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hen 于 2010-9-14 23:15 编辑

坦率的说,我感到深深的震惊
糊涂至此,无话可说
本帖最后由 裂石 于 2010-9-14 23:38 编辑
“当时竞争并不激烈的高考和带来的学历,其效益是现在不可能相比的。这一代的人,像如今燕谈里一大部分的燕友,显然因此对知识是最重视的。

到了80年代晚期,高考就变得有些残酷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个词我想应该是只合适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前期(即秋歌说的96并轨前),考试和教学大纲是最难的,……”
——不对呀,裂石。恢复高考后的入学率,大致上是逐年提高的,俺参加高考的1980年(与你大堂兄同一年?),入学率大概在7%,之前77、78、79三届,入学率还要低。当时低到这种程度,考不进大学是正常的,唯其如此,反而没有人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
周泽雄 发表于 2010-9-14 23:09
这个情况我是这么理解的:
文革高考恢复,对于大城市的人来说,文革积累的读书苗子当然会很多,但对于小城市特别农村,是不会太重视的,高考的影响力没有80年代后期那么巨大,主要是,没有高中后翻身发迹的足够样例启示。我大堂兄当时的情况我们家是有数的,他是非常用功的,但客观讲读书天分未必高,不过靠着一份超前的重视,能一直保持在地区前列,如果到五六年后,恐怕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事实上在90年代前期,的确如秋歌那样,那时还是成绩好的上中专(在城市里),当时我初中班上就是,前十名,起码六七人去了中专,剩下几个特别尖的才去拼大学,因为当时中专毕业出来包分配,而且初中班上全部是城里学生,我那个班又有很多是干部子女,所以中专毕业再搭父母关系进公务系统的,早工作几年又舒服,何必去考大学呢。结果就是进高中面对的就是一堆没背景的农村孩子准备靠上大学翻身的,比例最严重的时候,比如88年我三堂兄那一级,前50名除了第一名外,好像全部是农村考生。就算是我自己班上,大致高生生里农村考生与城里考生的比例,还得到二比八甚至是一比九,当然,可能会有地区差异,但多少也见一斑吧。不能忽视的是,那时候,中国绝大多数的人口,在农村。
  各说各的理,十几股道上跑的车。
  shen说的机会,是成功的机会,shen说的能力,是发大财的能力。shen的偏颇之处是,学习、求知、做科研,本来不需要与这些东西联系在一起。一个人未必一定要取得那样的成功,所以无论那种成功靠的是真才实学,还是头脑灵活或善于钻营的能力,都与学习、求知、做科研没有必然关系。但shen看透了中国学生、学者的本质,看透了中国教育的本质。他知道中国学生、学者,学习、求知、做科研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要真正看透中国教育,不仅要看透中国文化、中国人的价值观,还要弄清楚这种文化、这种价值观是怎么形成的。光表态是没有用的。表态到最后,往往就只剩下喊口号、口诛笔伐。那其实就是文革的站队,先找正确的立场。由于实际上根本就不清楚正确的立场是怎么正确起来的,所以弄到最后,大家都是看哪边强就站哪边。这也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价值观的一大特色。
哲学就是教育
本帖最后由 shen 于 2010-9-15 09:10 编辑

如果说我的心理是阴暗,那么,金瓶梅就是淫荡。

我去过三个博士群,都是朋友推荐去的,我自己对那些没有任意兴趣

第一类是早先出国的,在那里无非谈谈股票,谈谈投资,如果问些真正的学术问题,是要被耻笑的,这批人往往是些运气不错的人,出国较早,回国回对了时机,发了些小财。
第二类是刚毕业的,在那里偶尔聊聊学术,主要是谈谈职称,吹吹自我感觉良好的牛皮,或者教师节发几百块的问题
第三类是刚进校的,无非就是和女孩拉拉关系,配配种

这三代博士的差距,不是因为才干,也不是因为年纪,而是因为历史给与的机会不同,仅此罢了,他们本质上,和市井小民有何不同。

且不谈动机,就谈知识本身来说,尚缺乏对知识的掌控能力,可能知道的很多,但因为没有能力掌握,知道甚多,能合理运用甚少,更谈不上具有创新的视野。

这样的人,若是不再好好教书,那便是不如实实在在的小劳动者,就算小市民们精神萎靡,刁蛮任性,但至少大多数是在创造真正的社会财富,而他们呢,
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可以理解鲁迅对自己的后代的要求。

沉浸于对僵化知识体系的自我满足,认同于一个虚幻的价值体系,自我感觉良好,将世俗贬斥为平凡,对不同价值观的人人任意嘲讽,要知道,你在嘲笑别人的同时,可能正在被另一个人嘲弄,

人啊,还是要多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无能,博士们也不要太例外
本帖最后由 裂石 于 2010-9-15 09:40 编辑
如果说我的心理是阴暗,那么,金瓶梅就是淫荡。
博士的一些问题,我是体会很深的,我去过三个博士群,都是朋友推荐去的,我自己对那些没有任意兴趣

第一类是早先出国的,在那里无非谈谈股票,谈谈投资,如果问些真正的学术问题,是要被耻笑的,这批人往往是些运气不错的人,出国较早,回国回对了时机,发了些小财。
第二类是刚毕业的,在那里偶尔聊聊学术,主要是谈谈职称,吹吹自我感觉良好的牛皮,或者教师节发几百块的问题
第三类是刚进校的,无非就是和女孩拉拉关系,配配种

这三代博士的差距,不是因为才干,也不是因为年纪,而是因为历史给与的机会不同,仅此罢了,他们本质上,和市井小民有何不同。

我认为,在中国绝大多数博士,就算不谈动机,就谈知识本身来说,尚缺乏对知识的掌控能力,可能知道的很多,但因为没有能力掌控,结果越学越糊涂。

如果没有这个能力,有些精神也好,连精神也没有,这样的人,在我看来,还不如街上的小贩,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可以理解鲁迅对自己的后代的要求。 ...
shen 发表于 2010-9-15 07:49
你说的这些我都同意,所以我说博士这个名词,现在几乎都已经有点荒唐了,至少对于拿到的人,恐怕多半自己都已经不会当成是个什么荣耀了。但这是问题的本身,这个问题本来是可以好好讨论的,而且你的观点其实不无道理,但此帖中后来却偏离了这些问题,变成了对你的个人攻击,为什么呢?

很简单,是因为你的表达形式,你使用了过于全称的论断,你的表述形式给人的感觉,不只是对目前“博士”的失望,还包括对所有博士的否定,对知识的否定,进一步地,对文化人的否定。你回头看看自己的表达中是不是给人这样的感觉?要知道说有易说无难,全称化的否定,在多数情况下,都只能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因为再充分的论据,你也支撑不起这样的论证。这也就实质上成为克明兄说的“发泄”,而发泄,只能理解为个人情绪的出口,这就是我说的“阴暗”了。

回过头来如果你是冷静地去表达你的这几个观点,比如:

1、目前的博士人群,大多是一群包裹着一个光鲜名词的市井之徒

2、埋头实干,真正搞技术科研的人,目前反而处于边缘化的位置,真正吃香的,是一帮玩弄帝王术的人

那么就毫无问题了,事实上就是这样,在这个社会,目前,基本上,越光鲜,越可耻。但是,仍然不要用全称判断,因为也并不是全部。

另外就是,有学科差异,你呆的理工科,恐怕主要是按你的说法的,甚至基本上差不离,我和自己曾经公务员专业的人在一起时,也是那种感觉,几乎个个都在谈升职、工资、灰色收入和女人,甚至大家参加个婚礼还几十人集体出动去嫖娼,而反观我曾经的工科同学们,当年炼狱般读完大学,个个都是老实本分的人,却反而只能在最基层干最辛苦的岗位。而例外呢,我认为在人文学科里,稍微还是有点儿不同,博士泛滥后,的确百分九十都是平庸之辈了,但是,那些出色的学术苗子,确实也都在读博士,而且多数还是得到了提携的。因为你对博士所指责的这些市井之处,我以为本身就是一种“非人文”的特点,在整个社会拜金的大气候下,恐怕真只有人文学科里还保留一点点不同的味道了。再者,话语有气场因素,你进博士群他们在主谈什么话题,或许并不能说明他们都是什么样,举例说,当年在我公务专业时,只要张口说一个大词,立马就会被人拿着大眼好奇地凝视,说怎么现在还有人这么zhuang B谈这种事儿?在这种情况下,你自然是几年来保持永久的缄默,但是否说明所有人都是这样的呢?不是,事实上仍然有些人还是保留一些更高点的旨趣,只是同样被压抑了,至少在那个专业,我后来还是能找着四五个不同的人,只不过他们平时也都是喜欢保持沉默而已,而他们后来也就成为我实质上在那个圈子里最好的朋友,而且,事实上,他们几个后来也是最为成功的,因为他们本来就有更高的理想和自我定位。

最后,我认为,既然是如此重大的问题,如果你说的情况属实而且无可置疑,那么就说明绝大多数人也都明白这些问题了,比如此帖中与你争论的人,恐怕并没有多少人不同意你实质的论点,既然如此,就要注意如下情况:
1、他们反驳的,是你论述中扩大化的部分,比如ironland一直在反驳知识无用论,而你关于博士现状的描述,推导不出知识无用论
2、你因为他们不同意你的观点产生的愤懑推导出对他们思维能力的怀疑是不合适的,因为你关于博士现状的描述如果是坚实的,那么不同意它当然也就是所谓的“天真”和“糊涂”,但问题是,他们反驳的不是这些,而是知识无用论,而这个无用论,在知识人眼里,永远是荒谬的,无论知识当今是否被边缘化了。这时候就会形成两个情绪极端,讨论就是不可能了,只能互相指责为傻子。
3、当所有人都在反驳你时,基本不离四种情况:A 你们的交流出现了误差 B 你和一群不长眼的傻子在交流 C 你们的话语结构完全不同 D 你掌握了超前的比如相对论级别的论点和知识。我认为以上四种情况里,C和D都不存在,C是属于哲学讨论容易出现的情况,而此帖讨论的是现实问题日常世界,D你觉得有可能吗?所以只能是A,但走向却是B。这时候需要做的事是检查整个交流过程,而不是观点本身。
本帖最后由 shen 于 2010-9-15 09:53 编辑

如果不明白我是在调侃,有何意义,坦率的说,我也只是玩玩,这里从来不是我认真的地方

博士的问题,滥只是表象,原因却是很多,一个以考试作为衡量标准的初等教育体系培养的“高素质人材”,并不能在需要创新和思想的邻域发挥太好的作用,结果尽是些平庸之辈,
在高等教育方面,博导的作用在博士教育中是关键性的,这方面的缺陷可能是很大的,这其中的问键问题在于,高层次的研究,对积累要求很高,而当前的体系是什么样呢,博导是去赚钱了。

现在的博士真比以前的博士差吗,我看未必,现在博士毕业的要求比前要求高得多,现在的本科教育比以前也要强很多,真正的问题不在这,最关键的问题是国家体系的支撑问题,高层次的研究,除了少数,或极少数天才,需要的是密切分工合作的高度的务实精神,而山寨级的中国,怎么可能支持象样的科研呢。

但是,知识体系和取得社会地位,是两回事,取得社会地位,最重要的仍是迎合时机,这和知识关系是有一些,但不是强关联,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解为什么取得高地位的人,往往学历不高,他们不是从这方面去理解,反倒认为这是小概率事件去辩驳,这本身就不合理。

一个再表面的小小的社会问题,其复杂情况,要比想像的复杂得多,但在这些以知识自诩的人中,自以为是的概率,经常让我吃惊。号称学的很多,一些简单的社会现象都理不清楚,又有什么可以自得的呢
如果是个博士,那就应当学会谦卑,至少在知识面前是如此。
如果不明白我是在调侃,有何意义,坦率的说,我也只是玩玩,这里从来不是我认真的地方

...
shen 发表于 2010-9-15 09:51
所以在第一帖我已经说了,你那些夸张的话应该是在乌搞,不过很多人都没当你在乌搞,而是只能正常地理解为发泄。特别是当这些话引来直接针对你的个人攻击后,你的反应也超出了乌搞的范围,进一步削弱了原本的乌搞语境,没能乌搞到底。

事实上我们也只能按发言来理解一个ID,如果偏激夸张之辞总是在自己发言中占主流的话,就只能被理解为是本人实质的立场,这时候,即使是在“玩”,这个玩也只能是发泄性质了,比如说我一般会在情绪不佳时去选择个暴力的游戏“玩”,其实就是为了发泄,但那是在无人地带,论坛上是有真实的人呆的小社会,完全不同,至少被玩的对象有权利反击。
我记得1980年北京的高考录取比例是25比1,也就是说只有4%的考生能够上大学。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本帖最后由 李旧苗 于 2010-9-15 10:15 编辑
很简单,是因为你的表达形式,你使用了过于全称的论断 ...
裂石 发表于 2010-9-15 09:17
裂石此言甚是。使用全称判断,往往就经不起推敲。哪怕是党政机关的高官里面,也有正经八百、非在职读的博士,虽然所占比例不多,但起码不能说没有。我们苏州前后两任市委书记王珉、王荣,都是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毕业然后留在高校任教的,从系里领导一路当到学校领导,再调行政机关任职,我恰好有朋友(也是正经八百的博士)先后担任过两王的文字秘书,据他讲,两王的政治手腕均相当了得,可见,博士学位、与熟谙权力运做、熟悉官场潜规则之间,并无冲突。王珉后来调任吉林省长、省委书记,现为辽宁省委书记,王荣现任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正因为两王都是高学历、高职称、教授、博导,所以喜欢任用同样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士,比如我前面说的,他们的文字秘书就是博士,王荣还特地任命苏大的教授、博导纪顺俊为市人事局长、市编办主任,让高学历、高职称者担任遴选人才的工作。省里也同样如此,省委组织部分管人才工作的副部长郭广银,原来也是南京大学的教授、博导,担任过南大的党委副书记。当然,这些都是个例,个例只能反映事物的某个侧面,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个例的存在,起码说明一点,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最好不要采取全称判断的方式,全称判断的结论是草率的。在全国现任的省部级、司局级官员中,第一学历为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的比例各自占有多少,中组部肯定是有统计数据的,我手头没有,不好擅作判断,但在我工作过的部门和现在所在的部门,第一学历为本科、大专的,肯定超过高中和中专,别的地方情况如何,我不太清楚。我以前接触过中组部下派实习的国家行政学院青年干部班的学员,是从全国各重点高校直接选录的硕士、博士,据我的近距离观察,这些都是人精,跟“呆”、“傻”扯不上边,我可以断言的是,这些人在高校期间,主要精力绝对不在科研,而在钻营。
我以前接触过中组部下派实习的国家行政学院青年干部班的学员,是从全国各重点高校直接选录的硕士、博士,据我的近距离观察,这些都是人精,跟“呆”、“傻”扯不上边,我可以断言的是,这些人在高校期间,主要精力绝对不在科研,而在钻营。    
  这就是shen要说的啊。
哲学就是教育
我真的是在发泄吗,不想再说什么了,我不可能将时间耗在这种地方
我以前接触过中组部下派实习的国家行政学院青年干部班的学员,是从全国各重点高校直接选录的硕士、博士,据我的近距离观察,这些都是人精,跟“呆”、“傻”扯不上边,我可以断言的是,这些人在高校期间,主要精力绝 ...
蝈蝈 发表于 2010-9-15 10:18
近距离观察 后面的文字是shen要说的,之前的文字是对他做全称判断的反驳.
你有权保持不沉默,但我们很快会让你沉默的。
   如果竹南说的是对的,那么大家并不反对shen的实质性的观点,反对的是,他以“全称判断”表述他的观点的那种说话的方式。
哲学就是教育
本帖最后由 西瓜 于 2010-9-15 10:59 编辑
我真的是在发泄吗,不想再说什么了,我不可能将时间耗在这种地方
shen 发表于 2010-9-15 10:21
瞄裂石的帖子才知道这位热衷博士话题的SHEN原来是个博士。不小心点了下SHE的名字,这位SHEN博士耗在燕谈的时间确实是有些长了。

在线时间: 总计在线 3884.67 小时, 本月在线 147 小时

时间这么多,确有些吓人。
我的理解是,shen使用全称判断的语言风格大致呼应了shen自己所说"如果不明白我是在调侃,有何意义,坦率的说,我也只是玩玩,这里从来不是我认真的地方" 的态度.
我内心不愿意燕谈在shen心里也是一个类似于"博士群"的地方,毕竟这里还是有愿意诚恳交流的人.
你有权保持不沉默,但我们很快会让你沉默的。
  shen最近好象是有点情绪,这个情绪也可能积压已久了。其实本来都是就事论事的,只是视角不同、观点不同而已,当然有情绪的时候,语气难免会过激些。不过我相信shen最初不是针对燕谈或燕友的。只是话赶话,话的内容往往随着裂石所说的气场而变味。茶楼金枫吟的那个贴子也是这样。本来老金也没说中医是科学,只是批评方舟子的批评有不妥之处,可是后来却演变为中医是不是科学的争论。结果大家都必须先站队,然后才能发表看法。这样看来,shen与金的遭遇有相似之处。
  我相信都是诚恳的,不诚恳还有什么可争的?
哲学就是教育
蝈蝈兄、竹南老弟可能误会我意思了,也怪我自己没说清楚,我上面回帖所针对的是,shen以前说过,中专生比博士生在跻身所谓“上层社会”(当大官、发大财)方面,更具优势(可能shen本来也是激愤之语),我举两王、举青年干部班学员的例子,是想说明,学历高者,只要他肯把心思花在钻营上,未必会弱于低学历者,高学历者、比如博士,照样也有在官场上如鱼得水、呼风唤雨的,当然,对于这种钻营,我本人并不认可。认清现实、适应社会是一回事,价值判断则是另一回事,shen所点出的一些社会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使用全称判断则有些过了,社会上、身边的丑恶现象实在太多了,我的应对办法是,圆滑处世,与人为善,能混则混,过过小日子,钱照拿,酒照喝,挺舒适、挺滋润的,但在价值层面、精神领域,绝不赞同,绝对持批判的态度,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明白这样下去很危险,要为下一代的未来早作筹划,呵呵。
本帖最后由 shen 于 2010-9-15 12:08 编辑

蝈蝈,我哪有情绪,其实这些日子我过得其实很爽,要不我也不会到这里浪费时间寻开心,

我真正厌恶的,是强权和无赖,我所扮演的角色,不正是对这种人物的讽剌么。

我说“说实话,我在政府机里,秘书长骂那博士,可害了,得那几个人天天不敢说话然不是大领导骂骂没有毕业的博士,当有格吧”本质上就是嘲笑强权下的可笑思维方式
我说“学历低成为精英是主流”,本质上就是嘲笑这种没有规则下逆淘汰的社会现象罢了
我说“博士绝育手术”,本质上就是嘲笑学术精神的绝种罢了。
我说"在就是大学生太多了,才造成民族素烈下降。"就是嘲笑这种刻板的初等教育

正因为我的每一句话背后都有其它意思,所以,你如果要反驳,我都会找出反理,让你觉得不容易辩倒,最后,只能一气了之。
所以,我怎么可能是真的丑化博士,我只是略带着讽刺一下有些人的自以为是罢了,真正的丑化的,不正是“我”自己么。
o ,俺明白了,shen是拿大家寻开心的。
免费赠送一句忠告:不管是什么人,都没有资格拿别人的真诚和认真寻开心,这不是智商或情商的问题,而是做人的态度问题。
为了避免成为某些高人寻开心的对象,俺以后对shen不再理睬。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呵呵,这样的shen是我喜欢的。
  
哲学就是教育
本帖最后由 shen 于 2010-9-15 12:22 编辑

我可没拿别人开心,比如说克明兄,我根本就没有拿他开心过,我暗地里很尊敬他,我觉得他是个认真的人,而且对教育很执着,这些地方和我很相似了。
算了,看来我得离开这个地方了,88
shen:我说“说实话,我在政府机关里,秘书长骂那博士,可历害了,骂得那几个人天天不敢说话,我虽然不是大领导,骂骂没有毕业的博士,应当有资格吧”本质上就是嘲笑强权下的可笑思维方式


这种情况,的确存在,刚进机关的博士,由于不熟悉机关的办事套路,挨领导批评,恐怕是免不了的。有一次,我和苏州市委宣传部理论处的处长一起去南京开会,路上他给我说了个笑话,他说他们部里刚进了个博士,几天前,部长让该博士去火车站接个客人,他领受任务后,回到办公室,拿出一张纸,趴在桌子上,写写划划,别人凑上去一看,原来他是在划接人的路线图,此事传扬出去,成为部里的笑谈。


裂石:事实上在90年代前期,的确如秋歌那样,那时还是成绩好的上中专(在城市里),当时我初中班上就是,前十名,起码六七人去了中专,



我认识一个人,和我同届,小学时我们一起参加全市的小学生智力竞赛,团体赛我和他是一个队的,代表我们所在的城南地区的几所小学(我和他并不在同一个学校),他相当厉害,连获两届小学生智力竞赛个人一等奖、团体一等奖,上初中后成绩也极为出色,但很可惜,他父亲出世得早,他想早一点参加工作以减轻母亲的压力,结果初中毕业时以全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被某中专学校录取,非常遗憾。很久很久没和他联系了,不了解他的近况,裂石兄的一段话,唤起了我对少年往事和少年好友的追忆。
我参加高考的那个年代,有些师专学校为了保证生源,提前在五月份的预考(俗称撒选考试)时招生,当年有不少成绩相当优秀、正常发挥可以上国内重点高校的农家子弟,为了尽快解决城市户口问题,为了怕在高考时有所闪失,而报考了师专,这些人也是挺可惜的,哪怕同样是读师范,按照他们的成绩,也是可以上师范大学本科的。
我在杭州,87年初中升高中,和裂石所说“前十名,起码六七人去了中专”相反,前十名都进本校高中,考不上本校高中的个别同学有读中专。

是地区差异还是80年代末和90年代早期的行情不一样?
我在杭州,87年初中升高中,和裂石所说“前十名,起码六七人去了中专”相反,前十名都进本校高中,考不上本校高中的个别同学有读中专。

是地区差异还是80年代末和90年代早期的行情不一样?
ironland 发表于 2010-9-15 13:38
有地区差异,也有时间差异吧。我考高中那会,省属中专的录取分数线非常之高,远超过重点高中,对于农村子弟,考取后有两大好处,一、解决城市户口,二、解决干部身份,当年的干部身份,不同于现在的所谓公务员,拥护干部身份,未必一定进入机关和事业单位,也可能是去企业,但拥有干部身份,即纳入人事局管辖范围(高中、中技、中职毕业则只能进入劳动局管辖范围),在进入机关或事业单位后,可以解决行政编制和全民事业编制,否则的话,比较麻烦,不是说不能解决,但需要到更高一级的部门去批。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9-15 15:07 编辑

谢谢旧苗。

太复杂了。


不过无论如何,之前我对中专生的形容词太过轻佻而情绪化。抱歉。
谢谢旧苗。

太复杂了。
ironland 发表于 2010-9-15 13:53
哈哈,这也算复杂,你不是在杭州吗?有机会你去杭州广播电视台的人事部门了解了解,台里的人员性质(编制)五花八门,恐怕不会少于20种。
我可没拿别人开心,比如说克明兄,我根本就没有拿他开心过,我暗地里很尊敬他,我觉得他是个认真的人,而且对教育很执着,这些地方和我很相似了。
算了,看来我得离开这个地方了,88
shen 发表于 2010-9-15 12:18
我知道你是在调侃,如果不是调侃,那些针对博士的激烈言论,大概都可以应在你自己身上,而且以前你就是喜欢这么“左右互搏”一下。

不过我觉得,乌搞往往也是要前提的,大抵是,如果是在熟悉且认同你的地方,可以大胆乌搞,反正别人也知道实情如何,不行了也有人帮你点破,如果是在不熟悉自己的地方,那么可以尽量在表述中留足暗示,免得让人误会较真了,最后连乌搞初衷都丢掉了,如果是索性无所谓别人怎么看,那么也可以完全不管这一套,爱怎么说就怎么说,不管别人怎么攻击,就索性极端着来——说个实话,我在某体育论坛就是这样,纯玩,练抗击打能力,说话尽量走极端,不想认识上面的任何人,也不想获得什么个人认同。

但对于你在此帖的发言,基本在后两者之间摇摆,难度系数比较高些。

我个人建议,如果不开心,还是离开为上策,毕竟可以肯定的是,你无法真正融进这里。如果有时闲了还想来,也不妨走第三路线,完全超脱出来,但也就不要管别人怎么评论,包括我这个熟人。

最后,题外话,说到底,是我对不起老朋友,浪费了你以前的心血不说,眼下也没尽朋友心意,请允许我在这里道歉,也一并向其它类似老朋友道歉。
本帖最后由 裂石 于 2010-9-15 14:31 编辑
我在杭州,87年初中升高中,和裂石所说“前十名,起码六七人去了中专”相反,前十名都进本校高中,考不上本校高中的个别同学有读中专。

是地区差异还是80年代末和90年代早期的行情不一样?
ironland 发表于 2010-9-15 13:38
我想地区差异或者个体差异的因素应该不小,但多少也说明问题。说到底,多数人读书,还是为了弄份有“钱途”的职业,而且最好怎么快速简单怎么来。在那时候,中专包分配,可以马上出来工作,连带上父母关系作用,可以活得挺不错,至少比我这种读书读到底的在生活质量上,要强得太多,我当年的同学,现在都工作十七八年了。

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的影响,比如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区别(大城市肯定直奔大学的会多很多),所在地区对文化和学历的注重程度(不同地区在这一点肯定有差异),学生的生源构成(当年我班上基本是干部子女,多数都想着中专出来搭老爹的顺风车)等,都会有影响。不过当时在我们那,初中生中成绩好的,优先考虑去中专,这是普遍的现象,说实话,我个人当时完全不理解为啥他们倾向去中专,因为我的家庭教育是考大学模式的,从来没有中专这个概念。
学校为抢生源,从来就是各出奇招的。当年的中专以户口、工作、编制等吸引考生,重点高中则以保送先发制人,我初中毕业前,重点高中给了我们班10个名额,好学生都被它先抢过去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