,从东侧远远地
瞄着另一条路, 砥平里至骊州的24号公路,似乎是在引诱砥平里美军从该路撤退,再来
个猛虎扑食,歼逃敌于运动中。

美军方面,李奇微早在2/12日与美10军司令阿尔蒙德的见面时就说要坚守砥平里,但是
当驻守砥平里的美2师23团的左右友邻都纷纷撤退(西侧是美21团1个营,东侧是美9团第
1营)之后,23团团长Freeman不想自己当“熟透的李子”等着中国人来采摘,也反复地
要求撤退,美2师和美10军都同意了,但阿尔蒙德强调需要李奇微最后批准。在等待期间
美23团也作了些撤退的准备,储备的弹药太多,带不走的准备无目标地发射掉,Freeman
也在考虑撤退路线,“一个选择是到第24师(通过24A公路经梨浦里到利川), 另一个是
回到我原来的地方(24号公路到骊州)”(注3),但不久美10军上下等待李奇微改变主
意的期望落了空,李奇微重申了守住砥平里的决心。

李奇微为什么要守砥平里?这里赘言几句,抗美援朝战争史说是放弃砥平里会致使西侧
美9军的侧翼暴露而招致美全线龟裂(注4, 239),错!从地图上看,放弃砥平里实际
上拉平了美军防线因而表面上看来有利于美军的防守,这也是为什么美10军上下都要求
撤出砥平里的原因之一,但李奇微比美军其他将领棋高一着,他看出砥平里虽然不是美
军防守的“急所”(这里用了个围棋术语),但却是中方的“急所”,中方在横城打开
了战役缺口,无论是按中方预定计划和美军的预测,中方都是要利用这个缺口继续发展
,下个目标肯定是原州及后方的牧溪洞忠州和堤川方向,美军守住砥平里这个突破口的
根部从而对突击之中朝方部队的侧翼形成了巨大威胁,使中方不敢放胆进攻,更有可能
消中方的突破于无形。

但是如果砥平里的美23团守不住被消灭了,那可是舍了孩子又打不了狼的局面了,虽然
李奇微好像表现得很有信心,他富有欧战经验,可能二战中的突出部战役中(阿登战役
)美空降101师的环形防御给他的印象很深,但笔者认为李奇微实际上心里也不是那么有
底,这还是一种赌博,守砥平里的价值如此之大使他认为值得一赌,最后他赌赢了。

注1。军事科学院,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p238。
注2。李英等,四十军在朝鲜,p240。
注3。J. D. Coleman,Wonju: The Gettysburg of the Korean War, p173。
注4。军事科学院,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p239。

上面说了砥平里不是美军防守的“急所”,那么美军的“急所”在哪里?答案是原州。2
/12日中午当阿尔蒙德见横城不保,便开始准备原州的防御了,横城附近的美军后来也大
都退到原州,主力是空降187团,部署在被认为中方最有可能袭来的方向, 29号公路的两
侧,187团的东翼是韩3师第18团,西翼依次是美38团3营一部和荷兰营,美9团1营,美38
团未受损的第2营作为预备队,美7师17团2营放在原州南以保证后方安全(注5),又说1
7团大部都位于原州南(注6)。

2/12-2/13日原州方面中方没有动静,这是一个失误,没有打出连续组合拳,给了美方宝
贵的喘息时间,同时美方突然注意到在原州西侧的美9团1营和砥平里之间有个长达12英
里的地段没有防守!而中方的2个师(115和116师)看来正在向缺口挺进,如果这2个师
继续前进,遇到的抵抗会很轻微,可以轻松地把美10军防线撕开两半,绕到美10军的后
方。美方紧急从美9军转隶英27旅和韩6师填补空缺,眼看是赶不上了,但对于美方幸运
的是115和116师另有计划,它们转向了砥平里的后方(注7)。

邓华在原州方向当然也有筹划,2/13日下午,他下令42军主力(124师和125师2个团)往
原州西南方向穿插截断原州西至骊州的20号和原州南至牧溪洞的29号公路,40军120师(2
个团+119师的355团)归42军指挥从原州的西北方进攻,66军主力(196和197师)沿着29
号公路东侧向美韩军正面施加压力(注8)。这又是一个典型的中式打法,和横城及设想
的砥平里打法相似,都是正面施压,侧背迂回穿插,穿插要选择弱敌如韩军或绕过强敌
如美军。

有一点让人迷惑不解的是,反击发动前在打横城或砥平里中二选一时强调力量不够不能
同时打两处,为什么在横城战役结束后又同时打砥平里和原州?而且从力量的安排看打
砥平里似乎放在了首位,这又与打横城的初衷不一致,打完横城再向牧溪洞忠州方向发
展是中方事先既定的计划,但现在给打了折扣,用了非主力的42和66军而且延误了一天
后才发动。除了因横城的胜利而导致的轻敌外还有什么另外的解释?

一个可能原因是中方对于深入到自己身后的砥平里无法容忍,邓华等中共将领长期以来
习惯于打侧后迂回包围的歼灭战,老是算计别人的人对于别人的同样算计也特别敏感,
习惯于包围对手的也最怕自己的后方受威胁被包围,所以只要砥平里的美军不跑或来不
及跑,横城之后打砥平是个不言而喻的选择。笔者在这里会禁不住设想,假如是隆美尔
那样富有冒险性的将领在邓华的位置会如何抉择,说不定是由一部看住砥平里,集中主
力突破原州,形成双方相互威胁对方侧翼的势态,最后就看谁先挺不住了,从我们战史
爱好者的角度看这个场面更富有戏曲性也更能吸引住眼球。

注5。J. D. Coleman, Wonju: The Gettysburg of the Korean War,p176。
注6。B. C. Mossman, Ebb and Flow, p282。
注7。R. E. Appleman, Ridgway duels for Korea, p257。
注8。军事科学院,抗美援朝战争史 第二卷,p239。

砥平里是个交通枢纽,汉城至原州的铁路由西北到东南横贯小镇,公路伸向四方,其中2
条路即南偏西的24A和东南方向的24号公路是美军撤退或增援的必经之道。从地形上看,
砥平里是个盆地,四周是连绵的高地,南有望美山(397峰),东南是379峰,东有506峰
,西北是葛芒山(或葛芝山,345峰),西南有 248峰,这些高地是再理想不过的防守阵
地了,但是美23团团长Freeman认为他的兵力不足,为了避免较大的间隙,他采用了较小
的防御圈(注9),在南东北3个方向依靠砥平里镇周围的小丘分别部署了他的2营3营和1营
,防御圈内最高峰是3营防区的229峰,西面无险可守,法国营的4个步兵连(包括一个配
属的韩兵连)在平坦的水田中挖掘工事,预备队是1营的B连和配属的特种兵连(Ranger
Company,又译游骑兵连)。此外还有一个工兵连。

团坦克连当时有14辆谢尔曼中型坦克,配属的防空机炮连有半履带4管高射机枪M16六辆
和全履带2管高炮M19四辆(注10,11),这些装甲都分配给各个步兵营作为火力支撑力量
,在砥平里的防守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榴炮有野炮37营的105mm十八门和野炮503营B连的
155mm 六门共24门,远距曲射武器在近战中用途不是很大,不如迫击炮实用;团重迫击
炮连(4.2英寸)的火力平分给各个方向,营级有自己的81mm迫击炮(各营的武器连),连
级有60mm迫击炮(注12)。各种型号的榴炮和中重型迫击炮的观察员下到连级,更让人
惊叹的是连级可以指导空袭,后来对于失守的G连阵地的空袭就是通过F连指示方位的,
这点不知现在我们能否做到。

美23团从2/3日之进入砥平里,至战斗发起之日2/13日有10天时间准备工事和囤积弹药物
资。各连防线设置了铁丝网,阵地前布了地雷和燃烧桶,但工事没有顶盖的,另外,在
环形主防御阵地外还伸出到周围各高地和公路上建立了前哨警戒阵地,白天守晚上撤,
撤时布上地雷和信号装置,各路口也设置了路障,炮兵射击的诸元也预先计算好。弹药
充足,Freeman是这样说的,“自从我们到朝鲜来还没有这么多弹药,如果不经一战而撤
退,我要担心如何处理所有的这些弹药”(注12),可是,他在回忆时接着又说,一旦
打起来,弹药总是不够。

2/13日下午直到傍晚,守军可以看到四周远处的信号弹,这是中方在相互联络,现在,
砥平里美法军5400官兵(注13)中的每个人都确信,今晚中国人要进攻了!

注9。J. D. Coleman, Wonju: The Gettysburg of the Korean War,p184。
注10。K. A. Landry, Leadership in Battle: The Siege at Chipyong-Ni. Army
Magazine, Sep
2002.(http://www.ausa.org/webpub/DeptArmy...yid/KGRG-6FJHHH .
注11。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34。
注12。J. D. Coleman, Wonju: The Gettysburg of the Korean War,p186。
注13。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55。

邓华计划中参加攻砥平里的部队有6个团,42军126师的2个团由本师首长指挥从西面进
攻,其余4个团由119师师长徐国夫指挥由东和北进攻,没有前线总指挥,东西2师统由邓
华遥控,而119和126师之间可能都没有联系,119师的徐师长甚至和归他指挥的其它师2
个团之间也缺少有效的通信联系,以至战斗开始后不知125师375团的去向(注14)。战
斗组织得如此匆忙杂乱是邓华的责任,邓战后也认帐。邓当时基于入朝后对付美军的经
验判断砥平里美军要跑,所以当务之急是抓住逃敌要紧。

还有“预料以外的问题,炮兵42团在13日下午,因为马匹受惊暴露目标,遭到空袭,陷
入瘫痪,当晚未能投入战斗”(注15),使得119师各团失去了野炮支援。这决不是一个
偶然的事件,至4次战役止,除了第3次战役初期,中方炮兵(前4野的炮兵)全无辽沈平
津战役的威风,基本上被美战术空军压制,甚至连自身的生存都成问题了。这点并不奇
怪,二战中强悍的德国装甲部队和大日本帝国海军后来在美空中优势下都是一败涂地,
相对而言,中方部队的轻步兵性质反而使其受的影响要小,如果利用对手的轻视和失误
,加上战术的灵活和官兵的精神因素,往往能够在运动战中取得预料之外的战果。但成
也萧何败也萧何,轻步兵稀薄的攻击火力,贫弱的反装甲和防空能力及原始的后勤,如
果再加上混乱的指挥和通讯联系,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注定砥平里攻坚战的失利。打个比
方,这就有点像轻量级和重量级拳击手比赛,轻量级选手必须要出奇制胜,且不能出错
,而重量级选手即使出了几个大错也无妨,只要不致命,端正态度后总能够缓过来的。

天黑后,中方各团向砥平里逼近,可能有人已经注意到了,在攻砥平里镇前,中方各部
的第一个动作是控制周围的各高地:376团-345高地,377团-397 高地,356团-319高地
,359团-506高地,357团是沿着公路进攻的,但还特地派出一个连去警戒葛芒山(注14
)。攻山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居高临下地发挥重武器(实际上也就是迫击炮,机枪射距似
不够)的威力,更主要的是避免进攻砥平里的部队背后受敌。因为各高地最多是美军的
白天警戒阵地,晚上无兵防守,所以并无中方预想的战斗发生,除了42军公开战史中关
于376团的描述。该书说经战斗攻占了葛芝山和一个叫田谷的村庄(注16),但美23团团
长Freeman认为是中方攻击了美军无人警戒阵地后,引发了地雷招来了美军预先校准的炮
火,在黑夜中自家人之间产生了误会(注17)。

虽然中美双方团的数量比是6:1,但经过几次战役未经补充的中方一个团人数估计有2000
-2500人,算来双方人数比约为2.5:1,另外中方进攻部队每个团大致展开2个营,留下1
个营为预备队;参与进攻的每个营也要留预备队,如果每营也展开2个步兵连,那么中方
真正参战人数的优势可能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大。

注14。李英等,四十军在朝鲜,p242。
注15。李英等,四十军在朝鲜,p243。。
注16。郭宝恒等,四十二军在朝鲜,p225。想多说几句,该书的不少细节不仅与美方的
一些资料对不上,也经常与中方的其它资料不吻合,宣传成分过大,难以作为信史,而
另一本书-42军当时的军长吴瑞林回忆录中的具体细节很少,但这2本书是仅有的有关42
军各团在砥平里战斗的公开史料,也只能凑合地参考吧。42军作为首期入朝的部队之一
不仅有苦劳也有功劳,但反映在书中常常是真假难辨,其拔高的宣传可能效果是适得其
反,也很可能淹没了一些真正的英雄和事迹。
注17。J. D. Coleman, Wonju: The Gettysburg of the Korean War, p18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6 20:28:50编辑过]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砥平里——13日

首先对砥平里四周地形及美军的部署作一个简单的补充。砥平里是个村镇,在原州西北3
0多公里处,除原州通往汉城的铁路经过该地以外,穿镇而过的两条公路分别是骊州通往
杨平和洪州的。2月3日美23团占据砥平里之后,以砥平里村为中心,已经构筑了直径约1
.6公里的环形防御阵地。在该阵地四周,南有望美山(397高地)、西南有248高地(在
我军战史中该高地标高为247.8),西北有345高地(即葛芝山我军战史中该高地标高为3
45.4),北有207高地(应该就是我军战史所称凤尾山或其附近,凤尾山标高216),东
北有212高地(大致是我军战史中229高地或附近)(注1)。实战中,美二十三团团长Fr
eeman因兵力不足,将防御圈缩小,除西侧阵地设在稻田间外,其它各方向阵地均修筑在
40至100米的丘陵上。以一营控制负责北侧207高地南端,二营负责南端望美山下部棱线
,三营负责东侧212高地东南斜面,法国营负责西侧盆地稻田地中间以及通向杨平铁路线
周围(注2)。

从志愿军角度观察,美军主要阵地设在马山东西地区、229高地、凤尾山、247.8高地东
侧南北地区,并设有警戒阵地。主阵地构筑有暗堡、掩体、掩蔽部和交通壕。各阵地之
间有可通吉普车的公路。前沿前两道铁丝网间设有梅花形拉雷群网,内外装有照明弹,
且在便于志愿军接近的地区造成了冰区(将雪扫除,泼水结冰)。间隙地、谷地和道路
均由炮火控制,并以坦克构成游动火力点,掩护阵地侧后(注3)。

13日晚志愿军的具体部署可以大致分两个方向:

由119师师长徐国夫直接指挥的北线和东线由4个团组成,40军119师356、357团、120师3
59团、125师375团。119师2月12日晚根据军的指示集结于龙头里以西以南地区,13日16
时,40军令119师于当日17时30分发起总攻击。该师在简单准备后,决定:356团进至上
高松之后,首先攻占363高地、319高地(在砥平里东南),尔后沿铁路以东向砥平里攻
击;375团到达石隅、长满后,首先攻占536.9高地、401.1高地、草旺里东山、茂村(砥
平里东南以南),尔后向九屯派出警戒,主力沿铁路西侧与356团并肩攻击,攻占望美山
北山脚(大致在砥平里以南)之后,即向砥平里攻击;357团由望陵里出发,首先攻占广
滩里(砥平里正北),尔后以一个连夺取葛芝山脚,监视葛芝山之敌,主力沿公路及广
滩里东山向凤尾山攻击,得手后,向砥平里攻击;359团待356团攻占363高地后,沿356
团右翼,直插砥平里,向砥平里东山(229高地,在砥平里东北),成功后,向砥平里街
里攻击(注4)。

另一方向是由39军首长指挥的西、南线,由39军115师、116师、42军126师组成。39军当
日的具体部署为:以116师插至石谷里、注岩里,断敌退路,由南向北攻击;115师配属3
75团,由三加里、广滩里(?此处疑有误)、下高松由北向南攻击;126师由砥平里西南
向东北攻击。

其中,13日直接参加攻击砥平里战斗的只有126师。该师具体部署如下:以376团向327高
地(砥平里以西)攻击,得手后向砥平里攻击;377团第一步占201高地(位置不详,大
致在望美里西南,有可能是301高地之误),第二步攻占望美山,得手后视情况,如果砥
平里已被376团攻占,即向望美里攻击;378团以1个营控制曲水里、299高地,阻敌增援
;团主力随377团后尾跟进,视情况投入战斗(注5)。

从以上部署来看,表面上计划相当之漂亮,四面围攻,主力由东西主攻压缩,给美军虚
留南逃生路,以115、116师主力截击。但结合战后情况仔细考察,至少存在以下一些问
题:

第一、多头指挥,互相之间缺乏通信联系。因为错判敌人要逃跑,所以急于抓住敌人,
采用了不分建制,附属高一级部队指挥的做法,但由于通信联络方面的落后,往往互相
之间无法联系,难以协同。119师方面,由邓指、军、师三级指挥,由于需要协调39军的
方向,许多命令不得不由邓指直接发布,而战场具体组织指挥则由119师负责,但119师
和邓指之间却一直无法建立联络,军实际上只能起转发双方电报的作用(注6)。126师
方面,先是由军指挥,后来改为由39军指挥,但攻击开始后,实际上连指挥线路都没有
架通(注7)。

而各师团之间的联络也成问题。375团在通过401.1高地,就和119师失去了联系,未参加
当天的战斗。而该团究竟应该隶属于119师还是39军,也很不明确。或许是前后有变动,
但119师也好,39军也好,均对该团布置了任务,令人有无所适从之感。

第二、仓促攻击,协同不力。40军13日16时给119师的电令,要求17时30分开始总攻击(
126师开始总攻击的规定时间也是这个时间),这之间只有短短1个半小时,部队要开进
、展开、准备,无论如何是来不及的。因此,部队是边到边打,零敲碎打,形不成整体
攻击力量。如356团一直到天亮也没和敌人接触,359团则是13日24时或更晚才进入战斗
,357团是20时30分和敌人发生接触战,375团根本就失踪了,126师376团是20时30分展
开攻击,377团则是22时完成第一步作战任务的。

过于匆忙的结果,使本来作为主攻方向的东侧,实际当晚只有359团和美军发生一些接触
战,356团跑到靠南边的望美山、马山一带去了,和126师377团的攻击方向发生了重叠,
而应该和该团并肩攻击的375团则失去了联络。另外,本来葛芝山对攻占砥平里作用不大
,因而119师只令357团派一部监视,但126师却又令部队去占领,白白浪费了时间,还误
会将田谷村当作砥平里,停了下来,耽误了3个小时。

另外,炮兵火力支援不够,也是重要原因。主要是缺乏炮弹,以至于关键时刻也不敢过
多发射。


注1:《朝鲜战争》(第一卷:中共军参战及联合国军重新反攻),《教学参考战例(初
稿)》(第一册:进攻部分之一)。
注2:《朝鲜战争》(第一卷:中共军参战及联合国军重新反攻)。
注3:《教学参考战例(初稿)》(第一册:进攻部分之一)。
注4:《教学参考战例(初稿)》(第一册:进攻部分之一)。
注5:《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一二六师志》。
注6:《闪光的篇章》。
注7:《八千里路云和月——朝鲜战争中的42军》。

砥平里——13日(接上)

第一天志愿军各部的战斗经过大致如下:

2月13日16时30分,356团前卫到达363高地,并未发现敌人。该团稍事集结后,于18时继
续向敌逼近,至319高地仍未发现敌人,遂以2、3营并肩沿铁路向砥平里逼近,21时到达
新垈、望美山、马山一线高地(注1)。此后,很奇怪的是,356团的部队似乎只是用小
部队进行了一些侦察性质的攻击。22时,以大约两个班的兵力分别从望美山脚和马山向
美23团2营G连3排的阵地左右两翼接近,并投掷手榴弹,引诱美军机枪发射暴露阵地。23
时又向3排的中间发动了一次袭击。接下来是迫击炮的火力准备,将美军一个机枪阵地炸
毁。之后,可能是因为射击的停止导致志愿军认为已经消灭了敌人,遂以约1个排兵力向
法国营左翼发起冲锋,但被击退。这时已经是14日凌晨2时左右了。此后至天亮,志愿军
又发起4次班规模的攻击,大致都是侦察性质的(注2)。该团当日的表现似不佳,这也
许和认为363高地、319高地已经夺取且逼近砥平里,已基本完成任务的心理,以及等待
友邻375团加入战斗的心理有关。天亮后,该团奉令停止了攻击。

359团17时由龙头里东南沟出发,经6小时开进,23时才到达505.5 高地,经1小时集结准
备后,即以1营向229高地北山脚攻击。经1小时战斗,攻占了该高地之东北一线无名高地
,在拂晓前,先后组织了3次攻击,均未奏效,并遭到较大的伤亡。14日1时,团以3营向
南直插铁路东侧,因地形不利和遭到敌炮火杀伤,遂又于2时改变计划,配合1营向北攻
击229高地,经3次攻击未成,伤亡较大,无力继续。天亮后,奉命巩固既得阵地(注3)
。该团当晚打得比较主动顽强,但显然没有得到原应该在其左侧进入战斗的356团的有力
支持,以致于该团自行派出1个营试图向南迂回,取代原356团的攻击以作配合。

357团,于17时30分开始由望陵里开始接敌。19时,1营进至广滩里,发现敌人已经收缩
,恐敌跑掉,遂展开两个连,沿公路和广滩里东南山地向敌逼近。20时30分进至凤尾山
前沿与敌接触,3营也在1营左翼展开两个连,协同一营向凤尾山西之山脚攻击。该团连
续发起三次攻击,均未成功,伤亡很大。拂晓前,仅攻占凤尾山北山脚(注4)。

375团在通过401.1高地之后,即与师失去了联系,未参加当日的战斗(注5)。

126 师这边,从13日16时开始接敌运动,20时打响。376团1营20时30分攻占了葛艺山(
应为葛芝山);2营21时攻占了327高地及田谷。但该团攻占田谷后,误以为是砥平里,
所以停止了攻击,耽误3个小时。师查明情况后,令376团1营在山炮7门、迫击炮23门的
支援下,单独向砥平里进攻。但因兵力过少、炮弹不足、步炮协同不好、地形开阔、敌
火力强等因素,攻击3次均未奏效,部队伤亡较大。拂晓后,奉令停止攻击,巩固阵地(
注6)。

377团1营于22时攻占了201高地、望美里;2营4连攻占了望美山(注7)。但当晚该部只
是“准备继续向砥平里攻击”,似乎并未展开真正的攻击,这可能和356团攻击方向重叠
有关。

这样,当天实际上359、357团方向都发生了较为激烈的战斗,但时间上并不统一。126
师376团实际只用了一个营在西面进行了实质性的攻击,没有给对方防线造成很大的威胁
。最糟糕的是原本东面的主攻方向,3个团只有1个团打响,1个团(375团)失去联络,
另一个团(356团)则绕到了南边,而且打得松松垮垮,几乎没有给对手任何压力。

从支援火力来说,美军当晚以炮兵火力对四周进行了弹幕射击,平均每门炮发射250发炮
弹,并且按照每5分钟一发的比例发射照明弹,以支援步兵的战斗(注8)。

志愿军方面除队属山炮和迫击炮以外,本来应该能够得到40军所属炮42团以及志司直辖
的炮1师25团、炮2师29团部分单位的野榴炮的支援。但由于时间很仓促,均未能与当日
赶到战场。其中炮兵第42团13日下午开进途中,遭敌机空袭,损失了两门炮。且因为一
座公路桥被炸毁,该团无工兵,无法修复,只好绕道,因而耽误了时间(注9)。

注1:《教学参考战例(初稿)》(第一册:进攻部分之一)。
注2:日本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的《朝鲜战争》。
注3:《教学参考战例(初稿)》(第一册:进攻部分之一)。
注4:《教学参考战例(初稿)》(第一册:进攻部分之一)。
注5:《教学参考战例(初稿)》(第一册:进攻部分之一)。
注6:《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一二六师志》。
注7:《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一二六师志》。
注8:日本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的《朝鲜战争》,另参见南朝鲜国防部战史编纂委员会编
写的《朝鲜战争》(第一卷:中共军参战及联合国军重新反攻)。
注9:“抗美援朝中的炮兵四十二团”,《闪光的篇章》。另参见《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
第一师简史》、《陆军第二十集团军炮兵旅旅史》。

以下来自美方资料,先说砥平里北面,进攻方是中方119师357团,火力弱,如357团的3
营的2门迫击炮仅有炮弹84发(注18);防守方是美23团1营,其中C连阵地横跨公路两侧
,A连守凤尾山(图中的200m等高线山头),B连是作为团的预备队,另外还有营重武器连
,以及团属炮兵和装甲力量的一部分(重迫击炮,坦克和M16/M19,105/155榴炮)的强
大火力支持。

几乎所有的英文资料都一致认为,双方步兵首次接触是在砥平里北的美1营C连阵地(注
19,20,21,22),时间大致是晚上10时后,猜测是357团1营的试探,1营稍后对美军工
事发起进攻;另外 357团 3营也对凤尾山A连发起攻击(注21,22)。在首批进攻被美1
营击退后,中方于午夜后1-2时间重新组织了进攻,地点是美军C和A连的接合部,美军在
4 管高射机枪M16和位于法国营地段的坦克火力支持下又一次打退了中方的进攻(注22)
。对C连的第3次攻击从4:20持续到黎明前,但美军一直都守牢着阵地(注23)。中方记
载有2个营共4个连参与进攻,但火力和美军悬殊的不成比例,中方的三次攻击均未成功
。在这种情况下突击部队的伤亡可想而知,3营7连连长和指导员双双阵亡(注18)。美
方1营营部和一辆M16被迫击炮击中起火 (注24),但人员伤亡轻微。

这个方向中美双方的记载比较一致,美方记载C连方向较多,表明357团1营的攻击更激烈
些。

注18。李英等,四十军在朝鲜,p243-244。
注19。B. C. Mossman, Ebb and Flow, p287。
注20。J. D. Coleman, Wonju: The Gettysburg of the Korean War, p186
注21。R. E. Appleman, Ridgway duels for Korea, p264。
注22。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57。
注23。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64。
注24。P. L. Freeman, Wonju Thru Chipyong,p31。(Freeman 当时是美23团团长)

再谈砥平里东侧120师359团对美23团3营阵地的攻击。

美23团3营的防御是围绕美军环形阵地内的最高点229高地进行的,但美军在这里没有控
制地貌上的最高点,而是在229高地的前坡同样是200m等高线上下的若干山头上组织K连
(229高地东偏南)和I连(东偏北)的防御,L连守东北方的另一200m等高线山头。

午夜时分,中方对I和K连的接合部发起攻击(注19,20),估计是359团的1营,时间和
地点都对上了;接下来是对K连的攻击,时间是2:30 (注25),又有说是early morning
dark(估计是凌晨2-4时,注26, 27),这是运动到229高地东南方的359团3营向北发起
的攻击,同时1营也对I/K连阵地再次发起突击以协调3营的进攻(注27),359团3营的进
攻取得了部分成功,但美军发动反击,双方缠斗直到早晨后美军恢复了阵地,美军的高
射防空武器又一次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在1个半小时内1辆M19双管高炮发射了580发,2
辆4管M16高射机枪发射了 2200发(注26)。中方记载359团3营9连在爆破英雄关德贵的
带领下在拂晓前攻下3个山头,关多处受伤仍然坚持在前线,但敌主阵地(229高地)没
攻克 (注28)。

总算把东方向双方的战斗对上了,中方展开了2个营,每个营是否也有2个连参战?不知
道。美方的L连方向似没有战斗,战斗发生在K和I连,以K连方向最为激烈。

注25。R. E. Appleman, Ridgway duels for Korea, p266。
注26。R. E. Appleman, Ridgway duels for Korea, p267。
注27。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64。
注28。李英等,四十军在朝鲜,p245。

西面是126师376团对法国营的进攻。

首先要说的是关于法国营的部署英文资料就不统一,有的是这样的:西线从北向南的布
防顺序是3连2连韩兵连和1连;而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第2卷和Coleman的Wonju那本书
中只标出两个连防守位置:北与美1营相邻的是3连,南和美1营接壤的是2连,其他连没
有提及。本文当然采用第一种较详细的说法。

126师376团对法国营的进攻似乎是以砥平里火车站为目标的,火车站位置不详,但从文
献中分析应该位于砥平里西端法国营第2连及韩兵连背后(注29)。376团应该有1个营从
345高地往东南方向进攻法国营第2连和3连阵地,另一个营经248高地北侧攻法国营第1连
和韩兵连的接合部,时间大概是在午夜(注29,30),从地图上可以看出,火车站附近
法国营兵力比较集中,营重武器连也在这个区域,同时法国营第3连(营预备队)也能抽
出兵力支持,不奇怪 376团的数次进攻失败。中方记载,后来“376团1营在山炮(笔者
疑问:76mm口径榴炮?)7门和轻重迫击炮23门支持下,单独向砥平里发起猛攻,终因炮
弹不足,步炮协同不好,敌火力太强及地形开阔,连攻3次均未奏效,部队伤亡较大。时
天色渐明,停止攻击,巩固已得阵地(注31)。”

之后中方的注意力似乎转向法国营第1连地段,这次的进攻比较有效,凌晨2:15,法国营
第1连连长请求增援,虽然 2辆高射机枪造成中方不少伤亡,但部分阵地被突破。营部立
即增援2个班,在团部4辆坦克和邻近的美G连阵地重机枪火力配合下,至4:25终于稳住了
防线(注32)。但问题是:这次进攻的是中方那只部队?一头雾水,显然不是376团,因
为后来376团只有1营单独从西北方进攻;有可能是126师377团甚至是119师356团的部队
,猜吧。

注29。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59。
注30。郭宝恒等,四十二军在朝鲜,p226。
注31。郭宝恒等,四十二军在朝鲜,p227
注32。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63。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砥平里——13日-14日

关于359团的进攻

359团3营的牺牲是整个砥平里之战中最惨烈的一幕。本想放在14日里讨论,但因为这一
战斗有连续性,故根据120师师史单独叙述这一战斗。

13日23时,359团前卫3营到达505.6高地山脚下。14日1时,7连、8连平龙东南山越过小
山岗,直插铁路东。7连占领153高地,掩护主力向纵深发展,8连进至228高地(应为229
高地)东南山脚,准备配合1营攻击228高地。1营进至228高地北山脚下,以1连、2连和8
连同时向228高地发起攻击。

战史记载,3营打得空前惨烈,“几乎个个带伤,人人浴血”,9连指导员(据烈士名录
,似应为7连指导员)关德贵带领突击2排占领了三个小山包,但关负了重伤(此役中牺
牲)。至拂晓,未能突破敌主要阵地。按照惯例,部队天亮应该撤出阵地,转入隐蔽,
待天黑再战。但为防止敌人逃跑,不致前功尽弃,邓指命令白天坚守既得阵地,待天黑
再组织进攻。

天渐亮,我军夜间攻击占领的山包均为几十米高的丘陵地段,处于229高地、凤尾山等俯
视之下。美军集中坦克、火炮、机枪将三营阵地完全覆盖,只要有一点动静,就会遭到
集火射击,此时想撤也撤不回了。

天大亮后,敌军飞机临空,进行轮番扫射和地毯式轰炸。3营此时攻不能攻,退无法退,
阵地前沿突击2排全部牺牲,9连百余名官兵大部阵亡,3营表面阵地上已经看不见人影了
。359团团长李林一命作战股长带司号员接近3营阵地吹号联系,但全无反应。李团长对
通信连下了死命令,向3营阵地架通有线电话,通信连接连派出7名通信员,全部牺牲,
也未能沟通联系。

14日12时,敌人向359团既得阵地发起第三次攻击,部队伤亡增加,既得阵地逐渐失守。
至午后14时,2连、3连被迫发起反冲击,均未奏效,伤亡继续增加。19时,6连配合2、3
连向228高地组织了两次攻击,均被敌火力压制。5连接着再次冲击,仍然未成功。

按照120师师史记载,此役(指整个砥平里战斗)359团毙伤敌220余名,击毁坦克2辆,
但己方伤亡惨重,3营大部牺牲。翻检该师史中连以上干部烈士英名录,“1951年2月14
日,第四次战役砥平里战斗中光荣牺牲”的名单是长长的一串:

王福吉,359团1营教导员;
周志臣,359团1营副教导员;
张俊江,359团2连连长;
朗奎珊,359团2连指导员;
王本德,359团3连副连长;
田玺瑷,359团5连副指导员;
邵兴财,359团6连连长;
张泉生,359团6连副指导员;
张凤玉,359团3营营长(师史中称该营营长为牛振厚,疑有误);
魏子山,359团3营教导员;
张玉廷,359团3营副营长;
许传智,359团3营副教导员;
关德贵,359团7连指导员;
张炳荣,359团8连连长;
张永山,359团8连副指导员;
纪绍武,359团9连指导员。

如此惨重的伤亡,不能不说是指挥上出现了失误。如果不是将部队放在如此狭小的地域
内被动挨打,无论如何不至于打到全军覆没的地步。“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思
之令人怆然!

砥平里南环防线是由美23团2营负责,防守阵地是建立在一系列海拔不超过200m的小山包
上的,G连位于西侧,西与法国营1连以24A公路的路口为界;F连位于中间,E连位于南线
的3营和东线的1营接合部,卡住24号公路和铁路线。G连后面是个小盆地,155mm榴炮连
就放在这盆地里,24A公路的路口由榴炮连防守。

2/13日晚中方对于砥平里南美军阵地的进攻主要集中在2处,一是沿着397峰和马山向北
攻击G连,二是沿铁路攻击E连,中间的F连处没有战斗。

晚11时左右,中方2个班开始试探美军G连防线,2/14日2:30,开始主攻,2发白色信号灯
腾空,数分钟后6个班级规模的突击部队发起冲击,同时又1个排向美G连的2个排防守的
山包之间攻击,试图渗透到G连后方,但被美军击退。一个小时后,中方沿着397峰(望
美山)向北伸出的山脊再次发动攻击,突破了G连 3排的阵地,美2营副营长(battalion
executive officer,直译是营执行官)带1个排的预备队(F连的1个排)在坦克的增援
下反击,恢复了阵地。(注33)

我认为这是126师377团的进攻,“377团...横跨曲水里至砥平里公路(24A公路,笔者注
),再向东北攻击前进,于22时攻占201高地(位置不详,笔者注),望美山并往北发展
,但因得到376团误将攻下田谷为砥平里的消息而停止攻击,隐蔽待命达3小时之久” (
注31)。这里,“往北发展”可能是一次试探进攻,377团得到误报应该是10时后的一个
时间,假定是11:00左右,之后“隐蔽待命达3小时之久”,该文隐含的意思, 2时后377
团恢复了进攻,这是我的理解,也比较符合美方资料的记载。

在法国营和G连接合部,155榴炮连人员用机枪封锁24A公路路口,以及向两侧-西侧法国
营1连和东侧的G连阵地-提供火力支援,中方1发迫击炮弹导致了机枪组8人伤亡(注35)
。从资料上判断,似乎没有中方部队从路上直接进攻。377团有可能是在公路的两侧展开
攻击的,这么看来,对于西侧法国营1连的进攻,也有可能是377团的另外一部发起的。

美2营E连阵地在砥平里东南向,包括24号公路和铁路线。午夜前,先是1个排然后是连级
规模的中方部队从铁路的隧道口出发开始了攻击,但进攻在铁丝网前被美军轻重火力和M
19/M16及炮火制止;凌晨时分,中方又一个连出现在隧道口,美E连连长下令引爆预先埋
置的汽油弹(fougass),巨大的爆炸阻止了还没展开的进攻,之后中方再也没有用该隧
道作为进攻出发阵地。(注35)。

问题来了,如果美方的记载无误,那么进攻的中方部队属于那个团,开始我认为是119师
的356团, 但我们已经把356团放到美G连方向了,那么攻击美E连的是谁?让我们看看中
方资料怎么说的。

“356 团...至319高地又未发现敌人,团遂于21时以2、3营并肩沿铁路向砥平里逼近,
到达新垈、望美山、马山一线时天已经亮了,该团即停止攻击,控制已占阵地”(注36
)。这段文字说的较含糊,图上看从319高地到前沿肯定不需要近一个晚上的时间;另外
望美山马山对面是铁路西面的美G和F连,新垈是何处?会不会是美E连方向前的小村庄?
因为356团至少有1个营在铁路东侧向砥平里逼近,而E连部分阵地包含铁路进砥平里的
入口。很有可能这是356团在铁路东侧一个营的有关部队对美E连发起了进攻。

注33。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62-163。
注34。R. A. Gugeler, Combat Actions in Korea, p106。
注35。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58。
注36。李英等,四十军在朝鲜,p242-243。

13日夜间砥平里南面的战况的确令人迷惑,按照作战部署来看,南面应该是126师的攻击
地域。但从当夜实战的状况来看,356团有一个营似乎是跑错路了。我的推断大致有以下
这些理由:

1、 126师377团在攻占望美山后,“因得到376团误将攻下田谷为砥平里的消息而停止攻
击,隐蔽待命达3小时之久”。如果假设377团于11时左右获得假消息,那么加上隐蔽待
命的时间已经是翌日凌晨2时,再要重新组织进攻,显然已经不可能在当夜达成突破,而
天一亮就又要为防空而隐蔽了,所以指挥员当夜没有再组织进攻是可能的。这和126师志
的记载称该团“并准备继续向砥平里进攻”是一致的。

2、126师志对当晚376、377团的作战行动的地点描述很清楚,但不包括“马山”这一重
要的标志地域,而《教学参考战例》中当晚356团到达地域中却包括了“马山”,该地域
应该是美军G连的防御地带。很显然,356团已经走偏了。

3、从《教学参考战例》以及四十军军史中该战斗的附图来看,356团当晚的攻击方向显
然已经偏到铁路以西去了。

关于新岱,是在铁路线上,大致是E连防御的东南方向。

数来数去第1晚中方只有5个团参战,为什么正史称有6个团(注37)? 第6个团就是神秘
的375团, 40军方面的说法是该团当晚没有投入战斗(注14),但42军另有一说:“375
团在砥平里以东向505.5高地,328.9高地展开进攻...遭到敌人炮兵,坦克的猛烈射击,
在许多地段受到地雷的杀伤,冲到铁丝网附近时,又受到敌自动火器的拦阻,部队伤亡
较大,进攻受阻”(注38)。谁是真话?不知道,505.5高地能在地图上找到(即506高
地),328.9高地不详,砥平里东面300m等高线的山头或山坡很多,无法确定375团声称
的进攻方位,也就无法从美方的资料中求得反证。

笔者认为375团很可能没有投入战斗,声明一下,这个判断十分主观,没有直接证据,美
方的资料倒是提供了不太可靠的蛛丝马迹:虽然相对125师的其它2个团,375团在月初的
双联隧道一役中损失不大,“可是据一个战俘说,全师的3000战斗人员平分开组成了三
个临时团”(注39)。125师的实力是不是如此减弱?存疑,但看来不是空穴来风,125
师各团在横城战役前的防御战斗中还能够顶住,但在随后的进攻战中显得心有余而力不
足,师主力在横城外围和375团在砥平里的表现均不佳,作战保守消极。

中方资料也常常说炮弹不足,实际上中方炮兵在砥平里的第1晚围攻中还是相当活跃的,
但步炮协调不好,据美方观察,大部分炮弹都落到美军防线的后方,美军的团部营部,
炮兵阵地和后勤部门反尔比最前沿更危险,有个前沿步兵承认说:“某种方式上,我们
有点幸灾乐祸”(注40)。

午夜前后(注41),一发迫击炮弹击中了美23团团部,团情报参谋长(S2)受了致命伤,
团长Freeman也受了伤,一拇指大的弹片嵌入Freeman的左小腿,医务人员包扎了他的伤
口,并推测腿骨裂了,但Freeman瘸着腿继续指挥作战。消息传到了美10军司令部,素来
与Freeman有隙的阿尔蒙德下令由美10军G-3(作战参谋长)Chiles替换Freeman,有人认
为这是阿尔蒙德乘机把自己的亲信爱将放在能被提升的位置(42)。

Freeman对此反应很激烈,当14日Chiles称轻型飞机来到了砥平里,Freeman强硬地拒绝
放弃指挥权,美2师副师长Steward回忆:“在无线电上 Freeman说在战斗中被解职是一
个军官的最大耻辱,说他不打算出来。最终我说服了他,说他的表现没有任何问题,他
也一定会得到勋章和提升。最后他同意离开”(注43)。但Freeman坚持离开时间由他自
己定,他要呆到增援来到及他的团队脱离危险之时。

注37。军事科学院,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p240。
注38。郭宝恒等,四十二军在朝鲜,p227-228。
注39。R. E. Appleman, Ridgway duels for Korea, p288。
注40。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61。
注41。Freeman受伤的时间美方资料有说午夜前,更多的说是午夜后,最近的一本书认为
是在黎明前。
注42。C. Blair, Forgotten War, 699-700。
注43。J. D. Coleman, Wonju: The Gettysburg of the Korean War, p190。

377团从望美山(397高地)往北发展,也就包括马山了,另外,晚上2时后在别的地段(
东西北各方)都发起了进攻,甚至在黎明前都有新的攻击,所以377团2时后发起攻击的
可能性不能排除。

既然357团一部也到达马山望美山一线,有可能这2个团的部分部队的进攻交错在一起了
,即在同一地区(美军G连)可能有不同的部队在不同的时间发起攻击。类似的情况是法
国营1连地段,可能376团377团甚至357团的不同连队都参与了进攻。这2个方向也被美23
团团长Freeman认为是第1晚战情较紧张的地段,另一处是K连方向(注)。

很可能我们不能区分具体时间谁在进攻,但有一点是弄清楚了,中方在砥平里南的部队
,无论是377团或357团,是积极求战的。不知别人的感觉,至少我在初读中方的一些有
关资料时,虽然资料上没有明说,但给人的暗示是377和357团在头晚最多是接触战。

另外,马山据美方资料是个小村庄,位于G连阵地东面小山包的山脚下,中方资料提及的
马山似乎不限于村庄,而是包括周围的海拔小于200m的小高地,就是G连阵地。马山是望
美山支脉末端的一个小村庄,中方战史中是将望美山脚以下的丘陵地带以马山为标志点
来说明的,所以有时笼统地称之为马山或马山东北无名高地。

天色渐明,除了东面美3营还在和359团激战,美军感到对砥平里的压力也渐减,黎明时
中方在西面法国营方向发起了第1晚最后1次进攻,法国营冲出防御阵地来了个反冲击,
抓住了14名俘虏,懂中文的Freeman亲自审讯了战俘,说证实了中方有5个师部队的成分
参战。 Freeman在回忆中说,2/14日早晨7:30后,中方在所有地段都脱离了接触,撤至
东西两侧的高地之后。他接着总结道:“我们有个艰难的一夜,但在(防线的)任何一
点上都没有经受严重的危机,预备队没有动用,伤亡也不大。” (注44)

根据中方记载(注45),359团3营在天亮后奉命坚守已有阵地而遭美军反击几乎全军覆没
,这似乎和Freeman的中方脱离接触的说法相抵触。美方对白天东线的战斗没有特别提及
,只是作为第1晚战斗延续的一部分笼统地说东面美1营激战到早晨。合理的解释是天明
后美军能更好地协调绝对优势炮火,居高临下,而仅仅守山脚下小丘陵的中方部队完全
被动挨打全无还手之力,而使美军没有感到威胁,因而也没有觉得需要特别记载。这是
中方的一个战术错误。即使要守,放上少数兵力即可,没必要放个整营,我们后面会看
到,2/15日白天115师343团2营在马山也有类似的错误。

还有一点,40军和42军资料都提到2/14日白天,美空军飞机成群结队飞来,其中有大批
轰炸机对砥平里周围中方阵地扫射和轰炸(注45,46)。美军的确有大批运输机(24架C
-119)从日本基地运来并空投了大量弹药和物资补给,但美方说因为原州方向情况更紧急
,战斗轰炸机顾不了砥平里,整个白天仅仅出动了3架次轰炸了砥平里南部双联隧道地区
,该地区被美军认为是中方的主要集结地 (注47)。

空投砥平里的补给甚至包括了饮用水,但美23团官兵并不满意,没有用于夜战的照明弹
;步枪子弹是散装的,而不是已经固定在弹夹上,士兵在寒冷的冬夜用冻僵的手指装填
弹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已经对撤换指挥权一事恼火的Freeman立刻在无锡电上指责军团
司令阿尔蒙德(注48)。相对于对手,中方的后勤原始的可怜,当美军飞机从日本几个
小时内送来补充弹药时,中方从遥远的中国东北为了避开美空中轰炸,用尽了各种手段
包括马拉肩扛,花了几周时间才能到达前线;当吃着热饭的美军抱怨散装子弹时,中方
饥寒交迫的士兵中有些人甚至没有合适的鞋子,冻伤的脚上裹着毛毯,从脚上渗透出来
的血迹印在行军的雪路上(注49)。

注44。P. L. Freeman, Wonju Thru Chipyong,p32-33。
注45。李英等,四十军在朝鲜,p245-247。
注46。郭宝恒等,四十二军在朝鲜,p228。
注47。R. E. Appleman, Ridgway duels for Korea, p268。
注48。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70。
注49。J. D. Coleman, Wonju: The Gettysburg of the Korean War, p2。

附:关于法国营

首先,在朝鲜的这个法国营不是由法军中的任何建制部队组成的,其成员是来自各种背
景的志愿者(真正的志愿军, 笔者注),虽然有70%的军官和一半的军士及近1/4的士兵是
正规部队的志愿者;另外所有的志愿者必须具有法国国籍,这点限制了外籍军团士兵的
加入,法国营中只有约20名已经取得法国国籍的原籍德国和瑞士外籍军团士兵,另外还
有约50名阿尔及利亚人,但当时阿尔及利亚被认为是大法国的一部分。(

许多志愿者为了加入该营而自愿降低自己原来的军衔,其中包括营长Ralph Monclar,中
将级在朝鲜佩戴中校肩章,因为这个原因,有个老兵说: “这个营是冒牌的”,意思是
在质量和数量上法军中没有任何一个营能和这个营相比。(注51)

法国营的武器弹药及供养全部由美军提供(注52),法国营的建制组织也和美军步兵营
相近, 该营的1017人组成3个步兵连,一个重武器连和一个营部连。每个步兵连有3个步
兵排和1个火力排,每步兵排装备一挺0.3英寸口径机枪和3挺勃朗宁自动(轻机)枪,火力
排配有2门60mm迫击炮和2门57mm无后坐力炮;营武器连有1个重机枪排(8挺)和1个反坦
克排(75mm无后坐力炮4门)(注53),应该还有个81mm迫击炮排(这个是笔者自己加上
的,因为美军的营有中型迫击炮,另在文献中其它处也提到法国营使用这种武器)。另外
在后方还有个400人的补充单位。

法国营于10/25/1950到达朝鲜,由于战况紧急,原定3周的美式武器训练缩短为10天即送
上前线,配属于美2师23团在战斗中熟悉装备及在朝鲜的防御及战术。法国营和美23团一
起在第3次战役后期经历了与朝鲜人民军在原州横城地区的拉锯战,1/31-2/1日和23团3
营在美空军的强力支持下于双联隧道地区险胜志愿军125师,接下来在砥平里又有突出和
顽强的表现(法国营在砥平里另配属1个韩兵连),使得美军对其刮目相看,“第23团视
法国营为浴血兄弟,对法国人的士气和勇敢给予高度评价,我们愿意这种协作关系无限
期保持下去,法国人在各方面都是当之无愧的第1名” 。(注54)

注50。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65。
注51。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67。
注52。 D. T. Murphy, Allied Coordination in a Combined Arms Battle: the
French Battalion at Chipyong-ni, Korean Febrary 1951, A Research Paper for
Graduation Requirement , US Army Command and General Staff College, May
1976 , p1&6. (该文是美军指挥和参谋学院的学生毕业论文)
注53。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67。
注54。 D. T. Murphy, Allied Coordination in a Combined Arms Battle: the
French Battalion at Chipyong-ni, Korean Febrary 1951, A Research Paper for
Graduation Requirement , US Army Command and General Staff College, May
1976 , p9.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砥平里——14日

对砥平里的真正战斗这一天才真正开始。一方面志愿军通过昨晚的战斗对美军的防御部
署有了初步的了解,另一方面志愿军39军的两支主力115师、116师以及支援的野榴炮兵
也赶到了战场。

注岩里是骊州通往砥平里公路上的一个小镇,东西长500米、南北宽200米,位于一个小
盆地的北部边沿。美23团搜索连及K连驻扎该地,保障骊州至砥平里之运输线(注1)。1
16师各部14日3时30分开始接敌运动。5时,347团2、3营攻占了注岩里周围有利地形,控
制了北山。1营在2、3营配合下,以正面牵制、两翼迂回的战术,一举攻占该村,歼敌大
部。余敌向骊州逃窜时,被346团截住。至7时许,将美25师(应为美2师,此处应为印刷
错误,可参见注1)23团搜索连和K连360多人全部歼灭(生俘90人),击毁坦克两辆,缴
获吉普车80余辆(注2)。虽然是一个小的战斗,但看得出一流主力师的不凡,部署周到
细致,出手干净利落,绝无拖泥带水。

14日上午10时30分,邓指指示116师:“砥平里敌抵抗甚烈,我119师及126师一个团今晚
攻歼该敌。已令126师主力转移至曲水里打援,115师先头团已到望美里,你师应以一部
迅速控制注岩里以西牛头山及曲水里以东高地,有力策应126师,坚决堵击、侧击南进北
援之敌。务求全歼该敌。”

据此,116师令346团于注岩里至骊州公路两侧构筑工事,347团控制牛头山地区(346团
西侧,上桥里西北),348团向西延伸至曲水里东南,师指进至上桥里(注3)。

14日凌晨,115师进至望美山、望月里、北山里、农皋、石谷里地区。16时,该师在望美
山附近草望里召开作战会议,决定以343团、344团并肩担任攻击任务。343团沿砥(平里
)曲(水里)公路向砥平里方向攻击;344团沿铁路向松岘里、玉岘里以东攻击;345团
一营为343团预备队,团主力于农皋一带阻击东南方向的援敌;师指位于草望里(注4)

17时,115师各部队开始向砥平里方向攻击前进。23时10分,343团二营五连在闸岘与美2
3团接触,经40分钟激战,—举夺取了闸岘、马山及其东北面的三个高地,歼敌数十人,
俘敌五人,迫敌退入砥平里街内,但因该团三营走错了路,未能及时与二营会合,待与
二营取得联系时,已是15日3时许,师即令该团固守马山,以待当日晚继续攻击。

该二营营长叫王少伯,当时面对美军飞机、坦克的进攻,二营伤亡很大,王少伯带着哭
腔向团长王扶之请求撤退,说:团长快下令撤吧,不然二营快打光了。王扶之下死命令
,命王少伯拼死坚守,并说:你敢撤,我就杀你的头。团长的死命令,成就了营长的二
等功。

344团以一营沿铁路西侧的山沟、三营沿望美山向砥平里方向攻击前进。14日24时,一营
对砥平里东南, 对铁路西侧的一小高地发起攻击,因地形开阔,敌火力强,我未组织炮
火掩护,攻击二次均未奏效,且伤亡较大。15日4时,团令该营撤至铁路以东山地与敌对
峙。二营于14日21时到达望美山。此时,友邻126师377团正在攻击一小高地,连续二次
均未成功,且伤亡较大。三营即与377团密切配合,再次向该高地发起进攻,经40分钟激
战,夺占了该高地。随后,二营又乘胜向北攻占了两个小高地。此时,天已将亮,团即
令该营固守既得阵地(注1)。

美军白天获得了空投补充以及空中支援。也许是因为第一晚南侧望美山方向的战斗并不
激烈的缘故,空军对砥平里南面集结的志愿军部队只轰炸3个架次(注5)。而在西面,
对126师的轰炸则大约有150架次,给376团造成了较大的伤亡(注6)。当晚115师的进攻
指向了美23团二营G连所防御的三个比高约40米左右的小山包,按照注5中的说法,“敌
军从望美山开始像山崩一样冲击过来,双方反复激战,展开白刃格斗,G连阵地出现鬼哭
狼嚎的局面”。至凌晨3时,G连不得不放弃全部阵地。凌晨4时左右,美23团二营组织两
个排(F连的1个排及团派来的特种部队连1个排和1辆坦克)进行反击,被115师343团所
击退,突击排几乎全部伤亡(F连的一个排28人中,22人负伤,1人下落不明),但这一
反突击迟滞了志愿军的进攻,争取了对美军来说极为宝贵的时间(注7)。

西面的126师由于白天遭到敌机反复轰炸,376团伤亡较大。当晚,军令该师以2个团至曲
水里阻击梨浦里援敌,以376团配合主力进攻砥平里。但376团当晚只能以1个营发起攻击
,由20时战至黎明,未获进展(注6)。由于这个方向上没有形成有力的配合,使得和G
连阵地相连接的法国营得以全力守住了南面突破口的翼侧。因而115师虽然达成了突破,
但难以向纵深继续发展。

注1:《硝烟征程》。
注2:《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三十九集团军军史——抗美援朝时期(征求意见稿)》。
另,李少元在《硝烟征程》一书中称“击毁坦克10辆”。
注3:《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三十九集团军军史——抗美援朝时期(征求意见稿)》,
令参见《硝烟征程》。
注4:《硝烟征程》。另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三十九集团军军史——抗美援朝时期
(征求意见稿)》附图可知,一一五师师侦察营位于铁路以东仓村、396高地一带亦构成
对外正面。
注5:《朝鲜战争》(第一卷:中共军参战及联合国军重新反攻)。
注6:《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一二六师志》。
注7:日本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的《朝鲜战争》。

就在双方在砥平里激战的第一夜,离砥平里更远的南方,39军116师奉命向注岩里疾进以
切断砥平里至骊州的24号公路,115师则调头向西北方往砥平里开进,2/14日晨其前锋抵
达砥平里南的望美山一线。

115师2/14日凌晨有没有当即投入战斗?抗美援朝战争史说“次日(2/14〕晨115师的2个
团也加入战斗”(注37),吴信泉也说“12日(应为14日之误)3时左右才投入进攻砥平
里东(应是砥平里南)的马山战斗”(注55)。但中方另一本书(我认为更可靠,注56
)和中方一份编印于1951年3月29日十分坦率的战后总结(注57)中根本没有115师2/14
日凌晨对马山或对砥平里的攻击。所以可以肯定115师2/14日凌晨没有投入战斗,39军军
史也证实了这一点。

116师的计划是347团向注岩里,师长汪洋随行;346团插到注岩里南约2英里的德山里地
区断敌打援;348团作为预备队。2/14日晨5时347团前卫1营在注岩里发现了美军(注58
)。注岩里是个位于距砥平里南7英里处的小村庄,是24号公路和另一条往东北通向龙头
里公路的3叉路口。美军第2侦察连的任务是保障骊州至砥平里的主运输线安全,自2/12
日始在与中方的接触战后,汇合了美9团3营L连退到注岩里并布防。这2个连美军为什么
没有及时撤出?原因是美2师司令部相信可以守住这个路口以策应并等到沿24号公路从骊
州驰援的英27旅(注59)。

美第2装甲侦察连是配属于美2师的特种部队之一,其编制我一直也没弄清,从同期美军
在欧洲同类部队的情况看(注60),似乎有3个侦察排,每个侦察排内有侦察分队(4辆
吉普),装甲分队(2辆M-24轻型坦克和1个步兵班),和迫击炮分队,加上连部的1辆坦
克,计有M-24轻型坦克7辆,另外在朝鲜的装甲侦察连还有M-39装甲运兵车(注61);另
一个步兵连美9团3营L连是个军官是白人的黑人连队(美2师中黑人部队有9团第3营,以
及第 503野炮营-155mm榴炮,在砥平里有503炮营的1个连,注62),两个连临时由美9团
3营副营长Stine指挥。

347团1营首先对注岩里发起了进攻,“战斗打响后,发现敌人较多,且火力密集猛烈,
一营进展困难”(注58),美方说在早晨5-6时,遭到了近千人的中方部队用轻武器迫击
炮和机枪火力的攻击,但美军伤亡不大(注61)。347团立刻重新调整兵力,组织火力,
增加了2营并以3营1个连加强1营计有7个步兵连的兵力对注岩里四面包围,以美式化学迫
击炮(60mm迫击炮?)和81mm迫击炮进行了猛力的炮火压制,并发起了冲击。在中方的
重压下,美军无法再支撑,1辆坦克已被击毁,弹药量锐减(注 59),指挥Stine决定突
围。8时后的一个时间(中方记载是6:30), 美军以1辆坦克为先导,车辆和2辆M-39装甲
车居中,其余坦克断后向骊州方向突围。

注55。吴信泉,39军在朝鲜,p360。(吴是当时39军军长)
注56。李少元,硝烟岁月,p542。(李是当时39军117师政委)
注57。 HQ XIX Army Group CCF Korea, A Collection of Combat Experience, March
29,1951, p226. (第19兵团司令部印发的“战斗经验汇编”,其中对砥平里战斗的战术
批评是第4部分,该资料在5次战役中被美军获得并译成英文)。
注58。李少元,硝烟岁月,p544。
注59。J. D. Coleman, Wonju: The Gettysburg of the Korean War, p192。
注60。J. R. Spurrier, These Feathers in My War Barnett.
(http://www.eaglehorse.org/3_home_st...rier/part_1.htm
注61。R. E. Appleman, Ridgway duels for Korea, p291。
注62。D. K. Carlisle, Black Combat Units in Korean War Actions.
(http://members.aol.com/warlib/dkc2.htm .

对比中方资料,除了对14日白天美空军轰炸架次双方有明显的记载差异以外,另一个差
异就是注岩里的守军到底是哪两个连?

首先,39军军史记载的“美25师23团搜索连”肯定是不对的,查了一下美2师的编制,第
23团下面只有一个侦察搜索排,美2师下属有第二搜索连。因此,《硝烟征程》中所称“
美2师搜索连”是正确的。补充一下:美2师第二搜索连编制一共170人,三个搜索排(每
排39人),连部53人,武器装备配有轻重机枪12挺,火箭筒6具,八一迫击炮3门,冲锋
枪18支,自动步枪3支,步枪卡宾枪128支,坦克7辆,装甲车5辆。

另一个连的番号在军史中按照美军习惯写作“K连”,可是《硝烟征程》中写作“23团十
一连”,按照“十一连”来算则应该是“L连”了(美军编制中没有J 连)。当时全歼该
敌并有俘虏,应该不会搞错番号。很可能是原始记录中是“十一连”即“L连”,但没有
明确是哪个团。而后来的军史及回忆录中以为一定是“23团”,所以补加了上去,造成
错误。另外军史编写者也许因为疏忽,将“十一连”误算作是“K连”了。

美9团L连的编制情况如下:人数205人,连部48人,三个步兵排(每排41人),另有一个
火力排(34人)。除普通步兵武器以外,有九零火箭筒3具,60迫击炮3门,57无座力炮3
门,另有1/4吨卡车4辆,2.5吨卡车1辆。

14日白天,经过审讯356团捉到的俘虏,徐国夫大致搞清楚了砥平里敌军的番号和数量。
但由于和邓指联系不上,只好通过军指转发,却并无下文。徐国夫等根据军指所透露的
上级有继续增援、全歼砥平里之敌的意图,做出各部巩固已夺占的各高地,拖住敌人,
准备配合增援部队解决守敌的决定。由于敌机轰炸及炮火轰击,白天固守阵地的部队伤
亡数字不断上升,部队出现烦躁情绪(注8)。

根据军的指示,119师对当晚的攻击做出了安排。以356团由新岱沿铁路东侧,向砥平里
攻击;375团沿铁路西侧,首先攻占望美山北坡之山脚,尔后向砥平里攻击;359团配属
山炮6门,主攻229高地;357团配属野榴炮两个连,夺取凤尾山,尔后向砥平里攻击。计
划总攻于当晚17时30分开始(注9)。

这个计划刚一开始就不顺利。首先是配属359团的山炮未能按时进入阵地,不得不将总攻
时间推迟到18时30分。总攻开始之前才接到359团当日伤亡情况报告,知道该团几已丧失
了进攻能力,不得已匆忙重新调整部署,将375团两个营调配给359团作为预备队,另一
个营调归356团指挥,这样又延误了时间(注9)。

这样前后调整,使得原定计划无法真正被贯彻。359团是主攻,却没有按时打响。356团
没等359团开始,就于21时发起了攻击,随后,359团才打响。因为各攻击点兵力不集中
以及步炮协同不力,连续两次攻击失败。在组织第三次攻击时,时间已经是15日3时了,
师考虑继续进攻不利,决定停止(注9)。

357团方向,因炮兵未能按时进入阵地,直到22时30分才开始炮火准备,然后发起了进攻
。23时30分,1营报告凤尾山西北无名高地除一个碉堡外,全部占领。团根据这一情况,
命令2营继续向凤尾山攻击。但实际上1营所报告的情况不确,该营只占领了一个山脚。
这样,不但1营在继续攻击时遭受了较大的伤亡,还直接影响到2营的攻击(2营攻击目标
,需在1营攻占凤尾山西北无名高地后才有保障),使2营向敌运动中,为敌猛烈火力所
阻,伤亡很大,攻击未成(注9)。

当晚志愿军的炮兵支援大致在北面和东面两处。北面支援357团进攻的应该是炮42团的两
个连及炮1师25团的一个连(大概是25团3营的某个连)。炮1师25团榴炮连,装备的是日
九一式十榴(注10)。炮42团的两个连,则是日式三八野炮(注11)。这三个连将火炮
放列在公路上,一直射击到15日凌晨两三点,但据炮42团参战者的回忆,“这次炮击当
时并不知道战果如何”(注8)。东面是重点,使用了炮2师29团的一个营又一个连(29
团1营及2营4连)及炮1师25团的一个营(25团3营,可能欠一个连),炮29团装备有美式
105榴弹炮(注10)。由于29团赶到阵地非常仓促,来不及测定射击诸元,遂将阵地配置
在炮1师25团3营一侧,利用其左翼连向其反觇,赋予29团右翼连射向,然后逐炮反觇赋
予所有火炮射向。完成试射后,于21时开始向229高地行5分钟火力急袭,尔后延伸火力
压制砥平里车站附近敌炮约半个小时。步兵攻击受挫后,29团又对原目标行两次急袭射
击(注12)。

这次战斗中,志愿军配属的炮兵数量不算少,当晚参加进攻战斗的野榴炮兵至少有两个
营又三个连,此外,各师团还有所属的山炮、迫击炮等。但问题在于炮弹数量少,115、
116师的弹药基本靠携行量,因此115师进攻时几乎没有多少炮火的支援。其它方向也存
在差不多的情况,美式装备还可以依靠缴获获得一点补充,日式的就只能靠后勤运输。
由于运输力量的缺乏,实战中每门火炮只有20-30发炮弹。同时,由于通信联络很差,前
送的物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出现所供非所需的现象。比如,39军没有日造92式重机枪
,二分部却送去30万发;部队需要81迫击炮弹,兵站却指示仓库送去120迫击炮弹(注13
)。

由于缺乏炮弹,关键时刻往往发生炮弹打完,无法支援步兵冲击的情况。比如357团3营
有迫击炮、六零炮各两门(炮弹84发),在支援7连战斗时,当步兵开始接敌运动时(距
敌300米)射击,到步兵向敌阵地冲锋急需火力支援时,4门炮只剩下4发炮弹了。由此造
成有的炮兵关键时刻也不敢充分发扬火力支援,生怕炮弹一下子全部消耗掉。另一方面
,从两个方向的支援射击来看,榴弹炮兵赶到阵地时间都很匆忙,白天又没有很好的条
件进行地形勘查、试射等射击准备工作,射击的准确性可想而知。因而战后总结认为这
次战斗的“炮兵火力组织不好,没有发挥支援冲击的作用,形成单一的步兵攻击”。

注1:《硝烟征程》。
注2:《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三十九集团军军史——抗美援朝时期(征求意见稿)》。
另,李少元在《硝烟征程》一书中称“击毁坦克10辆”。
注3:《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三十九集团军军史——抗美援朝时期(征求意见稿)》,
令参见《硝烟征程》。
注4:《硝烟征程》。另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三十九集团军军史——抗美援朝时期
(征求意见稿)》附图可知,一一五师师侦察营位于铁路以东仓村、396高地一带亦构成
对外正面。
注5:《朝鲜战争》(第一卷:中共军参战及联合国军重新反攻)。
注6:《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一二六师志》。
注7:日本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的《朝鲜战争》。
注8:《闪光的篇章》。
注9:《教学参考战例》。
注10:《陆军第二十集团军炮兵旅旅史》,另参见《抗美援朝战争后勤经验总结(资料
选编)》。
注11:《闪光的篇章》,另参见《抗美援朝战争后勤经验总结(资料选编)》。
注12:《陆军第二十集团军炮兵旅旅史》。
注13:《抗美援朝战争横城反击战后勤工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6 20:33:14编辑过]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如果说横城战役中的鹤谷里战斗是个缩小版的第2次战役军偶里,那么注岩里战斗就是
一个缩小版的鹤谷里,规模不大,但战斗模式基本相同。美军的2个连向南突围后在公路
上狼奔豕突,347团的部队在后面追,在路两侧打枪打炮,“或卧在道路旁的沟内往车下
推爆破筒”(注59),还有“爆破手手持爆破筒炸药包勇敢地爬上敌坦克爆破”(注63
),前头还有拦截的,346团在注岩里南已穿插到位并炸断了公路桥。美军幸存者称最大
的损失就是发生在断桥处,这个与中方说法不同,中方说347团消灭了大部美军,南逃的
残敌在断桥处又遭346团打击,最后只有1辆坦克逃出,中方战果是炸毁坦克10辆(这个
要商榷,是否把装甲车也算成坦克了;39军军史中是2辆坦克,要是这样,就说明没有趁
手的家伙,步兵打坦克很不容易),消灭美军360人,其中俘90人(注63)。英方正史也
说只有约一打(十几)美国兵驱车南逃至英27旅位置,其中一些还受了伤(注64)

美军方(笔者猜测这次应该是美2师)对于这一事件还是捂盖子,这可能是所有负责机构
遇到灾难性事件后的本能反应,以至美军史学者在军方正式纪录中查不到什么资料(注6
1)。仅仅是在跟随英27旅中加拿大部队的记者在加拿大报纸上报道后,才引起李奇微的
注意并下令调查,调查报告出来时,事件已发生近1个月。报告没提装备损失,人员伤亡
失踪212名,临时指挥Stine负重伤送美国本土抢救,第2装甲侦察连连长阵亡。加上2/17
日中方释放的一批30名美军俘虏(注65),离中方所说的消灭美军数字还有百人误差,
要么美中有一方数字有问题,要么是当时还有逃散的美军后来归队了,或中方释放的俘
虏不止一批。中方伤亡也不少,346团1营指导员牺牲,可能是因为战友伤亡而引起的愤
怒,中方有士兵对美伤兵想来个枪下点名,但被领导制止(注66)。如同横城战役一样
,中方又报错了被歼美军番号,说是美23团的2个连(注67)。

346团最重要任务还是阻援,2个营在24号公路两侧高地构筑了工事,1营向北,2营向南
,背靠背构成对内对外正面(注63),即阻敌又准备打砥平里逃敌人。同时邓华肯定认
识到砥平里之敌不像想象中的弱,除了准备以115师加强砥平里的进攻力量,14日10:30
又电示116师(注63)派一部至曲水里以东以“有力策应 126师坚决堵击侧击南进北援之
敌”。116师调整了部署,346团仍在24号公路两侧阻援,348团西伸至曲水里东南,347
团控制注岩里和曲水里之间的牛头山地区,似作为预备队。

美军方面的增援行动在紧锣密鼓地进行,2/12-2/13日从骊州北上填补美防线缺口的英27
旅此刻奉命沿24公路继续北进以解救砥平里美23团,英27旅有4个步兵营(英格兰营,苏
格兰营,澳大利亚营和加拿大营各一)和1个新西兰炮团(注68),并加强了美军1个坦
克连和1个重迫击炮连(注69)。整个14日白天,除了接应了十余逃出的注岩里美军,几
乎无进展,后来在经过2个小时的战斗后英军控制了靠路边的一座山梁,这时几近黄昏,
英军开始巩固已有阵地以防中方夜间反击(注70)。英国人慢雅的绅士风格使美军上层
逐渐不耐烦了, 14日下午,受命组织增援砥平里的美9军司令Moore转而命令美骑1师5团
做好准备经24A公路增援砥平里,Moore对骑5团团长Crombez说:一旦加强的第6坦克营B
连到达,“你今晚必须出发,我知道你能做到”,他进一步解释道,英27旅在另一条通
往砥平里更直更好的路上,但遇到了据壕坚守的敌人,不能有快速的进展。

注63。李少元,硝烟岁月,p545。
注64。A. Farrar-Hockley, The British Part in the Korean War, Volume II, p43。
注65。R. E. Appleman, Ridgway duels for Korea, p289。
注66。吴信泉,39军在朝鲜,p356。
注67。HQ XIX Army Group CCF Korea, A Collection of Combat Experience, March
29,1951。
注68。R. E. Appleman, Ridgway duels for Korea, p307。
注69。A. Farrar-Hockley, The British Part in the Korean War, Volume II, p44。

注70。A. Farrar-Hockley, The British Part in the Korean War, Volume II,
p44-45。
注71。R. E. Appleman, Ridgway duels for Korea, p277。

现在让我们看看更广阔的战场,把目光转向原州方向。

和对砥平里的判断一样,邓似乎也认为原州的美军要逃,前面已经提到,邓华在原州方
向计划使用42军主力(124师和125师2个团)往原州西南方向作大范围迂回,40军120师
从原州的西北方进攻,66军主力(196和197师)沿着29号公路东侧向美韩军施加压力。

2/13日晚,各部应该开始行动,其中120师首先与美军接触,120师前锋360团的部队于2/
14日凌晨3:30发起攻击,正好击中了美匆忙组织的原州防线最薄弱处---美38团3营和荷
兰营阵地。经过千辛万苦从横城北逃出的美38团3营近200人本来应该休整,但捉襟见肘
的美2师还是把他们派到美方认为不重要的地段布防。在中方360团的冲击下,这些残兵
败将再也承受不了新打击,阵地很快失守,跟着荷兰营也从阵地上溃退下来。在美38团3
营的西侧,美9团1 营也遭到了攻击。至上午9时,中方已控制了原州西北方的关键地形
〔342,255和325高地〕,通往原州的大门似乎已开了半扇。(注73)

2/14日李奇微走访了美10军和美9军司令部,发出了一系列指示,他估计中方有10万人参
与了第4次攻势,而联合国军方面有7万5千人,情况并非那么不利;他重申了守住被突破
地段两侧肩部特别是要守住砥平里的决心,因此最优先的是重新打开通往砥平里的主输
给线;如果原州不得不放弃,后撤的美2师和美7师及187空降团的左翼必须覆盖原州至忠
州(位于牧溪洞南)的公路;忠州北的山地必须守住,为此预备队陆战1师要在一周或10
天内移往忠州地区,陆战队的首批部队第 2天晚就要启程;还有,他要美军顾问团首席
顾问转告东部战线的韩军,他们要对付的是北朝鲜军队而不是中国人,要强调这个事实
以减少韩军的恐惧。(注74)

在原州方面,美10军司令阿尔蒙德下的命令是“不惜代价”守住原州这个重要的交通枢
纽,这一命令违反了李奇微的“不鼓励不惜代价”的原侧(注75)。阿尔蒙德似乎想弥
补横城战役对他指挥权的损伤,和横城不同的是,这一次他走了红运。

面对原州防线西北方因38团3营和荷兰营溃败而形成的缺口,美方紧急调空降187团2营填
补空缺,仅有的预备队美38团2营和1排坦克西移加强位于缺口西侧薄弱的美9团1营阵地
(注73),并同时准备反击。同时在西北方更远一点的蟾江地区,中方人马正沿着弯曲
的河曲向南运动,大队向西南方疾进,笔者估计是42军部队;另有一支往南分叉至美防
线被突破地区,则肯定是120师的后续部队。显然,中方因为要完成迂回和穿插任务而不
顾白天遭轰炸危险而赶路,不幸的是,部队被美空中观察飞机发现,更不幸的是,原州
地区正好有大批美野战炮兵。

注72。原州方向2/14日的战斗很难写,因为缺少中方资料对照,只好引用美方的单方面
资料。
注73。J. D. Coleman, Wonju: The Gettysburg of the Korean War, p191。
注74。R. E. Appleman, Ridgway duels for Korea, p294-295。
注75。J. D. Coleman, Wonju: The Gettysburg of the Korean War, p175。

2/14日上午,在原州西北方蟾江弯曲河曲部的上空,炮兵观察员Hartell在高空的飞机上
隐约看到沿着河滩有一条粗林木线,定睛细看,Hartell和飞机驾驶员意识到这条“林木
线”在移动:这是个长长的四人并排,间有驮马的,估计有2个师的中方行军队伍。主纵
队的运动方向明显地是想迂回包围原州,另有一队分开向南至荷兰营阵地方向。Hartell
立刻报告了炮兵指挥部(注76)。同时其它空中观察机也发现了中方行军纵队(注77)


美2师炮兵指挥Haynes此刻有大批野炮在手中(注78):配属187空降团的野炮674营(18
门105mm榴炮),美10军的野炮96营(155mm),和配属美9团的38野炮营(105mm)及第5
03野炮营(155mm)的1个连,连同从横城逃出的第15野炮营的3门炮,共有 105mm榴炮39
门和155mm榴炮20门(笔者注,原文如此,奇怪,应该有24门啊?)。另,Appleman认为
有多达4个野炮营(注76 ),可能是把原州南的美17团配属的第49野炮营算上了。

第1发是白磷指示弹,校正飞机修正了距离和方位后,所有的榴炮开始集中火力射击。弹
药中有可变时引信(VT-fused, variable time fused)炮弹,这种炮弹在距地面65英尺
处高度爆炸,对开阔地上的军队杀伤力很大。美2师朝鲜战争史是怎样描述的,“雷鸣般
吼叫的弹幕越过群山,成吨的弹片倾泻在行军队伍中,飞行员报告说河水被鲜血染红,
没有见过一支军队在千万颗炮弹下遭受如此浩劫,但他们仍然前进,齐步走入死亡之雨
,而不顾周围的屠杀”(注79)。

当炮兵指挥Haynes通知师部说弹药贮藏量不多因而要停止射击时,当时负责防守原州的
美2师副师长Stewart回答说“继续射击直到最后一颗炮弹”,并安排了弹药的紧急空运
;当Haynes说炮管过热时,Stewart回答是“继续射击直到炮管融化”。炮击持续3小时
之久,逐渐地,猛烈的轰炸超过了人的意志所能承受的范围,美军空中观察员报告很多
人扭头北上以逃脱到炮火射程外,但弹雨跟随着队伍,在炮兵射程外飞机又继续轰炸(8
0)。据美方保守的估计中方伤亡有3000-3500人,这一事件就是在美方著名的“原州炮
击” (81)。

但是,以上所述都是基于美方资料的单边故事,查遍中方公开资料都没有关于“原州炮
击”的明确记载,自然地大家要提的第1个问题是:这一事件到底存在不存在?没有铁证
,只有推测,笔者推测事件是存在的,因为美方资料说到的部队运动方向和后来中方公
开资料中邓华命令规定的42军和120师运动方向完全一致。

如果这一事件存在,那么随之而来的第2个问题是:中方伤亡到底有多大?不好回答,读
战史得来的经验是,不管那方的军队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夸大敌方损失缩小自身伤亡数字
,美军自己的伤亡由于新闻媒体的监视可能出入不大,但美军对敌方伤亡的估算也经常
离谱。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美方估计的中方伤亡数有不同的版本,3000-3500人的伤
亡数是最保守的数字,是出自Appleman的书,后面我们会看到该书估计的砥平里中方伤
亡数和根据中方资料估算的伤亡数字也是一致的,当然一件事对了并不等于另一件事也
对,估对了砥平里的伤亡数不一定猜对了“原州炮击”的伤亡数,所以“原州炮击”中
方的伤亡数字可能永远是个谜。

还有,“原州炮击”是否如同美方个别军史学者如Coleman认为的那样意义重大?这是个
主观性的问题,我的看法是“原州炮击”至少是部分地击碎了中方的原州计划,2/14日4
2军的迂回被制止,同时120师的突破也因为无后续部队而失去冲击力,当然中方在原州
方向的有力部队还有不少,还可以再发起攻击,但邓华的心思和注意力已经开始完全转
向砥平里方向,这是中方停止原州计划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从战略上看,李奇微坚守砥
平里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中方在消除自己侧背(砥平里)的威胁之前,终止了向原州以
南的突击计划,这可以说是个自然合理的选择,但是也失去了战役主动性,现在中方似
乎在跟着李奇微的指挥棒转了!

注76。J. D. Coleman, Wonju: The Gettysburg of the Korean War, p194。
注77。R. E. Appleman, Ridgway duels for Korea, p297。
注78。J. D. Coleman, Wonju: The Gettysburg of the Korean War, p177。
注 79。 History of the 2nd Infantry Division in the Korean War, Wonju2 and
Chipyong-ni. (http://www.2id.org/koreanwar.htm
注80。J. D. Coleman, Wonju: The Gettysburg of the Korean War, p195-196。
注 81。R. E. Appleman, Ridgway duels for Korea, p296。

再补充一些120师方向的情况。该师2月13日18时出发,360团渡过南汉江支流后和守军发
生接触,14日1时该团及师侦察连分别占领342、254、118、325.4高地,这些高地位于原
州西北,据原州铁路、公路的直线距离只有1-2公里。美军于14日6时组织反击,38团的
一个营在3辆坦克及6门化学迫击炮的支援下,向325.4高地发动攻击,并夺占了该高地,
威胁到360团2营的阵地。360团为保障右翼安全,以4连再次攻占了该高地,毙伤敌35名


下午14时30分,美军在一次小的试探性进攻之后,又以大约一个营的兵力发起了攻击。3
60团4连坚守至当晚20时许,将阵地交给兄弟部队后撤出战斗。坚守342、254、210高地
的1连和2连也打退敌多次进攻,但至当晚,254高地失守。

当晚,360团令1营、2营退守间茂谷南山,实际上放弃了325.4高地的争夺。另以3营接替
1连坚守342高地,并组织部队力图夺回254高地。但在争夺254高地战斗中,屡攻不克,
伤亡较大。至16日黄昏,360团奉命撤出战斗(注14)。

再来重新审视一下“原州炮击”。

首先,该次炮击的确发生过,这应无疑义。美军以火力优势阻滞志愿军的进攻,是正常
的思路和做法,美军方面的记录也表明该事件确实存在。志愿军方面,虽然缺乏更多的
资料,但战史记载也表明美军试图用密集炮火进行拦截(注15)。

不过,双方的记载在时间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按照注15中的记载,42军“奉命配合66军
抓住原州之敌,于13日22时自灵山里地区出发,途中遇原州地密集炮火拦阻,是夜,又
奉命钳制、阻击原州之敌西援。”另据随124、125师行动的42军副军长胡继成的回忆,
部队是晚上行军的(注16)。结合当地十万分之一地图来分析,42军124师12日晚的集结
地点水洞、鸭谷里据“原州炮击”的地点直线距离仅数公里,该师不大可能走了一夜还
在原州西北的蟾江弯曲部那里徘徊。那么125师是否有可能因为道路有限、赶时间在14日
白天冒险行军呢?有可能的。因为有的部队可能缴获了南朝鲜军的对空联络标志,故此
有可能以为不会遭遇空袭而白天行军。不过这一点缺乏史料的记载,无法断言。

至于这次炮击的效果,则是被极度夸大了。目前可见中方的资料中,无论抗美援朝战史
、42军简史以及参战的原42军指挥员的回忆,如吴瑞林、胡继成、苏克之、汤从列等均
未提及有这么一次损失重大的事件。在砥平里之战的失利已不再隐讳的今天,如果真的
有“原州炮击”这样的损失,不大可能一点风声都不露的。

最有力的反证是伤亡统计数字。42军整个四次战役一共伤亡6112人(统计时间段1月28日
-3月17日),其中阵亡1821,负伤3601,其他690。这个数字不仅包括横城反击战之前的
防御作战,也包括了砥平里之战后一个月的机动防御作战的损失。该军125师375团参加
了砥平里之战(375团伤亡为613,其中伤338,亡136,其他139),其它两个团(373、3
74团)四次战役的伤亡数字分别是841(伤465,亡171,其他205)人和916(伤479,亡2
32,其他205)人,总计1757人(不算375团)。126师四次战役伤亡总计2136人(伤1057
,亡972,失踪106)。124师伤亡数字据此推算,应为1606人。这个伤亡统计数字也都是
包括四次战役第二阶段的(注17)。

这样,问题就来了。124师和125师两个团(373、374团)在四次战役中所有减员之和不
过3363人,仅仅达到美方最保守的估计数字。而且为了达到这一最保守的估计数字,还
必须假设这些部队的所有减员都是炮击引起的(即不存在其它原因如枪伤的伤亡或减员
),并且必须假设这些部队在长达一个半月的作战中,所有的损失都发生在2月14日白天
,其它时间内都毫发无损。这里的荒谬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美军对于“原州炮击”所
造成的志愿军的伤亡数字的估计,是远远超过实际的。这可能是因为缺乏可靠的观测手
段(仅依靠空中观察员的报告),也可能是出于宣传上的需要。但是就像两人打架后,
一人唧里呱啦绘声绘色说赢了,另一个人一声不吭,这叫旁观者怎么判断过程?

注14:《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一二零师师史》。
注15:《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四十二集团军简史》。
注16:《穿过硝烟的岁月》。胡继成在回忆中写道:“我们带着1500多个俘虏过蟾江,
沿原州北走了一夜,让俘虏们抬着伤兵走。”
注17:《作战物资消耗储备标准参考资料汇编(我军部分)》。

另外,除了说可能包括120师,美方资料没有给出中方其它部队的番号,往西南方迂回的
部队是我推测是42军的2个师,是不是还有其它部队呢?不知道,“硝烟岁月”一书提了
几字说117师2/13日晚也向原州移动,美正史也提到美军在原州方向有117师的战俘,但
怕可能是119师(355团)之误,没有明确的证据不敢用“笔者估计”117师如何如何。

要完全搞清楚14日白天各部的伤亡,凭借现有的二手资料是办不到的。不过,“中方公
开资料没有提”本身并不能说明美军炮击一定就给志愿军造成了重大损失,而很可能是
恰恰相反。事实上,不仅公开资料,就是我现有这些军内材料也无法证实这件事。

至于说到另两个团,355团是在120师方向上运动的,但该师师史并未提到该团的情况,1
19师师史也未提到14日该团的情况。120师师史表明,360团14日凌晨已经与美军发生战
斗,并且14日整天都在战斗中。据120师师史,358团因为路远14日未赶到指定地点。

355、358团伤亡多大并不清楚,但据其所属各师的师史,这两个团后来都参加了第二阶
段的防御作战。117师没有向原州运动,该师伤亡人数总计787人,绝大部分是横城反击
战中发生的。

问题还是美军方面的观察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可靠?是否真的有多达两个师的行军纵队在
大白天运动?如果真的有两个师,并且还得算上120师及355团被炸的可能性,难道42军
和120师方向上的两个团(355、358团)在一条路上走?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再回到砥平里。

第2晚的攻击多了115师,但直到攻击前115师得到的情报还是敌人要跑并已跑了一部分(
注82),这一点并不奇怪。虽然119师已经反映砥平里美军力量不弱,应该让邓指对于敌
要跑的判断有所动摇,但14日上午116师又上报在注岩里歼美23团2个连(害死人的番号
错误),这个新消息又证实了美23团已经跑了一部分,那么砥平里肯定 “剩下不足四个
营的兵力”,而且很自然地联想到剩下的敌人也要跑,这是一;其次,115师参谋长程国
藩回忆当时从望美山观察,看到砥平里敌人一片慌张忙乱,也解读成敌人准备逃跑的征
兆,实际上是美军是忙着加固工事来对付必将来临的第2晚围攻。

14日16时115师召开作战会议,师长王太良的原计划是344团打头阵,343团跟进,345团
作为预备队,但343团团长王扶之怕跟在后面捞不着什么洋财,主动提出343团和344团并
肩打砥平里,即343团从望美山以西沿曲水里至砥平里公路(24A)打,344团从望美山以
东顺铁路打,师领导采纳了这个建议 (注83)。

其它突击部队的情况是,在砥平里南方,第1晚参战的377团仍准备从望美山向北攻击,3
56团也回到了原定的攻击方向即在砥平里东南方沿铁路两侧攻击,值得注意的是中方资
料也没有提这2个团是否和同方向进攻的115师部队协调过。另外3个方向,中方第2晚的
攻击的部队还是头晚的三个团,即:西-376团,北-357团,东-359团;第1晚未参战的37
5团则分2个营加强了东面受损严重的359团,另1个营加强了东南方向的356团

这次中方的进攻要协调一些,各方向的攻击和中方炮兵的使用情况,这里补充一些美军
方面的资料,美方说中方在攻击前有了近1小时的炮击,有迫击炮也有榴炮,关于榴炮美
方认为是中方使用的是从美军手里缴获的105mm和155mm榴炮和炮弹,但对防守者幸运的
是,美方说中方炮手没有拧开155榴炮弹的护鼻部分放入引信,所以射出的155炮弹没有
爆炸也没有带来什么损失(注84)。

因为白天中方部队在砥平里环形方线较近的距离坚守,所以第2晚发动进攻的时间也早些
。南方G连在19:15听到哨声,但最初的攻击是20:25位于K连地段(注85),这可能是356
团从铁路东侧发起的进攻,至1:30随后攻击波及到各个方向。在东面,359团有关部队突
破了美3营防区I连的部分阵地,但美3营指挥拒绝了团部的增援,使用邻近的本营L连帮
助I连恢复了阵地(注86)。

可是,南部美2营防区的G连阵地却失守了!

注82。李少元,硝烟岁月,p547。
注83。吴信泉,39军在朝鲜,p346。
注84。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75。
注85。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74。
注86。R. E. Appleman, Ridgway duels for Korea, p269。

让我们详细看看G连阵地(中方称作马山)及双方的部署

守方是美23团G连,西与法国营1连以24A公路的路口为界,东与F连阵地相邻,后面的小
盆地是155mm榴炮连阵地。G连的1排和3排防守阵地是建立在一系列海拔不超过200m,比
高仅仅几十米的小山包上的,靠公路的由G连1排守的系列小高地中方称作马山阵地(为
了方便,本文称1号高地),中间的由G连3 排守的高地中方称为马山东北阵地(3号高地
),G连的2排则在东侧的水田里筑起了防守工事。

攻方有2个地形可利用,一是两个系列小高地之间的鞍部,是渗透守军后方的通路,另一
个是望美山向北伸出的山脊,是个冲击3号高地较理想的路线。美军对这2个地形也是倍
加小心,加强了防御。根据G连和155榴炮连的协作计划,第2晚炮连提供2个重机枪组加
强3号高地,在1号和3号高地的鞍部炮连也放了2挺勃朗宁轻机枪,后面还放了3组防御点
,炮连连长还答应如果需要还可以派出40个人支援G连 (注87)。

中方上半夜对砥平里南方阵地的攻击开始是由377团的部队(G连方向)及356团的一部(
E或F连地段),数次攻击不果,现在该115师的部队上场了。

“17 时,115师各部队开始向砥平里方向攻击前进。23时10分,343团2营5连在闸岘与美
23团接触,经40分钟激战,一举夺取了闸岘、马山及其东北面的三个高地,歼敌数十人
,俘敌五人,迫敌退入砥平里街内”(注82) ,闸岘我不知道在哪里,但这3个小高地
我判断是美军G连1排防守的1号高地。

1号高地的失守美方描述得更详细一些,认为中方是通过美军守军2个排之间的鞍部,首
先袭击了1号高地的右翼阵地,杀伤防守者,架上了机枪,并开始扫射邻近的3号高地。
这时3号高地上的美G连3排长McGee怀疑他的友邻阵地已失,打电话给连长Heath询问,
Heath则打电话问1排长,Heath不知道的是,这个1排长并不在阵地上,而是躲在离连部
不远的小屋里,1排长又给他的手下打电话,电话是设在1号高地的左翼,当时还在美军
手里,所以连长Heath得到的回答是1排阵地还紧紧的守着,但3排长McGee还是半信半疑
,对着1排地段喊叫,没有人回答,只有机枪的回射。(注88)

美方有人评论,美军G连这个1排长的渎职带来了严重后果,如果能及时正确地反映情况
,及时地进行反击,可能一个排的支援就可能恢复阵地 (注89),之后待中方巩固已占
阵地再反击就很困难了。

343团5连(注90)在占领1号高地右翼后,中方即向两侧不停顿的继续进攻,5连或343团
2营的其它连队往西攻,往3号阵地及以东攻击的主要是344团的3营的部队。中方集中兵
力攻击乍看就像所谓的“人海战术”,但是在朝鲜战争中的空降187团老兵Coleman在他
的书中对“人海战术”的诠释和一般人的想象完全不同。

他说,人们常常混淆“万岁冲锋”和“人海战术”,实际上它们是不同的。日本人在2战
中的“万岁冲锋”是种狂热的集体冲锋,而成为机枪火力最好的活靶子。中国人的攻击
也用很多人,但士兵通常都是在黑夜掩护下,匍匐前进到扔手榴弹的位置,或使用步枪
及冲锋枪。攻下一个掩体,再有条不紊地攻击下一个掩体,同时后面的人在改进加固已
占掩体,当前头攻击的士兵伤亡,后面就有另一个去接替攻击,如果再伤亡,下一个再
去接替,如此下来,似有无限的人力,这就是中式“人海战术”。(注91)

注87。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75-176。
注88。R. A. Gugeler, Combat Actions in Korea, p110-115。
注89。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77。
注90。HQ XIX Army Group CCF Korea, A Collection of Combat Experience, March
29,1951。(美方中译英时把这个资料中的第5连错译成5个连)。
注91。J. D. Coleman, Wonju: The Gettysburg of the Korean War, p231。

343团2营5连攻击了马山1号高地,343团的另一个营---3营---按资料记载却走错了路,
从另一份资料的附图看,似乎绕到西南方的248高地即法国营1连阵地的对面。

343团的沿革大家都很清楚,即红25军一部---八路军344旅687团---新四军3师8旅22团--
-东北野战军2纵4师10团,老资格的红军团。115师参战的另一个团---344团---却是个很
年轻的部队,原8旅23团调到了山东滨海,3师在北上东北前升级一个县团顶了23团番号


在砥平里344团也展开了2个营,1营从铁路西侧进攻(图上未标出),3营从望美山向北
进攻。“14日24时,1营对砥平里东南铁路西侧的一小高地发起攻击,因地形开阔,敌火
力强,我未组织炮火掩护,攻击二次均未奏效,且伤亡较大。15日4时,团令该营撤至铁
路以东山地与敌对峙。3营于14日21时到达望美山。此时,友邻126师377团正在攻击一小
高地,连续二次均未成功,且伤亡较大。3营即与377团密切配合,再次向该高地发起进
攻,经40分钟激战,夺占了该高地。随后,3营又乘胜向北攻占了两个小高地。此时,天
已将亮,团即令该营固守既得阵地”。(注82)

344团1营在攻击铁路西侧的一小高地前,119师356团一部已经组织了数次攻击但均失败
(注92),加上344团1营的攻击失利,说明美军在铁路两侧防守很严密,地形也可能更
利于美军火力的发挥,中方伤亡很大,344团1营营长贾廷玉双腿被炸断流血过多牺牲(
注93)。

另一路344团3营的进攻却很顺利。344团3营于午夜后1时发动进攻,40分钟内攻占了该高
地,随后又连续攻占了另外2个小高地,另外,51年的战后总结没提377团后来的配合作
战(注92)。因为美3排防守的3号高地是个带状阵地,所以我猜测344团3营占的3个小丘
都是在马山3号高地上,也有可能包括美军G连2排靠小山的部分阵地。因此是344团3营攻
占了马山3号高地。

美方记载的过程是这样的,在1号高地的中方机枪支持下,中方从3号高地的正面和背后
(从鞍部绕到)两面进攻,持续不断地一步步侵蚀美军阵地,此时G连的3排长McGee感到
事态严重了,和连部的电话已断,他派了个人跑回连部报警,连长Heath 叫来了榴炮连
的15个黑人士兵赶去增援,这伙人刚上山头就遭到火力袭击,一死一伤,剩下的作鸟散
状逃下山去(注94)。在山下的Heath又拉又扯带上骂,但炮兵们无论如何都拒绝再去送
死。

Heath只好请求营的支援了,在砥平里的美军每个营只有1个排的预备队,营长Edward拿
出了一个班,F连的这个班在2时到达两个高地之间的鞍部,经10分钟的战斗全部伤亡。
同时,中方在山上从一个掩体到又一个掩体攻击,守军非死即伤,排长McGee绝望了,带
着最后5个人也溜下山去,3号高地被中方攻占,在这之前,美军在1号高地的西翼阵地也
被攻占了。(注95)

随着马山1号和3号高地的失守,东侧的G连2 排和西侧的法国营1连相邻阵地也遭到了从
马山高地居高临下火力的侧射,加上正面的攻击,也撑不下去了。有点奇怪的是,有美
军那样的通讯保障,美2营营部并没有得到两侧---法国营1连和G连2排---撤退的消息,
这点对美军后来的反击有重大影响。

至3:15,中方攻占了G连全部阵地和邻近法国营1连的部分阵地,美军在砥平里的环形防
线已被打开了一个缺口!

注92。HQ XIX Army Group CCF Korea, A Collection of Combat Experience, March
29,1951。
注93。吴信泉,39军在朝鲜,p348。
注94。J. D. Coleman, Wonju: The Gettysburg of the Korean War, p214-215。
注95。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78-180。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可惜的是,中方没有利用马山附近的这个缺口继续进攻。

为什么不继续进攻?伤亡大?实际上除了344团1营外,其它3个营的突击部队损失很轻微
(注96);要么是时间不够?这是一个考虑因素,离天亮还有几个小时,继续攻击吧就
怕不能当晚解决主要敌人,天亮后美机袭来,会陷入不上不下的局面。但是在115师战后
总结上,我们看到了非常坦率的自我批评(注96):中下级指挥员没能利用战机,主动
发起及协调战斗,并举例批评了343团2营和344团3营在成功地攻占了敌阵地后,没有乘
机继续进攻溃败之敌,而是等待敌人反击;还有联系迟缓和战报不准确问题,343团在战
斗过程中报告说已经进入砥平里街内,正准备攻击盼美山(Pongmi-san,盼美山是笔者
音译的,该山位于砥平里正北,标高348m),实际上还没有过铁道线,而344团误报完成
了第1阶段任务,这些都妨碍了上级指挥员作出正确的决定。

美方的战后评论也提到这一点,说如果攻占G连阵地的中方部队能够把他们成功的消息传
给高层指挥官,上级会投入更多的力量,就会起决定性的作用(注97)。

再看看美方中下级指挥又是怎么向上报告的,23团作战日志上记载,“03:15从2营长:G
连后退,机枪停射,很多伤员,需要帮助”;03:45情报日志的记载是,“ 在G连防线有
轻微的渗透”。看来这个美2营营长Edward多多少少地有试图掩饰真相的嫌疑,但不论团
长Freeman是否察觉到这一点,他的预备队有限,还要应付其它方向的不测,所以团部只
派了游骑连的1个排和坦克及M-16四管高射机枪来增援,连同美军2营自己的一个排预备
队,准备发起反击。(注98)

游骑兵连(ranger company )是个特种兵单位,会滑雪会空降,感觉这支部队的作用有点
像多年前看过的“加里森敢死队”,敌后侦察袭击等等,总而言之,不是作为普通步兵
使用的。第1游骑连配属于美2师,当时归23团指挥。游骑兵自认是精英,可以想象步兵
对他们的反感。23团团长Freeman对游骑兵有个评价(注99),他说这支部队是个寄生虫
,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后勤,他们不会保养维修自己的车辆,不能分发自己的弹药和给
养,甚至都不能送发自己的信件。

美2营参谋Curtis负责组织这次反击,但是游骑兵领队的连长说他只能执行团指挥官的命
令,而且游骑兵也不想干老步们的粗活,反击他们可以参加,反击完成了他们可不想守
着掩体。Curtis只好请示营重新派个老资格的上尉来指挥。不久,营情报参谋长Ramsbur
g来到G连连部,但他花了半小时口舌也没能够说服游骑连连长,时间分分秒秒地流逝,
这时一颗迫击炮弹爆炸击伤一些人包括几个游骑兵,这个游骑连连长大喊大叫说是G连炮
兵误击,Ramsburg乘机摆脱了他,叫他送伤兵回后方去。(注100)

参加反击的有游骑连一个排,F连的一个削弱的排和G连残余若干人,支援火力有G连的60
迫击炮,3辆坦克和1辆M-16,由于派往G连的炮兵联络员都失踪,所以81迫击炮以上的炮
兵支援火力无法利用。

大约5时,美军的反击终于发动,游骑兵从西路向马山1号高地发起攻击, F连的一个排
也从东路攻向马山3号高地。

注96。HQ XIX Army Group CCF Korea, A Collection of Combat Experience, March
29,1951。
注97。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219。
注98。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79。
注99。J. M. Ennis, Freeman Interview, Section 2, p135。
注100。Robert Curtis, Chipyong-ni, p1-p4

中方守在高地的反斜面上不动声色地等待着美军的进攻,游骑兵吆喝着冲上山去,已经
有人在山上高叫说任务已完成,这时中方开火了,其中从侧面---原法国营1连位置---射
来的机枪火力特别有威协,“友军”的机枪扫射让3辆美军坦克误认为中方正在从马山高
地往下冲击,于是炮口对着山坡上的美军开了炮, Curtis连忙跑过去制止坦克的误射,
等他回来时,Ramsburg脚被弹片击伤,G连连长Heath胸部中枪受了重伤,从山上给拖下
来,游骑兵死伤一片。东面进攻的F连1个排也遭到了来自原G连2排阵地上的机枪侧击而
大部伤亡(注101)。在片刻间,进攻的2个排几乎全被歼灭,美军的反击彻底失败,中
方本可乘胜追击,给方寸已失兵力空虚的美军造成更大的损失和混乱(注102),笔者甚
至认为这可能是决定性的胜负手,但是中方没有冲下山头。

在山下不远处的G连连部,Ramsburg和Curtis赶紧搜罗残兵败将,试图沿稍稍隆起的地形
组织一条防线(地图上位于G连连部附近并平行于马山高地),有F连5个人(仅1人未受伤
)和G连的8人,以及迫击炮手,电话兵,通讯兵和厨子等共有近30人。Curtis又出去转了
转,希望再找回一些人手,他在小盆地里碰到了一些留下来看榴炮的炮连人员,使他十
分惊讶和感动;他还偷偷地逛到山上,除了死者没找到活人,另外他还听到中方在反斜
面挖掩体的铁铲声,意识到中方准备在天亮后坚守高地。(注103)

在回来的路上,Curtis还在一直在想为什么中方没有继续进攻?回到G连连部后,正当他
和受轻伤的Ramsburg谈话时,听到了喇叭声,模糊地看到1个班的中方士兵越过山头的轮
廓线,消失在轮廓线下面的黑暗中,这下让这一伙乌合之众慌了神,所有人包括Ramsbur
g都往砥平里方向跑,一串机枪射击加快了他们脚下的步伐,Ramsburg还振臂一呼:“让
我们回去建立新防线”,Curtis 阻止不及,只截住约一半人(15人)留下。但中方并没
有打过来,甚至直至天亮后都没有开火射击。(注103)

中方已经决心在15日白天守住马山附近阵地,343团派2营守1号高地还可能包括西侧的法
国营部分阵地,2营用4连和5连坚守,6连作预备队;344团派9 连守3号阵地,9连只用1
个排和1挺重机枪守在山上,连主力隐蔽在山脚下。我们应该注意到,344团的防守办法
比较好,而343团防御使用的兵力过多,后来因美军猛烈的地空火力而受到大的损失。(
注104)

当美军反击失败的消息传到了美军2营部和23团部,所有人都意识到G连阵地失守的严重
性了,Freeman下令他的所有的预备队---B连和剩余的游骑连---都用于恢复G连地段,配
属的工兵连组成新的23团预备队。(注105)

注101。Robert Curtis, Chipyong-ni, p4-p5。
注102。R. E. Appleman, Ridgway duels for Korea, p269。
注103。Robert Curtis, Chipyong-ni, p6-p11。
注104。HQ XIX Army Group CCF Korea, A Collection of Combat Experience,
March 29,1951。
注105。J. D. Coleman, Wonju: The Gettysburg of the Korean War, p221。

2/15日上午,除了G连和南防线,砥平里的美军又松了口气,他们又熬过了一晚。在G连
方向,美军准备在地空火力的支援下使用所有预备队反击,中方则转入防御,双方即将
要在马山附近展开一场激烈的争夺战。这时有消息传来:骑5团已经在增援的路上并保证
能在15日黄昏前到达砥平里,美23团团长Freeman感到也到了他该走人之时,在旁边坐了
一天冷板凳的Chiles走马上任美23团团长。Freeman乘直升飞机离开了砥平里,李奇微在
忠州的医院见了他,随后他转到了日本,在短期的恢复后,他没有如愿地重回朝鲜(笔
者注,估计是考虑到他和阿尔蒙德之间的紧张关系),而是相当失望地回国当了军方的
朝鲜战争新闻发言人,不过这次调职并没有影响他的前程,他最终在军中升到了4星上将
(注105)。

白天的第1次试探是由法国营1连进行的,早晨8:20,在公路上的美军3辆坦克火力的支持
下,十余名法国兵和一个美军炮兵联络员冲向马山1号高地,距山顶20m处双方互扔手榴
弹,后在中方机枪火力的压制下无功而退。(注106)

美军2营营长Edward负责指挥白天的反击和恢复G连阵地,Edward把游骑连和G连残余配属
给B连,并命令B连连长Pratt 尽快地组织进攻;155榴炮连人员和G连3排的残余退到第二
防线作为火力支援部队(注107),法国营1连也撤到了和榴炮连及G连残余相连的第2条
防线。(注106)

上午美军主要的攻击是由B连进行,大约10时,左右2个排发起攻击,和凌晨5时那次不成
功攻击不一样的是地面及空中支援火力炽烈,但结果一样,进攻者在几乎接近山顶时受
到了山坡南面中方部队交叉火力的猛烈打击,败退下来。 Edward事后指责B连连长Pratt
没有协调好进攻而且只展开了一个排,Pratt辩解说他是展开了2个排的,还说Edward作
为负责人对进攻没有给出任何明确指示(注105和107)。

美2营营长Edward这个人物的品格距正直相差甚远,对同僚推过揽功还有点欺上瞒下,有
些像印象中典型的法国人,关于砥平里他写了长篇未出版的回忆录(注108),很详细地
记载了战斗过程,但也经常夸大战果,有些甚至是数量级的夸张。这里发挥一下,即使
是第1手的亲历记,除了记忆错误外,真实也常常被人的本性所扭曲。

15日美空军完全转向砥平里,出动了131架次,这使得砥平里保卫者深受鼓舞,战斗机轰
炸机等各种飞机是如此密集,以至地面美军担心飞机会相互撞上(注 109)。美机对防
线周围的已知中方阵地或可能的阵地一遍遍扫射轰炸,迫使中方脱离接触,但南方望美
山(397峰)和马山附近的中方部队除外。这里是 115师343团和344团的有关部队,美方
的评价是:“这是中国军队中最顽强和最狂热的部队,他们决心和我们对抗到底,准备
战到最后一人。他们蔑视掩护,用手中的步枪和机枪与我们的攻击飞机对射”(注107)


注106。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219。
注107。R. E. Appleman, Ridgway duels for Korea, p272。
注108。J. M. Edward, The Siege of Chipyong-ni, 笔者很少引用该资料。
注109。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89-190。

在砥平里南的115师这时已经从昨晚的俘虏口中得知了砥平里美军的真实情况,不是要跑
的弱敌,而是决心固守火力生猛的加强团。而在砥平里东和北方已打了2夜无进展的119
师已经失去了信心,师长准备向上级建议停止攻击。40军军长温玉成此时也赶到砥平里
前线(注110),显然邓华已意识到遥控指挥的缺陷,为了避免通信往来的延误和也为了
能对战况及时判断,邓指定温负责统一指挥(注111)围攻砥平里之敌的115师和119师及
126师376团。

15日天亮后,115师派参谋长程国璠来119师师部联系,温玉成召集了2个师领导干部开会
研究下一步怎么办,据“四十军在朝鲜”说大家一致意见是建议邓指撤出战斗不再打了
(注110)。这个“一致意见”值得商榷,因为115师方面那时形势还不错,伤亡也不大
,而且在资料上看,没有115师和39军方面要求撤出战斗的证据,反而有抱怨撤退命令下
的太匆忙。笔者猜测有可能是115师程参谋长碍于对兄弟部队的面子哼哈附和了几句而已


中方在原州方向的情况也不妙。2/14日凌晨120师360团突破了原州西北方约3英里处的美
军防线,随后美军组织了反攻,14日下午空降187团2营经过反复争夺占领了居中最靠近
原州至骊州公路的255高地(中方的254高地)。14日夜到15日晨,突破口西侧的美38团2
营经过3次反复也夺回了325高地,187团3营的K连也一度攻占了最东侧的342高地但在15
日凌晨被360团的反击部队赶了下来,但在15日午后不久中方又丢失了342高地。简而言
之,经过近2天的拉锯战,120师360团被击退,美军失去的阵地已全部恢复,其原州防线
也稳定下来。(注112)

令人不解的是,120师360团似乎是在孤军奋战。当缺兵不少将的原州美军集聚力量反击3
60团区域,也必然削弱了其它地段的防御,但是在西翼的42军东翼的66军没有什么战斗
发生,至少是在资料中没有记载,可能连策应性的战斗都没有,连120师自己的358团也
不知在何处。在360团失利后,中方脱离了接触,但当时原州美军还以为中方稍加修整后
定会卷土重来(注113)。

还要提一下当时42军军长吴瑞林回忆录中关于原州战斗的叙述,“ 我军125师124师,40
军的120师向原州攻击。敌人在原州城内布置了大量的坦克大炮阻止我军前进。我军冲入
原州城打毁敌坦克60多辆炮60余门,击落飞机4架。由于敌人集中了一百多架飞机,进行
轮番轰炸,我伤亡较重,被迫撤退出原州城,在原州河北阻击敌人”(注114)。呵呵,
笔者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吴老当时可能不是在回忆而是在想象中!

注110。李英等,四十军在朝鲜,p248。
注111。吴信泉,39军在朝鲜,p360。
注112。R. E. Appleman, Ridgway duels for Korea, p297-301。
注113。J. D. Coleman, Wonju: The Gettysburg of the Korean War, p237。
注114。吴瑞林,抗美援朝中的42军,p91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让我们再回到马山地区的攻防。

美军一次次试图攻占马山附近高地,但一次次地被挫败。下午2时,通过马山高地邻近的
F连观察位的指挥,美军飞机对马山附近的343团2营和344团9连阵地投掷了大量凝固汽油
弹,据美方称,“凝固汽油弹距离己方部队仅75码远,敌人非常密集,有一处一颗汽油
弹杀伤了60名敌人” 。空袭后美B连的3个步兵排并肩向山头攻去,但是令美军不可思议
的是,中方部队的防御仍然非常坚强,反斜面的机枪火力和一阵轻步兵火力又一次把美
军击退。(注115)

中方的确伤亡很大,由于防御兵力密集,“敌一发炮弹能导致数人伤亡”(注116),34
3团的4连和5连已并成一个作战单位,预备队6连也投入了战斗,除了重伤员外均拿起武
器,营长王少伯也和战士们并肩作战。344团9连方面,“面对敌机大量投放汽油弹,人
员伤亡过半,少数敌人几度突入阵地的极端严峻的情况,9连全体指战员沉着应战,奋勇
歼敌。。。将敌打退”。(注117)

美2营营长Edward这时下了个正确的决心,他决定坦克向南顺着公路绕到马山高地的西侧
背,使用坦克炮火打击占据高地反斜面上的中方部队,正面美军也同时展开攻击。在美
军2营方向原有3辆坦克,但上午1辆坦克在路上触地雷而毁坏,地雷是哪方埋的说法不一
,有说是中方也有说是美军自己埋的,所以Edward派出了工兵和爆破排 (P&A, Pioneer
and Ammunition) 去排除反坦克地雷,但工兵们被路边的中方士兵赶了回去。Edward又
派出2辆坦克掩护,也被中方的反坦克小组逼回。(注118)

僵持中, Edward起用游骑连来保护坦克及工兵排,游骑连又提出异见,说不能像普通步
兵那样使用他们,他们是打一下就跑的专家,Edward告诉他们现在他们就是步兵,要么
执行命令要么到后方报到后被捕,游骑兵们只好从命。

中方的反坦克小组无法对抗美军坦克和步兵的联合火力,美军的工兵排终于排完了公路
上的地雷,坦克急速地向南开到了合适的位置,对着马山高地反斜面上的中方工事开了
炮(注118),马山正面的美军也开始了新的攻击,中方阵地危在旦夕,更糟糕的是,从
曲水里方向开来的美军坦克纵队也突破重重阻截,出现在大吃一惊的343团的后方。

注115。R. E. Appleman, Ridgway duels for Korea, p273-274。
注116。HQ XIX Army Group CCF Korea, A Collection of Combat Experience,
March 29,1951。
注117。李少元,硝烟岁月,p548和549。
注118。R. E. Appleman, Ridgway duels for Korea, p274-275。

吴瑞林回忆录中关于原州一段,上面我也曾说过,明显是错的。吴写回忆录时年纪大了
,记忆力却异常地旺盛,可能和整理者有关系吧。以吴文革后的处境,也不可能有专门
的写作班子,自己找人搞,常常会有这种情况。不过,吴本人应该保留有一些资料,所
以这一套回忆录中,也有不少可以参考的内容。除了这本抗美援朝,我看过他解放战争
以及后来在南海舰队的回忆,都有这么个过度细节化的问题。

《四十军在朝鲜》这本书显然参考过原四十军军史以及一些老战士过去发表的回忆文章
,但作者加入了太多的个人想象,真假混杂。从研究历史的角度看,这本书太文学化了
。比如该书作者从徐国夫的回忆文章中知道,前指开会359团团长未到,只让政委来参加
,可接下来写徐国夫的感想,什么“使他感到这是没把他这个‘前指’放在眼里”就完
全是作者的发挥了。事实上,作者根本没有去采访过徐国夫。

后来,徐国夫在其传记《大漠风声疾》中专门写了一节,“关于两本书里的‘砥平里战
斗’”,主要对《揭开战争序幕的先锋——四十军在朝鲜》一书作了许多批评。虽然徐
国夫的记忆未必就很准确,有的批评也不一定对,但该书作者在某些地方以想象代替事
实,毕竟是不合适的。

比如《四十军在朝鲜》中提到关于温玉成的几个地方,徐国夫说:“书中说我和温玉成
军长一起叫到‘邓指’接受战斗任务。我没有和温军长一起去,也没见到他在那里开会
。所以书中说到的有关温军长在场时的一切表现也无从谈起”、“书中说14日夜间温军
长到了我阵地前线,我还特地向他作了汇报。整个战斗期间我未见到任何军首长到砥平
里阵地,所以向温军长汇报的事也毫不存在”(注18)。

另外,按照徐国夫的回忆,当时并没有撤出战斗的打算,接到撤退的命令还有些不能理
解。《四十军在朝鲜》中所说15日天亮后两个师(119师和115师)干部一致建议撤出,
不仅和徐国夫的回忆矛盾,和吴信泉在《三十九军在朝鲜》中的回忆以及所引电报的内
容也不符合。

关于66军在原州附近的情况,按照该军军史记载,“2月15日拂晓前,我军军指和第196
师抵讲林里,第197师抵新朴洞,第198师抵车踰洞地区”,并认为“已直接威胁原州敌
之侧背,吸引了敌主力美陆战第1师、美第24师、骑兵第1师东援,牵制了敌向汉城方向
的进攻”(注19)。但从66军2月16日10 时的部署命令来看,只是要求“196师派小部队
逼近原州,确实掌握情况并不断袭扰敌人”,其它各部均是做阻击或机动的部署(注20
)。因此,这个方向对美军的压力是有限的。

注18:《大漠风声疾》。
注19:《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六十六军军史》。
注20:六十六军入朝作战重要文件汇集。

再说几句题外话。《揭开战争序幕的先锋——四十军在朝鲜》的主要编写者之一李英是
军科科研指导部百科室主任、正高职研究员,所以能够接触到的资料应该是不少的。另
一位主要编写者王树和也是原四十军的老人,曾写过《四十军征战纪实》一书。这本书
说是历史吧,文学化的东西多了;说是报告文学吧,所涉及的事情大都是真实的。这种
写法也许是为了增加读者的兴趣,提高发行量,但有时很容易造成一些误解。

120师师史编写,李英是编写顾问,结果该师史也写得像个文学作品。编者还自认为是“
适当采取形象思维的方法,抓住史料及参考读物中残缺记载和片言只语,进行一定程度
的逻辑扩展,不失时机地大书特书,力求弥补展现辉煌的宝贵空间”。从历史研究和写
作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是不足取的。战史军史还是属于历史学,还是要有应有的学术规
范,半真半假之类的干脆说是再加工的小说算了,不要往史学里面挤了。

关于中文的这几本书,我的感觉是,39军的2本还不错,李少元的“硝烟岁月”似乎就是
他本人版的39军军史,基本忠实于史实,吴信泉的39军在朝鲜还行,不过关于砥平里也
有不少错误,有些是明显的时间错误;42军的那2本就不再说了;这个作者似乎连基本事
实也有想象的成分,倒把我吓了一跳。

另一位主要编写者王树和,才看明白不是王树增,看了王树增的那本中关于砥平里的部
分,好像就是把上述(除了李少元的那本)来个大杂烩,在加一些想象的调料。

李少元的书还是不错的。不过因为李少元是117师的,当时配属在横城方向作战,所以涉
及砥平里的战斗,感性的东西较少些,主要是按照军史写。该书中对117师的战斗就写得
很详细、充分,结合彭仲韬的回忆录,基本上可以把该师以及主要团的行动搞清楚。

砥平里战斗,缺乏39军其它两个师干部的回忆文章。39军为编军史,搞过回忆录集,但
我没见到。另外115、116师担任过师、团干部的人中,留下回忆录并涉及这次战斗似乎
也少见。汪洋前面谈过了,很可惜。张峰也去世了,有本纪念文集,但未提到砥平里战
斗。石瑛有一些回忆文章,但不知道是否专门有回忆录出版?我这里能找到相关的书似
乎只有李刚的一本,以日记形式写的,但缺点是许多内容明显是后来补记的,原貌如何
,不得而知。很想了解一下,像王扶之、程国璠、耍清川、杜博等人是否有回忆录出版


话分两头,现在回头叙述美军援军的情况。

先看看英27旅沿着24号公路的增援。前面提到了英军14日黄昏控制了靠路边的一座山梁
,之后即巩固已有阵地以防中方夜间反击。116师346团的部队果然反击了,15日凌晨3时
(英方说是 5:10) 346团的2连和9连发起了攻击,打击主要落在英格兰营(Middlesex)
的A连和D连,英方说侧翼有一个排阵地被攻破,一些人被俘,很多地方双方是肉搏战 (
注119) ,中方资料称连续攻占了3个山头,歼敌80余人,后遭到敌猛烈炮火袭击撤出战
斗(注120)。英方声称中方损失65人被俘14人,看来双方损失相当,但双方都认错了对
方的番号,英方说是对手是119师,中方说是美骑1师。

接着,英军---所谓的“骑1师第5团”--- “于上午9时起在地空火力的支持下对116师34
6团的3连和8连进攻,但都被打退”(注120),而英方的记载语义含糊时间跳跃,说是
各营轮流攻击,艰难地清理路边山头(注119)。实际上直到2/16晚116师奉命撤退前,
英27旅在注岩里方向的增援毫无进展,而116师仅使用了一个团对付英军。

另外一路才是骑1师第5团。和砥平里的23团一样,骑5团是个团级战斗队(RCT) ,由3个
步兵营和配属的2个野炮营2个坦克连和1个工兵连组成。骑5团与2/14日晚由骊州出发经2
4A公路向砥平里增援,途中在一个断桥处因为工兵修桥耽搁了不少时间,2/15晨在曲水
里南2英里处与中方阻击部队接触。(注121)

应该说邓华是相当重视这一路的阻击,除了原在曲水里附近的126师378团,还令116师的
348团进至曲水里东南地区,另外还把砥平里前线的126师 377团调出加强阻援力量(注1
20和122)。3个团不算少了,但后来没能挡住美军,问题出在那呢?笔者觉得中方兵力
的分配有问题,在两侧山地和中间的公路平均使用兵力,让美军装甲矛头从中间快速穿
越而去,附近各部眼睁睁地看着坦克突破而补救不及。如果在中间的公路部署有力部队
如116师的347团或348团,结果很可能大不一样。

骑5团团长Crombez在美方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他的性格武断直率,说英语和我一样带浓
厚的外国口音(他出生在比利时),并不是一个受部下欢迎的领导人。李奇微到朝鲜后不
断地更换指挥官,作为一个年近50的上校,Crombez的团长位置并不安稳,有力的竞争者
就是他手下年轻的3营长Treacy。对于 Crombez,这次的任务是个机会,显然,如果成功
地解救了23团,保住团座不成问题,更可能升到他渴望已久的将军军衔(注123)。

骑5团的任务是要打通24A公路,要做到这点,必须清除两侧的中方势力以保障公路的安
全。15日上午Crombez在公路两侧的山地展开了进攻,左侧是他的1营,中方对手是126师
378团1营(?);右侧攻击的是2营,守军也是2营---116师348团2营。但是一直到午后
,美军进展十分缓慢,按这样的速度,几天都到不了砥平里(注121和122)。在东侧的
高地, 中方的记载是, “348团经急行军,于15日零时到达曲水里东南山地,在上九里
长丰里地区转入仓促防御,1营2营展开作为一梯队,3营作为团预备队。拂晓,北援之敌
向该团2营阵地发起进攻。2营待敌接近,以突然的火力将其击退。7时许起,敌在飞机和
大炮的配合下向2营阵地猛攻。2营指战员在没有防御工事的情况下,于敌激战终日,连
续打退敌4次进攻,守住了阵地”(注120)。另一侧的378团也打了退骑5团1营的进攻。


李奇微把援救23团排在最需优先完成的任务,他甚至说他可以派出整个集团军去救砥平
里(注124),他的手下将领当然也不敢怠慢,15日,有3位将军光临骑5团督促视察,美
9军司令Moore是第一位,他注意到中方阻援部队的顽强抵抗;美2师师长也走访了骑5团
,他问Crombez何时能抵达23团, Crombez回答是黄昏之前;最后是骑1师师长,Crombez
借了他上司的直升飞机侦察了至砥平里公路,他意识到公路两侧敌人众多,下定决心只
带装甲特遣队突破(注125)。

装甲特遣队有23辆坦克(注126),先锋是第6 坦克营D连的新型巴顿坦克,后卫是第70
坦克营A连2个排的谢尔曼坦克,骑5团3营L连160人骑在坦克上提供近距离支持,驱散接
近坦克的敌方步兵,工兵班准备排除路上可能的地雷,还有一辆卡车跟在后面来装伤兵
。安排步兵骑在坦克上后来备受争议,反对者有3营长Treacy和L连连长及后来不少美军
史学者, 理由当然是坦克上的步兵成了活靶子,但笔者认为当时Crombez似没有更好的
选择。还有一个问题是步兵和坦克之间如何协调?坦克连长和步兵连长约好了一个办法
,即遇到敌方阻击,坦克停下,步兵下来,待路障被清除,坦克给出信号,步兵再登上
坦克后前进(注125)。

Crombez本人亲自带队,他在第5辆坦克里指挥, D坦克连连长在第4辆坦克,原定留下来
的3营长Treacy在坦克纵队出发时突然决定跟上,和L连连长同骑在第6辆坦克上。

2/15下午3:45, Crombez坦克特遣队出发!

注119。A. Farrar-Hockley, The British Part in the Korean War, Volume II, p45

注120。李少元,硝烟岁月,p546。
注121。R. E. Appleman, Ridgway duels for Korea, p277。
注122。郭宝恒等,四十二军在朝鲜,p228。
注123。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96-198和202。
注124。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202。
注125。R. E. Appleman, Ridgway duels for Korea, p278。
注126。Crombez说有23辆坦克,可砥平里的美23团说见到24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Crombez装甲特遣队的出发地位于曲水里南约2英里,距砥平里有7英里(约11公里),
至砥平里的24A公路两侧山峦起伏,路西紧靠山坡,而路东距山脚间有一片稻田。在离砥
平里还有1英里多处,公路切割了东西两峰间的鞍部形成一个陡峭的山口,西是连绵的24
8高地,东是望美山支脉284峰。

24A公路在曲水里村前有个S形转弯,特遣队在那里遇到中方的第1次阻击。中方拦截火力
击中了坦克上的若干美军,整个坦克纵队停下,炮塔急速旋转,坦克炮和机枪对着附近
山上阻击部队开火。美步兵跳下坦克找隐蔽处,有些是被扭转的炮塔扫下来的,还有一
些是被坦克开炮时的强烈震荡欣下来的。不清楚阻击部队是中方那个团,可能是377团或
378团的一部。几分钟后,Crombez可能觉得要完成任务坦克必须快速运动,于是命令坦
克纵队继续前进,但没有按事先的约定发出信号,坦克下的步兵赶紧跟着运动中的坦克
跑,一边跑一边试图爬上了坦克,有些爬上了,有些没有,估计有30美军给甩下(注127
,注128)。

坦克纵队不顾两侧的火力拦截穿过曲水里,曲水里是个仅有几间土屋的小村,在村北约1
英里处,伸出地表的岩石在路西侧形成了峭壁,特遣队在这里遭到了更强烈的火力射击
,坦克纵队停下开炮,除了伤员,所有的步兵下车协调坦克对付中方步兵的攻击。这是
中方的377团(注129),该团在前晚上半夜对砥平里南的攻击中伤亡很大,据说突击力
量损失一半(注130),但士气似没受大影响,反坦克小组携带炸药包和爆破筒在轻步兵
武器的掩护下从两侧冲向坦克,但被美军的坦克火力和近距离的美步兵火力所阻止,美
军有人说中方使用了火箭筒,但也有人说没有见到中方的火箭筒小组(注131),也没有
看到有任何中国士兵在坦克面前惊慌逃跑。

尽管中方士兵勇敢作战,但仅用炸药包/爆破筒打坦克的效果不佳,对付有组织有协调的
坦克群更是糟糕,美方没有在此地坦克损毁的记载,“42军在朝鲜”中说377团炸毁13辆
坦克(注128)的说法笔者认为仅是一家之言,和美方和中方其它资料对不上。

激战中,Crombez又一次不管坦克外的美军,没有发信号,命令坦克继续前进。因为很多
美军是在75码外的壕沟内,来不及爬上坦克车,所以这一次甩下更多的美军,具体数字
不详,但估计有70人以上,其中包括3营长Treacy,有人说Treacy在这里被俘(注127)
,但另一说法是他受了伤,坐在坦克纵队后面的那辆收容伤员的卡车里,在进入砥平里
的山口被俘(注132),后一说和中方记载相符。

美军的装甲特遣队继续前进,开始爬坡,前面就是山口,343团指挥部就设在那里的一个
公路桥洞下,由于该团事先接到师首长电话,“曲水里方向已有打援部队,无需顾虑”
(注117),并得知打援部队中有116师,虽然曲水里方向的“公路上烟尘滚滚,不时传
来枪炮声”,但可能是出于对主力师的信任,343团对后路没有设防,所以被美军装甲突
破弄了个措手不及,美军的前锋坦克已经开到桥洞上面了,副团长掏出手枪对着坦克射
击。本来准备支援343团夜间攻击砥平里的 345团1营正在这里休息,团长王扶之命令1营
立即投入战斗(注133)。

1营匆忙地组织了防御,轻重机枪冲锋枪开了火,缴获的美式90火箭筒也对着领头的坦克
发射,击穿了炮塔,3名乘员都受伤,但坦克还能动。骑在第2辆坦克上的4名美工兵紧贴
在坦克上,坦克两侧各被爆破筒或炸药包击中一次,一工兵被击倒在甲板上,但坦克安
然无恙,第3辆坦克也有惊无险地通过了山口。第4辆不那么幸运,1发火箭弹穿过甲板引
爆了坦克内的弹药,坦克立刻起火燃烧,乘员全部伤亡,其中坦克D连连长等3人死亡,
驾驶员虽然受了重伤,但仍然努力把坦克开过山口,没有堵住后面坦克的道路,美军后
来的调查证实坦克是被中方缴获的3.5英寸(90mm) 火箭筒击毁的。(注128)

中方继续在山口两侧往下扔炸药包和发射火箭筒,但已经通过山口的坦克炮口调头压制
了中方火力,其余坦克得以安全通过,但坦克上的步兵损失大,最后面跟着的卡车被打
坏,司机和5名韩兵及他们收容的伤员全部失踪,包括营长Treacy。中方的记载是“经过
一个多小时的激战,击毁敌坦克4辆,毙伤敌百余人,俘美少校营长詹西里以下20余人,
余敌突入砥平里”(注117)。Treacy(詹西里)是被343团1连的军械员俘获(注133),
据美军同时被俘人员后来说因为他的军衔而受到中方的优待,但后来的命运不详,据说
是死在俘虏营中。

约17时,Crombez装甲特遣队前锋到了马山,和砥平里出来的2辆坦克(特遣队说是4辆坦
克)汇合,而在马山阵地遭到正面美军进攻和反斜面坦克炮击的343团2营和344团9连,
在美军援军到达后匆忙撤退。

注127。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206-207。
注128。R. A. Gugeler, Combat Actions in Korea, p130-132。
注129。郭宝恒等,四十二军在朝鲜,p229-231。
注130。HQ XIX Army Group CCF Korea, A Collection of Combat Experience, March
29,1951。
注131。R. E. Appleman, Ridgway duels for Korea, p280-283。
注132。M. Blumenson, The Controversial Task Force Crombez, Army Magazine,
August 2002(http://www.ausa.org/webpub/DeptArmy...yid/KGRG-6FJHHF
)。
注133。吴信泉,39军在朝鲜,p351-352。

美特遣队方面说有一群50-100人和另外一些敌人从马山反斜面撤下,美坦克火力击中其
中数量未知的人员(注131)。而砥平里美23团2营营长Edwards较夸张,说有中方250人
在南北坦克的交叉火力下倒下,他接着用文学化的语言描述道:“惊慌的中国军队跑出
掩体,逃离我们。我从来没有见过,而且以后也不会指望能看到这样的场面。环形防线
四周的每个山头上,中国佬都在跑,飞机在空袭,炮兵在放炮,高射机炮在吼叫,每门
迫击炮和无后座力炮在开火,每个步兵都在射击!目标要多于我们的武器数,多好的一
天啊!解围了”(注133)。

显然他又夸张了,15日白天只有砥平里南的115师有关部队与美军接触,整个环形防线周
围的中国部队都在跑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另外他当时根本不知道砥平里是否已经解围
了。

装甲特遣队的到来让砥平里防守者欣喜若狂,有个坦克兵回忆说,有些23团的美军和法
国兵跑过来亲吻坦克,但骑5团的L连连长却怒火满腔,他的连只剩下23 人,其中13人负
伤,伤员中有1人稍后死亡。他要求坦克纵队当晚回去带上沿路被丢下的人,但Crombez
拒绝了,“我不打算回去,因为有太多的敌人火力”(注134)。

实际上L连的伤亡并不像想象中的多,不少没有爬上坦克的人员及伤员当天和当晚陆续地
转回了曲水里南的骑5团阵地,最终的统计是约20人死亡,40人受伤,20人失踪(注131
),可是在Crombez的报告中是:总共损失---10人阵亡(注134)。

虽然Crombez招来了不少非议,让步兵骑在坦克上的战术把讥讽为愚蠢的战术或为了自己
的野心而不惜牺牲部下,也有质问为什么不利用美方的优势炮火和空军协调装甲特遣队
,但正如李奇微所言:“他毕竟突进了Freeman的23团,我当时已告诉整个第8集团军如
果有任何单位能够顶住中方攻势,我会用整个集团军去救,而Crombez就做到了”,
Crombez被授予了杰出服务十字勋章,不仅被提升为准将,他于1956年退役(注134)。C
rombez手下一持中立态度的军官对他作了比较客观的评价:“说真的,他不是战术天才
也不是出色的领导,但他以他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任务”(注135)。

115师343团“2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全营只剩下60余人”(注136),其中4连全连170
多人剩下30多人,连干部中只剩下副连长了,营长王少伯背着一支枪,下阵地后碰到了
师长,只说了一句话,“师长,你看我们二营只剩下怎么几个人了” (注137),344团
9连也伤亡至少过半(注136)。虽然马山最后没有守住,但343团2营和344团9连还是荣
获集体二等功(注137),笔者认为当之无愧,2营和344团3营仅晚间几个小时就达成了
突破,白天又顶着不可想象的空袭和炮火与美23团全部预备队战斗,虽败犹荣。如果115
师第1晚就参战或其它部队在其它方向只要多一个像马山这样的突破,局面可能会完全改
观。

砥平里的美军当时并没有想到战斗已经结束。当时砥平里美军的弹药奇缺,因为弹药短
缺装甲特遣队的到来也没有增强多少防御火力。美方有人认为,如果当晚中方重新组织
进攻,会是个好机会打垮和消灭被围者(注138)。因此,美23团要求了紧急的夜间弹药
补给空投,有19架次之多,空投直至晚上23:40。

和美23团的预计相反,当晚没有任何对砥平里的攻击,中方最高指挥机构在权衡各种因
素后已决定撤围。不知道砥平里美法军是否感到庆幸,但法国营营长Monclar有过评论:
当攻守两方都处于危险中,胜者也就是比对手多5分钟的虚张声势(注139)。

注133。J. D. Coleman, Wonju: The Gettysburg of the Korean War, p237。
注134。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213-216。
注135。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198。
注136。李少元,硝烟岁月,p548-549。
注137。吴信泉,39军在朝鲜,p152。
注138。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206-207。
注139。K. E. Hamburger, Leadership in the Crucible: The Korean War Battles
of Twin Tunnels & Chipyong-ni, p210。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到了2/15日,砥平里的美军实力和意图已经明朗,邓华也感到以现有的作战方式继续打
难以打下砥平里,下午13时邓指给彭发电经彭同意决定(注140,注 141),15日晚不准
备打了,要调整兵力和火力,经过充分准备后于16日晚再攻,阻援力量也得到一步加强
,邓指令116师西移曲水里,117师自横城西进至注岩里。但美军没有给中方时间,在得
知美军增援坦克和砥平里美军会合后,邓和彭打砥平里的决心彻底动摇了,17:30,邓彭
通知各部停止攻打砥平里并往北撤退(注140)。

从中方各资料中归纳出的撤退理由如下:
1。砥平里美军短期2-3天内打不下来。
2。各路援军逼近,曲水里方向的敌坦克已经抵达。
3。即使能够攻下砥平里,可是美军在骊州有纵深,在原州方向的防线已稳定,中方已失
去了突破至长湖院地区迫使美军全面撤退的可能性(注140)。

听起来颇合理,至15日晚,中方在各方面进展不佳,砥平里2夜2天没攻动,曲水里阻敌
坦克失败,原州的突破被封闭迂回被制止,还有西线38军为了配合中路反击向水原方向
的出击也以失败告终,唯有原州东面顽强的朝鲜人民军,其2和5军团已经突破到堤川附
近,深入到美10军东南方的遥远后侧,为此,韩3师韩5师和美7师全部用来对付这一严重
威胁。

顺便提一下38军向水原方向的出击,我原在一英文资料中看过,但现在一时找不到在哪
,似乎是114师有关部队,美方对38军这个突击的目的一直也没有弄清楚,战术配合砥平
里?两地也离的太远,战略配合?出击的力量也过小了。不知是谁的主意,彭还是韩先
楚?战斗则肯定算是韩组织的吧?如果是,也算韩上将在战争岁月中不多的败笔之一。

中方的通讯联系的确很糟糕,115师直到马山阵地失守后即下午5时后的一个时间才接到
邓指中午发的关于15日晚不打16日晚打的电报,115师和116师到半夜才收到邓的撤退电
报(注142,注143),115师当晚撤退,116师决定等到16日晚撤退,这期间Crombez的坦
克16日下午顺原路返回,没有碰到一个中国士兵,16日晚补给车队抵达砥平里并运走了
伤员,而砥平里周围的美军英军步兵都很谨慎,骑5团和英27旅直到2/18日才进到砥平里
(注144)。

这样,历时5天的中方在朝鲜半岛中路的反击告终,给笔者的感觉是虎头蛇尾,从气势磅
礴的横城战役,到组织混乱的砥平里战斗(为什么中方称横城为战役,砥平里为战斗?
),还有莫明其妙的原州战役,一战不如一战,特别是在原州,忘记了中方反击的根本
目的是要取得战略性突破来迫使美军全面撤退,放了近5个师的部队(120/124/125/166/
167师),后面还有3个师(117/118/168师),除了一个团在打,其它部队无所作为,让
原州方向虚弱的美军侥幸地“保卫”了原州。

即使是在2/15日美阻援坦克进入砥平里后,中方除了撤退,是否就没有别的手段可选择
呢?砥平里多了20几辆坦克,但2路援军---骑5团和英27旅/韩6师---还被牢牢地堵住了
,原州美军自顾不暇,其实短期内美军也没有多余部队再来增援了,而中方在原州横城
方向的主力部队(如117师,可能还有118师)已经往砥平里西移,中方在砥平里附近有
足够力量,无论是再打砥平里还是打某一路援军,笔者觉得还是有戏的。虽然此时攻下
砥平里可能于大局无补,但绝对可以震撼美军,使其在后来的作战中束手束脚。邓华等
出身红一方面军的将领偏向于打巧战,感觉到如果是红4出身的人如韩或许和尚等可能会
作出不同的判断。

另外,坊间关于砥平里战斗是应中下层指战员要求而决定撤退的说法似没有根据。115师
除了近2个营失去战斗力,还是有足够的突击力量,没有要撤的打算; 119师方面本来是
清楚的,即“40军在朝鲜”一书的说法,徐国夫师长要求撤围,但据资料,当事人徐在
回忆录中愤怒地否认了这一说法,看来徐的说法更可靠,军人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42
军126师方面,在关于撤和打的看法上没有任何资料。现在看来,就是下级真有这种要求
,也是到师一级嘎然截至,因为2个主攻师---115师和119师---都没有向上建议撤退。

注140。军事科学院,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p240-241。
注141。吴信泉,39军在朝鲜,p162。
注142。HQ XIX Army Group CCF Korea, A Collection of Combat Experience, March
29,1951。
注143。李少元,硝烟岁月,p550。
注144。R. E. Appleman, Ridgway duels for Korea, p286和290。

砥平里——撤出战斗

15日白天的阻击战斗主要发生在曲水里至砥平里的公路附近,经过情形已经说得比较详
细了。我们可以知道,115师343团由于突然遭到来自背后的袭击,措手不及,使得美军
骑一师Crombez特遣队的坦克得以大部突入砥平里,增强了防御力量。而之所以造成这种
局面,和126师的阻击没有有效地迟滞敌军的前进有关。虽然双方都对曲水里附近战斗的
激烈有过描述[1][2],但是由于缺乏更多的资料,对126师的阻击详情并不清楚。综合目
前所知,大致126师展开了两个团用于阻击方向,曲水里以南是378团1营,378团主力在
大坪里附近控制299.2高地,377团在注邑里(曲水里拐弯西北),377团团指在注邑山[1
][3]。这个阻击的部署,是以一部控制正面,主力控制两侧高地(378团在公路以东,37
7团在公路以西)的典型打法,一般而言是正确的。不过从实战来看,出了纰漏。

首先,14日晚42军令126师以两个团于曲水里准备打击梨浦里方向之援敌,但当晚377团
已经投入战斗了[4],且攻击不顺利,受到较大的伤亡。此时将部队撤下,重新调整部署
,必须花费时间。因而当敌坦克增援时,377团没有按时到位,采取有效的措施在正面进
行阻截,只是在公路的两边进行侧击[5]。其次,整个阻击的部署缺乏应付敌集群坦克冲
击的准备,正面防御兵力不大,主力放在两侧山地。虽然很激烈地以各种武器进行射击
,但缺乏反坦克武器,只能造成Crombez特遣队随伴步兵的大量伤亡,对敌坦克威胁不大
。最后,由于通信手段的落后,42军与39军未能互相沟通,致使39军部队以为背后有友
军打援很安全,结果被放鸽子。

话说回来,之所以未能达成阻援目的,根本的还是缺乏反坦克装备。运动战阶段,志愿
军由于严重缺乏反坦克部队和反坦克武器,基本上是以步兵营、连为单位,组织反坦克
班或反坦克小组进行反坦克作战。使用的反坦克武器,主要是步兵分队的火箭筒、反坦
克地雷、反坦克手榴弹,以及爆破筒、集束手榴弹、炸药等器材。这些均属近战武器,
昼间如无隐蔽的地形可利用,则难以接近敌军坦克,使用的效能受到限制.并且只能对
付敌军少量坦克,而不能对付集群坦克[6]。

从敌人的角度来说,Crombez抛弃随伴步兵的做法,按照战斗的实际情形分析,是正确的
选择。如果坦克纵队与两侧志愿军阻击部队纠缠的话,那么志愿军有可能赢得宝贵的沟
通联系和调整部署的时间。

至15日,志愿军司令部里对砥平里之敌的情况大致明朗了。上午十一时,志司就攻歼砥
平里之敌发出了指示电,称被我包围于砥平里之美廿三团及法营,凭借工事坦克固守,
我昨(十四日)晚仓促攻击未奏效,为加强攻歼该地打援兵力部署如下[7]:

(一)一二零师归建,参加攻砥平里作战,一一八师进至仓里、下物安里、廿日里地区
(龙头里东南)机动。

(二)四二军以一个师进至判岱里、伊云里地区(文幕里北),坚决阻击文幕里可能出
援之敌,一个师进新平里、间茂谷及以北地区(原州西北),坚决侧击原州、文幕里可
能出援之敌。

(三)六十六军位于原州以北及以东地区,抓住原州之敌并坚决阻击原州可能北犯及尾
击该敌西进。

(四)一一七师进至注岩里、上桥里、西院里、内龙里地区(骊州北)坚决阻击骊州可
能出援之敌,一一六师全部(注岩里之敌,待——七师到即与主力靠拢[8])及一二六师
主力控制牛头山及注邑山坚决阻击梨浦里可能出援之敌,一二六师归卅九军吴徐指挥。

(五)四十军主力及一一五师、一二六师一个团及炮兵部队由四十军温袁统一指挥,坚
决攻歼砥平之敌。

(六)各部统于十五日晚调毕部署,决于明(十六日)黄昏再攻砥平。

(七)各阻援部队应构筑纵深工事,以小兵力布于第一线,主力置于适当位置,以便反
击、侧击进犯之敌而歼其一部,各师应派小部队伸向梨浦、骊州、文幕里、原州方向活
动查明情况迟滞援敌。

从以上的部署可知,至15日上午志司仍然决心坚决攻歼砥平里之敌,但考虑到砥平里战
斗已经带有攻坚性质,故此对阻援极为重视,力图加强阻援力量,保障攻击方向有充分
的准备时间。当时的打算是以一个晚上时间(15日晚)做准备,第二晚(16日)再次发
动总攻。志司考虑到即将形成的攻坚和打援两个战场,所以将战场的指挥权下放给前线
指挥员,以便其根据情况,机动处置,但这一考虑有欠妥之处。主要是原以邓指为中心
,已经架通了通信体系,要在短时间内重新分别以四十军和三十九军为核心,更改通信
指挥系统,对于当时志愿军的通信保障能力来说,是不现实的。事实上,这个改动不仅
未能达到统一协调的目的,反而造成更多的混乱[9]。同时,也引起前线指挥员的某种疑
虑[10]。实际上,39军指挥所设在砥平里以北的桂亭里,要直接指挥打援方向的战斗也
有困难。

15日12时30分,39军军长吴信泉等给邓华发去电报,告知敌情,并对攻歼砥平里之敌的
部署提出建议,准备当晚在炮火支援下再次攻击,但如炮火准备不及,则打算推迟到16
日晚攻击[10]。

邓华当日13时的电报实际上是对志司上午11时指示电的回应,该电称:“从整个情况来
说,今晚继续攻砥平里原为有利.但准备来不及,又会形成仓促作战,故于今明两日进
行准备.调整兵力、火力,决心明晚攻歼该敌,估计准备后再攻是可能将该敌歼灭的,
但如明晚万一再打不下,攻势可能形成胶着,对我不利(因敌形成据点防御,我炮火又
少)。如果打,则决心以三至四天时间,顶住敌人增援,彻底歼灭之。否则,将主力撤
至横城以北,求得再从运动中歼敌。如何?请示。”[11]

从邓华13时电来看,邓信心已经不足,认为坚持打下去有形成胶着的可能,并提出撤出
战斗,求得再从运动中歼敌的机会。

彭德怀等对整个战场形势进行了分析,认为如继续组织力量攻击砥平里之敌、即使能够
攻克,就整个态势来说,再各个击破敌人,造成战役的有利形势,已慢了一步;除非我
在攻克砥平里的同时,能够击溃并歼灭相当数量的援敌,我军主力能适时进至长湖院里
以南地区,才能迫使敌人全线退却,但依现有敌我力量对比来看,这种可能性很小。因
此,彭德怀于15日17时30分决定停止对砥平里之敌的进攻[11]。

这个决定应该说是很正确的,从志司所获知的敌军情况来分析,除已经知道美骑一师、
英二十七旅的增援以外,还得知南朝鲜军第六师十三日进至冲水落(七团)当阳里(二
团)临山里(十九团)一线。美七师卅一团于酒泉里、十七团于神林里,已经增强了原
州至昌平的防线。而且,陆战一师12日已经派工兵在积极探查北上的道路,参战的可能
性很大[7][12]。综合以上敌情,虽然当时集中力量仍有攻克砥平里或打援一路的可能,
但把握不大,风险较高。尤其是当敌军力量集中之后,志愿军即使能获取个别的胜利,
各部队肯定更加疲劳,当时手里又无预备兵力,很容易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

邓华在收到志司关于同意停止继续攻击砥平里敌的电报几乎同时,也得知了美军增援坦
克进入砥平里的消息,这使他迅速下定了撤出战斗的决心。18时30分,邓华致电彭洪解
并金韩,称各路敌均已北援砥平里之敌,骑5团己到曲水里。今上午已有5辆坦克到砥平
里,如我再攻歼砥平里之敌将处于完全被动无法机动,乃决心停止攻击砥平里之敌[10]


各部队随即按照指示,分别撤出战斗。119师于16日2时接到撤退命令,遂令356团负责掩
护抢运伤员和各团转移,于8时全部转移完毕。

39军撤出时有了一点麻烦。115师由于组织失当,致使—部分伤员未随队带走,后由颜文
斌副师长亲自率师侦察队一部、警卫营和救护营两个连,组成120副担架返回抢运,方将
藏在池山里以南铁路隧道里的伤员全部撤出。116师15日22时30分接到军撤出战斗的命令
,距天亮仅有六小时,汪洋根据当时战场倩况分析,认为当晚撤退已准备不及,如强行
撤出会造成混乱和损失,几百名伤员也难以全部带走,仓促撤退还会影响士气;从敌情
来看,援敌主力尚未到达,明天无力大举进攻,即或进攻也可阻击—二日,故决心推迟
一天于16日黄昏撤出战斗[10]。该师决定至16日下午四点以前,不向下传达撤退的命令
,只将伤员隐蔽转移出去。令一线部队,选择一两个敌防御弱点,组织力量攻下来,侦
察部队则积极向敌后渗透,摆出一副进攻的架势。同时,要求346团不惜一切代价,控制
骊川通向砥平里的公路。撤出战斗出不出乱子,关键就在这条公路[13]。至16日5点一刻
,116师也顺利地撤出了战斗。

其实除了116师,42军的126师也是坚持到16日黄昏才撤退的。42军16日2时命令该师当天
16时撤出战斗,显然也是考虑到距离天亮不久,来不及组织撤退的因素[3]。

至于志愿军伤亡的情况,下一贴中再简单分析一下。

[1]《驰骋汉江南北:四十二军在朝鲜》。
[2]日本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的《朝鲜战争》。
[3]《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一二六师师志》。
[4]《硝烟征程》。
[5]参见颂剑兄采访王扶之将军的纪录。
[6]《抗美援朝战争运动战若干问题研究》。
[7]六十六军入朝作战重要文件汇集。
[8]原文如此。
[9]《八千里路云和月——朝鲜战争中的42军》。
[10]《朝鲜战场1000天:三十九军在朝鲜》。
[11]《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
[12]另美24师也已经到达梨浦里以南。
[13]《朝迹夕觅——“抗美援朝”战场日记》。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砥平里——关于志愿军伤亡数字

以前说过对砥平里之战志愿军伤亡有个估计,下面稍微解释一下:

砥平里之战给美军造成的损失,和徐国夫在其回忆录及回忆文章(注1)中所提到的8、900人相差不多,和《教学参考战例》中所称800余人也相符合。志愿军的伤亡则人言人殊,比较混乱。较典型的是《四十军在朝鲜》中,称119师三个团的伤亡即达1830人。此说曾遭到徐国夫的质疑。徐的回忆,战斗结束前曾统计各团伤亡数字,三个团一共伤亡900多人,其中牺牲约300多,剩下为伤员。

首先,《四十军在朝鲜》中所提到的伤亡数字,并非凭空而来,我也曾在某份材料上看到过,但因为时间隔得比较久,未能找到,但对这个数字印象还是比较深的。虽然未能找到该数字的出处,但《教学参考战例》上也提到砥平里之战我军的伤亡数字为1800余人,恰可以对应起来。不过,《四十军在朝鲜》中,将这个数字判定为119师所属三个团的伤亡,似乎统计范围有问题。对照《教学参考战例》的参考材料可知,该战例编写中伤亡数字应该主要来自119师砥平里战斗总结、359团砥平里战斗总结以及四十二军抗美援朝战争史等资料,依据《四十二集团军简史》,砥平里之战伤亡600余人,这部分伤亡应该是被计入了的。也就是说,这1800余人不仅包括119师两个团、120师一个团的伤亡,还应该包括了42军参战部队的伤亡。这和徐国夫所说119师伤亡900余人的说法大致可以对得起来(当然徐的记忆不可能完全是准确的)。如果这个1800余人的数字不包括42军的伤亡,那么119师加上42军的伤亡数字应为2400人左右。

三十九军此战的伤亡没有统计材料,尤其是缺阵亡数字,所以只能做一大概估计。根据《抗美援朝横城反击战后勤工作》,该军战中伤员总数约为2000人。已知117师伤亡787人,其中伤员620人,该师主要是参加横城方向的作战,而115、116师的伤亡则主要应发生于砥平里战斗中,所以用2000减去620,大致是115、116师的砥平里之战的伤员数字。再按照伤亡3:1的大致比例,估计此战115、116师阵亡人数约500人,加上受伤者,差不多有1800人左右(注)。

结合前述情况,不算原州方向阻援伤亡,大致志愿军的损失在4000人左右。这里的数字因为估算成分较多,未必准确,只能作为参考。不过,此役我伤亡较大,是不争事实。从敌我损失比来看,这一仗也是得不偿失的。当然,最重要的是未能达成战役目的,并对以后双方的作战战术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注:《作战物资消耗储备标准》中所列39军四次战役减员人数2093人,和前述计算似仍有矛盾之处,因缺乏材料,只好存疑待考。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在文学城看了此文,不谈国是,更莫说国耻,皆为前科累累,不敢造次,所以也就不敢转贴。不料被老哥占了好贴,顶一把。[em05]
今天,我就是高瑜

据一个军事论坛的几位网友介绍,这原来是强国论坛/军事纵横里以SPK为主的一些谈论贴子,后来又被这位作者补充了大量的外文资料。

应该说观点还是相当中肯的,对资料的分析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应该不犯忌吧?

[em09][em09][em09][em09]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