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影评几个,又更新了,《亨德逊夫人的敬献》笔记

本帖最后由 杜雅萍 于 2011-11-11 02:27 编辑

还是相爱吧——《她比烟花寂寞》笔记
电影中有一段对话印象很深,jackie与丹尼聊天,两人互不相让,先说各自所获奖项,jackie说她的演奏让人流泪,丹尼不以为然,说他从没有。一阵短暂的沉默,这也许是jackie后来种种悲剧的重要原因吧。jackie属于艺术,生活中的她敏感、任性、霸道、自私、骄傲、自理能力差、感情上不懂得付出,她需要一位包容她、理解她、照顾她、无限迁就她的丈夫,她更需要被当做女人来疼爱对待,丹尼不懂这些。丹尼虽然是知名音乐人,有才华,有名气,却只是个俗人,他所追求的是浮华世界的荣誉与金钱。他给jackie订做华丽的礼服、安排喘不过气来的演出,却不考虑妻子喜不喜欢这些,他从来不懂妻子,他爱上的是光鲜亮丽的天才,他没有看到天才内心的恐惧,他从来没有给jackie所需要的安全感与温暖,但jackie问他如果没有大提琴,他会不会爱她,丹尼说大提琴就是jackie——多么功利多么无情,他从来没有爱上作为女人的jackie。jackie得到的鲜花越多,离真正的幸福越远,大提琴给她带来多少荣光,就给她带来多少伤痕。这也许就是艺术的残酷之处,更残酷的真实是jackie无法自己疗伤,她最亲近的丈夫从来没想过为妻子疗伤。在绝望的时候,jackie必须自救,她不辞而别,去找可以理解她的姐姐hilary。
理论上说家人应该为天才的家庭成员感到骄傲,而绿叶一样的姐姐,心里就是另一番滋味了,不能争宠,得事事迁就妹妹,照顾妹妹,原本自信的长笛演奏被教条无情的教授嘲笑,考试未能通过,这时候,爱神眷顾姐姐,幽默善良宽厚的基弗出现,他不但给姐姐演出机会,更给她一爱的机会。在爱情中,hilary说自己是特别的。jackie不服气,说姐姐并不出众,她不懂,出众并不一定能获得真正的爱情。基弗遇到hilary时,hilary非常倒霉,学业亮红灯,在妹妹巨大光环的阴影中自信心受挫,基弗的爱比丹尼深沉真实,他爱身为女人的hilary,爱她隐忍、聪慧、善良。他们过着简单的山居生活,jackie夫妇却为更多的掌声四处巡演,丹尼算计着成就,这时jackie已经身染重病,她想过简单的生活,她渴望得到一个平凡女子能得到的爱——她也许不知道,hilary是平凡女子中的幸运儿,基弗那样的爱人并不多见。她想体验姐姐的快乐,结果她自取其辱,不得不回到属于她的舞台——耀眼的礼服、如潮的掌声、无法企及的名声,还有无边的空虚及莫名的恐慌。
jackie的生命力在音乐中爆发,没有爱填补由此造成的损耗,生病在所难免。丹尼真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妻子缠绵病榻,丹尼为了自己的事业来到巴黎,另结新欢,还有了孩子。可怜的jackie,她除了大提琴,其他一概不懂,上天给她赏识她才华的老师,忘了送一个可以教会她爱的男人。hilary说她们只会音乐,jackie可以表现音乐的深度与复杂,却没有能力与陌生人谈心,生活能力几乎为零,因为她是天才,家人统统包庇她,这些都被当做小节忽略了。jackie对亲人无限索取占有,在外人面前,则维持开朗的艺术家形象。jackie与hilary相处的模式就是姐姐无原则迁就妹妹,看到妹妹自残,毫不犹疑将老公当做药品送给妹妹。妹妹则无限依赖压榨姐姐,姐姐结婚时,她恐慌,她并不爱姐夫,她想占有的是姐姐。hilary生命因为有爱而丰满,jackie却因过度消耗而病态,多么讽刺!如果jackie像丹尼那样钝感,只是名利场上的浮华女子,也许不会疯癫,也不会患上怪病,更不会那么痛苦绝望!
诗意地说,孤独是艺术家必须承担的宿命,现实地说,所遇非人注定一辈子不幸福。只有深刻、诚实、有质感的爱才能让生活充满力量,不论是平凡的你我,还是天才的他们,都有权利得到灵魂伴侣,前提是穿过浮华的表面,靠近彼此的心灵。
还是相爱吧,人生太短,寂寞很长。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平平写得真好!
这部电影我是好几年前看过的了,印象非常深。我也喜欢文艺片,如《邮差》(又名《事先张扬的求爱事件》)、《红》《蓝》《白》、《罗丹的情人》、《托斯卡艳阳下》、《天使爱美丽》、《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又名《两生花》、《新桥恋人》、《骄阳似我》(又名《心灵捕手》)、《德州巴黎》、《情键四分钟》、《布拉格之恋》、《鹅毛笔》等等。呵呵,一口气写了这么多电影名字!
另外,提一个建议,我在好几个版块都看到你的影评,何不作为一个系列放在一起,方便大家阅读,也方便你日后整理出版。呵呵,我可是你的粉丝哦!
平平写得真好!
这部电影我是好几年前看过的了,印象非常深。我也喜欢文艺片,如《邮差》(又名《事先张扬的求爱事件》)、《红》《蓝》《白》、《罗丹的情人》、《托斯卡艳阳下》、《天使爱美丽》、《维罗尼卡的双 ...
梵谷 发表于 2010-11-5 08:47
只看过一部《骄阳似我》,听说过两三部,看来我不是文艺青年了
你有权保持不沉默,但我们很快会让你沉默的。
3# 梵谷
是个好主意,对于我这样的人,最希望看到这样的影评,因为一年都难得看一次电影。
先让俺冷静一下,俺现在也是有粉丝滴人啦,激动,激动,激动~~~~
跟小猪一样,梵谷兄列的电影几乎没看过,俺记到小本本上了,有时间就补作业哈。
听从梵谷兄与杨林兄的吩咐,下一篇就跟在这个后面。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这部片子的音乐超赞,据说这部获奖作品是导演的处女座,我想跟剧本和杜普蕾的音乐有莫大的关系。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杜普蕾演奏)
本帖最后由 水笺 于 2010-11-5 23:58 编辑

杜普蕾是我心中的女神,她的琴声情感浓烈深情,缠绵悱恻,我真的不满意《她比烟花寂寞》的粗陋,音乐家,画家,诗人在一些人眼里整个就不像人,编剧太差了。
我觉得很真实,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家,少年成名,杜普蕾所承受的压力、耗尽生命力后的空洞,都会让人崩溃。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猪版、水笺:大提琴演奏动我心弦,感动。我推荐一首圣桑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可惜我不会下载和上传音乐,谁会,请代劳一下。谢谢啦。但一定得是欧洲一流乐团的版本。我小时候爷爷经常放此曲的唱片,隐约记得是亚沙·海菲兹版的。八十年代,我买过一张唱片,是物国中央乐团演奏的,一架破钢琴,一把提琴,就敢糊弄听众,简直就是用二胡和说评书的小鼓在演绎此曲,TMD暴殄天珍,全然没有乐队丰满辉煌的伴奏,单调稀薄犹如馊了的稀粥。 9# 水笺
读了,确实写得好哈。平平懂得女人:)

真幸福,一早读到很棒的影评,还能听到好的音乐。
多谢爱睡觉的妹妹表扬
老西安兄,俺也不会贴音频,猪头会,俺找他帮忙。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傅聪的评价
  杜普蕾16岁时我就认识她了!我与杜普蕾及巴伦波音都是好友,杜普蕾还是在我家经我介绍而认识巴伦博伊姆的!而我非常喜爱杜普蕾的演奏,她真是最棒的!她的演奏个性太强了,无论谁都能很轻易辨认出她的琴声。她用的那把戴维杜夫Stradivari 非常好。马友友现在拉的那把琴就是杜普蕾身后留下的,但杜普蕾拉琴与马友友拉琴完全是两码事!马友友又怎能与当年的杜普蕾相比呢!
  我在英国看过那部所谓传记电影"Hilary And Jackie",感觉太假了,看了让人愤怒!至少我所认识的杜普蕾一点都不像片中那样子!在英国同样讲杜普蕾的还有另一部片子,那就好多了,基本合乎事实。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
片子里有一个镜头,jackie的妈妈要hilary去鼓励妹妹,拿了她们小时候的合影,说你看她笑得多开心,hilary说,没有人照相的时候不笑。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1# 老西安

闲着去听了《引子与回旋随想曲》,不知道是哪位仁兄演奏的。
不过效果也相当不错,旋律华丽又洒脱,充满激情。网址如下。

http://www.56.com/w16/play_album-aid-8400359_vid-MzgxODgyNTk.html

三叔vs阿叔——电影《解放军占领巴黎》笔记

本帖最后由 杜雅萍 于 2010-11-11 01:00 编辑

  解放军进入巴黎,三叔与阿叔(asceticism译为道德禁欲主义者)狭路相逢,阿叔兵不血刃,用纪律和效率狠狠嘲笑了花花世界的三叔一把。巴黎呀,奢华的堕落的纸醉金迷的小资的浪漫的让人又爱又恨的城市,这里住着大把艺术家,他们喝酒淫乱自由散漫,革命者看来,这里太他妈三叔啦!瞧瞧自总统到军队,官僚体制效率低下,市民自私自利,大敌当前不是享乐就是自相残杀。
  阿叔来了,雄纠纠气昂昂地来了。巴黎人开始不太了解阿叔的底细,以为全世界都是三叔当道,性趣商店对远方的客商大优惠,新总督给占领者展示巴黎堂皇的宫殿。阿叔就是阿叔,性趣商店变成杂碎店,来自中国的侵略者首领选择超市办公、蜗居于街角平民屋的厨房。巴黎成了阿叔的烟囱(法语烟囱有讽刺的味道)制造地,阿叔要拯救堕落的资本主义纸老虎,开出革命理想主义药方,从禁欲开始,关掉夜店,没收汽车(跟抢劫没两样)。阿叔相信只要主义真,铁杵也能磨成针。阿叔鼓励告密,鼓励亲朋好友之间检举揭发,威胁利诱,为求自保,出卖亲密爱人在所难免。
  三叔被阿叔打得一点脾气都没有,巴黎处在诡异的气氛中,巴黎人民不快乐,这让阿叔很恼火,在革命理想光芒照耀下,人人应该发自内心感到愉悦。投机商出场了,自从占领者来到巴黎,他就赚得钵满盆满,长袖善舞的投机商在各种政权下都能吃得开。他带来巴黎舞蹈团,现代巴黎舞剧《卡门》将影片带入高潮。大家很满意不伦不类、不中不法的表演。阿叔让男主角杀死迷死人的卡门,阿叔对异己毫不留情,阿叔排斥任何不道德的人及事情,阿叔扼杀一切有损于自己的诱惑。
  ……
  一本正经的阿叔看起来油盐不进,架子摆久了,总会露馅。三叔杀回来了。美酒、美女、金钱,革命小将羞答答地堕落了,虽然他们理由冠冕堂皇:为巴黎稳定与统治。巴黎恢复靡靡之态,甚至比原来更颓靡。受外来革命者影响,本地的阿叔(巴黎的抵抗组织)要赶走巴黎化了的占领军,像一出闹剧,解放军撤离巴黎,巴黎继续上演三叔与阿叔的pk大战。导演用虚构的场景,将法国官僚、市民、商人一股脑扔进麻辣火锅中。据说中国政府曾提出抗议,说影片涉嫌诋毁我中华形象。我看是自作多情过了头,对自己民族文化充满自信且有自省精神的法兰西人一门心思开涮自己人,解放军和中国元素也就是一碟酱料(中国乐器演奏的西洋音乐喜感十足),为了艺术,人家总统都下海了,中国政府出面抗议,小家子气,没有一点幽默感。
  阿叔来了中国后,我们的笑点变得很奇怪,表达幽默的方式变得无聊,阿叔不喜欢个人主义,阿叔不喜欢自由思想,阿叔喜欢画饼充饥,阿叔习惯将人民养成脑袋空空的猪猡,阿叔喜欢下一盘大棋,作为棋子,猪猡们最好随时表演猪欢乐,剧本要由阿叔写,表情的尺度要由阿叔来控制(电视批评上对奸商阿叔有精准的设定)。想象力被尺度剥夺,幽默便成无根之木,所以我们周围的笑声不是没内涵,就是不真诚。听说这部片子的导演是位左派人士,同样是左派,中国的左派幽默感大概都在冥王星上,从思想到技术,差距不啻天上地下。
  还好现在的世界是三叔的天下,只有少数几个地方阿叔当道。我们这里比较复杂些,三叔躲在下面大行其事,阿叔则在神龛上发呆,时不时敲打敲打三叔。作为好吃懒做喜欢帅哥不排斥美女的俗人,俺更喜欢三叔,讨厌假正经的阿叔。作为热爱艺术的女文青,虽然咱不会原创,山寨和跟风还是比较拿手的。最近夜观天象,乌云团团,回想大地上妖孽横行,不由有点忧虑,万一哪一天,我们这里一夜之间只能播放一种叫做感恩的节目,只能出版一种类似知音体的书籍,只能开放一种可以监测用户的网络……
  呃,趁还没到这个地步,赶紧喝酒花钱谈恋爱吧!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查了,还真有《解放军占领巴黎》这部电影,一定要看一看。平平楼上写得好。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0-11-10 09:01 编辑

太喜欢《解放军占领巴黎》,能有如此开涮气魄和本事的民族也就是法兰西了,法国人总是在提高人类的免疫力,提高免疫力的唯一途径就是适量来点毒草,真空包装会使一切都死掉的。
平平写得越来越好了!最近下得多,看得少。
16# 热包子 谢谢包子兄给出此曲地址,但打不开。《引子和回旋随想曲》忽而雷霆万钧,如开闸泄洪;忽而丝丝入扣,细腻委婉,如泣如诉。全曲大起大落,勾人魂魄。
本帖最后由 老西安 于 2010-11-10 23:25 编辑

包子兄,视频打开了,但不是我想要的版本,还是没有乐队伴奏,是钢琴伴奏的,只有如泣如诉,少了雷霆万钧。此曲一定要听乐队伴奏的版本,不然就单薄了许多。我找到一个:http://v.ku6.com/show/uVi4laZDutF_dMdA.html
国家大剧院首次新年音乐会上,俄罗斯小提琴学派传人瓦第姆列宾演奏,中国交响乐团协奏,小泽征尔同志指挥。
还是要谢谢你,热心人啊,包子同志。
很好听的音乐~~~~~
本帖最后由 老西安 于 2010-11-10 23:46 编辑
很好听的音乐~~~~~
emmer 发表于 2010-11-10 23:31
emmer同志听的是什么音乐?
我在这里鸠占鹊巢,推销开圣·桑同志的音乐来了。
emmer同志听的是什么音乐?
我在这里鸠占鹊巢,推销开圣·桑同志的音乐来了。
老西安 发表于 2010-11-10 23:34
这个说来话长了。海菲茨是我初中时代的偶像,当年还有录音磁带的时候,我从电台录了好多,还有萨拉萨蒂和克莱斯勒亲自演奏的版本。我买过海菲茨很多盗版CD,还有米尔斯坦的;斯特恩和格鲁米奥的,我买过磁带,这年头walkman都已经停产了。不太喜欢帕尔曼还有奥伊斯特拉克。不过,不要以为我懂音乐,只是喜欢听。
“本地的阿叔要赶走巴黎化了的三叔”,有点疑惑费解,“三叔”是否应为“阿叔”?
多谢楼上的表扬及提供的背景音乐,俺都记到小本本上了~~
杨林兄,是俺没写清楚,外来的阿叔后来变成三叔,本地的阿叔势力后来居上。俺改一下,多谢杨林兄,哦,对了,杨林兄的八大抓紧哈。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纪录片《杜普蕾与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Christopher Nupen导演


(转载)据说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次乘车,听见广播里正播放大提琴曲,便问旁人是谁演奏的。旁人说是杜普蕾。史塔克说:“像这样演奏,她肯定活不长久。”好厉害的史塔克,真是一语成谶啊!也许只有顶尖的艺术家才能理解自己顶尖同行的水准,史塔克听得出,杜普蕾是用生命在演奏,为了琴艺的完美,可以不惜一切。杜.普蕾一直是许多古典音乐乐迷心中的一个叹息。

据称电影《她比烟花更寂寞》是根据杜普蕾姐弟俩为她写的传记改编,也有评论说传记里随处可让人闻到一股浓浓的来自姐弟俩对杜普蕾的妒意。
据说由于与事实严重脱节,EMI唱片公司更是认为该片有损提琴家形象,所以拒绝为影片提供任何杜普蕾的演奏录音。所以电影中的原声应该不是杜普蕾的演奏录音。
杜普蕾的生前好友罗斯特罗波维奇、梅纽因、帕尔曼、祖克曼等音乐界名人在影片首映期间公开在英国《泰梧士报》发表声明指出:“影片中的杰基(杜普蕾的呢称)决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个杜普蕾”。
由于很多音乐家批评《她比烟花寂寞》(Hilary And Jackie),后Christopher Nupen制作了这部纪录片。
《狂恋大提琴》:凝结在电影内外的泪珠(转帖)
文、张涛

   听巴赫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托特利埃1961年的版本,惊诧于这位学院派音乐家对巴赫一丝不苟、中规中矩的演绎,蓦地想起他那位风格与之截然不同的学生杰奎琳·杜普蕾,不禁哑然失笑,不知当初托特利埃初见形体夸张狂放、有着火山迸裂般激情的杜普蕾时,有没有惊掉下巴。

   在那部备受争议的电影《狂恋大提琴》中,我没有找到托特利埃的身影,倒是看见了杜普蕾的另一位老师,音乐界的泰斗级人物,俄罗斯著名大提琴家、指挥家罗斯特罗波维奇。电影中的杜普蕾对罗斯特罗波维奇说:她痛恨大提琴,因为它令她失去了自己的生活。电影中的罗斯特罗波维奇面无表情,杜普蕾苦笑着黯然离去,电影外的我,早已张口结舌。

   在浩如烟海的古典音乐宝库中,大提琴的曲目很少,除了一些奏鸣曲与独奏曲目外,协奏曲只有德沃夏克、海顿、埃尔加、肖斯塔科维奇等几首是最常演奏的曲目。杜普蕾作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大提琴演奏家之一,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是她的最高成就。她演绎的巴赫无伴奏组曲把握不够准确,部分奏鸣曲又有些滥情,但她的埃尔加实在太动人,至今无人能出其右,包括她的前辈卡萨尔斯,她的两位大师级老师——罗斯特罗波维奇和托特利埃,还有新生代中的翘楚,比如接过了杜普蕾的斯特拉底瓦里名琴“戴维多夫”、蜚声国际乐坛的马友友。

   《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埃尔加后期最重要的一部作品,精练简洁,全曲始终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感伤。埃尔加说,这部作品象征着人类对生命的态度。每听此曲,总不免想起埃尔加对逝去爱妻的深情,孤寂的晚年,以及杜普蕾的悲剧命运。有时想想颇觉奇怪,二十几岁的杜普蕾为什么能够将这首阐释生命的作品演绎得如此贴切?也许是命运,已在冥冥中早已注定。

   作为一名喜爱杜普蕾的乐迷,第一次看电影《狂恋大提琴》后带给我的打击、创痛、怀疑与愤怒,至今仍然记忆犹新。杰奎琳·杜普蕾,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音乐神童,“为大提琴而生”的天才音乐家,唱片封套上有着一头漂亮金发与羞涩笑容的年青姑娘,在电影中,妒嫉,自私,疯狂,偏执。为她付出所有的家人,无不被她伤害得鲜血淋漓。短短的两个小时里,我只觉得自己的心象电影中那片海滩上的沙丘,倾刻间,支离破碎。
     
     从电影的角度看,《狂恋大提琴》非常出色,叙事结构、镜头语言、音乐运用、摄影构图、演员的表演,几乎无可挑剔。我们看到幼年杜普蕾对天才姐姐的嫉妒,看到舞台上裹在酒红松绿生丝华服中的狂放身影,看到她在音乐世界以外的无知,看到她对家人的粗暴与乖蹇,看到她将亲生姐姐*到死胡同的乱伦,以及她对大提琴的爱与恨。电影越出色,杜普蕾的这种形象便越生动、立体。
     
     而我,不甘心。
     
     此后,我象一名嗅觉灵敏的猎犬,搜寻着与杜普雷有关的一切蛛丝马迹。
     
      杜普蕾最挚爱的大提琴老师威廉·普利斯说:“她清新如水,不沾尘俗。”
      杜普蕾中学时接触的一位教育专家菲利普·韦恩说:“她聪明,有幽默感,内向羞涩,但思想成熟。”
      杜普蕾的朋友,小提琴家彼得·汤马斯说:“她是个很可爱的女孩,一脸坦诚,天真无邪。她完全沉浸在音乐里,我从来不觉得她有什么野心。”
      杜普蕾的老师托特里埃说:“她明眸金发,简直就是瓦格纳歌剧里的女英雄。我们一起演奏时,我还没有奏出来,她就已经知道我要用哪种方式演奏了。”
      杜普蕾的另一位老师罗斯特罗波维奇说:“她有些地方笨手笨脚,有些地方却优雅动人。她很容易就把人迷得神魂颠倒,是我见过的这一代大提琴家中最有意思的一位。”
      杜普蕾夫妇共同的朋友,钢琴家傅聪说:“她16岁时我就认识她了,她和她丈夫丹尼尔·巴伦勃伊姆就是在我家的宴会上认识的。那部电影太虚假,看着令人愤怒。”
      国际著名的指挥家巴比罗里说:“她待人友善,乐团的成员都尊敬她,佩服她。”
      曾与杜普蕾合作演奏室内乐的小提琴家特雷弗·康纳说:“和杜普蕾的合作是我一生中最快活的时光。”
      杜普蕾曾经的情人,钢琴家理查德·古德说:“我对她一见钟情,她率直,不会矫揉做作,她的心态有些复杂,但她对此很坦诚。”
      杜普蕾曾经的房东姬尔·西弗斯说:“她为自己的盛名而累,她才二十多岁,却要面对身为名人必须承受的压力。但她并不因为自己出名就娇宠,即使她为某段感情心碎,她也不会形诸与色。”
      为杜普蕾制作了所有演出服装的设计师玛德琳·汀克尔说:“在我的衣橱里,至今还珍藏着八码美丽的绿色丝料,这本来是做给她不再演奏之后穿的。有一天,我一定要找一个象她这样的人,用这疋布为她做衣服。”
      杜普蕾病重时所教的学生玛西亚·西文说:“她是一位充满灵感,很能启发人的好老师,特别精于对乐曲的诠释。即使她病重,每吐一个字都要费很多力气,但她很有耐性,又富幽默感。我喜欢她。”
     
     ……
     
     在搜寻的过程中,我也一遍又一遍地复习这部电影。电影从姐妹两人不同的视角出发,用以更立体地塑造人物。而当我通过各种不同的人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看杜普蕾时,我想,电影《狂恋大提琴》在相当程度上是对真实的杜普蕾的一次误读。
     
     说说至关重要的几处。

     先说杜普蕾的童年经历。杜普蕾与姐姐希拉里都具有音乐天赋,希拉里先学钢琴,后改练长笛。成年后,她与弟弟皮尔斯都曾与杜普蕾公开演出过,而不是象电影中那样,希拉里连巴赫的B小调都不能通过教授的测试。杜普蕾五岁时迷上大提琴,此后,迅速展示出驾驭大提琴的超卓能力。大提琴是一种很难演奏的乐器,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大提琴的弦比小提琴粗,也更结实,每一个音符之间的距离也更长些。演奏者除了要有良好的音乐感觉,极佳的听力,还需要完美的肌肉控制能力。著名大提琴家卡萨尔斯曾经形象地将大提琴演奏时需要的力量和灵巧,比喻为一个人在砍一棵树的同时,还得为一大包针穿上线。但杜普蕾迅速克服了这些困难,而且适应的速度惊人。这一点,杜普蕾的妈妈、姐姐、老师、邻居、朋友都在不同的场合予以证实。杜普蕾的妈妈曾公开表示:杜普蕾占了她太多的时间,另外两个孩子感到非常嫉妒。在一次献给杜普蕾40岁生日的电台节目中,杜普蕾的姐姐希拉里说:“我们从来没有在一起练习过,也很少一起演奏,彼此都看对方不顺眼。我记得,每当有人来家里听她演奏的时候,我就躲到厨房里去。大人们常常问我:‘你那位天才妹妹好吗?’我不记得自己有忌妒感,也许是因为我有这种感觉已经太久,所以习惯成自然了。”而在电影中,希拉里总是对妹妹承让,杜普蕾从小便对姐姐有着强烈的嫉妒心与占有欲。
     
     再说杜普蕾的大提琴。电影中,杜普蕾在威格莫尔音乐厅举行首次音乐会成功后,一位不知名的富翁将世界三大名琴之一的斯特拉底瓦里提琴“戴维多夫”赠送给了杜普蕾。此后,杜普蕾用这把琴在世界各地演出,又因痛恨提琴破坏了自己的生活,而有意将提琴置于烈日与风雪中。在俄罗斯向罗斯特罗波维奇学艺时,她又哀怨地表示:“我痛恨大提琴!”这些情节,在电影中极度煽情,也是刻画杜普蕾性格的重要细节,但却与事实有极大的出入。
     
     从技术角度来看,大提琴最适合以无伴奏的方式演奏,或者与一、两样乐器合奏,在协奏曲中,它是所有乐器中最不具有穿透力的。斯特拉底瓦里提琴之所以有不凡的乐音与强劲的穿透力,大都得归功于琴身上那传奇般的漆料,遗憾的是,这种漆料的配方早已失传了。几乎所有的大提琴家都渴望拥有一把斯特拉里瓦里提琴,但斯氏制造的大提琴,留传到现在,只有50把而已。事实上,杜普蕾1961年在威格莫尔音乐厅演出时所用的便是一把斯特拉底瓦里提琴,但她感觉在进行协奏曲演出时,她仍得花很大的力量才能使声音达到理想状态。1964年,杜普蕾的教母霍兰夫人听说斯特拉底瓦里三大名琴之一的“戴维多夫”提琴重见天日并将出售的消息后,花巨资买下了它,送给了杜普蕾。
     
     “戴维多夫”琴制于斯特拉里瓦里的黄金时期,琴身覆有一层光泽极佳的橘红色漆,音质极佳,穿透力强,在音乐厅演奏时,弦音可以直抵最末一排。这把琴自诞生后一直沉寂,直到1863年,一位俄国伯爵买下这把琴送给当代最伟大的俄国大提琴演奏家戴维多夫后,这把琴才焕发出耀眼的生命力。戴维多夫逝世后,这把琴便以他的名字命名。后来,俄国大革命爆发,“戴维多夫”提琴也开始辗转不定的命运,最后,终于到了杜普蕾手里。杜普蕾得到这份珍贵的礼物后,一直对“戴维多夫”琴珍爱有加。杜普蕾当年同在俄罗斯大师班学习的同学回忆说,她第一次去见罗斯特罗波维奇时,先和她的大提琴“戴维多夫”独处了半个小时后,才去见这位音乐界中伟大的人物。学习结束后,罗斯特罗波维奇还安排了一场特殊的音乐会,由一百位学生共同演奏戴维朵夫谱写的一首赞美诗,献给杜普蕾和她的“戴维多夫”提琴。在杜普蕾对音乐生涯产生怀疑的那段时间里,她也只是将“戴维多夫”琴束之高阁而已。

     对于演奏家来说,乐器几乎是身体的延伸,是生命的重要部分。尤其对于杜普蕾这样性格内向,以提琴作为倾诉与交流方式的音乐家来说,也许她会在其他方面怪异到极至,但绝不会这样蹂躏自己的乐器。这倒有些象五侠小说中描写的“人不离剑,剑不离身”的味道。   作为一部描写演奏家的电影,《狂恋大提琴》出现音乐方面的细节硬伤是不可原谅的。
     
     然后,要说说杜普蕾的情爱世界。在与著名的以色列钢琴家、指挥家丹尼尔·巴伦勃伊姆结婚前,杜普蕾曾经有过许多情人,但奇怪的是,她的这些情人们都对这部电影发出过不同程度的抗议。杜普蕾的丈夫丹尼尔·巴伦勃伊姆在她重病期间,虽然与一位法国女钢琴家在巴黎重新组织了家庭,但他始终定期返回英国看望杜普蕾,并在经济上给予有力的支助。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所有的媒体都有默契,绝不报道这件事。因此,杜普蕾直到去世时对此事仍然惘然不知,她是在巴伦勃伊姆的守护下离开的人世。杜普雷逝世十几年之后,巴伦勃伊姆才首次公开谈论杜普雷,他盛赞杜普雷的音乐才华,但对两人的情感生活仍然闭口不言。也许,这是最正确的做法,情感本是私人空间中最私密的事,不可说,不可说,一说便是错。
     
     杜普蕾的演艺生涯只有短短的10年时间,1961年,她首次在威格莫尔音乐厅演出时只有17岁,,因病退出舞台的那年,也才28岁。此后,她患多发性硬化症在病榻中缠绵了十几年,直到43岁去世。杜普蕾是一名世所罕见的音乐天才,但天才也是人,也要经过人生的青春期。杜普蕾纵横乐坛的十年,其实也正是她与残酷青春苦熬的十年,而在电影中,却没有见到编导人员对杜普蕾这个特殊人物这段特殊时期的关注与悲悯。
     
     《狂恋大提琴》是根据杜普蕾的姐姐希拉瑞和弟弟皮尔斯1994年出版的回忆录改编拍摄,回忆录推出后,熟悉杜普蕾与希拉里的许多耆宿纷纷出面抗议希拉里写作不实,但从书的角度来看,希拉瑞和皮尔斯署名出书,描述的只是从他们这个视角看去的杜普蕾而已。如果电影《狂恋大提琴》以杜普蕾为原型进行加工创作,无疑相当出色,但当它仅仅以这本回忆录为依据,以毋庸置疑的传记语式将一位离开我们还并不久远的历史人物活色生香地再现时,对于这位曾经存在的个体,这是某种程度上的轻侮。
     
     杜普蕾曾经公开表示,她最爱的其实并不是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因为这部作品太深沉,有着无尽的悲哀。每当演奏到慢板乐章时,感觉自己的心被撕成了碎片。杜普蕾对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的形容是:“它好象是凝结的泪珠。”而对于银幕外的影迷与乐迷来说,电影《狂恋大提琴》便是扎在心底的一根刺,藏在眼底的那颗泪珠。

     以下摘自洁尘的《被诋毁和亵渎的天才》
     
      在我的阅读和观看影片的经历中,见识过不少天才的怪诞,但像这部电影里的杰奎琳.杜普蕾的这种怪诞法,还是第一次见识。我甚至来不及为这种怪诞感到惊讶,愤怒就先行跑了出来,难道,以天才之名,就可以行如此的罪孽?
     
      在我做人的原则里,弹性很大,但始终有一个下限。所有破了这个下限的人就是我鄙夷的对象。天才这个概念在我鄙夷的范围之内没有丝毫的意义。
     
      基于这样强烈的愤怒和鄙夷,我对这部声称是“真实事件”的电影产生了强烈的疑惑。它是真实的吗?它是不真实的吗?如果我没有记错,巴伦波依姆现在还在世,他说了什么?他抗议了吗?
     
      看完这部电影,我马上找出杜普蕾的那张音碟来听。她拉的埃尔加的那首曲子再一次把我淹没。我听过这首曲子不下二十遍了,每一次我都能感受到圣洁和高贵,每一次我都能走过顶点。我无法将这个女神一般的音乐家和电影里的那个不堪的女人联系在一起。于是,我决定了,我可以不信任。哪怕以后再有更多的信息、资料和另一种艺术形式告诉我杜普蕾的这个或那个“真实事件”,我也决定不信任。我信任音乐中的杜普蕾,这就够了。
     
      对死者,总有人想要干点诋毁和亵渎的事情。这话忘了是谁说的。我信任这话。
要凡人不但做天才,还要做天使,群众的要求有些过分了,俺觉得。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