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大概是的。可惜我不知从何说起,就藏拙了。
老周这个问题太沉重。(一时随黄昏的叫法)
当然老周的文章说得很好,余味无穷。

如果认真起来,经济学家也回答不了,文学家也回答不了,所以也清议一下,姑且只是看贴回帖的一种。
作家、水平、经济收入是最复杂的三角关系,中间还有很多因素,传播学也是一种。
作家要写出好的作品与贫富有关系,最好来说,贫富都经历过,又超然于贫富之上,但是往往清贫中更容易写出警世之作,富裕的生活往往会淹没智慧。
然后,作品的水平与社会接受程度,又是不成正比的,有些作品思想性高,永远不被社会接受,有些作品到作者死后才引起热潮,公众是很奇怪的,钱钟书的《围城》居然写于战乱中,人们忙于逃命,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欣赏,后来和平了,又搞革命建设了,结果到了八十年代,才掀起热潮,钱钟书自己不会有这么精确的人生安排,也只能无奈地看着潮起潮落。
那么经济收入与作品的水平实在也难以匹配,畅销书作家之间亦有区别,主要是书商和权力机构介入,书商也是一种风险投机行业,往往也吃不准是否畅销,单单一本书,书商是无法判断是否畅销,有些书商由于吃不准而破产,而成功的书商不是单单靠吃准行情,而是依靠有效的管理,处理好各类公众关系,通过组织来选择出版,总有畅销不畅销,去头补尾总体维持赢利,这样也不必埋怨书商有眼不识泰山。

而中国的出版业是权力介入的,一旦权力选择的作家,可以运用举国的财力进行强行推销,这使得中国特色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过去相当部分作家是这样产生,现在央视的选出的于丹也是这种现象。

不过,通俗的东西还是具备畅销的必要条件,如果不通俗,本来就不要指望畅销,这是没有办法的,我想现在这个年代的有些思想性的作品,曲高和寡,可能等大家都有文化了,说不定有红起来了,可能那时作家已经不在人世了。
参加交流
呵,这问题在我眼里并不沉重。当然,也可以朝沉重方面落笔,只是我无意于此。对我来说,只要说明收入大小与作家的成就大小无关,就结束了。
向周兄表示歉意。
我23楼的发言,是以为在这篇文章中,你自己杜撰了个“排行榜”然后拿它来说事,刚才在《08“十二怪”:阎崇年遭打 秋雨溅泪把名败》这个帖子中发现这个排行榜,再百度一下,还真有其事,是我弄错了。

这个排行榜,真是匪夷所思。
“你自己杜撰了个“排行榜”然后拿它来说事”。
——呵,有意思,LS兄会这样想。
我之前说了,这篇文章是约稿,编辑给了两个题目,我挑了一个。
几天前又有一位编辑邀我谈这件事,从她那里我知道,这个排行榜并非今年才有,去年就闹腾过了。不过,和LS兄一样,原来我也不关心这事。
原帖由 pfpf 于 2008-12-13 19:41 发表
周兄文章意思很明白,拿文章最后的例子来说事儿,纯粹是俺们在挑刺。
也可以说,作品价值大致上可以用钱来计算,只要时间足够长。
荷马史诗,红楼梦的价值也可以用钱来计算。如果著作权没有时间限制,把从古至今抄写、出版的荷马史诗、红楼梦搁在一起,统统计算版税,估计是个天文数字吧。遗憾的是,荷马曹雪芹没办法活上几千年几百年,活到今天来点钱。而大部分流行书作家,生前拿了那些钱以后,大概身后不会有人出版其作品。
问题是,人寿有限,而越是好作品,其真正价值就越是没办法在50年之内完全展示出来,作者也没办法把未来那些读者通过时光隧道全部拉到作者同时代来。
要是作品有人读就允许作者活着,荷马他老人家会不会一直死不掉呢?要是作品没人读作者就得自杀,是不是很多流行书作者兜里揣着钱还来不及用就得自杀呢?
叔本华说,书这个玩意,得出版50年以后才值得读。意思大概就是时间老人最擅长去芜存精或者粪土里捡珍珠之类的活儿,而叔本华不愿意为几颗珍珠遍翻垃圾,只愿意等时间老人挑到珍珠之后直接把玩珍珠。读书的要都按照叔本华这个说法去做的话,那么写书的从20岁开始写,活不过70岁就拿不到钱,要是非得靠稿费活着,等不到70岁早饿死了。
还有,历史上总有些王八蛋喜欢玩烧书,或者借编书的名义把自己不喜欢的书给烧掉。如果发生这种事,被烧绝的那些书到底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能换成多少钱就没法算了。
俺觉得拟的观点很有价值。
鲁迅全集里,真正属于文学作品的,其实量不大,他的小说加起来只有20来万字,等于如今的一个小长篇。散文等加起来也不多。但他获得的经济收益不菲,从文学的市场经济衡量,已经很让人眼红了。
张恨水的作品,虽然从现在的划分属于流行作品,但量大,篇幅长,从几十年来的经收益来看,其实不如鲁迅的作品。
所以,一个短时期暴发,一个则长期畅销,鲁迅还实际上胜出,老周举这个例子,只能仅仅自圆其说按照鲁迅的价值,应该更高了,嘿嘿,这个安全阀实在是高,高,高!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兮兮:什么叫“安全阀实在是高”?难道,这不是我本来的意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