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9-11 18:48 编辑

1、财富不是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2、只靠直觉、胆量、行动力就能赚到钱的日子已经过去。多数人的收入和受教育程度成正比。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9-12 10:19 编辑

美国不同教育程度人群收入差距有多大
互联网2009年09月16日我得说两句

在美国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一生工作的收入要比高中毕业的人多出百万美元,这一趋势在20世纪70年就已显现,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结果,社会对高科技、商业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大学毕业生收入增长的幅度远远超过高中毕业生收入的增长幅度,也使得教育与收入成正比成为普遍现象。

教育程度与收入成正比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这也反映出21世纪经济发展中高科技产业和管理人才对社会生产力提高所起的重要作用,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可以为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群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但在竞争力和经济产值上却难以成为朝阳工业。

美国人口普查局和许多机构的研究表明,民众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其收入也就越高,这一趋势从20世纪末就变得更加突出。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在1992年美国约有60%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虽然人们进入大学的动机不一样,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动机是期待在接受高等教育后能够奠定自己未来的经济地位。

教育的经济价值是什么,过去很少有人谈及,似乎一谈及教育的经济价值就是忽略了教育培养人才的真正的目的。但在全球经济陷入危机、大学生失业率攀升、大学生工资向体力劳动者接近的时候,教育作为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投资,如果没有回报率或是回报率极低,社会就应当去反思,因为这是关系到人素质的大问题。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一个人高中毕业或是大学毕业,他在这种教育中所得到的附加值,教育与收入的关系以及这两者关系的结果对人力资源素质的影响。

在2000年,美国人的教育水平按统计学的意义来说已经很高,25岁以上的成年人有84%高中毕业,26%的人有大学以上学位。相比之下,在1975年,25岁以上的成年人有63%高中毕业,14%的人有大学以上学位。越来越多的人获得大学学位表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经更易于进入收入较高的行业,而教育程度的不同也使人们在收入上拉开差距。

在美国25岁至65岁人群中,他们的平均年收入为3万4700美元,没有高中毕业的人群,平均年收入为2万3400美元,高中毕业生的平均年收入为3万零400美元,上过大学但没有毕业者的平均年收入为3万6800美元,大专毕业生的平均年收入为3万8200美元,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年收入为5万2200美元,硕士毕业生的平均年收入为6万2300美元,博士毕业生的平均年收入为8万9400美元,而象医生、律师这样职业性学位获得者的平均年收入为10万9600美元美元。

在过去30多年,接受不同程度教育的人群在收入上的差距明显拉大。在1975年,一个全职的大学毕业生的年收入是一个全职高中毕业生收入的 1.5倍,到1999年,这一比例上升到2.6倍。这反映出一方面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增多,另一方面说明就业市场更加青睐接受过高等教育者。而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高技能的人才愈加具有竞争力,而且在收入上也大幅提高。
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不仅会产生短期的收入差异,更重要的是对人一生的收入产生的影响更大。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局在对教育程度与收入情况经过统计后预测,在人的一生中(按工作40年计算),一个大学毕业生的总收入会比一个高中毕业生高出近百万美元。一个没有高中毕业的人,其一生的收入约在100万美元,高中毕业生一生的收入约在120万美元,上过大学但没有毕业的人一生的收入约在150万美元,大专毕业生一生的收入约在160万美元,大学毕业生一生的收人约在210万美元,硕士毕业生一生的收入约在250万美元,博士毕业生一生的收入约在340万美元,职业性学位获得者一生的收入约在440万美元。

收入表

教育程度与收入
2008年,美国高中学历以下的人每周中位收入是426美元,高中学历的人每周中位收入是591美元,大专学历的人每周中位收入是736美元,大学学历的人每周中位收入是978美元,硕士学历的人每周中位收入是1228美元,职业性学历(如律师、医生等)的人每周中位收入是1228美元,博士学历的人每周中位收入是1555美元。

教育程度与失业率
2008年,美国高中学历以下人的失业率为9%,高中学历人的失业率是5.7%,大专学历人的失业率为3.7%,大学学历人的失业率为2.8%,硕士学历人的失业率为2.4%,职业性学历人(如律师、医生等)的失业率为1.7%,博士学历人的失业率为2%。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9-12 10:26 编辑

8# 李小玩

一个盖茨喜笑颜开,还有多少个退学生后悔莫及?
绝大多数成员国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成正比


  【埃菲社伦敦9月13日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今天公布一份报告称,在该组织成员国中,越来越多的人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而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通常收入也越高。
  经合组织这份题为《关注教育》的报告指出,所有成员国人口的受教育时间都在延长。25岁至64岁人群的平均受教育时间为12年,而大部分成员国目前7岁的人群预计受教育时间将超过16年。
  中等教育已在经合组织国家中得到普及,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中70%接受过完整的中等教育,而40年代出生的人只有一半接受过中等教育。
  报告指出,尽管各成员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但平均每三个年轻人中就有一人接受了大学教育。如果这一趋势保持下去,目前的年轻人中将有53%完成大学或同等学历教育。而女性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比例均高于男性。
  目前,女性占大学毕业生的57%,女性学习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人文和艺术类学科,而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仍是男性的天地。
  经合组织的报告指出,接受过高等教育与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正在逐渐拉大,但这一现象在西班牙是个例外。经合组织负责教育分析的专家安德烈亚斯·施莱德认为,西班牙大学的过度扩招造成许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无法找到与其教育水平相适应的工作。
  报告显示,教育机构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仍是公共开支,尤其是初级教育和中等教育,其所需的资金90%以上由公共开支承担。公共开支在学前教育和大学教育资金中所占比例要少很多。
  在经合组织的大部分成员国中,每个学生学习的平均支出都在不断增加。1995年至2002年间,澳大利亚、希腊、爱尔兰、荷兰、波兰、葡萄牙、西班牙和土耳其等国家初级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开支增加了30%,而其他成员国则增加了10%,只有瑞典略有下降。高等教育的开支则在几乎所有国家都增长了10%到30%。
  经合组织的报告显示,与以往相比,当前的劳动力市场更为复杂,流动性更强。这使许多劳动者不得不接受再教育,尤其是那些在重要岗位任职的人。受过高等教育或在高层次服务业中就业的人,接受与其工作相关的再教育机会更多。在丹麦、芬兰、瑞典、瑞士和美国等国家,40%以上的劳动者可以接受以知识更新为目的的再教育,而在西班牙、希腊、匈牙利和葡萄牙等国家,只有不到10%的人有接受再教育的机会。
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成正比 北京收入差距继续拉大

2005年02月17日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就越高,这在北京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北京市统计局城调队昨天发布对2000户城市居民家庭的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637.8元,比2003年增长12.6%。收入最低的为未上过学的群体,他们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049.8元。收入最高的为研究生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567.3元。值  


   


得注意的是高低收入差距在继续拉大,2004年,占20%的高收入组和20%低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9634.6元和7400.9元,收入比由上年的3.4:1扩大为4:1。

  调查结果除了显示户主的学历与收入呈正相关的关系外,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收入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文化程度低的群体。研究生群体与未上过学群体的收入差距呈现拉大趋势,收入比由上年的2.1:1上升到2.6:1。(陆纯)
教育无用论是失败者热爱的借口。

读书成绩不错的失败者和读不好书的失败者都以此来做自我安慰。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9-12 10:29 编辑

15# shen

那些是海带。

混得好的才不回来呢。
各职业-教育阶层的收入机会差异及地区比较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11 月4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网

            (节选)
            与前述阶层划分方式相类似,在本节的分析中,我们仍然以职业阶层关系为基础将职业进行五分类的划分,将被访者教育分为高等教育、高中及相当、初中及以下三个层次(在下表中分别标识为高等教育、中级教育和初等教育),然后将其职业与教育加以组合,得到如下表4-6所示的“职业-教育”的分层方式。以这样的方式来划分社会阶层,主要是依据如下几个方面的理由。

            首先,关于教育与收入的关系在理论上存在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来自于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模型。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是个人在市场上获取收入、可消费物品及服务的有价资本,它像其它货币资本一样,在市场上的回报可以通过一定的量化关系估算出来。而关于教育的“信号”理论和“文凭社会”理论则持相反的意见。

            塞罗和斯潘斯等人的信号理论认为,教育文凭只不过是劳动力市场上一个传递有效信息的“信号(signal)”,教育文凭并不能代表持有者真实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因此,教育文凭也只是为雇主提供雇佣劳动力时作出判断的信息,而雇主提供的工资则主要依靠就业者在职业岗位上的贡献。柯林斯的“文凭社会”理论进一步表明,文凭代表的是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雇主对文凭的重视在于文凭所包含的社会阶层属性的意义。这意味着教育本身并不具有获取收入等有价资源的直接意义,教育也并非是指个人的职业技能、技术水平,而只是在进入劳动力市场时的一种身份的和文化的信息。因此,我们对教育与收入关系的分析,也必须依据一定的职业位置来加以判断。

            其次,我们所划分的职业阶层,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关系属性。在相同阶层类属中,不同的职业位置和职业层次,与个体所拥有的教育和文凭资格证书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当结合教育与职业位置两种属性来分析一定职业-教育阶层特征与收入的关系的时候,可以更为明确地凸现来自教育和职业阶层对收入分配的共同影响,并比较教育和职业两种因素对收入之影响的确切关联。

            这里“收入”变量是指个人年收入。不仅比较了不同教育-职业阶层的年收入均值的差异,同时也比较了各阶层在不同收入等级中(按收入5等份分组)的分布。数据表明,无论是收入均值还是不同职业阶层在收入五等份中的分布比例,都表明了收入分配有着大致相同的趋势。从年收入均值来看,年收入在15000元以上者,主要是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三个职业阶层,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相对来讲,同样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三个职业层中,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收入要比办事人员的收入要高。在只具有高中及相当教育水平的各职业阶层中,管理人员的收入要比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体力劳动者都要高许多。收入最低的是只具有初中或初中以下教育水平的体力劳动者,其年收入均值不到6500元。

            再从不同职业-教育阶层在收入五等份分组中的分布看,受过高等教育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中,分别有58.1%、51.8%和40.9%的人中进入了收入的最高20%分组中。同时,进入最高收入组的比例超过20%的几个职业阶层,分别是受过高中或相当教育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以及只受过初等教育的管理人员,他们之中分布在最高收入组的比例分别为34.7%、29.5%、23.3%和21.2%。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初等教育水平的技术人员、具有中高级教育水平的体力劳动者和自雇佣者中,都有16%左右的人进入了最高收入组。只具有初中或初中以下教育水平的办事人员中,进入最高收入组的比例只有13%。这意味着教育程度较高的体力劳动者,其年收入水平可以与只具初等教育水平的办事人员、技术人员和自雇佣阶层相持平,他们进入最高收入组的比例也大致类似,甚至比只具初等教育水平的办事人员还要高。

            收入水平最低的是只具有初中或以下教育水平的体力劳动者中,他们之中只有7%的人进入了最高收入组。不过这也说明,并不是所有的体力劳动者的收入机会都是最低的,考察职业位置对收入机会的影响,同时也需要对相同职业位置的教育程度加以关注。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全国城市范围内,收入机会在人们的职业位置和教育水平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层化态势。从我们划分的“职业-教育”阶层看,处于管理或技术职位上、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人,属于收入机会最好的社会阶层,他们人数占全部有收入人口的12%左右,全国城市人均来看,他们的年均收入在2万左右,并且半数以上的人处于收入的最高等级。

            其次是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办事人员和具有高中或相当教育水平的管理人员,其人数占全部有收入人口的8%左右;以全国水准看,其人均年收入在1.5万左右,大约有30~40%的人处于最高收入组。

            第三层是具有中等教育水平的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以及只具初中或初中以下教育水平的管理人员,他们的人数占全部有收入人口的比重大约为12%,其年均收入在1.1万元左右,大约有20~30%的人处于最高收入组之中。

            第四层包括只具有初等教育水平的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自雇佣者,以及教育程度较高的体力劳动者,他们占全部有收入人口的比重为30%左右,年均收入在8000~10000之间,大约有13%~16%的人进入了最高收入组。

            最底层的是教育程度较低的体力劳动者,这部分人占有收入人口的比重在30%左右,年均收入不足6500,只有大约7%的人进入了最高收入组。
            分析显示,总体收入均值差异最大的是在东部与西部之间,年均收入相差5000元左右,其次是东部与中部的差异,相差4600元左右,中部和西部相比差距较小。从阶层差异来看,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东部和西部、东部和中部之间所得到的收入回报相差最大,超出平均差异一倍以上。在东部与西部之间,差异较大的另一个阶层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管理人员,而东部与中部比较,这一阶层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办事人员阶层。相应地,教育程度较低的其他职业阶层,在东、中、西三个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要相对小很多。

            从收入五等份比较看,东部各阶层进入较高收入等级中的比重都要分别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综合两个分地区比较的数据分析,可以这样认为,教育的收入回报在东、中、西有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在控制职业的影响后,这种差异就更明显了。比如处于相同的专业技术阶层,因受教育的差别而在三个区域之间的收入差别十分显著。东部地区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与西部相比收入相差11500元左右,处于最高收入等份中的比例高出将近36个百分点,而受过中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收入均值的差异为7800元,进入收入最高等级的比重高出37个百分点;但是只受过初中或以下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东西部之间的收入差异小很多,只有2700元左右,进入最高收入等级的比重也只相差12个百分点。

            同样,具有相当教育水平的人,由于所处的职业阶层不同,在东中西部之间的收入回报差异也不相同。比如同是具有中等教育水平的人,专业技术人员在东、西之间区别最大,其次是办事人员阶层,而管理阶层的相对差异要小很多。而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各职业阶层之间,也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差距最大,其次是管理阶层,差距较小的办事员阶层,这与中等教育水平的职业阶层之间差异有所不同。然而就教育与职业的相对比较来看,来源于教育差异的地区间收入差异要大许多。。(刘精明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副教授)
            (本文摘自《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5——走向更加和谐的社会》)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9-12 17:12 编辑

25# shen


在我认识的人里,本科/本科以上学历收入明显高于本科以下学历。随着年纪增长,收入差距还在扩大。

另外我见过的亿万身家的活人,第一学历本科/本科以上和本科以下的,人数是9:3。

毕竟这个国家恢复正常社会秩序已经30年,读完大学不稀罕。随着时间流逝,受教育程度低的成功老人在逐步退出舞台,只会有越来越多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成为最富裕的一批人。

如果有人仍然死抱着读书无用论,只是将机会让给他人而已。

另外,金钱不是衡量成功和幸福的唯一标准。

宁铂、柳智宇也是彪悍人生。

中专生能获得成功,但那是天赋异禀的少数。你的头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奢侈品。对没你聪明的人而言,接受良好教育是最有效的开始。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9-12 22:19 编辑

33# shen

我认识一个过亿的家伙。

是个非常好玩的人。

他是国安毕业的。

曾经他的产品始终无法通过欧盟检测。每次去检测,都被告知不符合最新标准。

后来他冒充日本商人去检测的地方(反正他英语日语都很流利),终于弄到真正有用的标准。后来他的产品就能卖欧洲了。




还有一个家伙,剑桥或哈佛之类的生物技术专业毕业。他用所学知识做产品研发,做成上市公司。



这些算不算是读书让人获得的机会呢?
其实无关教育,主贴描述和跟帖主张间的差异描述了商业发展历史。

就像《从海盗船到黑色直升机》一书中描述技术财富史似的:当技术发展走在政府管制和市场前面,至少有一段时间无规则可循时,先驱者们奋力前行,任由政府在睡梦中喘息的情形。但是最终,不可避免地,连牛仔都意识到他们需要规则:产权规则、协作规则、竞争规则,于是原先的先驱者们求助于政府,说服政府制定规则,为下一次革新浪潮搭建舞台。

近40年的商业史也是如此。

还有人记得80年代初么?基本都是没有希望获得好工作,且有胆量的人去当个体户。记得某部姜文出演的影片,主角是刑满释放份子,出狱后倒腾牛仔裤。而当时成绩较好,能有安稳工作的,除了少数异类,一般都断断不会放弃有单位的身份,从事类似“资本家”这样高风险工作。

那是商业的空窗期,也是收获第一波消费红利的时候。这些先驱者迅速获得了第一桶金。

几年之后,没有敢下海的人意识到自己的损失,开始抱怨不读书的人才能获得金钱。也确实如此,能成老板的多数是当年社会弃儿。这也是主帖描述的场景。

但到了90年代,市场已经不再是什么都能卖得出去,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也加入商业领域。早年间赚到钱的人开始发现钱不那么好赚了。多年利润可能只成为满满几仓库的存货,或者财富在渐渐缩水。

随着市场变得越来越复杂,后来不幸还要加上互利网。经商环境越来越需要理性头脑,精于算计,很自然那些只靠直觉和勇气经营的家伙被淘汰的概率大大提高。当中少数佼佼者活了下来,成为百富榜榜上人物。但更多人慢慢沉寂,艰苦维持。他们很难玩得过受过良好教育,看得较远,又有执行力的竞争对手。而新人中读书成绩差的人,能获得的机会就更少了。到了这个阶段,受教育程度和收入开始成正比了。随着创业门槛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险恶,越来越多新人只能打工而非自主创业(就像日本、台湾),受教育程度和收入差异会越发明显。这是跟帖中的所见。
就算那是投机好了,投机亦需要技巧。
读书能提供技巧。

而且我认为商业不应是投机。投机是商业的变异。

比如我认识的另一个过亿的,她是做零售开店的。早几年前,她凌晨2点起来坐车,5点钟到达另一个城市的批发市场进货。到了9点钟,她买的货就得在自己店里上架了。进货很重要,不合适的货物顾客不买账,所以她必须亲力亲为。零售业还有很多很多纯技术的设置,光线,动线,陈列,招贴,产品结构……同样的店,纯技术调整,可以让销售额翻两倍。这些都需要知识,而且简直没法和小学文化的人讲。

像这种生意,有什么地方可以投机呢?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9-12 22:43 编辑

方才回复时还没看到你的后半截文字。



36# shen

的确,读书的确能创造机会,但这种机会,不过是个人与个人比拼出来的小机会,而不是社会上,历经沧海的大机会,真正的大机会,是历史创造的,是现实社会政治创造的,只有把把握这样的机会,才可成就大事,否则,就算是亿万富人,也不过是一个投机者,钻营者。

——————————————————————————

原来你是这么设定“机会”定义的,怪不得大家说不通呢。

这么说也没错。

不过我觉得你说“机会”,已经不是成绩好坏,文凭高低能左右的了。甚至连气候变化的因素都要算进去了。

或许,你的大机会,就是由我们的小机会一点点构成的吧。

读书若当真无用,当年太祖又何必那么苦心积虑消灭读书人呢?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9-12 22:47 编辑

38# shen

聪明点就不会只读到小学了呀!
笨得要死的中专生大把。你是特例。

你脑袋挺好使的。我猜,若不沉溺于屠龙术,执行力强点,你个人日子应该蛮好过。
41# shen

我糊涂了,你这段话说的,和我帖的调查资料主张基本一致。对教育的定义我也认同。教育授渔而非鱼。


除了对“机会”一词定义不同,还有我认识的老板大学生多,你觉得非大学生多。其他还有什么大差异么?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9-12 22:59 编辑

42# shen

我又不是没和中专生打过交道。

早年印刷厂电脑制作部都是印刷技校毕业的孩子。



太祖的事情不想知道。最讨厌中国近现代史啦。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9-12 23:13 编辑

不是学历,而是学历所标示的能力。
学历只是张标签,重点是瓶子里装了什么。
即使是在应试教育之下,学历仍能标示出一些特性:同样情况下较强的学习能力,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坚韧……人生有很多场仗要打,读书只是第一场仗而已。


另外我再次申明,财富不是成功人生的衡量标准。

宁铂,卢安克,弘一,他们都拥有丰美生命。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9-12 23:33 编辑

我1970年代末出生,我上学那会儿,最好成绩的人才有资格去上中专。
——————————————————————————————

说错了吧?70后考上大学的不在少数。还是指你上小学那会儿?现在50、60岁以上的中专生不好说,有很多是强悍前辈,要拜拜的。但年轻的呢?

现在是2010年,不是1970年。阿猫阿狗都能上大学了,除了因为家境贫寒上不了大学的,还考不上大学的岂不是比阿猫阿狗还笨?

还抱着读书无用论,未免太不合时宜了吧?
你把整个帖子都看完了么?
我在杭州,87年初中升高中,和裂石所说“前十名,起码六七人去了中专”相反,前十名都进本校高中,考不上本校高中的个别同学有读中专。

是地区差异还是80年代末和90年代早期的行情不一样?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0-9-15 15:07 编辑

谢谢旧苗。

太复杂了。


不过无论如何,之前我对中专生的形容词太过轻佻而情绪化。抱歉。
117# 李旧苗


汗。

我脑袋不好使,有些事情总是学不会。

人事、编制……我连自己的档案在哪里都搞不清,辞职前也没评过职称。更别提弄懂你说的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