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闲闲书话』大夫、仆射和洗马——乱谈几个古代官名读音

闲闲书话』大夫、仆射和洗马——乱谈几个古代官名读音

作者:马汉三 提交日期:2006-9-29 11:30:00

子曰:“必也正名乎!” 这里说的“名”,是名分、位号。《左传.成公二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杜预注:“器、车服;名,爵号。”由此可见等级制度在传统学说中的重要地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2000多年前就有关于礼仪名位的学术专著“三礼”,历史上各代也都用法典方式规范化,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直到市场经济的今天,有些商人甚至和尚、道士都有官吏品级,就是一个明证。虽然受腐朽“西方文化”的影响,现在许多人对传统持反对和虚无主义的态度,但公务员考试的盛况接近科举时代的抡材大典,论坛上最热门的话题除了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情色人欲,就数斫轮老手谈仕途沉浮,介绍登龙宝典宦海秘籍,或者他本意是揭露和批评官场黑暗,但帖子却成为志士们交流经验的乐园,走火入魔者甚至会发明独门“潜规则”自娱自乐。
  
  小说《贫嘴张大民的故事》中,主人公取笑立志要走“仕途”的弟弟——一位从小就被恶劣生活环境整怕了的青年才俊——时说:“仕途是什么?就是场子中间立根杆子,小锣一敲,一大群猴子争先恐后往上爬……”,结果被他患了老年痴呆症的妈一句话就弄个大窝脖:“比你那油漆工要好点不?”所以,无论是有酸葡萄心理还是真清高的名士如何打击讽刺,官场文化的传统和现实生命力之强大是无庸置疑的。
  
  既然如此,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对待传统和正名,就是十分必要的。由于种种原因,古代官名不仅在影视作品中屡屡出现错误读音,甚至一些著名学者也常常出错。在此我不揣浅陋谈谈这个问题,抛砖引玉,也希望大家指正。当然,对历史专业出身的朋友而言,这些都不是问题,也希望这些朋友批评和补充。
  
  首先说说“士大夫”。这个词出自《考工记.总序》,意思和读音一般人都不会弄错,可是《百家讲坛》里某著名学者却读成士dài夫。宋朝医官官阶有“大夫”一级,但“士大夫”却和现代人对医生的称呼无关。与此类似的有“二千石”,这是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之一种,又分为三等:中二千石(州牧)、二千石(太守)、比二千石(刺史),原义是指相当若干石谷物的年俸,实际发放通常要打折扣并且折合一定数量的钱帛。有些人想到既然是谷物,“石”应该按照现在容量单位的读音为dàn,其实此处的“石”就读shí。
  
  秦人重武,以善射者掌事,故置“仆射”(púyè)官。汉承秦制, 唐宋以左右仆射为为宰相职,宋后废。汉将军名号有骠骑、车骑、骁骑等,此处“骑”一律读为jì,而“骠”读为piào 不是评书中秦琼所卖的黄骠(biāo)马之骠。秦官“将作少府”,西汉改称“将(jiàng)作大匠”,职掌宫室、宗庙、陵寝等土木营建。秦官“将行”,西汉改称“大长(cháng)秋”,为皇后的近侍(曹操理论上的祖父曹腾就担任过此职),南北朝后废。秦汉时为三公辅佐的“长(zhǎng)史”,历代一直沿设,总管王府事务。
  
  有些官名的读音存在不同说法。东汉光武帝刘秀未发迹时在长安求学,见“执金吾”出巡的宏大排场,慨然感叹道:“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执金吾”是汉代负责京畿地区治安的官员,晋以后废,大约相当于清朝的“九门提督”(正式说法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一说金吾为两端涂金的铜棒,一说“吾”读音为“御”,“谓执金以防御非常”。
  
   “虞候(hòu)”为古官名,掌管山泽之官。《左传》:“薮之薪蒸,虞候守之。”《疏》曰:“水希曰薮,则薮是少水之泽。立官使之候望,故以虞候为名也。”宇文泰相西魏始置虞侯都督,隋、唐、五代、宋各朝沿设,都虞候为高级武官,也有低级武职如将虞候、院虞候和作为官僚侍从跟班的虞候,如《水浒》中陷害林冲的陆虞候。常见的错误是认作“虞侯”,读音自然也不对了。
  
  “舍(shè)人”始见《周礼.地官》,从战国起历代都设此官职,如太子舍人、中书舍人等,职掌从侍从、属官到起草诏令等各代不同。明清内阁中书科设中书舍人,职责仅为缮写文书。宋元以后民间俗称显贵子弟为舍人,相当于“公子”。朱元璋收养了许多义子,军中习称为某舍,听起来很像今日香港人对警察的称呼“某sir”,如沐英即所谓“周舍”。
  
  “洗(xiān)马”,官名,亦作“先马”,即“马前引导之人”(《日知录》)。秦汉时洗马为太子属官,晋代改掌图籍,南朝后改称司经局洗马,至清末废。历史上许多名人曾担任过此职,如勾践做过吴王夫差的先马,还有唐代名臣魏征和清末名臣张之洞等。
  
  给(jǐ)事中,也称“给事、给谏”,秦始置。秦汉时为加官名,魏晋后为正员。隋唐后为门下省要职,掌驳正政令违失。明按六部分设六科,每科设都给事中一员、给事中若干,为掌封驳违失的谏官。清雍正时以六科隶都察院,自唐以来国家中央监察机关“台”、“谏”并列至此合一。给事中与各“道”御史并称“科道”言官,类似今日纪检干部。
  
  太监(jiàn)。唐代设内侍省,长官为监及少监,后来即为宦官的通称。“监”也为官署名,如国子监、钦天监等。“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中的杨意即为汉武帝推荐司马相如的“狗监”杨得意。明清时代称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读书资格的人为“监生”。上述这些“监”的读音都是jiàn,而不是监狱、监视、监督之监。顺便提一下,晚清大珰李连英的名字通常都被误为“莲英”,甚至号称所谓“正史”的《清史稿》也如此记载,其实无论从其墓碑还是现存清宫档案、奏折等看,都应为“连”,这大概是因宦官不男不女所以多事之人搞的恶作剧吧。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不错,顶了.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有趣,转了
流年里,期待你不变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