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凡:董建华当年竞选特首内幕

 

    白驹过隙,香港回归转眼间已九年多了。最近,著名美籍华人赵浩生先生透露当年如何劝说董建华参加竞选特首一事
    董浩云忘情吐露早晚回内地念头
    赵浩生何以能和董建华推心置腹,以竞选劝进?这还得从他与董建华父亲董浩云不同寻常的交情说起。
    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赵浩生在日本当记者的时候,就与董浩云定交。他亲眼目睹了董浩云抓住“二战”后各国闹船荒之机,购置轮船,从事近海和远洋运输,渐成有“现代郑和”之誉的“船王”的过程,并写下相关报道。
    在赵浩生眼里,董浩云并非仅擅计较锱铢的一般概念的商人,而是一位一个给大海写诗,在波涛上吟唱的雅士。他给自己旗下的每一条船都冠以“东方”二字,并在“东方”之后,缀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寄托对文明和美好向往的情怀。每新造或购进一条船,他都要为之写一首诗,再给诗谱曲,作为这艘船的船歌。
    到了六十年代,赵浩生曾应董浩云之邀,赴日本佐世堡参加全球第一艘30万吨巨轮的下水典礼。在军乐、鞭炮、狂欢的声浪中,董浩云拉着赵浩生到海边散步。董浩云对赵浩生说他想哭,但不愿让人看见。赵浩生不解其意,问他何以生出如此念头。董浩云说:“刚才在下水典礼上演奏了日本、新加坡、利比亚的国歌,却没有演奏中国国歌。”奏那三国国歌,原因是这艘船是日本制造,新加坡的贷款,在利比亚注册。这本是国际航运业内很寻常的情况,但他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这艘巨轮的所有者董浩云,在下水典礼上,却听不到自己祖国的国歌,这让他这个热爱祖国的炎黄子孙见之思之凄然泪下。
    赵浩生劝解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一切都是往好处变。咱们总有一天像百川归海一样,回归自己的祖国。你回浙江,我回河南。”听罢赵浩生的话,董浩云才在一霎沉默之后,突然伸开臂膀,迎着海风,开怀大笑起来。看着面对海涛和海风朗声而笑的董浩云,赵浩生发现他看上去更像热情、豪迈爱国的诗人拜伦,而不像一位称霸海上的船王。
    就是这位富甲一方的船王,创办了世界上最大的海上大学“宇宙学府”。他购买了世界上最豪华的“伊莉萨白皇后”号客轮,作为海上大学的用船。他希望赵浩生出任海上大学的校长,可赵浩生不太愿意放弃耶鲁大学的教职,婉辞了。不幸的是“伊莉萨白皇后”号在香港进行装修时,被一场无情的大火吞噬了。
    董浩云买提琴送给马思聪的弟弟马思宏的故事,更能反映董浩云的人品。马在美国纽约格林威治村古玩店看到一把小提琴,爱不释手。可这把名贵的小提琴价格不菲,要7,000美元。囊中羞涩的马只能望琴兴叹。赵浩生得知此事,无意中对董浩云言及。几天后,董浩云打电话告诉赵浩生,那把小提琴他买下了,已经送给了马思宏先生。而董浩云的生活一向自奉俭朴,他在办公室用的玻璃杯,都是用过的果酱瓶子。
    一九七三年,赵浩生去国后第一次重返中国内地,途经香港时就住在董浩云的别墅“香岛小筑”。分别前他们彻夜长谈,董浩云忘情地吐露了他早晚也一定要回内地念头。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能这样坦白地向赵浩生表明心里,也反映了他们之间非同一般的深情厚谊。
    赵浩生六点分析劝说董建华参选
    还在特首竞选尚未揭幕的一九九五年,赵浩生到香港,董建华陪他到了自己的东方海外公司董事会议厅,在瞻仰董浩云遗像后,董建华同赵先生谈起不久前赴美国为美国对华最惠国待遇问题奔走的情况,因为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香港的经济。
    董建华对这一问题分析之透彻,着眼之远阔;他在美接触人物之广泛,奔走所产生之影响,都使赵浩生感到他不但是位成功的企业家,而且仿佛是有全球眼光的政治家。从他对此事所投入的心力与热情,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对香港的热爱,与港人利益的休戚与共。
    赵浩生想:这样的人,不正是众望所归的特首人选吗?他脱口对董建华说:“C.H.(董建华的英文名字),以你的能力、才华和对香港的了解,你应该出来竞选香港回归后的首任‘港督’,做香港的‘华盛顿’啊!”
    赵的话语大出董建华意料之外,他愣了片刻,连连摇头,说:“这个问题我根本没有想过。”并强调自己长期经营实业,不准备全身心介入政治;再者企业有3,000员工,他不能离开他们去从政,所以他说他还是以企业经营者终其一生为好。他的夫人赵洪娉,也不太希望丈夫从政。
    但董建华的话,反而更激起赵浩生劝说的热情。他对董建华说:“这种历史机遇不说千载也是百年难逢的,是报效国家的好机会。而你恰恰具备良好的条件,让这种机遇失之交臂,而不挺身有所作为,太可惜了。”
    见董建华依然摇头,赵浩生搬着手指向董建华讲述了自己的分析,他说:你有许多独有的条件。首先,你是在香港成长起来的,熟悉香港,现在强调港人治港,你持的是香港永久性护照,符合“港人治港”的要求;第二,香港是个商业城市,不是政治城市,当然现在有人想把她搞成政治城市,这显然是不理智的,而你在商界经营多年,精通商业的运作和管理,且在商界有很高的威望;第三,香港长期受英国殖民统治,你是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留学生,熟悉了解英国,一方面,你同英国各界有一定的关系,一方面倘若英国在香港回归问题上做什么手脚,玩什么花样,欺瞒不了你这个留英生;第四,你长期在美国工作,在美交游甚广,会得到美国的支持;第五,“东方海外”公司的大部分船只在日本制造,在日本信誉极佳,日本方面也会支持;第六,我认为以“一国两制”的方式使香港、澳门回归,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就是以这一方式统一台湾,你父亲开创的“东方海外”最早的基地在台湾,与台湾商界有联系,你个人在台湾也有人缘,你妹妹嫁给了台湾前警备司令彭孟缉的公子,有助于沟通两岸三地的关系。
    接着,赵浩生又说了句玩笑话:“你出生在上海,现在中国上层领导人大多在上海工作过。想必你也记得中国那句关于老乡见老乡的俗话,所以你同他们容易打交道。”
    那天分手时,赵浩生虽然没有听到董建华的明确意向,但他觉得自己的话唤起了董建华的自觉,特别是董建华的握别很有力量,说明自己的一番话产生了作用。
    董建华说:“我要坦坦荡荡、干干净净、无懈可击地出来!”
    在当面劝说之后,赵浩生多次以电话、电传方式与董建华联络,鼓励他尽早表态,积极投入竞选特首。
    一九九六年九月,赵浩生又一次赴中国,行前和董建华通了电话,告诉董他在到大陆前,将在香港停留。董建华听后,说自己要到新加坡料理一些事务,但将于赵浩生仍在香港的九月十六日返回香港,能和赵浩生见面。
    九月十六日下午4点,董建华从新加坡回港,5点钟便和赵浩生坐在了一起。董建华递给赵浩生一份书面声明,请他过目。赵浩生看了声明,方知董建华决意考虑参选事宜。声明写的很好,言简意赅,赵浩生建议他尽早刊登出来。
    但这份声明的措词用的是“考虑”,赵先生问董建华,为什么还要留几分余地,而不直截了当地“把帽子投入圈内”参加竞选呢?
    董建华向赵浩生解释说,他正在让自己的律师、会计师、同事把东方公司多年做过的贸易全部清理、检查一遍,要在确信没有什么差错、污点后,才正式宣布参选。“我要坦坦荡荡、干干净净、无懈可击地出来!这还需要一点时间。”董建华说得一板一眼。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十一日,董建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竞选中,以大比数的选票当选。此后不久,赵浩生即前往香港,这时是董建华最为繁忙的时候,但他还是约定将和赵浩生见面。
    在赵浩生到港当天的晚上6点,董建华给赵浩生打电话,说由于活动繁多,难觅单独见面的机会,只好在当晚举行的宴会上见面了。
    那晚的宴会,汇聚了香港所有的知名人物,赵浩生被安排和董建华同桌。和他们同桌的,还有香港珠宝、房地产大亨郑裕彤,坐在赵浩生右手边的,是电影明星巩俐。
    席间,赵浩生以一名老记者、老教授和董家老朋友的身份,向董建华提出两点建议:第一,从此刻开始就记日记。不但记录下每天的活动,更重要的是要记录下自己的思维和感受,这样的话,这个记录将成为一份具有历史价值的宝贵文献。第二,香港是个大众传播很活跃的城市,记者无孔不入,有闻必录,作为特首,除了经过记者采访传达新闻外,更应该和香港公民建立一个直接交流的平台。
    赵浩生向董建华介绍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开创了一个《炉边闲话》的专栏,每星期六上午,就时局和民众关注的问题发表见解。他悠闲地坐在白宫办公室的壁炉边,手持他独特的烟斗,仿佛坐在听众的家中聊天。他这种对时局和问题直接而完整的阐述,使人无法篡改和断章取义,既能匡正任何流言,又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这种做法后来成为白宫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他的建议得到董建华的赞同,在座的其它人也无不点头称是。 
 
紫荆杂志2006年10月192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0 10:44:4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