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我们需要怎样的历史?!

我们需要怎样的历史?!

灰绿

天益社区 » 杂文天地

高中时上历史课,历史老师出了一道历史题,问:林则徐虎门硝烟为的是什么?不出几秒,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喊“为了维护封建制度的统治。”这类题目,高中的历史试卷很多,形式不同,答案却一样,读者可以去查看。而回答这类问题对于应试纯熟的我们来说可谓易如反掌。我们被告知必须遵从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统治阶级必须维护其统治利益。林则徐是清官,封建统治阶级;硝烟自然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了。至于林则徐民族英雄的一贯说法考试是不认帐的。


   其实,这真理,哲学上叫“阶级决定论”,傍上历史后就叫了“历史决定论”,在我看来无非就是“宿命论”穿上哲学外衣。雷蒙 阿隆《知识分子的鸭片》对它有很好的诠释。“在一种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论,阶级斗争,民族和帝国主义的野心占支配地位的历史中,事件的细节也应有起地位.人们赋予每个人一个与其社会处境相符的角色,把每一个历史插曲变成教条学术可以预见的一种冲突或必然性的表现”――每个人的个体性被抽空出来,被赋予一个“社会相符的角色”――**阶级,进而对其“表现”进行“必然性”的界定。不难看出,这真理可以杀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大半人物――特别有些“官方背景”的。如此下来,我们一直炫耀的辉煌历史几乎没剩一个“好”人(某人语)。

       前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候,暑期电视重播了一些经典抗日电影,如地道战,地雷战等。小学时就看了,那时是满剧院的笑声掌声;至今那些不长脑袋幼稚到极点的日本鬼子被聪明机智的老百姓左耍右耍的镜头仍在脑里,可能那时过于兴奋,刺激了脑细胞。暑假重看,像是吃了周星驰《整蛊专家》里刘德华吃的过期春药,激起压抑已久的正义感及民族自豪感,抗奋无比。真应该感谢那些导演,能把历史战争片做得如此浪漫扇情。最重要的是,这些浪漫扇情构成了我们对抗日战争的认识。高中那些为应试而死记硬背的某年某月某事件某人物以及某意义等,因生吞硬咽而消化不良,强忍了三年后,最终在高考完后全拉到厕所去了。但是,三年的强忍还是导致了些后遗症――比如上述“真理”。以前老是问老妈:“蒋介石是好人还是坏人啊?”老妈也总是含糊其词:“这不好说……”;其实老蒋已经算幸运了,有些就被我们那些连历史都还没搞清的小毛孩从棺材拖出,来个“非黑即白”审判!这也是三年积的功绩,当然上文的抗日电影也是功不可没的。

       也是在前年。凤凰卫视《维柴动力凤凰大视野》做了个中国远征军专题。1942年3月初到1945年3月尾,滇缅战场十万中国远征军及美英军队与日军殊死博杀。最终,中国军队伤亡6。7万,日军伤亡4。8万。如今,十万中国远征军依然长眠与缅甸丛林里,没有墓穴,没有墓碑,也没有人提起过将他们的遗骨移回国内。山林成了十万亡灵的永久坟地。(〈滇缅大会站内幕全解密〉陈立人 军事科学出版社)。然而健在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在他们的后半生,没有因老兵的身份而得到特别的荣誉和安乐。他们就和别处农村常见的老农一样,几亩田地,几间老房子,风烛残年,努力地活着(搜狐网)――想到前年那些举着纪念牌子的各种文艺晚会征文比赛大谈反思铭记历史时,有些悲愤(于己于人)--幸好不是每年都有,纪念反思铭记那是整数年才会被人懂得打捞起来。遗憾的是,这段属于全中华民族的抗日历史由于政治意识形态原因不被人了解或者被人选择性(历史?!)抹杀了。像这样被尘封的还有多少呢!


   今年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媒体关注报道,一些史料陆续呈现于国人前,我这才对它有个较完整的认识。在此之前,对于这场灾难知之甚少。高中历史课本只有发生的时间、空洞的死亡人数,还有习惯性地给个评价“20世纪人类最大灾难”。除此以外无它。而今年披露的史料中,没有死人照片,只有救灾场面。用梁文道的话说:这是一场干净的灾难。有观点认为这是与当时(文革期间)环境有关。其实这是一贯做法,把一场灾难抢救成一场英雄的歌颂。“天灾”得到拯救后“犹抱琵琶半遮面”,“人祸”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文革”“62大饥荒”“反右”我们又知道多少呢?
   
    牢骚这么多,只是想超脱于民族政治意识形态,还原历史的真相而已。我不是什么历史学家,说不出它意义来。只是想对得起我的良心,对得起那些因人类过错或承担人类责任而遭受苦难,死去的每一个个体。


图片附件: [外国的] 20066111488117.jpg (2006-10-30 12:57, 30.62 K)



图片附件: [中国的] 200661114917621.jpg (2006-10-30 12:57, 24.9 K)

 


高中时上历史课,历史老师出了一道历史题,问:林则徐虎门硝烟为的是什么?不出几秒,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喊“为了维护封建制度的统治。”这类题目,高中的历史试卷很多,形式不同,答案却一样,读者可以去查看。而回答这类问题对于应试纯熟的我们来说可谓易如反掌。我们被告知必须遵从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统治阶级必须维护其统治利益。林则徐是清官,封建统治阶级;硝烟自然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了。至于林则徐民族英雄的一贯说法考试是不认帐的。


   其实,这真理,哲学上叫“阶级决定论”,傍上历史后就叫了“历史决定论”,在我看来无非就是“宿命论”穿上哲学外衣。雷蒙 阿隆《知识分子的鸭片》对它有很好的诠释。“在一种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论,阶级斗争,民族和帝国主义的野心占支配地位的历史中,事件的细节也应有起地位.人们赋予每个人一个与其社会处境相符的角色,把每一个历史插曲变成教条学术可以预见的一种冲突或必然性的表现”――每个人的个体性被抽空出来,被赋予一个“社会相符的角色”――**阶级,进而对其“表现”进行“必然性”的界定。不难看出,这真理可以杀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大半人物――特别有些“官方背景”的。如此下来,我们一直炫耀的辉煌历史几乎没剩一个“好”人(某人语)。

       前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候,暑期电视重播了一些经典抗日电影,如地道战,地雷战等。小学时就看了,那时是满剧院的笑声掌声;至今那些不长脑袋幼稚到极点的日本鬼子被聪明机智的老百姓左耍右耍的镜头仍在脑里,可能那时过于兴奋,刺激了脑细胞。暑假重看,像是吃了周星驰《整蛊专家》里刘德华吃的过期春药,激起压抑已久的正义感及民族自豪感,抗奋无比。真应该感谢那些导演,能把历史战争片做得如此浪漫扇情。最重要的是,这些浪漫扇情构成了我们对抗日战争的认识。高中那些为应试而死记硬背的某年某月某事件某人物以及某意义等,因生吞硬咽而消化不良,强忍了三年后,最终在高考完后全拉到厕所去了。但是,三年的强忍还是导致了些后遗症――比如上述“真理”。以前老是问老妈:“蒋介石是好人还是坏人啊?”老妈也总是含糊其词:“这不好说……”;其实老蒋已经算幸运了,有些就被我们那些连历史都还没搞清的小毛孩从棺材拖出,来个“非黑即白”审判!这也是三年积的功绩,当然上文的抗日电影也是功不可没的。

       也是在前年。凤凰卫视《维柴动力凤凰大视野》做了个中国远征军专题。1942年3月初到1945年3月尾,滇缅战场十万中国远征军及美英军队与日军殊死博杀。最终,中国军队伤亡6。7万,日军伤亡4。8万。如今,十万中国远征军依然长眠与缅甸丛林里,没有墓穴,没有墓碑,也没有人提起过将他们的遗骨移回国内。山林成了十万亡灵的永久坟地。(〈滇缅大会站内幕全解密〉陈立人 军事科学出版社)。然而健在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在他们的后半生,没有因老兵的身份而得到特别的荣誉和安乐。他们就和别处农村常见的老农一样,几亩田地,几间老房子,风烛残年,努力地活着(搜狐网)――想到前年那些举着纪念牌子的各种文艺晚会征文比赛大谈反思铭记历史时,有些悲愤(于己于人)--幸好不是每年都有,纪念反思铭记那是整数年才会被人懂得打捞起来。遗憾的是,这段属于全中华民族的抗日历史由于政治意识形态原因不被人了解或者被人选择性(历史?!)抹杀了。像这样被尘封的还有多少呢!


   今年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媒体关注报道,一些史料陆续呈现于国人前,我这才对它有个较完整的认识。在此之前,对于这场灾难知之甚少。高中历史课本只有发生的时间、空洞的死亡人数,还有习惯性地给个评价“20世纪人类最大灾难”。除此以外无它。而今年披露的史料中,没有死人照片,只有救灾场面。用梁文道的话说:这是一场干净的灾难。有观点认为这是与当时(文革期间)环境有关。其实这是一贯做法,把一场灾难抢救成一场英雄的歌颂。“天灾”得到拯救后“犹抱琵琶半遮面”,“人祸”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文革”“62大饥荒”“反右”我们又知道多少呢?
   
    牢骚这么多,只是想超脱于民族政治意识形态,还原历史的真相而已。我不是什么历史学家,说不出它意义来。只是想对得起我的良心,对得起那些因人类过错或承担人类责任而遭受苦难,死去的每一个个体。


图片附件: [外国的] 20066111488117.jpg (2006-10-30 12:57, 30.62 K)



图片附件: [中国的] 200661114917621.jpg (2006-10-30 12:57, 24.9 K)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31 10:54:48编辑过]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了解历史与研究历史从来就是很矛盾的,故作高深的历史学家往往看不上蔡东藩的演义,而老百姓总希望自己儿时的历史教科书就如历史演义章回小说一样。我当然不会赞同问题百出的历史教材,但是,像楼主这样的“历史学生”也是不能认同的。

这位历史愤青因为自己的童年只有《地道战》看,高中时只能背豆腐干式的历史教材,就懒得再去思考一下历史,至少曾经是这样,现在有了几分闲工夫看点纪实性东东,就反过来责备历史学家。其实历史学家永远不可能写出纪实体的教材。既然是教材,就会有裁减历史。愤青能通过批判童年时的政治教条,来表达对受这种教条束缚的历史教材害人的愤怒,这不能不说有他的合理性和合情性。但是,教材从来就是,而且还将继续与“历史的真实”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这样一点而愤怒,只能证明该愤青从前只是一个死读书的好学生,现在因为自己后悔作了这样的好学生就要找出可以迁怒的替身。

现在历史教材都大幅度大规模地修订改写了,对于那些仍然准备死读书的好学生们来讲,还会有一部分人在将来因为看懂了一些“真实”的东东而跟着这位愤青愤怒起来。有道是尽信书不如无书,说到底,历史教材只能告诉学生曾经有历史,至于历史是什么样的,如果苛求地仅仅希望一本历史教材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要么这部教材让人们一辈子也读不完,要么编教材的人永远被人骂不休。

今天,我就是高瑜
怎么不可能呢?有很多历史学家的著作写得也很好看啊。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不错,是很多历史学家的很多历史著作可以解决历史是什么的问题。而楼主为之愤怒的却是一本教材。而且是作为敲大学门的敲门砖的教材。他不仅敲了,而且还信了,现在又怒了。忒不足取!
今天,我就是高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