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教授的教授 紫砚斋:鲁迅的国民性改造,是开历史的倒车

 本文网址:http://bbs.talk.163.com/sky/15569,15.html   
  
  
  偶文《四点理由:鲁迅并非大师级作家》在天涯、网易、中华网、新浪等各大网站首页亮相后,遭到网友二千多跟贴的围剿和唾骂。除部分措词温雅外,许多人直接雇佣用了文明史以来最野蛮的文字暴力。偶甚至怀疑,这些人究竟是鲁学的追崇者,还是旧上海滩的一群打手。


  鲁迅所处时代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年代,是由中世纪的漫漫长夜向黎明晨光开启的历史转型期。因此,文学也带有明显的启蒙性质。西方启蒙历经了人本、理性主义两个阶段。所谓人本主义就是追求人的个性解放,人性的张扬,一句话:人的欲望的解放。是冲破禁欲主义,推倒封建神权的全新价值观。“我是人,人所具有的我莫不具有。”笛卡尔的本体论证说明,在整体与个体的关系中,个体是放在首位的。这正是它与信仰主义的本体论证的根本区别的意义所在。在信仰主义看来,没有上帝(或皇权、国家、群体)这个本质上体现人的类存在的整体,就没有个人,或说个人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但在笛卡尔看来,事情正好相反,如果没有个人,整体就只是一种空洞的抽象,个体本身反而是没有任何意义,甚至根本不可能存在。


  鲁迅的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是深刻的有力的,他对孔孟的奴性霸权话语的否定气势充满革命家的豪气。但是,由于他的国民精神改造论建立在群体而非个体利益之上,因此实质上,他仍旧没有摆脱整体仰信主义的巢臼,并在相当程度上漠视了个性自由的存在。阿q,他不是生活中的个性生命,而是群体麻木意识的作家主观意念强加。作家意在通过对阿q的精神残缺的痛斥,唤起全体国民的痛省,但由此却忽略了阿q作为生活中人所具备的七情六欲的“我是人,人所具有的我莫不具有。”的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他是一个典型的群体意识的牺牲者。《狂人日记》、《药》、《风波》、《孔乙己》、《故乡》等主干小说及他的散文《野草》绝大多数杂文,都浸透了作家群体意识的强势呼唤。应该说,鲁迅这种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精神,值得后人永远敬仰,但其良好的愿望未必带来民族的福音。从当年鲁迅追崇斯大林主义和文革疯狂的集体主义借力于鲁迅精神的种种事实表明,鲁迅所表达的群体意识,只是某种群体意念的空洞、抽象的虚设,并极有可能被某些强势人物操持利用,成为窒息个性自由的精神雇佣。


  反观红楼梦,作家始终从生活的个体生命入笔,通过对哀而不怨黛玉,刀横玉碎尤三姐,断发绝情诛欲鸳鸯,芙蓉诔祭睛雯等等诸多女性不公命运的书写,对旧有常态秩序进行了强烈质疑。古往今来,没有哪一部小说像《红楼梦》那样充满对个体生命的洞照,对个性自由的渴慕和向往,对人性欲望的解放如此放肆与疯狂。雪芹同志是通往现代人文精神的桥梁,是中国人文启蒙智慧的结晶。是人本主义和个体精神在中国超时代的强力跨越。他所释放的“我是人,人所具有的我莫不具有。”的人性张力,才是现代文明人所需要补充的精神能量。


   网友徽洲人在留言中写道:鲁迅的错很明显,从他这里开始,绝大多数文人士子学会了把责任转嫁,昧着良心指责着根本无力改变中国的所谓“国民”。现在文人士子里这么多二鲁迅,这么多鲁迅的推崇者,是中华民族的悲哀。因为没有几个人愿意站出来说:国之衰弱,责任亦在我!而是一味指责别人有劣根,指责别人不抗争,把一切责任推给“国民”这个虚拟群体。从而自己依然而去泡泡吧,农民们一年又一年的收获着鲁迅们的吃穿,工人们一年又一年的生产着鲁迅们的日用品。只有鲁迅们,在电影院,在伎院,在日本人家中,愉快的洗着脚,去讲讲学,去闹闹博客。而被指责的这个“国民”群体自然没有人出来辩解,也没有空来辩解,也没有地方可以供辩解--哪家媒体愿意发布?“国民”们依旧尽心尽职的做好自己的事。


  
  网友怀符在跟帖中说:现代中国不需要鲁迅 。鲁迅或许是位出色的文学家,可对于现代中国来说,鲁迅这个名字,它政治上的含义远大于他文学上的影响。经过领袖的圣贤化,鲁迅的行文模式,鲁迅的粪青思维深深影响着一代代青年。在他们眼里,鲁迅是楷模,鲁迅的人生道路也是值得极力效仿的对象。


    可我们有没有仔细想一想,鲁迅雄文千篇,是否就真的”唤醒”了国人?他所呼唤的意识,是否就是国人所最需要吸收和改变的?或许,他自己本身都需要被“启蒙”都不一定。与同是属于中华文化圈的亚洲四小龙相比,为什么这几十年来文学界独尊鲁迅的中国大陆在文化上却走了最多的弯路?难道是我们从小到大所读的鲁迅不够多,抑或是我们总在曲解鲁迅“思想”的真正内涵?为什么鲁迅作品遭禁达四十年的台湾却走进了现代化?为什么香港,新加坡的国民们并不依随鲁爷对中华文化进行“切肤的反省”,却并不妨碍他们走出传统的怪圈?鲁迅在它们那里,不过是一名出色的小说家,杂文家而已。它们的现代化岂是靠拉着鲁迅的大旗做虎皮“呼唤”出来的?帮他们走出传统怪圈的,更多的是夹着手提包,风尘仆仆到世界各地拉订单的商人们和在各种加工区苦干的工人们。鲁迅柏杨之类的小说杂文,只是在茶余饭后给某些人于“启迪性”的思考的读物而已,您要指望他们能“救国”,能肩负起所谓“唤醒”全体国人的“神圣政治使命”,实在是太高估他们了。让他们回归文学的殿堂吧,那才是他们真正的栖息所在。


  上面俩位网友一刀见血,直指鲁迅国民性改造的病穴,直指二鲁们崇鲁狂热的虚伪实质。


  崇尚鲁迅精神,对现代文明的负面影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国民性改造是对人类文明的隋性和逆动,它打倒了封建神权,又堕入了新的信仰主义的群体神性。

 
  二、不利于以人为本、个性张扬的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一旦国家遭遇困难,社会出现局部不公,便拿出国民性这顶大帽往别人身上压,自己什么责任都没有了。人人都是鲁迅,人人都是愤青,人人都可以指责他人,而绝不充许他人指责自已。不难想象,这将会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三、不利于塑造宽容、大度、谦爱、智慧的民族形体美。鲁迅几乎所有的主干作品都充满着对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现实世态的否定和批判,在他那个年代,无疑对中国革命起了独特推力作用。但是,在中国革命走过半个多世纪,我们成为全球经济发动引擎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民族自信,更多的民族文化精气,更多的民族历史自豪感,更宽容、大度、谦爱的民族精神面貌,以更高更强的姿态去实现鲁迅的强国梦。


  四、不利于启动我们的智力升级,引爆我们的创造激情。在数千个网友留言中可以看出,许多人追崇鲁迅胜过当年崇拜伟大领袖,有人甚至把鲁迅解读为千古第一人,曹雪芹第二,个别人还信誓旦旦愿做鲁迅脚下的一条狗。如此狂热,让人哭笑不得。同时笔者也为他们感到悲哀。鲁迅,只是五千年文明史中思想和艺术都有重要缺陷的伟大革命作家,我们在吸取其思想精髓的同时应当看清其局限性。如果我们永远拜倒在他脚下,不仅超越不了他,而且会窒息我们的思想创造力,永远只配当二鲁们甚至三鲁四鲁们。


  让我们放眼古今中外,以三百六十度的全景视角接收鲁迅,他不过海纳百川中的一个思想流派,而非人类智慧海洋的全部。

“让我们放眼古今中外,以三百六十度的全景视角接收鲁迅,他不过海纳百川中的一个思想流派,而非人类智慧海洋的全部。”

——“教授的教授”也说废话,而且废到这种程度,真是令人吃惊。 说说过他是“人类智慧海洋的全部”?

(这个帖子是不是有人转过?还是因为它了无新意让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反观红楼梦,作家始终从生活的个体生命入笔,通过对哀而不怨黛玉,刀横玉碎尤三姐,断发绝情诛欲鸳鸯,芙蓉诔祭睛雯等等诸多女性不公命运的书写,对旧有常态秩序进行了强烈质疑。古往今来,没有哪一部小说像《红楼梦》那样充满对个体生命的洞照,对个性自由的渴慕和向往,对人性欲望的解放如此放肆与疯狂。雪芹同志是通往现代人文精神的桥梁,是中国人文启蒙智慧的结晶。是人本主义和个体精神在中国超时代的强力跨越。他所释放的‘我是人,人所具有的我莫不具有。’的人性张力,才是现代文明人所需要补充的精神能量。”

——照这个两相对比的意思,崇尚红楼精神,对现代文明的正面影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红楼梦精神是对人类文明的隋性和逆动的反动。

二、有利于以人为本、个性张扬的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有利于塑造宽容、大度、谦爱、智慧的民族形体美。

四、有利于启动我们的智力升级,引爆我们的创造激情。


可我们有没有仔细想一想,鲁迅雄文千篇,是否就真的”唤醒”了国人?他所呼唤的意识,是否就是国人所最需要吸收和改变的?或许,他自己本身都需要被“启蒙”都不一定。____________

对于这些质问不能接受。没有唤醒国人,难道责任只在鲁迅吗?如作者所说,国人最需吸收改变的是什么呢?再者,鲁迅好像没有表达过自己不需要启蒙的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