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林泉 我眼中的许广平

我一直对许广平先生有很好的印象。她出身世家,却性喜仗剑行侠,英爽有林下风,让我想到秋瑾;她冲破世俗,追随鲁迅,投身革命,让我想到林道静。90年代魏明伦先生有篇很出名的文章,引发强烈争议。文章探讨了“寡妇”、“遗孀”之类的问题,对几位名家遗孀后半生的寂寞颇有微词,意在反思女性的观念束缚。这时,我才知道许广平后半生奉老恤孤,并致力于鲁迅文稿的整理出版,在文革中竟然为保护鲁迅文稿因心脏病突发而逝去。看到了许广平的一些照片,神情大多沉郁。想,也许许广平经历了不少磨难,就像失去波拉的琼玛一样吧,只有自持一分坚忍和沉潜。我对魏明伦先生的诘问虽可理解,但对许广平却愈发多了一份敬重。

没像到的是,再次阅读许广平的时候,竟然看到鲁许爱情被牵强附会了许多莫名其妙的事。从刘和珍、羽太信子到萧红,从单衣、濯足、招妓到听窗。关于信子,依稀记起来,15年前在《知堂回想录》里看过的。影影绰绰的曲笔,含含糊糊故意不明说,拐着弯骂鲁迅越礼,这糟老头子的心术,如何能信。关于萧红,原来她“尽遭白眼冷遇”,常带着“有点夸大了的感伤”。可她和鲁迅的往来明明很单纯,怎么到了朱大可先生笔下有的没的就暧昧起来。“什么呀!信口雌黄,什么都往男女关系上扯,太弗洛伊德了吧。”我想。后来看到方舟子的驳斥文章,从时间、事件上力证朱猜想的无稽,他干脆回击朱大可为“淫者见淫”。是的,对这类无确证的 “考证”,损人人格的揣测,只当“流言”看罢了。

然而,我断续读到另外一些看起来很严肃的“考证”文章。从女师大风潮、三一八惨案到文革,这些文章竟然呈现了别样的许广平形象。
傅建华:女师大风潮和杨荫榆先生的悲剧反思
阎晶明:李四光与鲁迅的笔仗
邵建: 有无之间、重勘三一八
张耀杰:《两地书》中的鲁迅与许广平
王彬彬:许广平在改写鲁迅中的作用与苦衷

关于女师大风潮,复杂深秘的时代政治动因恐是我这样的当代人难以体察的。只能通过一些看起来比较明确的文字还原当时情况。记得N年前似乎看过许广平同学(?)的文字,控诉恶婆子们的暴行,描述得万般委屈,近于声泪俱下。可这次看了李四光的描述,再对比许广平的描述,就生出了疑惑。很容易地,我更倾向于相信李四光的文字。

那时杨先生仿佛拿出全副的精神,一面吩咐巡警,无论如何不准动手,一面硬跑出门外,前后左右用巡警包围,向西院走去。一时汹涌唾骂的音乐大作。详细的情形我不便述,恐怕为官僚及一班反动者所利用。可怜我们平时最敬爱的青年淑女,为什么要做到那步田地。(李四光)
迎面看见杨婆子笑眯眯的瞅着我们大队时,我登即无名火起,改口高呼打倒杨荫榆,打倒杨荫榆,驱逐杨荫榆!(许广平)

最近看到邵建先生在《卞仲耘之死文革非自文革始》一文中,将许广平们与文革初期的红卫兵联系起来对比,我丝毫不觉得牵强突兀。是的,很像红卫兵。在以前,这种联系法于我简直无从想象。

许广平们的斗争精神,毕竟还是针对“敌人”阵营的,可以被理解为敢爱敢恨的、“正义”的英勇气概。那时,陈独秀、傅斯年、林语堂们,也都曾经这样。

王彬彬的文章写到文革中的许广平。原来,鲁迅的“打落水狗的精神”、“不宽恕的态度”、“韧性的战斗精神”是在文革中被姚文元总结和光大的;原来,为配合文革,让鲁迅为“文革”提供合法性,许广平不得不把鲁迅置于“毛泽东思想的阳光照耀”下;原来,许广平把鲁迅说成是毛主席的革命“小兵”,是以矮化鲁迅的方式来保卫鲁迅的;原来,改写和歪曲鲁迅方面,许广平起了重要作用……这些,基本都还可以理解,毕竟那是个荒谬的时代。失却独立人格是在所难免的吧,认识扭曲是迫不得已的吧。然而,许广平针对冯雪峰、周扬、胡风等的批斗,还是让我深感愕异,那么怨愤、绝决、无情。




许广平忽然站起来,指着冯雪峰大声斥责:“冯雪峰,看你把鲁迅搞成什么样子了?!骗子!你是一个大骗子!”这一棍劈头盖脑地打过来,打得冯雪峰晕了,蒙了,呆然木立……


许指着冯雪峰的脸,痛骂他“心怀鬼胎”“不知羞耻”,几乎声泪俱下地斥责他:“那时鲁迅正病的厉害,你还絮絮叨叨烦他累他,说到半夜,纠缠不休,你都想干什么?……”,仿佛冯是杀害鲁迅的刽子手。而此时,冯左手簌簌发抖,脸色惨青……


“鲁迅把王明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信徒周扬、田汉、夏衍、阳翰笙‘四条汉子’的反动嘴脸,揭露得痛快淋漓……鲁迅的死,是同周扬们对他的迫害直接相关的。”

读这样的文字,直觉冰冷。德伐日夫人!我一下子想到的就是这个形象,何等的暴戾。杀伐气十足,面对的是几十年的挚友。鲁迅被冯、周迫害致死,这样样昏昧的话,这样悲愤控诉的语气,怎么可以这样讲话。简直,失 养。很艰难地,写下这四个字。
66年文革,68年,许广平先生心力交瘁,溘然而去。

不同时期读不同文章,对许广平先生产生了不同的印象和联想。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将这些联想连贯起来:秋瑾、林道静、琼玛、女红卫兵、德伐日夫人。自己先自有些惊骇,是不是符号化、概念化地理解人了?将这么多修养、性格、环境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与许先生联想起来,合适吗?再看这几位女性,只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革命女性,有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斗志。许广平自然也是“革命女性”。一颗受尽日军严刑拷打都没有屈服的心灵,为什么会在文革中会发生畸变?难道革命那么容易就异化一个女性的品格和智慧?

我曾特意去翻阅许广平后期的书,那些文字是温厚的,叙述是平和的,感觉是可信的、值得亲近的。还看到许广平与冰心的合影。大约因了风格和阶级的差异,鲁迅曾暗讽过冰心,《两地书》中提到冰心时总含了鄙薄。而几十年后,许广平与冰心在一起的时候,笑得那么温暖、爽朗、明快!不知道这照片背后的故事,但从照片上看到的是女性朋友间特有的亲和与欢洽。此时许广平的形象,才是贴近其真情真性的吧,才是符合世态常情的美好吧。

响应梅茗,我把它贴为主贴。

把泽雄兄的佳贴也转过来

林泉写得真好!
我原来写过篇小文《不再正确》,针对的也是“目的论”的恐怖,而小文的缘起,则是陈家琪先生的著作《沉默的视野》。
抄一段小文在此:
……行文至此,我也许找到了那个陈家琪曾经意识到又好像故意没有把握住的概念,那个也许一下子就能简单地挑明我们一切苦难的核心“主题词”,对,就是“正确”。
我们以往的时代之所以充满苦难、灾难和悲剧,所有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那是一个“正确”的时代。那是一种被勒令的“正确”,一种始终处于敌我关系之中的“正确”,一种其对立面必然意味着“反动”的“正确”,简而言之,一种绝对正确。我们被勒令坚定不移地相信,我们的制度是绝对正确的,我们的政党是绝对正确的,我们的领袖是绝对正确的,即使该种制度、该种政党、某位领袖出现了某种失误,我们也被无条件地勒令确认,那只是前进道路上的失误,甚至根本不是失误,而是为了明天的更加正确所采取的一种超级谋略,或者,是为了体现马克思主义所谓“螺旋式上升”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我们被勒令认同,自己的国家正走在一条“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道路上,除了对这条道路进行一往情深的赞美、讴歌和肯定,任何除此之外的想法,都只能是对抗,接受“专政”便是唯一出路。“正确”就是一切,而“绝对正确”既已被先验认定为“颠扑不破”和“放之四海而皆准”,自然也就意味着“专政”的无限合理和充分必要。由于“绝对正确”必然会要求一种“绝对捍卫”,所以,“绝对正确”的主题词,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催生出“斗争哲学”,催生出“文革”式的全民圣战气氛。
价值取向不论,文章的层次感和语言感真好!内敛、克制、柔锋,出自非文科之手,不得不赞一声。我看了两遍。
两位的文章我都看了几遍。我是第一次看到有关许广平的这些分析,让我对这些昔日人物多了层思考。谢谢。
邵建兄辛苦。特别是还要编辑帖子里的水印符号。

呵呵,一个精华表扬俩

为了加精,俺想了半天,站内转贴,俺也只能根据规则作推荐,虽然两位都谦虚值得表扬,却不能提倡啊,求求各位大虾,能自己发主贴就自己发,俺还以为邵兄不会发帖哩。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谢谢梅茗表扬!也谢谢雅萍激将!到我这一把年龄,贴自己文章,真的缺了兴致。我尽量转贴吧。
这是林泉的文章?看了后感觉林泉是提出了一些问题,但是没有解决问题,看之前和看之后,许广平的形象都是模糊的
神经病人思维广,自费五毛立场稳
这是林泉的文章?看了后感觉林泉是提出了一些问题,但是没有解决问题。看之前和看之后,许广平的形象都是模糊的
神经病人思维广,自费五毛立场稳
回邵先生,非常感谢,很不好意思,倒麻烦您了!此文本是看了您的文章才起意整理出来的。我总觉着把内容相关的帖子放在一起比较好,主贴与否没什么关系。您的夸奖也很不敢当,读您的文章,常感受益良多。
回周先生,希望您多贴些“旧文”,对我来说是“新文”,看时就想:“看人家,早想到说到了,水准那叫高。”
回邹先生,“看之前和看之后,许广平的形象都是模糊的。”呵呵,我何尝不依旧模糊。这贴子本来没题目,邵先生加了一个,我想可加个后缀:我眼中的许广平——错影重重。此文类于读后感,对于许先生性格、命运发展的深因,并无功力把握。若你去看那些方家的文章,可能会更明了些。
写得好!邹峰是从历史考据论文角度来要求林泉文章的。我倒是愿意从人性哲学方面去体味。笔不到之处,意已经抵达更深处,你读了 ,感觉还远远不是在写许广平。
本版风云诀:煽风点火、兴风作浪

该罚!

[quote]原帖由 jshao 于 2007-12-12 18:46 发表
到我这一把年龄,贴自己文章,真的缺了兴致。我尽量转贴吧。 [/quote
邵兄都不贴自己的文章,我要请管理员把偶那些不成熟的文字清理干净了,严重反对,罚写检讨,不得少于三千字,或者贴原创五篇,偶觉得没人会反对的。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不过,鲁迅和许对鲁迅先生原配夫人的待遇,是很不公平的!你不喜欢她,应该早做了断,不能留在家里,妻子不像妻子,保姆不像保姆。只有在老夫人的面前,她是周家的儿媳妇,可是在鲁迅前面,她就不是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