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鲁迅依然是中国现代最好的作家之一

最近看到上海一个中学老师批评鲁迅,要和鲁迅算算账。其实这类腔调古已有之于今为烈。

在关于教科书方面,我的确不太赞成过多的鲁迅作品进入教科书,尤其是他的某些莫名其妙的杂文。但是,谁也无法否认,鲁迅的短篇小说非常棒。即使他的论敌陈源也是承认的。苏雪林一度批判鲁迅,但胡适还是告诫她,不要因为思想上非同路人,就否定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

《呐喊》与《彷徨》的成就世所公认,就不谈了。即使到了现在,回过头去看看这两个集子中的作品,还是能够让人深深地感受到现代白话小说的魅力。

其实我很喜欢他的《故事新编》。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故事新编》评价不高,他说,“《故事新编》的浅薄与凌乱,显示出一个杰出的(虽然路子狭小的)小说家可悲的没落。”

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故事新编》是鲁迅恶搞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杰出文本,是无厘头写作的典范之一。某些时候我都怀疑周星驰的所谓大话风格是受到鲁迅的影响。如果你见识过鲁迅杂文的阴沉,那么,看到《故事新编》,你会觉得这个半老的老头太酷了!

什么老子,庄子,孔子,以及后羿嫦娥,在鲁迅的笔下,统统都是小丑。很奇怪的是,在左翼作家中,似乎只有张天翼继承了这种风格,不过,张的艺术旨趣在于讽刺现实。

夏志清本身虽然过于严肃,不欣赏鲁迅的无厘头,但他自己的评论有时显得十分无厘头。比如他就敢把鲁迅写故乡的一些作品拿来与乔伊斯的《都伯林人》相比较——我不是说这种比较不可以,但总是觉得这是一种十分随意的比较,考虑到他的语焉不详,其实没有多大价值。

我在20岁时曾在外租房阅读《鲁迅全集》,留下了美好印象。这种印象将一如既往伴随我。鲁迅的思想谱系中固然缺少自由主义经典,但这与文学上的成就依然是两码事。

我记得,郁达夫曾说过,要了解中国,阅读《鲁迅全集》是捷径之一。李泽厚好像也说过类似的话,不过,他的推荐中还有《红楼梦》。

2010/10/16
很好,表扬下。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鲁迅当然是中国现代最好的作家之一,尤其是小说。
民国小说家里,截然不同而与之并列的,首推张爱玲。
夏志清先生谨守美国学院派文学研究,成绩在此,局限亦在此。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迷胡适的学学偶像对鲁迅的态度就好了。
“《故事新编》是鲁迅恶搞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杰出文本,是无厘头写作的典范之一。某些时候我都怀疑周星驰的所谓大话风格是受到鲁迅的影响。如果你见识过鲁迅杂文的阴沉,那么,看到《故事新编》,你会觉得这个半老的老头太酷了!”

——非常同意。那些作品实在是无所羁绊的才情发挥,其实践本身不能不说就充满着“自由”的真谛。

“鲁迅的思想谱系中固然缺少自由主义经典,但这与文学上的成就依然是两码事。”

——人类历史上的思想和主义多种多样,而且本质上鲁迅的追求与胡适的追求实在是一致的。
秋歌正文里的观点,相当中肯。但题目不好,因为,题目实在像是一个废话,拈出的是一个没有人与你发生分歧的观点,尤其,你还加了“之一”。
秋歌正文里的观点,相当中肯。但题目不好,因为,题目实在像是一个废话,拈出的是一个没有人与你发生分歧的观点,尤其,你还加了“之一”。
周泽雄 发表于 2010-10-16 09:29
有人有分歧的,至少一个:李大苗。呵呵。
呵呵,俺们是挺鲁派的,留爪印。
一个简单的随想。对鲁迅的态度,主要是一个性情气质问题。
最好的作家,又能表明什么呢?
我记得酒苗mm有过一篇文章,稍微清醒的一点来看鲁迅的文章,充斥其中的主要就是发泄。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
喜欢年轻时鲁迅的文章《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也佩服他年轻时的眼光。
把写出《故事新编》的鲁迅与《呐喊》、《彷徨》结合起来看,才是一个完整的小说家鲁迅,鲁迅是一个有明显缺点毛病的人,更是一个有着独特鲜明写作风格的作家。看到很多人指出鲁迅性格上的种种毛病和不足,但就小说艺术、就风格技术的多样性、创新性而言,就对人性艺术表现的复杂及深度而言,鲁迅无疑是最好的,不是之一!
作家之好与作品之好,显然不是一回事儿;所以,诺奖只有作品奖,虽然是授予具体的作家个人。

有些人有着文学写作的才情,好似就是为着写作而生的;有些人则未必,那种潋滟不长就干涸了。
不是"依然是",而是"一直都是". 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会因为部分文章被"请"出教科书而受影响.

声明,拥胡派也可以欣赏鲁迅的. 区区在下就是,整体而言,比较喜欢胡适而不大喜欢鲁迅.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本帖最后由 李大苗 于 2010-10-17 04:46 编辑

鲁迅的《故事新编》极是隐喻。既然是“隐喻”而非明指,那么,所指为何则可各有各的理解。有人以为精彩,有人以为荒诞,或有人以为其荒诞就是精彩,当然,也可以觉得其精彩就在于荒诞。在过去的争论中,我曾指证《故事新编》中的怪诞有违人体解剖学,而人体解剖学恰恰是医学的基本课程,而鲁迅又恰恰是学医的。更有趣的是,鲁迅的解剖学恰恰恰恰地是“藤野先生”亲手把教的。

鲁迅得以爆名的那几部文作,犹如他自己和别人所言,锋芒大都指向“国民性”;且但凡极尽赞誉鲁迅的,也是着意于此。那个时代,很多文人志士都是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新文化运动”的鲁迅,“新生活运动”的蒋介石和“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毛泽东,都朝着“国民性”下笔或下手,精神脉系显然。无论将“国民性”以为何指,对国民普遍的人格认定以及普遍地矫正,无疑昭示着专制和暴虐。

对鲁迅,当然不能用“思想家”的尺寸来厘定,但所有可以称作文学的作品都以思想为其“质”。如果不以“思想性”来体会鲁迅的作品,那么,林林总总的文字大约也就是冷齿俏皮和挖苦结集罢了。倘若真是这样,鲁迅还算得是“优秀文学家”?“优秀作家”抑或“优秀小说家”否呢?
“所有可以称作文学的作品都以思想为其‘质’。”

大苗的文学观好古老啊。
鲁迅得以爆名的那几部文作,犹如他自己和别人所言,锋芒大都指向“国民性”;且但凡极尽赞誉鲁迅的,也是着意于此。那个时代,很多文人志士都是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新文化运动”的鲁迅,“新生活运动”的蒋介石和“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毛泽东,都朝着“国民性”下笔或下手,精神脉系显然。无论将“国民性”以为何指,对国民普遍的人格认定以及普遍地矫正,无疑昭示着专制和暴虐。

==============================
就思想、思考对象的一致性,得出三者思想谱系的一致性,俺以为不妥;思想对象的一致性有民族的、时代的原因,“那个时代,很多文人志士都是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大苗语),在同样的社会情势下,思维有其一致性,这很正常。鲁迅重在揭露批判传统之弊、国民性之病,意在促使国人更好地认识自己,以便更好的疗救,是为自救。而蒋、毛两位则是出于政权政治之考量,洗民众之脑,当然蒋毛间还有重大差别,这里就不细说了。
“所有可以称作文学的作品都以思想为其‘质’。”

大苗的文学观好古老啊。
童志刚 发表于 2010-10-17 08:44
老童对思想的理解更是古老呀,嘿嘿。
本帖最后由 李大苗 于 2010-10-17 16:27 编辑
就思想、思考对象的一致性,得出三者思想谱系的一致性,俺以为不妥;思想对象的一致性有民族的、时代的原因,“那个时代,很多文人志士都是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大苗语),在同样的社会情势下,思维有其一致性,这很正常。鲁迅重在揭露批判传统之弊、国民性之病,意在促使国人更好地认识自己,以便更好的疗救,是为自救。而蒋、毛两位则是出于政权政治之考量,洗民众之脑,当然蒋毛间还有重大差别,这里就不细说了。
tian295 发表于 2010-10-17 13:10
前半部分说得是“实然”,三者思想谱系都一致;那么,区别他们的只能是“应然”,蒋毛各有自己的“应然”之作和之做,鲁迅则似乎没有。然,鲁迅真的没有么?他理念中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对苏俄的期许和赞叹,难道不是“应然”之想么?
李大人说的是。
我的理解是:
所有的“应然”之作都来自对神的僭越
所有的“应然”之做都来自对人的强制
要人接受伪神
不强制人身自由乃至消灭肉体怎么可能做到
当然不排除
有那天然热爱的
哭着喊着要被应然
愿主怜悯。。。。他们
呵呵,这个“大人”“大人”的,听起来像是仿古电影中的称呼。
前半部分说得是“实然”,三者思想浦西都一致;那么,区别他们的只能是“应然”,蒋毛各有自己的“应然”之作和之做,鲁迅则似乎没有。然,鲁迅真的没有么?他理念中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对苏俄的期许和赞叹 ...
李大苗 发表于 2010-10-17 14:20
现在的“实然”,不妨设想下,恐怕并非鲁心中的“应然”,相信鲁对如今的“实然”,也一定大为震惊和愤怒!
当年,鲁作为政府的批评者,与在野的争取权利的共党有着自然而然的同盟性,况当时的共党很多言论和主张也与民主政治相一致,这点,相信看些那时的共党报纸就会知道。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民主人士认同共党的主张。
说和做,永远是两回事,理论上的“应然”,并不能结出想当然的“实然”之果,播下龙种,收获跳蚤,这在历史上更是常态。
以当时马列思想之美妙、新鲜,鲁受视野、条件所限,不能洞察集权专制之黑洞,要知道当十月革命后,欧美就有不少自有知识分子为之欢欣鼓舞,以为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有的还欣然前往,在亲身体验到“实然”之境后,才逐渐开始反省!
要鲁为现在负责,以为鲁的“应然”之想定会催生现在“实然”之恶果,俺以为,这也是想当然。
大苗兄,恕俺学浅,可能不能准确理解你的想法!那就算俺自言自语吧!
史实是这样的,对“国民性”的责难是新文化时期的东西,而且,即使这样,当十月革命那一声炮响传来的时候,鲁迅也是不同于李大钊和陈独秀们,没有应时地喝彩和崇拜,显见他对苏俄事情的隔膜与狐疑。批判“国民性”,显然与“革命文学”有极大的不同,后者是前者的进一步的政治伸张,简直就是嗜血了,比较留日时期对暴力的怯懦,这时候的鲁迅更喜欢领袖般地鼓动别人牺牲,为伟大的事业奉献别人的生命。但是,前时的鲁迅还不是后时的鲁迅,虽然必然是。
田兄22楼发言,老童深以为然。大苗各楼发言,基本属于偏见,反正现在以为不好的东西都尽力栽给鲁迅,也不管栽不栽得活。呵呵。
对大苗各楼发言,老童基本属于偏见,而且还偏偏要见。
好坏本身是一种主观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永远争不清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1919至1979)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不管这种影响是出版及媒体自由选择的结果、还是政府大力提倡宣传的结果。这大概就可以不要争论得不可开交了吧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报刊和书局老板总是和有影响力、有读者群的作家联系,这样的作家也可以靠爬格子过得滋润。鲁迅至少目前为止还没有拿卢布为津贴的资料面市,给他出书的北新书局、发文的申报,好像也没有接受过苏联有关方面资助的报道。

1949年后读者没得选择,只好读鲁迅,确实是事实。不过1949年前,鲁迅还是有不少热心读者的,这一应该也是事实吧。

譬如我老爸,30年代时只是个读过小学、学生意出身的店员,就是鲁迅的热心读者,有限的工资还买了不少鲁迅的书。我家有一些当时出版的鲁迅的书,记得有一本石印本的《呐喊》,是被我和同学交换书时交换掉了的。36年鲁迅死的时候,他还曾特意请了事假去参加那次大出丧的。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话外音,本人愚笨,《铸剑》中刺客提起眉间尺的头来,对着那热的死掉的嘴唇,接吻两次,并且冷冷地尖利地笑。为何要接吻?而后又要尖利地笑?是否可以回归文本,讨论这一问题~~
十好几年前,俺曾经仔细琢磨过鲁迅小说的文本,结论是,他作品具有绝对意义上的现代性——虽然俺的结论也有点“绝对”。

以后的小说家,在文字上未见得都比鲁迅差多少,但对小说的文本感觉上,很难超越他,鲁迅的小说,就是今天放在世界文坛上,虽然不能说很先进,但至少不落后。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