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读书为人生添趣——我读张五常

本帖最后由 老残油记 于 2010-4-21 16:17 编辑

读书为人生添趣
——我读张五常

上班途中遇记者小熊,着我为“世界读书日”写一稿,谈最近读的书。我一口应承:“就写读张五常。”
初读张五常,在20年前。薄薄一本《卖桔者言》,文字跳脱,文理通透,文趣盎然,才知道经济学读本原来也可以写得如诗如画。从那以后,张五常的书,几乎出一本,买一本。得陇而望蜀,再啃凯恩斯、萨缪尔森、曼昆、斯蒂格利茨,一口一口,渐觉圆润,一步三歇,也从经济学门外汉,进化为略识皮毛一二的“三脚猫”了。
眼下读的,是中信出版社新出张五常著述,计五种:《五常学经济》、《中国的经济制度》、《多难登临录》、《货币战略论》、《新卖桔者言》。除第一种外,多是作者围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热点所写的经济评论,从外汇卷、双轨制开始,一路关注,其中《多难登临录》更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新论。老先生笑称,30年把脉中国经济几近百发百中。百发百中,不免夸张,但回头看,倒也对多错少。中国经济摸石过河30年,水深石隐,难免看走眼。1990年代中期,对国内治理通胀路径,老先生连发数枪,以为切切不可,不料三四年功夫,国内通胀率由25%陡降为零。于是不只一次公开认输,“他(案:指朱镕基)对,我错”。老先生是爽快人。
张五常饱学,为文立论,却不掉书袋,走的是实证一路。他有名言,“一个有实据在手的后起之秀,有时只要用三招两式,就可把一个纯理论的高手杀得片甲不留”。他曾连续两年,大年夜率学生在香港街头练摊卖桔,果然凭一夜之间桔价波动的实证,将“价格分歧”成见杀得片甲不留。张五常又是位一理不明心神难宁的好奇者。他主张,经济学的实验室在街头巷尾。他从黄牛党手中买票看歌剧,推出探究“租值消散”、“价格分歧”的新思路。在酒店咖啡厅喝酒,见进进出出的卖笑佳人姿色程度相近,老先生觉得其中应有玄机,竟从机会成本和讯息费用下手,推出一条“类聚定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其此之谓也。
老先生自信推理能力出众,治经济学,不用微积分、方程式。数理经济学高手杨小凯为之扼腕。杨曾将张的英文名作《公司的合约本质》以数学工具翻写,结果“小凯的数学证来证去只证明我对”,张大为得意,以为能证明出自己的错漏,才是好兵器。
五常学经济,师友过从多诺奖得主自不待言。他偏又多艺多才,打乒乓,曾与容国团对垒;玩摄影,曾与陈复礼等办联展;学书法,师从周慧珺;下象棋,曾与杨大师官璘过招。老先生真是地道中国读书人。中国传统文人,除了文章好,学问大,往往还票一手棋琴书画酒茶歌剑。因为读书的好处,除了启心智,长知识,更增进心身均衡发展,为人生添趣。这,应该也是联合国创设“世界读书日”的题中之义了。
2010年‘世界读书日“前夕于星城菊隐园
呵呵,有意思。前些时候刚好在南浔陪张先生游了小莲庄等,此老的艺术修养的确很高,只是一口粤语,交谈颇为吃力。
老残为文亦多“活水”,但文题这“头口水”似不甜,且不像从文中之桶里舀出。
偶酿酱香入诗肠,常念老辣出文章.
基本上我也能推出类聚定律。就是论坛上不合意的人大概都会出走。就跟觉得公司不好就跳槽似的。

附:张五常 类聚定律
受小姐启发得“类聚定律”http://view.QQ.com  2006年10月22日19:56   博客  张五常 

那天晚上与几位朋友在一家五星酒店的咖啡厅喝酒,见到二十多位小姐行来行去,是欢场女子,卖笑佳人是也。这些小姐的相貌与身材都有水平,而奇怪的是水平差不多,很平均,没有仙女下凡的也没有目不忍睹的。以十为满分算,朋友们打分都是七分或八分,没有一位小姐是七、八分之外的。这奇怪的平均是有趣的经济现象,作为经济解释的老手,我一想就明其理。

我的解释是这样的。据说这些小姐的每次交易大约是一千元,讨价还价可减至八百。我想,卖笑行业的交易价格不能公开,顾客不便逐个小姐问价,所以价格的讯息费用不菲。如果能像好些物品那样公开标价,仙女下凡的胸前挂二千大元,不堪入目的挂三百小元,那么仙女与丑女会混在一起,在同一市场卖笑。然而,价格不能公开,顾客所知之价只是一个平均约数,以为每位小姐之价差不多。这样,仙女与丑女皆不能在这市场立足。前者的机会成本过高,要亏蚀;后者无人问津。

卖笑佳人的相貌与身材的质量来得那样平均,是价格讯息费用高而导致的结果。这也是说,是价格的讯息费用导致质以类聚。我称之为「类聚定律」。近六十七岁还能在数秒钟之内把这定律想出来,宝刀未老,不禁沾沾自喜。

让我试把上述的定律一般化,然后伸展到与此定律有关的话题上去。

不标价而又不便多问价,其价格讯息费用是高的。但好些有标价的行业,因为质量有讯息困难,质以类聚的现象也明确。知价而不知质,基本上等于不知价。这是因为不知质量是高是低,标出之价是否有所值是一个大疑问。这样,质以类聚的安排又出现了。

举一个例,卖影碟,盗版货是在同一市场出售的。售者说是正版,但顾客一看价格,心知肚明,信你都傻,不会为真真假假的问题争论。如果有真的正版在同一市场出售,珠混鱼目,顾客也当作盗版下注。

举另一个例,拍卖行拍艺术作品,大名鼎鼎拍卖行的货色不一定全是真品,但赝品总要有高水平,非专家不容易看出来。如果外行人能一望而知是多有赝品混在其中,经过几次这样的拍卖,该拍卖行的大名就会急速下降,使拍卖品一般跌价。事实上,好些大名的拍卖行一年举行两次大拍卖,多次小拍卖。大拍卖是拍精选的,质量比较可靠,而小拍卖则较为马虎,赝品的比例上升。

当然,因为鉴证的讯息费用不菲,小拍卖也偶有精品。我曾经以三千元在小拍卖中投得两小幅纳兰容若的墨宝真,因为我和我的专家朋友比拍卖行的专家看得准。但我和太太要亲自坐飞机去竞投,志在必得,其旅费、时间费用高出物价好几倍。不见经传的小市镇的艺术品拍卖,差不多全是假货。这也是质以类聚了。偶有真货,但非常少,混在其中是因为小镇专家不到家,误把真货当假货卖,其价偏低。我有两位专家朋友赚取真货假卖的钱,但他们要用功研究,钱不易赚,这也证实我提出的类聚定律是对的了。

再谈一个例子。那就是名牌的现象。大名鼎鼎的名牌子可以很值钱,因为有名牌效应。名牌首饰、手表、服装、皮包等,都是例子。这些名牌的公司花巨资卖广告、设计及注册商标,非常严格地控制产品的质量,而为冒牌货打的官司费用不菲也。比起籍籍无名的牌子,名牌产品的制造成本不一定高很多,但订价则高很多。不一定赚很多钱,因为维护名牌形象的费用高。

与我们这里提出的类聚定律有关的,是质量的讯息费用使顾客不知道(或不肯定)标出来的价是否正确地反映质量。名牌是质量的保证,而这保证是不容易高质与低质一起保的。好些瑞士的手表厂商用几个牌子,高质与低质的牌子不同,名牌代表高质,杂牌低质。这是因为讯息费用的存在而以牌子不同的方式来搞质以类聚。

一个相关的有趣现象,是大名鼎鼎的牌子很喜欢采用不二价政策。很多专卖名牌的商店不容许顾客讨价还价,而在香港盛行讨价还价的手表零售行业,名牌的开价与成交价的百分比差距远较杂牌的为小。这个现象的含意,是名牌代表质以类聚,而如果容许大幅度的讨价还价,高质类聚的形象守不住,以致付出大投资吹捧起来的名牌,会因为同样物品的价格变数过大而失却其名牌效应。

以上分析的类聚定律,是指质以类聚,不是物以类聚。中国成语老是说「物以类聚」,从物品或产品的市场看,这也是有的。物以类聚的成因,主要不是因为质量的讯息费用或价格的讯息费用,而是因为要减低找寻物品的费用。

小如一家商店,卖文具,或卖五金,或卖手表,其物品的类聚是方便顾客找寻有目的、有意图购买之物。没有人会那么傻,跑进文具店去买手表。小商店之外的大商场,也有物以类聚的倾向。卖电脑的,卖服装的,好些时是多间类同的商店聚在一起,虽然大家竞争比较激烈,但类聚方便有某些物品为目的之顾客,招徕有道,不同商店也就物以类聚了。这是类聚的第二定律。

这商场物以类聚的情况显然没有一般性。那所谓「百货商场」是说物不类聚。美国的购物中心(shopping center),主理的人一般刻意也选取出售不同货品的商户租客,每类货品的商户数字有规限。一方面,这是为了方便一般比较漫无目的之顾客或一家大小齐购物。另一方面,太多某类物品商店会使购物中心的租值下降。

百货商场或购物中心有另一种类聚,那是类聚漫无目的之顾客,或类聚采购几项物品的,或类聚一家大小逛商场,其成员各有各的需求。这是类聚的第三定律。
张五常:再谈类聚定律2006-09-05 15:41:15 来源: 南方网 

几年前发表《类聚定律》,是比较有新意的文章。「物以类聚」老生常谈,单是为了减低讯息费用可以理解,不容易写出新意。好比我们不会跑进文具店去购买衣服,文具类聚是为了节省顾客的找寻成本,减低search cost是也。小孩子也知道,火花安在哉?

《类聚定律》一文写出火花,全凭例子新奇,解释意想不及。那是在某五星酒店的咖啡厅内,卖笑欢场女子的相貌一律不俗,没有仙女下凡,但一律有七八十分,平均得很。我的解释,是好此道者只知约价,但小姐们没有把价格挂在胸前,如果相貌水平不类聚,不好看的卖不出去,仙女下凡的要亏蚀。

是的,经济研究,转换个例子可有奇效,但例子要新奇。不容易啊!写社会成本,当年找寻新奇例子的行内君子甚众。差不多只要例子够新奇,一举成名不困难。米尔的灯塔,庇古的工厂,哥顿的公海渔业,都成了名。米德的蜜蜂与果花是难得一遇的新奇例子,立刻成名,我搭顺风车,一刀斩下去,也博得点小名头了。

社会成本研究以新奇例子而得享大名的,最大的赢家是高斯,肯定的。他遇上音波频率在空中互相干扰的实例,从而推出高斯定律。那是史德拉认为整个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经济思维。

这就是了。其它学系我不是专家,但就经济学而言,最有机会能在行内杀出重围的方法,是找出一个新奇实例入手,希望在分析中推出一些有新意而又有一般性的假说或观点。看人家做到,似乎不困难,但自己要做则有苦自知。

这些日子不少研究生要写论文,求教于我,我永远建议他们找一个新奇的实例入手。他们的响应,永远是找不到。其实不难:要找得石破天惊的很困难,近于不可能,但足以写出好论文的应该信手拈来吧。单是在中国见到的类聚或不类聚的例子,就有足够资料写出十多篇可以在名学报发表的论文了。

产品类聚当然是大题材,讯息费用之外还有产出成本节省的考虑。珠三角一带,电子、塑料、灯饰、家具、首饰等,类聚分明。温州的打火机、皮鞋、圣诞灯饰等,类聚得要霸占全世界。奇怪是长三角一带产品类聚不明显。为什么呢?我可能有解释,但要多调查一下才敢动笔。

货品销售市场的类聚也是好题材,而这方面讯息费用应该是主要的决定局限了。然而,单是讯息费用,分拆下去有多种,分得精妙可以推出各种不同的含意,说不定有些可以一般化而传世也。同学们要亲历其境,洗湿个头,落手落脚,才有机会打中些什么。如果只选一个地方入手调查销售市场的类聚,举世之大,我首选的是浙江的义乌。没有到过义乌的朋友是要去看看的。

工商业的发展,人种的类聚在中国是有趣现象,不单是语言方便,食物、宗教、家族、朋友、文化等也有决定性。大家都知道香港的厂家多跑珠三角,台湾的集中昆山,而外国佬则多走苏州、上海。最有趣还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你道土生土长的中国工商业家喜欢集中在哪里呢?浙江的杭州。

朋友,要买马赌一手吗?今天在中国算得上是联群结队的不同工商人种,有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美国、欧洲、中国等七种,即是七只巨马。今天是二○○六,你赌二○二○年,哪一只会跑出呢?论人多当然是中国,但论工商业的精英队,你买哪只马呢?

我买中国。不能靠人多,君不见:足球、篮球输得面懵懵,女子网球被俄国妹打下去,田径只有一个刘翔。但说到工商业精英大比并,十五年后放榜,我买中国。
本帖最后由 扶桑 于 2010-4-21 17:01 编辑

在他自己封的“人类历史上最好制度”里,张五常当然生活得很快乐。


一会儿无比正气凛然,一会儿为这样一个已经明确被通缉的人物歌功颂德,双重标准就是美妙啊。
本帖最后由 燕丝 于 2010-4-21 17:02 编辑

1990年代中期,对国内治理通胀路径,老先生连发数枪,以为切切不可,不料三四年功夫,国内通胀率由25%陡降为零。于是不只一次公开认输,“他(案:指朱镕基)对,我错”。老先生是爽快人。
-----------------------------------
哈哈,“他”对?“我”错?“他”真的是以为就这么个简单的“对”吗?还是只是认为是在特定条件下的无奈的迫不得已的只好这样去做的特定的“对”?老先生的经济实用主义其实还是蛮明显的。抑制流动性本来就是治理通胀的最有效方式,极端地说,禁止流动,代之以计划性的调拨,没有控制不了的通胀,但它确实也只是“暂时手段”或说“战时手段”。1949年之后,陈云在上海治理通胀,最后就使用了关闭股市辅之以大批量调拨进急需物资的极端手段,事实也证明那是很有效的,呵呵。
从纯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朱镕基不会认可这段描述,尤其是在10多年后的今天,更不会认可!因为那那样做的目的似乎并不是要把那种治理手段作为一种治理通胀的常规手段保留下来,或者说,事隔10多年了,我们却不得不还要采取同样的手段,朱镕基会不会感觉很失落?
很不认同这段,憋不住闯进来发一声哈!
嘿嘿。
本帖最后由 彼亦一是非 于 2010-4-21 17:13 编辑

张五常很清晰,经济学造诣也高,虽然他的一些观点我未必同意,但他的思维方式很有意思,而且真正是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他谈得也实在,贴一篇我的采访稿,可惜见报删掉许多,关于杨小凯先生那段,完全不见踪影。

《张五常:褒贬由人,真理半步不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841af70100i7wd.html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老毛的脖子骑不得。
老张好文章。
老残为文亦多“活水”,但文题这“头口水”似不甜,且不像从文中之桶里舀出。
酱香老范 发表于 2010-4-21 16:39
酱香有理,见报稿并无副题(当然也不见得是好题),是上帖前加的,意在网上吸睛——老残老没出息了:)
张老头也是个争议性人物,老残预估,此帖可能招来燕友板砖,而且可能有二宗狠罪,一是老张向上输诚,二是招惹的官司,老残已作了预案的,只是眼下在忙一件活儿,暂且砖不还手,掐不回指,待忙过再与燕友板砖切磋。谢谢收看先:)
老残兄写得有味啊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在他自己封的“人类历史上最好制度”里,张五常当然生活得很快乐。


一会儿无比正气凛然,一会儿为这样一个已经明确被通缉的人物歌功颂德,双重标准就是美妙啊。
扶桑 发表于 2010-4-21 16:56
一,查了一下书,查到老张的一句话:"我的意思是考虑到人口与资源的局限,中国的县竞争制度是我知道的最佳经济制度",不知扶桑兄说的是不是这个?
二,扶桑的第二句话更狠,夸某某人"正气凛然"与夸某某人"十分勤奋"一样,是让人不好接招的贬语,至于可不可以夸一句戴罪之人文章好、见解精,俺就不多说了.
丁学良说的不超过5个经济学家中,我看不一定有他。
不超过5个的经济学家中,肯定没有丁学良。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老毛的脖子骑不得。
本帖最后由 扶桑 于 2010-4-23 13:52 编辑

11# 老残油记

张的话及评论在“选举与治理网”上能够找到。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34342

原来向同样的对象表达同样的,甚至可以说是强烈得多的也明白得多的态度(BTW:某些人说的那个姓周的什么什么“学家”好象已经成了“委员”,“咸与维新”去了,投机”?)是要受到完全不同的对待的啊——哦,大概这个就是理性,以及常识的表现了吧?受教。当然,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还有,一个已经被(而且还是某些人心目中惟一的知识)通缉的人还可以“戴罪”啊,对其他人……莫非某些人认为张先生享受到了sacco和vanzetti的待遇?



川剧艺术真是兴旺发达啊,欣喜啊。
不超过5个的经济学家中,肯定没有丁学良。
彼亦一是非 发表于 2010-4-23 02:00
彼兄,丁学良是社会学家。他好像研究过《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

他评价经济学家是不是外行也不一定。所以你说经济学家,丁学良显然不是。别说5个,500个也不是。
三苗这种人就不必理睬了,我劝老残规避为妙。跟汪汪汪有什么好扯的。

丁学良捞过界谈经济学的次数不少了,谈对的时候则不多。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老毛的脖子骑不得。
本帖最后由 扶桑 于 2010-4-23 15:44 编辑

嗯,凡是持某一种立场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哪怕被通缉,哪怕和某些人整天高喊口号并做势不两立状的东东“咸与维新”,也能够拥有豁免权,连提都不准提。


美妙的逻辑啊。不愧是优质复读机,赞一个先。
三苗这种人就不必理睬了,我劝老残规避为妙。跟汪汪汪有什么好扯的。

丁学良捞过界谈经济学的次数不少了,谈对的时候则不多。
彼亦一是非 发表于 2010-4-23 15:25
这里哪有三苗?
难道扶桑是三苗?这么多马甲啊?
嗯,凡是持某一种立场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哪怕被通缉,哪怕和某些人整天高喊口号并做势不两立状的东东“咸与维新”,也能够拥有豁免权,连提都不准提。


美妙的逻辑啊。不愧是优质复读机,赞一个先。
扶桑 发表于 2010-4-23 15:30
呵呵。扶桑兄,你贴的帖子里面,反对张五常言论的“刘军宁”等人应该都属于右派的吧。

所以你用自由主义者刘军宁批评“张五常”的言论来证明“新自由主义”的错误。是否表示刘军宁代表的自由主义就是对的呢?

还有,最近看了左派黄纪苏的帖子,觉得他说得话有可取之处,特摘抄如下:
M:那您觉得现在左派右派之间的相互批评是否健康?我看到网络上吵闹成一片,给人的感受是,意气用事,相互为敌,莫衷一是,不是一个健康的批评状况。
  
黄:有这个趋势,就是说大家呢,你都不看人家说什么了,那么一旦露头了,看见一个红颜色的帽子,打它嘛,就是我说得标签,底下的身子不管。那你想想这种批评怎么健康呢?一个好的社会,好的知识分子群体,得有一个认真的交流,抛弃门户之见,比方有些东西有道理我吸收过来,我这什么东西觉得有道理,我说给你听。咱们看看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为什么一样,又为什么不一样。有没有共识的地方。我就举个例子,《中国不高兴》一出来,很多人发言,包括周孝正、李银河这样有名的,他们都说,这本书我没看,不屑于看,这本书是反民主的,是极端民族主义的,这种东西是反改革的。你看没看,你怎么知道我们反民主呢?我们没有反民主,我们这里头专门有一章,最后出版社专门审这一章,就审我这谈民主的这一篇。这篇里面的观点,跟自由派的观点,实际上出入不太大。后来网上都有一个人这么说了,假如把黄纪苏三个字给挡上,发到自由派的网站上,就看不出这是黄纪苏的文章。
左右都借鉴,切勿因派别而忽视别人的意见。。。这就是我的看法。
20# wolfzhang

我又没有针对刘军宁,除非“老残”先生(因为“彼亦一是非”先生肯定不可能了)就是刘,你提出刘来做什么?
21# 扶桑

你的关于张五常的链接
张的话及评论在“选举与治理网”上能够找到。[url=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34342
我看了啊,里面不是有“北京政治学者刘军宁说,他没有参与上述研讨会,但是他对于报道中提到的张五常关于中国已经形成人类历史上最好制度的断言相当不以为然。"么?

引入这个,表明刘军宁批判了张五常。
22# wolfzhang


蟑螂啊,你连什么叫提供资料都不知道吗?

而且,刘对张的批判不更说明某些人的双重标准?
拨冗浏览了一下扶桑兄提供的资料,看来是指同一场合张老头的发言,不过,报道所称扶桑兄所引"人类历史上最好的制度"与张所说"我的意思是考虑到人口与资源的局限,中国的县竞争制度是我知道的最佳经济制度",语义差别不只一点点,所以,张老先生教导说,掐架要有"实据在手"是很有道理的.
至于戴罪之身的问题,扶桑兄说了几遍,但语义有点含混,不管扶桑兄的意何所指,反正本老残的态度可以很明朗:周作人卖身了,但是俺还是爱读他的文章.
没怎么看明白三苗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意见。三苗长期在网络上与人对掐而且不屈不挠,为了这个事业能够继续干下去,还是要先学会能把自己的见解表达清楚为好,即便不能为读帖人添趣,也别老为读帖人添堵嘛。
难道扶桑是三苗?这么多马甲啊?
wolfzhang 发表于 2010-4-23 15:54
回答正确,加10分。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老毛的脖子骑不得。
扶桑兄,我对你17楼的话,在20楼,提出了的刘军宁的意见,另外还附注了黄纪苏的帖子,即是表明:

刘军宁可以批判张五常,你也可以批评张五常。左右在这里的发言应一视同仁。

你提供的背景材料,老残油记有自己的看法,认为不一致。而且,他进一步说,即使是一致的,他也喜欢他的文章。我觉得这点是不必勉强的。
扶桑兄,

老残先生说
老残预估,此帖可能招来燕友板砖,而且可能有二宗狠罪,一是老张向上输诚,二是招惹的官司,老残已作了预案的,只是眼下在忙一件活儿,暂且砖不还手,掐不回指,待忙过再与燕友板砖切磋。”
跟你对他的质疑
在他自己封的“人类历史上最好制度”里,张五常当然生活得很快乐。
应该是一致的。所以需要看他怎么说。老残先生提出一种见解,就是这话是否说错了。有无核实。这是一种观点。

至于你说的
一会儿无比正气凛然,一会儿为这样一个已经明确被通缉的人物歌功颂德,双重标准就是美妙啊。
是针对对他赞扬五常先生,又批判什么什么现象,认为是双重标准,我想老残先生下面这句
可不可以夸一句戴罪之人文章好、见解精
已经解释清楚了。想必他认为,即使“最好制度论”坐实,他也可以表扬五常先生的其他方面。但是他的“最好制度”,老残先生是批判的。

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初来咋到,要适应环境,所以罗嗦了点。请各位见谅!
本帖最后由 扶桑 于 2010-4-23 17:59 编辑

27# wolfzhang


我谈的是同一个人的标准一致问题。你因为A的某种行为讨厌A,这很正常,那么对于有同样行为(甚至更恶劣的)B却态度完全相反。这样不好吧。


关于张五常的那些话(以及“民工比张的儿子还矜贵”等话),可见http://yanghengjunbk.blog.163.com/blog/static/4596419320088152656948/

我想和张处于同一个阵营里的杨恒均先生没有污蔑张的可能吧。

按照杨的转述,连秋风先生都把张的论文直接扔在地上……
27# wolfzhang  

我谈的是同一个人的标准一致问题。你因为A的某种行为讨厌A,这很正常,那么对于有同样行为(甚至更恶劣的)B却态度完全相反。这样不好吧。
扶桑 发表于 2010-4-23 17:36
我能否把这话理解成具体点的,就是彼兄说得,"跟你没啥好谈的"。但是我觉得老残兄是耐心的回了你的帖子的。所以他对你的态度似乎没那么糟糕吧。

那么我再理解成,老残兄是对啥子。。。。事情嫉恶如仇的,但是对于张五常向官方的献媚行为,态度完全相反。我认为这点依然还未成立,因为老残兄还没有正式提出对“最好制度论"的最终看法。他还在钓鱼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