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伯乐叶兆言挺韩寒不会造假 作家无法以枪手替代

伯乐叶兆言挺韩寒不会造假 作家无法以枪手替代


2012年02月08日 22: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南京2月8日电(申冉)“作家就是职业运动员,写作就像比赛,比赛是不可能找别人来代打的,我也无法想象写作这样能够获得巨大快乐的事要交给别人去做。”2月8日下午,参加江苏省政协会议的江苏省政协委员、著名作家叶兆言在采访中谈到了近日甚嚣尘上的“方舟子质疑韩寒造假”一事。作为让韩寒一举成名的全国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评委之一,也是当时“挽救”韩寒于落选边缘的“恩师”,叶兆言称,“照我的判断,韩寒不会造假。”


  网络知名博主麦田在年前发文章质疑韩寒才华,称韩寒的文章很可能由路金波代笔,麦田之后不久道歉退出论战。著名学者方舟子随后接棒质疑,与韩寒展开隔空“骂战”,从年前至今愈演愈烈,双方俨然面临对薄公堂的局面,成为当下最热的网络焦点之一。

  “当时确实是我提出让韩寒来补试的。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评选程序和以后的几届不太一样,是以初选作文为基准,复试仅是让作者对自己的稿件进行补充和接受评委的检验。当时一等奖的名额已经定下来了,但复试是本人必须到场接受检验,韩寒因为没有接到通知所以没来得及赶上复试。我提出(让韩寒补试)也并非是私下场合,而是在大家讨论的时候,我认为很可惜。”对于被方舟子和一些学者质疑的“迟到的补试”是否有猫腻,叶兆言在采访中坦言,仅是惜才心切;再加上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本就是以新颖为原则,破除陈规接受人才也没有什么错。

  对于这场从年前闹至年后的方舟子大战韩寒,叶兆言表示,方舟子当然有权质疑,韩寒也有权回应。“但是大量网友围观评论,打开电脑满屏满屏都是这个内容,就让人相当烦恼了,而且也实在没有必要。”

  “对于我自己包括我熟悉的作家来说,写书找枪手是几乎不可能的事,一个作家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自己的书写的更好,而不是找枪手。”叶兆言有些激动地表示,“职业作家就是职业运动员,无法想象能够获得巨大快乐的事情是让别人去干。就像比赛,怎么可能去让别人去打。”

  “目前社会上关注问题的兴奋点非常奇怪,不去关注一个作品写的好不好,不去关注一个作家是如何去写好作品的,而是去纠缠于是不是你写的,是不是造假的。方舟子可以质疑,但是所有人都这么认定(作家造假),就有问题了。”叶兆言最后遗憾的表示,可能是作家们的作品都不够精彩,才不能把读者吸引到阅读作品上来,只顾着争论孰真孰假。(完)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02-08/3654658.shtml
伯乐脸上无光。
叶兆言以伯乐的身份评判韩方之战,不会很客观的,仅仅只能参考。
俺是灭绝师太
“当时确实是我提出让韩寒来补试的。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评选程序和以后的几届不太一样,是以初选作文为基准,复试仅是让作者对自己的稿件进行补充和接受评委的检验。当时一等奖的名额已经定下来了,但复试是本人必须到场接受检验,韩寒因为没有接到通知所以没来得及赶上复试。我提出(让韩寒补试)也并非是私下场合,而是在大家讨论的时候,我认为很可惜。”对于被方舟子和一些学者质疑的“迟到的补试”是否有猫腻,叶兆言在采访中坦言,仅是惜才心切;再加上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本就是以新颖为原则,破除陈规接受人才也没有什么错。
叶兆言以伯乐的身份评判韩方之战,不会很客观的,仅仅只能参考。
金秋 发表于 2012-2-11 17:16
金秋这话说得忒明智了~~~~难得不可爱了一哈。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作为作家的叶兆言,我对他非常尊重。但所谓“作家无法以枪手替代”简直就像不食人间烟火的人说的话,古龙就有枪手代写的作品出版,金庸的作品在报刊连载时也曾经由倪匡代笔写作。
在《萌芽》“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这件事上,叶兆言先生是重大的利益相关者,仅此一点,他的保证就不具有可信度。你可以言之凿凿,但只有傻瓜才信。
要么不要规则,由慧眼人直接提名即可,这也无可厚非;
要么完全按照规则,这是程序正义。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作为作家的叶兆言,我对他非常尊重。但所谓“作家无法以枪手替代”简直就像不食人间烟火的人说的话,古龙就有枪手代写的作品出版,金庸的作品在报刊连载时也曾经由倪匡代笔写作。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2-11 18:08
代笔的事,自古就有。当年曹操看到儿子曹植的文字,心生疑惑,当场问道:“你找人代笔了吗?”(汝倩人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国演义》,大量内容都是毛氏父子擅自“代笔”的,包括开头那首西江月(“滚滚长江东逝水”),甚至包括那段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开场白(“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都是代笔。
记性是不行了(不过老童30岁之前的记性还是不错的)。老周的《青梅煮酒》首先谈的就是一个“代笔”问题——自爆其丑一下,读老周书之前,真不知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些话竟然不是罗贯中写出来的。
瞧瞧,代笔的作品千古流传,代笔功不可没。
俺是灭绝师太
这意思是:韩仁均、路金波或其他人功不可没?
这意思是:韩仁均、路金波或其他人功不可没?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2-11 19:03
俺指的是那些流传千古的代笔作品。
俺是灭绝师太
本帖最后由 燕苗 于 2012-2-11 19:18 编辑

叶兆言“当时确实是我提出让韩寒来补试的。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评选程序和以后的几届不太一样,是以初选作文为基准,复试仅是让作者对自己的稿件进行补充和接受评委的检验。当时一等奖的名额已经定下来了,但复试是本人必须到场接受检验,韩寒因为没有接到通知所以没来得及赶上复试。我提出(让韩寒补试)也并非是私下场合,而是在大家讨论的时候,我认为很可惜。”
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看红字,根据此段解释,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那么是不是说复试无需另写一篇文章,而只是谈谈初选文章的心得行了?
现在关于首届大赛的情况是众说纷纭。“复试仅是让作者对自己的稿件进行补充和接受评委的检验。”这个说法大概不准确,什么叫“让作者对自己的稿件进行补充”?那李其纲咬一口苹果做什么?把半个苹果都补充进初赛的作文里面?

“韩寒因为没有接到通知所以没来得及赶上复试。”这句话也非常成问题。究竟是没接到通知(当时去邮局合适了吗?挂号信收不到是可以核查的)还是不敢来与大家一同复试?抑或还有更稀奇的原因?叶评委无需说得那么肯定。
那么到底有没有当场写作文?
这么多前后矛盾的回忆究竟该信谁的?
那么到底有没有当场写作文一事?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2-2-11 22:17 编辑

各位、各位,提醒一下,代笔的事还没有水落石出,叶兆言只是根据自己作为作家的个人经验体会推测一下而已,有人还愿意找人代婚呢,叶兆言你也管不着。金庸、古龙都有人为其代笔的经历,但那也是两厢情愿愿打愿挨,人家也从不隐瞒供认不讳。毛氏父子为三国添油加醋属于助人为乐,即使有商业目的也情有可原。金圣叹费那么大劲增删水浒,还口口声声古本如此,干了好事不留名。这似乎都是众所周知的事,代与被代丝毫不会影响事主的名声。这能与韩寒被代笔这件事相比吗?
应该说,如果韩寒有代笔的话,显然也必然是“两厢情愿愿打愿挨”的。
本帖最后由 李小苗 于 2012-2-12 01:15 编辑
代笔的事,自古就有。当年曹操看到儿子曹植的文字,心生疑惑,当场问道:“你找人代笔了吗?”(汝倩人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国演义》,大量内容都是毛氏父子擅自“代笔”的,包括开头那首西江月(“滚滚长江东 ...
周泽雄 发表于 2012-2-11 18:34
那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明朝杨慎《二十一史弹词》“说秦汉”的开场曲,著作权跟毛氏父子没半毛钱关系。〈三国演义〉是民间文学+文人创作集成的,创作时代漫长,跟今天要讨论的代笔或抄袭不是一码事。毛氏父子仿金圣叹体点评〈三国演义〉,开始还一度托名为金圣叹所作,后来才收回自已名下。
    不管是倪匡为金庸代笔,还是古龙有多位代笔,都是公开的,前者是出于友情,因为金庸要出埠休假,当时连传真都不方便,故倩倪匡代笔〈天龙八部〉一小部分章节,此为文坛佳话。而古龙则是好酒误事,拿了出版社的订金,写了开头就没了下文,当时是写一段出一本,出版社不得已而找人代笔收尾。这些细节始末,当事人及出版社都有说明。有代笔人在,才能确定“代笔”,俺以为,这是最起码的、基于基本理性的明智的判断原则。
边走边看
首先要弄清楚我们在谈什么问题,否则说得再有道理也还是文部对题,毫无意义。

叶兆言说:“作家就是职业运动员,写作就像比赛,比赛是不可能找别人来代打的,我也无法想象写作这样能够获得巨大快乐的事要交给别人去做。”显然,他“无法想象”也就是根本不知道写作哪怕是作家的写作也是可以、可能存在代笔的,所以才有了古往今来的代笔举例。其意仅仅限于告诉叶作家:文章是可能也可以找别人来写的,你无法想象不等于实际上没有。这跟韩寒有无代笔或代笔公开与否没啥直接关系。

另外,“古龙则是好酒误事,拿了出版社的订金,写了开头就没了下文,当时是写一段出一本,出版社不得已而找人代笔收尾。这些细节始末,当事人及出版社都有说明。”“这些细节始末,当事人及出版社都有说明”的结论恐怕与事实不符。古龙作品的代笔情况非常复杂,有些有事前说明,有些则是后来的补充解释,还有一些至今仍在辨析之中。请明察。
作家就是职业运动员,写作就像比赛,比赛是不可能找别人来代打的,我也无法想象写作这样能够获得巨大快乐的事要交给别人去做。”
‘’‘
常识性错误,比赛是众目睽睽的,当然不能代打,写作是没有观众的,有人代写你也不知道。
抱歉楼上诸位,不一一回复了。
一句话,我们都会活得够长,能有看到真相的一天。
掐架非所长,该说的都已说了很多车轱辘话。俺决定学得明智一点,退出有关方韩的一切论题,此为最后一贴。
边走边看
本想看在萧瀚的面子上,扶一把韩寒的,可是越来越发现这家伙是扶不起的阿斗。
推到了算了,让他回归到合适自己的位置上去,为他好,也为大家好。
我们不是缺少天才,是缺少发现。庸才招摇过市,天才只能一个个默默地死去。
抱歉楼上诸位,不一一回复了。
一句话,我们都会活得够长,能有看到真相的一天。
掐架非所长,该说的都已说了很多车轱辘话。俺决定学得明智一点,退出有关方韩的一切论题,此为最后一贴。
李小苗 发表于 2012-2-12 14:09
有看法还是要说,你这样一表态,老童压力好大。

在有无代笔的问题上,大家确实非常对立,因为似乎没有中间地带可以驻足。

真的很为难,要么闭嘴,要么退出,只能说,韩寒和方舟子都是害人精!
就是,不该动气哦。恨韩寒的尽管去恨,恨方舟子的也一样,但燕友互掐还是要保持娱乐精神滴!至于个别燕燕呢,属于道不同,必须不相与谋一类。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26# 童志刚

实际上,只要有人死不认账,那么,寻找代笔人,就是一件无趣和无聊的后果。不妨,我们来脑经急转弯,找一找那个代笔人去哪里了?这才是有趣的问题。

比如说,在《三重门》里的疑似代笔人,英语功夫如此了得,难道会从此收笔吗?说不定,在某个月黑风狂之时,还会出来放火一把,如果找到此君的身影,岂不更加有趣?

至于,模仿钱钟书,滥用掉书袋的习惯,若是韩父代笔,不过了了,他已经宣布收山不出,若韩寒从此倒塌,请问诸君,韩父既然不能靠儿子代言,那么,他会按耐不住,重新出山吗?也是一趣。

大家猜一猜吧。
28# test
我觉得韩父不会出山,他不是偶像型,包装难度太大。
28# test  
我觉得韩父不会出山,他不是偶像型,包装难度太大。
玻璃球 发表于 2012-2-12 18:08
参照以往作品,韩仁均出山也是《故事会》的水平,既赚不到钱,也弄不到名。估计他的山没什么出头。
掘地三尺找不到代笔人,让我想起文革期间找发报机,劈开了严凤英的肚子,直到膀胱里的尿喷出来还是没找到发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