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彩,为燕麦。
萨福是个天造地设的迷人开头。
“让我觉得惊艳的是这样的表述“长着粉红纤指的/月亮”,这首诗的一个英译本仅用了一个拦腰截断的分词结构“red-/fingered moon”。”
这倒未必。用某种颜色的手指形容太阳和月亮,索福克勒斯已经归纳成希腊诗歌的套语了,荷马诗歌里满是“有着玫瑰色手指(rosy-fingered)的太阳(或黎明)”。另一个滥熟比喻是黄金头发(gold-haired)。
不知哪位荷马的译者说过(忘出处了),荷马动辄把太阳比喻成“玫瑰手指”,倒不是才弱,而是吟唱文学的特殊要求所致。吟唱文学,对记诵能力要求极高,故常常需要借助重复,来提示下文。
另外,俺瞎猜,吟唱文学的欣赏者是听众/观众而非读者,他们未必介意每一个比喻的新奇,相反,他们倒是希望听到熟悉的段落,以唤起亲切感。这和民间戏曲里需要大量熟悉的曲调以唤回听众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大概是一个道理。
不过,萨福所吟,都是抒情短札,不存在荷马的考虑。也许,这么做的意思,旨在向荷马致敬吧?
回燕麦:我这方面的知识,极为贫乏。一般来讲,“模仿”之道,在古希腊一直具有崇高的美学地位,模仿既可用于正经的创作,也可用作致敬或戏拟。这大概也是中西艺术观上的一个较大差别。中国古人几乎从不谈论模仿,即使“模山范水”也不以真实再现为目的。
又想,当本身也是古希腊著名悲剧家的索福克勒斯提到“玫瑰手指”已成套语时,所指恐不限于荷马一人。当时如此写的人,一定较为众多。
燕麦英语了得,我是在《管锥编·毛诗正义·三三、有女同车》里听钱锺书提到索福克勒斯一事的,钱氏照例还提供了出处,燕麦若感兴趣,可径往汲探。
中国古人在文学上一方面视模仿为奇耻大辱的事,可是一方面又要不断借鉴过去式,唐代以后写诗讲究句句有来历,虽说与模仿存在些差别,但终难逃偷摸之嫌。学术

“范山模水”似乎说的是画谱,传统中国画可是一个完全以模仿为能事的艺术领域,宋元以后简直就是抄袭者的天下,可这种抄袭不单不为人诟病,反而会赢得青史留名,从明四家到董其昌,再到清代的四王为止,达到模仿的无与伦比登峰造极,笔笔有来历是对画家最高的赞誉。即使到了近现代,张大千、吴湖帆等人仍是以模仿古人,甚至是直接临摹作为立身之本。说到笔笔有来历更是书法的命脉所在,所以我的一笔也无来历的胡涂乱抹就惨了,成了一片喊打的害群之马。
杨林 发表于 2010-9-2 10:08
杨林兄所言,在西方,属于临摹吧?那是学艺者的基础功课。而西方人眼里的“模仿”,与“创造”约略相同。在他们眼里,离开了模仿,也就无所谓创造。
这大概也是字词感受上的差异,对普通中国人来说,视“模仿”为“创造”,总是有点疙里疙瘩。而对西方人来说,离开了写生,谈何创造。当然,在写实基础上的变通,肯定也是存在的,包括希腊风的那种“希腊鼻子”,多半也是画家稍加变通的产物,好像在哪儿读到过,说是考古学家并未发现希腊人都长着那种鼻子的迹象。拉斐尔在一封信里感叹道:“妇女中的美是如此地少见,故我不得不运用我所想像中的某些理想。”
45# 燕麦
这首诗,读来真是带劲,有一种古远的魅力。虽然时间上并非特别古远,但情调上特别古远。
我只是当年在文学史教材里听说过《伊戈尔远征记》,但并未读过一行。借燕麦的大帖,打算持续补课。
瓦莱里曾经比较过维庸和保罗·维尔伦,很精彩。文见百花文艺版的《文艺杂谈》。
谢谢周先生,我回头去买一本。
To水色:我在阅读版转过一篇文章,零零星星讲到维庸的生平,读书的时候是不良少年帮伙核心分子,后来大概在一次暴力群殴中失手打死人,被判了绞刑。
燕麦 发表于 2010-9-12 23:52
刚才上当当和卓越看了下,《文艺杂谈》都已脱销。孔夫子肯定会有。淘宝网上也有。查手上这本,当时印了3000册。唉,这种非凡的文艺书,总是乏人问津。
在瓦莱里之前,维庸的生平是很少人知道的,在瓦莱里之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三四位学者,他们通过辛勤的努力(包括查阅法国当年的司法档案),终于使维庸的生平浮出了水面,而瓦莱里与其中一位学者关系密切,还曾彻夜长谈,所以较别人更多一些了解。那几位学者的研究,在法国都早已出版,但国内不可能翻译过来,太偏了。所以,如果仅以中文世界为限,可能瓦莱里这篇文章,是关于维庸最权威的描述。
据瓦莱里说,维庸的文字非常生动有力,而之所以如此,与他大量使用当时底层社会的江湖切口有关。因此,对法国人来说,如果不熟悉十五世纪末的法国巴黎,理解维庸也是很困难的(瓦莱里因此推荐大家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作为前期预热),而对于其他语种的人来说,理解维庸就更加困难了。那些切口,很难想像能翻译过来。
似乎当年的法王对维庸颇为偏爱,两次下令赦免了他(赦免理由都是不充分的),他最后也是在上绞架前再次得到了赦免。这以后,突然没了下落。他大概没活到四十岁。
在他的杰作《遗言集》里,他提及了大量身份各异的人,还都是真名实姓,甚至提供了对方精确的住址。所以,结合维庸的诗歌,也能了解他的生平,他的诗歌具有某种自传的性质,而且,据那几位学者查阅司法档案后核实,他诗里的内容与司法档案是吻合的。
多谢周先生,新华书店网上也有的。偶打算凑满两本以后下单。
说起法国的文艺书,貌似有一本戈蒂耶的《珐琅和雕玉》,一直久闻其名,不知何故从未看到过中译本。
燕麦 发表于 2010-9-13 01:40
我猜,戈蒂耶,如同圣伯夫,属于法国的文艺名流,就像中国有很多文人,属于中国的文艺名流,不具有世界性。
国家级名流,未必逊色于世界级名流,其成因也是很复杂的。有时,对本国文化太过嵌入,也会妨碍其走向世界。以维庸为例,若不是他的经历过于独特,他的写作方式,本来倒是会妨碍他走向世界的。
连名满天下、被公认为传记之雄的《约翰逊传》,中国只是几年前才有人译出节译本,可见这方面的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