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11-24 13:44 发表

哪里,俺是不会怪的,批评是一种抬举。
是的,作者确实没有“要论证这个结论”,在他眼里,这个东西已经成为不言而喻的事实了,他的问题还要进一层:为什么会是春天?(潜台词当然是:“是春天”已经不成问题了)。在我看来,这个问题与“火星人为什么会选择一妻多夫制”,是同一级别的。
是否适合“号脉”,这没有标准。在我眼里,天下文章,没有不可评论的,就我的文学信念而言,世上根本不存在“说些胡话,也是情有可原的”文字,除非,那个胡话具有文学价值。
周兄,我说这个不适合“号脉”,当然不是说,它不能被号脉。所有文章都可以被号脉,所以你谈这种理由没什么意义。这里所谓的号脉,指的也就是有病需要诊断的意思。当然,我前面所说的不合适,并不以文章是否有病为前提,只是觉得象这篇以感喟友人的死亡为主题的散文,从文学的或做文章的角度去追究其写得如何不周到,存在着行文上或结构上或文采上的等等毛病——你也认为其感情是真诚的——都是不恰当的。正如我不认为对某篇悼词进行文章评价方面的号脉是合适的一样——写的好的,选作范文也无妨,但语无伦次的,也情有可原了吧。我的这个意思仅在于此,而和“原谅作者”没什么关系。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在我看来,《苏醒》是一篇有意无意里模仿博尔赫斯的作品,所以写得刻意地悬念、神叨,未免就故弄玄虚地笔走龙蛇。泽雄兄所批评的,也就是这说滑了嘴处。如果别有寓意,倒就无可厚非,而问题恰在于,这里模仿的痕迹重了些,却未得博尔赫斯一路作品里悖论所具的深意。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原帖由 阿吕 于 2008-11-24 23:56 发表

周兄,我说这个不适合“号脉”,当然不是说,它不能被号脉。所有文章都可以被号脉,所以你谈这种理由没什么意义。这里所谓的号脉,指的也就是有病需要诊断的意思。当然,我前面所说的不合适,并不以文章是否有病为前提,只是觉得象这篇以感喟友人的死亡为主题的散文,从文学的或做文章的角度去追究其写得如何不周到,存在着行文上或结构上或文采上的等等毛病——你也认为其感情是真诚的——都是不恰当的。正如我不认为对某篇悼词进行文章评价方面的号脉是合适的一样——写的好的,选作范文也无妨,但语无伦次的,也情有可原了吧。我的这个意思仅在于此,而和“原谅作者”没什么关系。
阿吕说的有道理,我是说,假如格非这篇大作确如你所说,根本不是一篇文学创作,而只是一篇类似悼词的玩意,我就不该进行批评了。“做人要厚道”曾经是互联网论坛上的最强音。
但是你别忘了,这是一篇文学创作,兮兮甚至认为它是一篇小说。对一篇文学创作,我们可以因为它的题材而让它豁免于批评吗?说起来,余大师的含泪,作协副主席的《江城子》,不也是以感喟死亡为主题的文学创作吗?你的意思,那些批评他们的人,都批错了,都属于做人不厚道?
实际上,假借哀情来进行胡扯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古人写有“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的句子,也曾让观者大恸。谁知,实无此事,这小子这么写,只是为了追求对仗工稳。依阿吕之见,撞上这种句子,我们都必须退避三舍,脸上露出参加追悼会的神情?
如大兴所言,我之所以批评他,正因为他的感情出现得蹊跷,真正的感情,不应该建立在一派虚构的观点上。他“说滑了嘴”,我当然有理由怀疑他“油滑了心”。
我与阿吕反对的意见不同。格非既然拿这篇文章去投稿拿银子,世人自然作为阅读消费者就有权去批评。不管是韩愈的祭十二郎也好,还是格非真的祭妻兄也罢,无人可以豁免。

问题在于,首先格非根本没说滑了嘴。以严格的文字分析,我前帖里红线部分早已说透了,老周避重就轻不谈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而采用千手观音法,漫天抛洒他的渊博文学史,这是转移视线,无济于讨论。

其次、格非那段文字在全文里的地位,不是老周所言的立论,不过是一种死亡宿命的悲情渲染。王小波的死、王润东的死,格非根本未把他俩括进他的春天死亡段里。相反,老周在主文里,人为地把他俩括进去了,还绑架了戈麦、三毛。一句话,那段话是服务于格非的全文的,而非全文去论证那段话。

最后、关于那段话本身。几个文人诗人之间根据个人经验所发的感慨,是否应该接受真实性检验?这里有2个真实性,一是,是否真的他们共同的朋友里确有死于春天之外的例外,老周、大兴等人可以见证他们说谎或是遗漏了,我想,这种检验法近乎无趣;二是,他们的话是否属于严重违背生活常识的无稽之谈?这和说我们使用的电压是330伏,我们人均GDP达到10000美金、我们中国人人均身高180这类是同一类型吗?!完全不是。

综上所述,老周在本应该一贯严谨的地方,放松了足够的警惕,人家字眼上没漏洞、没违背常识,篇幅上你本末倒置以全篇论单段文字。格非作为不在场者,我等免费代理他说这些了!

[ 本帖最后由 兮兮 于 2008-11-25 09:49 编辑 ]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问题在于,首先格非根本没说滑了嘴。以严格的文字分析,我前帖里红线部分早已说透了,老周避重就轻不谈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而采用千手观音法,漫天抛洒他的渊博文学史,这是转移视线,无济于讨论。”
——兮兮,我找了一下,不知你自称“早已说透了”的“前帖里红线部分”,是指哪个前帖,哪个红线?麻烦你再用红线强调一下,好吗?否则,我只看到你那个三万字与十万字的红线,以及关于苏醒是小说的红线,这无论如何与“说透”是不相干的。
附带说一下,你老是指责我回避最基本的问题,但我却发现,你对小文的指责也是建立在马虎阅读之上的。我何时说过这段话是他的立论?我说:“实际上,略去这段莫名其妙的自杀论,该文还是颇为可读的,”那意思就是说,这段话还游离于全文,甚至可以删去。如果是立论的话,可以略去吗?
第7楼我划线部分,在第9楼予以解释了。
另外,老周你认为他连起码的立论都不够格,更不谈质疑了?请问,他立论了吗?他说“为什么是春天?”这种疑问,从古至今的文人大把的是,从屈原天问到陈子昂登台,文人的问,值得你运用人类学天文学~~知识吗?一个文人,对于时间和季节、死亡的敏感,完全属于很个人化的感受,格非对于春天敏感病就此发感慨,代表个人意见,不是气象局科学院报告。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11-24 12:54 发表
兮兮,请再看得仔细些。作者提到的名字,除格非和多多外,至少还有孟浪和史铁生,或许还有因为不重要而被他省略掉的别人。就算只有这四个人,由于他们的生活空间并不偶合,故所谓共同的朋友,辐射面也会相当宽广。
自杀学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按季节划分,夏天才是自杀的高发季节。另外,同样是冬天,高纬度地区与低纬度地区的人士,感受也绝不相同。
实际上,他错得非常离谱,给我这种感觉:关于自杀与季节的关系,他近乎一窍不通。当然,如果他以及他的朋友找来找去,只能找到两三个例子,那也是不足以支持他发出“为什么会是春天”的疑惑的,很简单,样本不充分,连起码的立论都不够格,更遑论质疑了。
[ 本帖最后由 兮兮 于 2008-11-25 10:21 编辑 ]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原帖由 兮兮 于 2008-11-24 18:39 发表
童兄:
你一直是我视为本坛最注重搜索和证据的,但老兄如上的资料,颇有选择性失明。
格非的苏醒最早发表1999年第八期《小说选刊》,又于当年度被评为年度最佳小说。
【图书目录】-'99中国年度最佳小说(短篇卷)1、草帽2、来也匆匆去也匆匆3、一夜盛开如玫瑰4、酒徒5、小格拉西莫夫6、青柠檬色的鸟7、发音训练8、棒槌9、天泰客栈10、面孔轶事11、蓝蓝的山桃花12、我家房后的月亮13、苏醒14、从前的护林员老木15、吹牛16、下午茶17、列兵的回忆18、浦来逵的痛苦19、君子兰和狼20、在毛乌素沙漠南缘21、冰排上的英雄22、沈园23、节日24、突然25、火焰的形状

诚然,后来编入《格非散文》,最终编入他的小说集。请问,一头一尾都是以小说名世,且被评为小说奖,《苏醒》的小说性质应该证据充分吧。
我只是提供了暂时查到的情况,即格非对自己作品是小说还是散文认识的两可性,不“失明”的问题。另外,《小说选刊》是不可能“最早发表”《苏醒》的,这个可以肯定。还另外,“年度最佳小说”不是官方评选结果,属于各出版社的自主行为。
恩,老童质疑的是,既然是选刊,应该不是最早发表的,但同时,也应该证明了,一家权威小说刊物,它选的必定也是“小说”(当然,为了防止老童的刁功,我还得说明可能包含些插图作品、访谈作品~~但绝非主流)。

至于年度小说问题,这个我们别议论了,出版社自主评选的不权威,作为坛子里的风格,我们反而认为官方的才不权威。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兮兮:立论云云,我的确没有在正文里提到,在正文里,我还刻意回避了“立论”这一问题。你所摘的,是我在回帖里写的,而这么说,也只是为了说明对方的荒谬。
“小说有权胡说八道”,“文人的问,值得你运用人类学天文学~~知识吗?”看来,这已经成为兮兮的一个定见了,凭这么点东西,兮兮就决定捍卫文人的胡说到底了。你举了屈原和陈子昂的例子,这不够,你还得说明屈原与陈子昂的说法,与格非存在可比性。我回想了一下,没有发现可比性。屈原是“问”(何况问得并不高明,如果你当真了解《天问》的话),陈子昂不过是在“念天地之悠悠”,与格非煞有介事地强调春天与自杀间并不存在的铁板关系,是一回事吗?
你也正在犯格非的错误,拿自己并不清楚的东西作为证据,还以为靠这点证据(以及一些口气语)就能给自己增加力量。说吧,要么说说清楚屈原与陈子昂的例子,要么另找例子。这两个例子我就驳回了。
文人不是拥有合法胡扯权的人,胡扯永远不等于神秘,荒谬是无法自动升格成玄思的,这问题并不难解,兮兮对文学的认识,恕我直言,需要全面更新了。就凭这三招两式,你除了给糟粕文学大开方便之门,并不能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力。
老周:
我说文人有胡说八道的权利,但绝非说格非就胡说八道了。你质疑他的那段话,在我看来,属于蛋里挑骨,可惜命中率太低,脱靶之嫌啊。

另外,我希望老周在讨论时,针对具体帖子。老说我缺乏文学知识,这就没必要说了,这是全坛子都知道的事实,何必再强调了,如同全坛子都知道老周是学富五车一样,其实也不必曲线强调了。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我以为,大兴兄认为格非学博尔赫斯学得不好的评价,这才算是文学批评的范畴。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兮兮纠缠于文体,这也有点隔了。作家要有文体意识,伟大的作家往往是与他文体意识的强烈程度成正比的。但看待文学,却又要弱化文体意识。文体是展示长处的,不是用来遮盖短处的,更不宜成为掩盖拙劣的借口。
“盖文章之体可辨别而不堪执着”,这是钱钟书的高见,我视为不刊之论。兮兮实在执着过头了。别忘了,真正伟大的作家,都喜欢打破(或打散)文体,而不是乖乖地躲在某个文体的雷池里,不敢向外跨越一步。还有,文体有共性有个性,有些特质固然为某种文体所独享,而另一些特质则是所有文体都必须遵循的。至于不知所云、装腔作势之类,没有一种文体愿意接纳它,哪怕是山海经。
在我眼里,格非这篇文字,属于小说还是散文,根本无关紧要。既然以先锋作家自命,文体上有点跨界,正是本色当行,有啥好大惊小怪的。
你举了屈原和陈子昂的例子,这不够,你还得说明屈原与陈子昂的说法,与格非存在可比性。我回想了一下,没有发现可比性。屈原是“问”(何况问得并不高明,如果你当真了解《天问》的话),陈子昂不过是在“念天地之悠悠”,与格非煞有介事地强调春天与自杀间并不存在的铁板关系,是一回事吗?
--------------------------
任何可比性,都会有差异,老周你没说明你所发现的“没有可比性”,却把论证的球踢到我脚下,这是有失程序正义。
屈原天问问得是否高明,那是文学史的评价,老周有权去改变文学史。
我把屈原和陈子昂拉扯进来,无非说明,情绪化发牢骚,发浩叹、发疑问,都是文人写作的正常方式,我们理解作品时,用文学的方式去理解,而非天文学气象学人类学科普知识。从这个角度,老周就别较劲人家“强调春天与自杀间存在的铁板关系”--你一较劲,我也只好较劲人家本来就没如此。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11-25 10:47 发表
兮兮纠缠于文体,这也有点隔了。作家要有文体意识,伟大的作家往往是与他文体意识的强烈程度成正比的。但看待文学,却又要弱化文体意识。文体是展示长处的,不是用来遮盖短处的,更不宜成为掩盖拙劣的借口。
“盖文章之体可辨别而不堪执着”,这是钱钟书的高见,我视为不刊之论。兮兮实在执着过头了。别忘了,真正伟大的作家,都喜欢打破(或打散)文体,而不是乖乖地躲在某个文体的雷池里,不敢向外跨越一步。还有,文体有共性有个性,有些特质固然为某种文体所独享,而另一些特质则是所有文体都必须遵循的。至于不知所云、装腔作势之类,没有一种文体愿意接纳它,哪怕是山海经。
在我眼里,格非这篇文字,属于小说还是散文,根本无关紧要。既然以先锋作家自命,文体上有点跨界,正是本色当行,有啥好大惊小怪的。
基本同意你的观点。除开帖子之外,我本人对于文体的看法是无比包容和多元的。格非本人把《苏醒》就同时放进自己的散文集和小说集中,说明他本人是无所谓该文文体的,相反,作家作品问题跨界才显得更高明,更丰富。
但作品文体的跨界,绝非意味着,它不是文学作品了。老周估计一直把苏醒当作寻人启事在阅读了,否则前帖里把《苏醒》定位为“随笔”,好像必须检验真实性,证人要出场,这似乎也让刘翔跨得更厉害了。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原帖由 兮兮 于 2008-11-25 10:58 发表
你举了屈原和陈子昂的例子,这不够,你还得说明屈原与陈子昂的说法,与格非存在可比性。我回想了一下,没有发现可比性。屈原是“问”(何况问得并不高明,如果你当真了解《天问》的话),陈子昂不过是在“念天地之悠悠”,与格非煞有介事地强调春天与自杀间并不存在的铁板关系,是一回事吗?
--------------------------
任何可比性,都会有差异,老周你没说明你所发现的“没有可比性”,却把论证的球踢到我脚下,这是有失程序正义。
屈原天问问得是否高明,那是文学史的评价,老周有权去改变文学史。
我把屈原和陈子昂拉扯进来,无非说明,情绪化发牢骚,发浩叹、发疑问,都是文人写作的正常方式,我们理解作品时,用文学的方式去理解,而非天文学气象学人类学科普知识。从这个角度,老周就别较劲人家“强调春天与自杀间存在的铁板关系”--你一较劲,我也只好较劲人家本来就没如此。
我之前不是已经大致说了这两个例子存在的问题吗?怎么又变成把论证的球踢给你了呢?陈子昂只是在感叹,屈原则是在发问,格非呢?他在归纳现象,并抽绎规律。你把感叹、吁问与归纳不分好歹的混在一起,我已经替你指出了这一点,还不够?是否,随便你怎么说,无论说得多么离谱,我都有责任替你原原本本地分析清楚,而你自己却可以不用承担证明责任呢?潇洒的活都归你了,苦活则交给我来办,这就是你理解的“程序正义”?
什么叫我“有权去改变文学史”?屈原《天问》问得不高明,前人早已指出,只是我们的官方教科书对此不予理会罢了。屈原此作,乃是所谓“题妙可以庇诗”“题佳而诗不称”的典型,《管锥编》第二册“楚辞洪兴祖补注”下第八则论述颇详,兮兮可以自去翻检,我就不替你抄书了,这不符合“程序正义”。你翻检后存有异议,或认为我提供的例子没有说服力,你可以拿我是问。——这公平吗?
天文学有天文学的方式,文学有文学的方式,这没有异议,但也不等于只要不是天文学,文学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胡扯。重申一遍,文学方式与胡闹般的胡扯不能划等号,文学也从来不是胡扯的避难所。
按你这种较劲法,格非无论怎么说,都是有理的,他既可以强调春天,也可以换成夏天或冬天,反正,你兮兮都会承认人家是在“神秘”。
神秘,是个何等高级的事物,对真正的神秘和玄思,我佩服都来不及呢?换句话说,正因为我高度尊重神秘,我才格外不能容忍伪神秘,更不能纵容把无知冒充神秘的做法。恳请兮兮不要把神秘弄成一个垃圾桶,把那些不够格的伪神秘装进去。
原帖由 兮兮 于 2008-11-25 11:20 发表


基本同意你的观点。除开帖子之外,我本人对于文体的看法是无比包容和多元的。格非本人把《苏醒》就同时放进自己的散文集和小说集中,说明他本人是无所谓该文文体的,相反,作家作品问题跨界才显得更高明,更丰富。
但作品文体的跨界,绝非意味着,它不是文学作品了。老周估计一直把苏醒当作寻人启事在阅读了,否则前帖里把《苏醒》定位为“随笔”,好像必须检验真实性,证人要出场,这似乎也让刘翔跨得更厉害了。
兮兮啊,你不能一边客套地说我懂点文学,一边又把我暗示成文学白痴。我连那几个人物是否虚构都不感兴趣(你倒是兴趣颇浓),你竟然说我把它当作寻人启事来读了。
为了讨论或掐架,说点狠话是可以理解的,但最好不是这种狠法。建议你换一种。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11-25 08:55 发表

阿吕说的有道理,我是说,假如格非这篇大作确如你所说,根本不是一篇文学创作,而只是一篇类似悼词的玩意,我就不该进行批评了。“做人要厚道”曾经是互联网论坛上的最强音。
但是你别忘了,这是一篇文学创作,兮兮甚至认为它是一篇小说。对一篇文学创作,我们可以因为它的题材而让它豁免于批评吗?说起来,余大师的含泪,作协副主席的《江城子》,不也是以感喟死亡为主题的文学创作吗?你的意思,那些批评他们的人,都批错了,都属于做人不厚道?
实际上,假借哀情来进行胡扯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古人写有“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的句子,也曾让观者大恸。谁知,实无此事,这小子这么写,只是为了追求对仗工稳。依阿吕之见,撞上这种句子,我们都必须退避三舍,脸上露出参加追悼会的神情?
如大兴所言,我之所以批评他,正因为他的感情出现得蹊跷,真正的感情,不应该建立在一派虚构的观点上。他“说滑了嘴”,我当然有理由怀疑他“油滑了心”。
周兄:如果你一开始就认为作者并非真诚的,而是“油滑了心”的,我就不会说不适合了。但我觉得你之前的意见是认为作者是真诚的,仅仅是其不和时宜的插入了一段不合逻辑的论述而使文气断裂,致使一挫之下,“粉尘纷纷,百字委地”。我不觉得文章有你说的不合逻辑的地方,这个兮兮已经说的很多了,我无意再说。至于文章好不好,我也不很有发言权,我只是说自己的看法。我仅仅是表示这种文章不适合拿来号脉,并认为你前面的理由——没有文章不能被号脉——不能成立反驳。现在你又举余含泪和《江城子》的例子,来说明这类题材也照样可以批评。我觉得你又理解错了。众人对上述两人的批评都不是文学或做文章角度展开的,与你号脉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他们的文章在我看来也是不适合进行文学评论的——你愿意为之号脉,别人不觉得你滑稽才怪呢!——这和“做人要厚道”就更没关系了。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明白47楼阿吕的意思了。我也觉得余王的文章诗词,人民群众这次汹涌的声讨口水已经足矣,焉用文学批评的锉刀呢?这把锉刀用得太浪费了,不是厚道问题,而是太不自矜啦。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11-25 12:18 发表

我之前不是已经大致说了这两个例子存在的问题吗?怎么又变成把论证的球踢给你了呢?陈子昂只是在感叹,屈原则是在发问,格非呢?他在归纳现象,并抽绎规律。你把感叹、吁问与归纳不分好歹的混在一起,我已经替你指出了这一点,还不够?是否,随便你怎么说,无论说得多么离谱,我都有责任替你原原本本地分析清楚,而你自己却可以不用承担证明责任呢?潇洒的活都归你了,苦活则交给我来办,这就是你理解的“程序正义”?
什么叫我“有权去改变文学史”?屈原《天问》问得不高明,前人早已指出,只是我们的官方教科书对此不予理会罢了。屈原此作,乃是所谓“题妙可以庇诗”“题佳而诗不称”的典型,《管锥编》第二册“楚辞洪兴祖补注”下第八则论述颇详,兮兮可以自去翻检,我就不替你抄书了,这不符合“程序正义”。你翻检后存有异议,或认为我提供的例子没有说服力,你可以拿我是问。——这公平吗?
天文学有天文学的方式,文学有文学的方式,这没有异议,但也不等于只要不是天文学,文学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胡扯。重申一遍,文学方式与胡闹般的胡扯不能划等号,文学也从来不是胡扯的避难所。
按你这种较劲法,格非无论怎么说,都是有理的,他既可以强调春天,也可以换成夏天或冬天,反正,你兮兮都会承认人家是在“神秘”。
神秘,是个何等高级的事物,对真正的神秘和玄思,我佩服都来不及呢?换句话说,正因为我高度尊重神秘,我才格外不能容忍伪神秘,更不能纵容把无知冒充神秘的做法。恳请兮兮不要把神秘弄成一个垃圾桶,把那些不够格的伪神秘装进去
老周:
如果是我本人的学识原因,冒犯你心中神圣的神秘观,那我表示歉意。但这和格非无关,他不在场,他也从未表示过他那一段话是属于何种性质。我想,一个小说作家,写作时也不会先想清楚自己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属于何种性质再落笔吧。

格非那段话,再我看来哪怕属于一声小小的感叹,如陶渊明的“抚己有深怀,履运增慨然”,无论属于何种性质,在此都不重要,问题是它是否存在逻辑硬伤,违背基本常识。如果没有,那就任他挥毫纵横吧。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原帖由 兮兮 于 2008-11-25 14:19 发表
明白47楼阿吕的意思了。我也觉得余王的文章诗词,人民群众这次汹涌的声讨口水已经足矣,焉用文学批评的锉刀呢?这把锉刀用得太浪费了,不是厚道问题,而是太不自矜啦。
兮兮,用上海话说,我真是输把侬了。你怎么会弄出那么多新鲜概念来的,一个未了,转眼,“浪费”又来了。谁说过文学批评应该节俭?应该抓大放小?应该抱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态度的?呵,如果我用这点笔墨挑剔一下格非就算“太浪费了”,遥想前贤,不知陈寅恪用数十万字为柳如是立传,是否奢靡到酒池肉林程度了?
文学批评本来就不是柴米油盐,也无关日常生计,它本质上就是清闲的活计,你以为是当家理财?需要时时盘算,量入为出?——咳,你说起外行话来,真是太浪费了。
只有一种浪费是可以批评的,你批评我用了一千字篇幅说了一件用一百字就能说清楚的事,那就是浪费。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11-25 14:38 发表

兮兮,用上海话说,我真是输把侬了。你怎么会弄出那么多新鲜概念来的,一个未了,转眼,“浪费”又来了。谁说过文学批评应该节俭?应该抓大放小?应该抱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态度的?呵,如果我用这点笔墨挑剔一下格非就算“太浪费了”,遥想前贤,不知陈寅恪用数十万字为柳如是立传,是否奢靡到酒池肉林程度了?
文学批评本来就不是柴米油盐,也无关日常生计,它本质上就是清闲的活计,你以为是当家理财?需要时时盘算,量入为出?——咳,你说起外行话来,真是太浪费了。
只有一种浪费是可以批评的,你批评我用了一千字篇幅说了一件用一百字就能说清楚的事,那就是浪费。
哦,更明白了。原来文学批评在老周眼里并非牛刀,而是无所谓浪费并随时可以离腰的物件。那是我看错了。俺一直觉得你珍视文学批评的。
容我再一次浪费我的篇幅了,即便如此,我也不知道我的篇幅浪费是处于“没说清楚”呢,还是··?
可能今后俺要注意,有些领域属于老周的三分球专投区域,比如反讽、比如神秘~~俺就巴眼瞅着,然后说: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原帖由 兮兮 于 2008-11-25 14:30 发表



老周:
如果是我本人的学识原因,冒犯你心中神圣的神秘观,那我表示歉意。但这和格非无关,他不在场,他也从未表示过他那一段话是属于何种性质。我想,一个小说作家,写作时也不会先想清楚自己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属于何种性质再落笔吧。

格非那段话,再我看来哪怕属于一声小小的感叹,如陶渊明的“抚己有深怀,履运增慨然”,无论属于何种性质,在此都不重要,问题是它是否存在逻辑硬伤,违背基本常识。如果没有,那就任他挥毫纵横吧。
嘿嘿,格非本来就在任意“挥毫纵横”着呢,我管得着他吗?我有能力不让他写吗?问题是,他有任意挥毫的权利,凭什么我就不能任意批评呢?
你以为我批评的是小处,我觉得这个“小处”其实大着呐,无论根据经验、常识还是格非的语境,都不能支持他得出这个结论(注意,他是提供一个结论,你不必屡屡把它说成是“感叹”,结论和感叹的区别,总是明显的吧?),所以,这折射出一种很不健康的写作态度,现成话叫“故弄玄虚”。在根本不存在玄虚的地方强行玄虚一把,以为读者会晕头晕脑地从中看出神秘来。考虑到格非是位先锋作家,他有此爱好,有可能性质更加恶劣,暴露出他先锋表象背后的虚脱本质出来。
有时,我会想到为什么残雪会对格非那么不耐烦。坦率地说,在你看出神秘的地方,我看出的是“跳大神”,灵魂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力量,又冀希让文字显出虚假的神秘气息,这不是文学(包括先锋文学)应该加以鼓励的态度,以他为例进行批评,就因为这个。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11-25 14:54 发表

嘿嘿,格非本来就在任意“挥毫纵横”着呢,我管得着他吗?我有能力不让他写吗?问题是,他有任意挥毫的权利,凭什么我就不能任意批评呢?
你以为我批评的是小处,我觉得这个“小处”其实大着呐,无论根据经验、常识还是格非的语境,都不能支持他得出这个结论(注意,他是提供一个结论,你不必屡屡把它说成是“感叹”,结论和感叹的区别,总是明显的吧?),所以,这折射出一种很不健康的写作态度,现成话叫“故弄玄虚”。在根本不存在玄虚的地方强行玄虚一把,以为读者会晕头晕脑地从中看出神秘来。考虑到格非是位先锋作家,他有此爱好,有可能性质更加恶劣,暴露出他先锋表象背后的虚脱本质出来。
有时,我会想到为什么残雪会对格非那么不耐烦。坦率地说,在你看出神秘的地方,我看出的是“跳大神”,灵魂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力量,又冀希让文字显出虚假的神秘气息,这不是文学(包括先锋文学)应该加以鼓励的态度,以他为例进行批评,就因为这个。
实事求是的说,俺倒是认为老周这次评得极为到位,这才是锉刀嘛,这才是文学批评嘛。
为何你的主文偏偏不用这些精华语言,滥用锉刀于格非的所谓春天死亡判断,无谓纠缠于他春天死亡高发是胡说呢?难道你说是夏天,或是秋天,冬天··在我看来都是胡说。尤其恶劣的是,把格非的文章没有涉及的人物如戈麦、三毛等搭售进去,这更显钝刀了。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原帖由 兮兮 于 2008-11-25 14:47 发表


哦,更明白了。原来文学批评在老周眼里并非牛刀,而是无所谓浪费并随时可以离腰的物件。那是我看错了。俺一直觉得你珍视文学批评的。
容我再一次浪费我的篇幅了,即便如此,我也不知道我的篇幅浪费是处于“没说清楚”呢,还是··?
可能今后俺要注意,有些领域属于老周的三分球专投区域,比如反讽、比如神秘~~俺就巴眼瞅着,然后说: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
兮兮,别急着说自己“更明白了”,你好像越来越糊涂了。在我看来,用你所谓“浪费”的办法从事文学批评,正是我视文学批评为牛刀的证据。而依你的节俭法从事文学批评,文学批评立马就会沦为丐帮了。
别光挑软的说,你知道,我对声气语是不感兴趣的,你弄个真家伙来掐掐吧?比如,你认为格非这段话代表了神秘,而我根本不认同。你能多少“浪费”点笔墨,说说它神秘在哪儿吗?你最好还能说说,他强调春天而不是夏天或冬天,有什么特别的意味深长之处?
当然,我尊重程序正义,保证负责地反驳你的神秘观。如果反驳不了,那我就认输,承认你对。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11-25 15:11 发表

兮兮,别急着说自己“更明白了”,你好像越来越糊涂了。在我看来,用你所谓“浪费”的办法从事文学批评,正是我视文学批评为牛刀的证据。而依你的节俭法从事文学批评,文学批评立马就会沦为丐帮了。
别光挑软的说,你知道,我对声气语是不感兴趣的,你弄个真家伙来掐掐吧?比如,你认为格非这段话代表了神秘,而我根本不认同。你能多少“浪费”点笔墨,说说它神秘在哪儿吗?你最好还能说说,他强调春天而不是夏天或冬天,有什么特别的意味深长之处?
当然,我尊重程序正义,保证负责地反驳你的神秘观。如果反驳不了,那我就认输,承认你对。
老周,对于你说他不是神秘故弄玄虚,俺内心是赞同的,对于一个没有宗教传统的国度,格非也只好玩点天人感应之类玩意。何况,格非这文章俺读着总有法股子学院派酸气,句式和20年前没大的差别。如果你从这个角度解剖格非,那俺站在你一边了,岂知是维护作者,简直是借老周的锉刀狠狠扁他!

然而,你的锉刀戳到人家屁股部位,那没啥杀伤力,倒是自己的锉刀弯了。

至于神秘话题,我前面已经说了,那是你老周的专属领域,在哪里你可以乾坤大挪移,你就是最牛的股评家,你就是电视购物里的著名的候总~~~我最好逃之夭夭。

[ 本帖最后由 兮兮 于 2008-11-25 15:28 编辑 ]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侯总?

兮兮搞笑的水准一流,呵呵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哈哈,如果老周不知道候总,那就没劲啦~~~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明白了,说来说去,兮兮就是认为我写得差劲。这我无法抵抗,只能认。
另外,无比遗憾的是,我确实不知道谁叫侯总。
唉,这一篇望文号脉,确实有些注水,尚不构成三聚氢氨成分。还好,抛开评论格非的部分,其余的文字还是可以读读的,这一点,老周蒙着眼睛也可以投进一分篮。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一口气看完,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