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每个孩子都应与名著约会

提起教育气难按。不过,偶尔听闻一些感人的教育事迹,即使规模有限,不过几亩菜蔬,数畦瓜果,也仿佛荒漠中乍见绿洲,予人极大惊喜。《东方早报》两天前有篇报道:“名师在家免费开名著阅读班”,读来就有此类喜感。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高级语文教师樊阳先生,放弃丰厚的家教报酬,长年在家为初中生免费开设名著阅读班,每周末一次,已持续20年。教学形态很宽松,在樊老师儿子一间不足20平米的屋子里,师生以一种颇具古风的方式席地而坐,老师“讲得不多,只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相关的知识。推荐书目,学生自己阅读,然后相互交流”。据说,樊老师设定了一个为期三年的教学计划,“从西方文学入门,然后学现代文学,最后是古典文学”。学生的阅读内容,“除了主流的文学作品外,还包括中西方思想史、历史,甚至是时政热点等”。

我对樊阳老师怀有最大的尊重,也愿意怀着相同目的,对樊老师的名著教学方式略加探讨。假如报道内容无误,我冒昧以为,樊老师设定的教学计划,太过宏伟,恐有不切实际之嫌。樊老师也许忽略了一点:名著自成一个教学系统,只要引导学生徜徉其中,名著即能以自身魔力帮助学生成长。一部伟大的作品,与一颗饥渴好学的少年心灵相激相撞,会产生种种美妙的身心反应。名著虽未必以教育他人为首要目标,但既然被认定为名著,它就会以名著特有的方式(亦即其它教学方式所不具备的那种方式),潜移默化、无孔不入、春风化雨地影响并滋养着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我们最好抛弃课堂教学的程式规范,俾使学生换种步伐前进。意大利文学大家翁贝托•埃科也是文学名著的热烈爱好者,和别的文学大师一样,他也有重读经典的习惯,他说:“人们也许会想,在这可以拿A、B、C诸君的作品来‘点缀’我的头脑的时代,为什么读来读去总是老一套呢?问题也就在这里,这并不是老一套。每过一段时候,在大师的永垂不朽的作品中的某种精神总会发生许多改变。例如哈姆雷特、浮士德的眼光以前比我宽广,今天也比我宽广……我可以根据这一点来估量自己的成长、改善、失败以及今后的动向。”他坚信,伟大的文学经典乃是“试验自己成长壮大的试金石”。我曾以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精神肺活量,阅读名著固然没有眼见的现实功利,却有助于保持精神肺活量的强大和健康。一个拥有健康精神肺活量的人,长大成人后注定不会是庸碌之辈。

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养成阅读名著的爱好,是一件受用终生的美事。如果他们有幸在樊老师提要钩玄的指点下,由浅入深地阅读并领会三、五部经典名著,未可限量的美妙人生,即可由此起步。以是观之,樊老师设定的庞大教学计划,并无太大必要。该阶段的学生,未必非要系统掌握“中西思想史”,目标太大,不仅无益于他们直面名著,还可能带来额外的惶惑和压力,反过来降低他们的阅读兴味。众所周知,离开了阅读兴味,再宏大的教学成果也难免纸上谈兵。 在樊老师的教学计划中,并无当前时髦的国学内容,这加深了我对樊老师的敬意。我对学生阅读名著有多支持,对学生被迫埋头国学就有多厌恶。这两项内容,具有似近实远的异质性。我所见到的国学热,更像一些无聊学者出于学术外野心或经济目的,捣鼓出的荒唐课题。他们倡导的国学教育,实质是一种教条式灌输,擅长培养拘谨人格和郁闷灵魂,而真正的人文名著,永远具有拓宽思维、增广知识、开放心灵的功能。两者的旨趣和方向不同,无法实现殊途同归的人格会师。

我坚持认为,每个孩子在成长阶段,都应与名著有多次约会。个别孩子的家长(其中甚至包括大学教授),以所谓“考试又不能加分,太浪费时间”为由,勒令孩子退出樊老师的阅读班。如果我在场,且手上正好有个什么家伙的话,我会照他面门扔过去的。——当然,我不是说我真会这么做,更不是说我应该这样做,而是强调一个事实:依他们的愚行所施诸孩子的长远危害而言,他们只有被打掉三颗大牙,方可见出天理公道。实情是,与生理上的成长同步,还有一种精神成长,这种成长虽然不会体现为可见的身高体重和唇髭,但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却至为要紧。你在这个阶段扼杀了孩子接受经典的机会——除非这孩子另有神秘的天赋和机缘——你也就在人文向度上永久扼杀了孩子的明天。一个以爱心名义向孩子心灵施加毒手的父母(这份加害基本上是不可逆的),他的门牙凭什么还配继续呆在牙床里,这让我百思不解。

载《东方早报》2011年1月7日
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养成阅读名著的爱好,是一件受用终生的美事。
-------------------
阅读跟考试分数和排名没有直接的关系,于是,就被忽略了。实际上,许多不能立竿见影的事,都被忽略了。不是吗?
约会,初次见面,不必一定要爱上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没读过瘾,是不是编辑约稿时有字数限制?关于孩子阅读名著,楼主应该有蓬勃的表达欲。
同楼上,希望楼主多写写这事。谢谢。
没读过瘾,是不是编辑约稿时有字数限制?关于孩子阅读名著,楼主应该有蓬勃的表达欲。
亦工亦农 发表于 2011-1-7 10:10
是,就这么点字,我大概突破了百来字。不能再多了。
在单位面积里写出意思,也是检验写作能力的指标。我恐怕没做好。
我觉得老周来做这个事应该很好,有很多好的想法,能力上也超强,只是不知道有没有时间。
如果周老师愿意做这件事,我愿意伸出双手出一点点力。我有这方面的经历。
如果我是编辑我会约稿的,每月一篇文章介绍一两部作品,以初中水平为起点,逐渐提高。六七年时间,七八十篇文章,百八十部作品。大家都得益的。如果大家见过类似的文章或书籍,请介绍给我,谢谢。
9# 蚂蚁兵团
记得八九十年代有很多这种书的,我当时通过这种书了解了一些名著,一般形式是介绍、节录、点评。名著一是大,二是难,没人指点阅读效率太低。这几年易中天等现象说明大家对文化的需求是很旺盛的,周老师如果能做做这方面的事,比如针对青少年,深入浅出、形式活泼地解读名著,传播真善美,真是造福大众的大好事。
而且我觉得周老师做这个事可以避免那些读史的人的一个毛病,就是喜欢骇俗。
老李北海鱼,俺们读史的人有行规,不轻易下判断。喜做大言吓唬人的,很多是历史爱好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1-1-7 13:05 编辑

孩子和名著约会前,家长先得和名著约会。

如果家长沉迷于麻将,除非孩子天赋异斌,否则很难对阅读有兴趣。

另外小说诗歌之类的名著,还是自己拿了全本来读比较好。文学不比数学,好处在每个词、句里。

早年间有很多名著简读、缩写、辅导类书,说是取其精华,我倒觉得是嚼过的橄榄渣。
我喜欢的是一个月出一篇的,对于三个星期出一本的实在没有兴趣。不喜欢看点评、解读,喜欢的是闲话。
我们这里的情况一是怎么才能让孩子离开电脑游戏网络文字,二是就算有时间,老师也不让看。我女儿学校是连课外书也不许看。自习时间只许看老师指定的东西,基本都是课本及习题了。
本帖最后由 蚂蚁兵团 于 2011-1-7 14:00 编辑

上海的学生减负工作做得很好,去年看了一套七本的《哈利·波特》,三本的《魔戒》。今年还没过年呢,《暮色》四本已经买好了。我记得前些年看得是金庸小说,我们家也是女孩子,《鹿鼎记》没给她看。
外国名著本来准备从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入门的,可有些人建议我给孩子入门从短篇开始,我没文化,选了本《杰克·伦敦短篇选》,砸在手里了,孩子一篇没看。孩子小学的时候,在老师的指导下看过些《矮人国》《吹牛大王》《伊索寓言》之类。
我们时间是有点的,可看书时间都浪费在流行小说上了,最少过个十几年才可能成为名著。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1-1-7 14:26 编辑

有没有文革那么一套办法,将人们对于文字的胃口吊起来。就像饥饿者对于食物的渴望,碰到但凡有点趣味的文字,就像牛虻碰到了肥牛,狂喜(吸)不止。看来是做不到了,即使是那个年代,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名著。家长如果是像逼孩子学琴、学画、学奥数一样,将孩子送到名著班,后果是一样的。

因此,周老师是对的。要给孩子与名著约会的机会,就像孩子长大了,要有与异性朋友交往的机会。与名著能否成为情侣,那是孩子自己的事。如果你剥夺他的机会和权力,就无疑和棒打鸳鸯一样。或者非要为你的孩子配一个家长喜欢的男女,悲剧往往就不可避免了。

打掉这样家长的三颗门牙,可能不足以扼杀他们玩成龙成风游戏的高度兴致,解决问题的根本是敲掉他们大脑中自激的兴奋神经,这条神经已经是长期吸毒,不可救药的了。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1-1-7 14:29 编辑

《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布拉热罗纳子爵》《马戈王后》都是女生会喜欢看的故事。荷马史诗也很好。

杰克·伦敦换了我也不喜欢。
简 奥斯丁是女同学蛮欢迎的故事。《简爱》《小妇人》也是女生系故事。 喜欢惊悚的话,爱伦 坡不错。《十日谈》找个洁本,轻松短小又好玩,未成年人也可以看。

普希金的故事,从童话诗到长诗都好。王尔德的童话很好。

到了初高中,莎士比亚、昆德拉、拖儿死太都可以上了。不要把名著想得高高在上,能识字就能看。好比吃饭吃菜,有牙就能吃,不必讲究是菜泡饭还是佛跳墙。像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仲夏夜之梦》,也是精灵、魔法、巫师之类故事。朱丽叶自己还是14、5岁的小鬼。


唐宋传奇、三言两拍、聊斋……奇幻故事太多了!《木瓜》根本排不上号。
《暮光之城》不是我帮着选的。

很多初中生家长是不允许孩子看课外书的,我们家的政策不同,如果孩子喜欢看琼瑶小说,我也会买来给她看的。例如可能会流行的小说《泡沫之夏》,如果孩子提出要求,我是不会禁止的。
《暮光之城》是因为她们班有几位木瓜传染了我家女儿。我家女儿说:“爸,给我买。”。只要不是太出格,我这鼓励还来不及,总是要买的。问题,是我家女儿看的是流行,不是真正的喜欢经典。
“每个孩子都应与名著约会”非常爱和赞同这个观点,泛读名著对一个十岁以上的孩子来说应该是塑造他人格最好切入点,(虽然并不能保证他成为一个品格优秀的人),而且觉得“从西方文学入门,然后学现代文学,最后是古典文学”这个路数也称得上有板有韵。我觉得西方文学的人文思想最有益于人类的成长,无论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或绘画。例如你也许不记得唐璜,雪莱的任何诗句,但诗中浪漫,纯洁,,坚贞,高贵的情怀和品格却是你一辈子的奢望和追求
多谢诸位讨论,很受启发。
与名著约会,是少年的一项成长权利,这项权利不应被剥夺。当然,虽然我认为这是一项对孩子成长有益无害的事,但我并不认为它应该被强制执行。“与名著能否成为情侣,那是孩子自己的事。如果你剥夺他的机会和权力,就无疑和棒打鸳鸯一样。”这是杨林兄说的,我也想这么说。
另外,“纯文学”完全是一个现代概念,这个概念本身包含相当的变态性,听任这个概念作祟,会让学生对经典名著产生不必要的畏惧。实际上,至少在二十世纪之前,名著与通俗读物并无界限,绝大多数文学名著都是特别易读也格外有趣的。例子一如ironland所举。
谢谢老李、蚂蚁、兼程MM的热心提议,如果我有时间和能力,这件事也确实值得做。但要做好,谈何容易。我的至爱、英国大随笔家查尔斯·兰姆就做过类似事,把莎士比亚剧本浓缩成儿童读本。兰姆的非凡爱心和杰出才华,保证了这部作品的原创特质,结果,人们不仅看到了一个浓缩版的莎士比亚,还看到了一个莎士比亚化的兰姆。
(老木匠)“约会,初次见面,不必一定要爱上。”——正是正是。
“每个孩子都应与名著约会”非常爱和赞同这个观点,泛读名著对一个十岁以上的孩子来说应该是塑造他人格最好切入点,(虽然并不能保证他成为一个品格优秀的人),而且觉得“从西方文学入门,然后学现代文学,最后是古 ...
水笺 发表于 2011-1-7 16:33
多谢水笺。大为认同。
多谢水笺。大为认同。
周泽雄 发表于 2011-1-7 16:45
不谢,不谢。还有可以交流的是我身边有几好友和同事的孩子上高中时父母就送他们去了国外读书,他们最大的欣慰是孩子在国外一年二载,男孩子个个彬彬有礼,,懂得谦让,安静了很多,而女孩子更加懂得交流,独立精神更强。这不能不说与身处的文化氛围有关。
少读课本,多看杂书,对孩子肯定有好处。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孩子和名著约会前,家长先得和名著约会。

男孩子个个彬彬有礼,,懂得谦让,安静了很多,而女孩子更加懂得交流,独立精神更强.

dqrc的确如此!名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浮躁的当今社会,一切向钱看,偌大的中国,又有几张安静的书桌?
孩子和名著约会前,家长先得和名著约会。

男孩子个个彬彬有礼,,懂得谦让,安静了很多,而女孩子更加懂得交流,独立精神更强.

dqrc的确如此!名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浮躁的当今社会,一切向钱看,偌大的中国,又有几张安静的书桌?
误伤,我是说那些在电视上讲史给大家听的,不知道怎么概况,就说是“读史的”,呵呵,抱歉。他们有时候会有意结合现实或者是听众的需要任意阐发,应该是迎合市场需要的行为。 11# 杜雅萍
12# ironland
是这话。不过对于青少年、小孩子来说,一个大部头没法全啃的,一年能看几本,先见个面认识也好,有了兴趣再细品不迟,直接拿原著容易吓到人。
27# 老李北海鱼

不会啦。古典作品,尤其是小说,一点都不吓人,就和看现在的金庸古龙哈利波特一样。

遥想当年,《红楼梦》是馄饨摊上放的,《简爱》是给没文化的人看的,作者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写小说。光顾环球剧院的,三教九流都有。还有柳永,连考公务员的资格都没有。

这些书看不厌的,小时候看很有乐趣,大点再翻翻又有新的乐趣。
俺家的两个孩子倒是挺喜欢读书的,就是只读封面带怪物的。给老大找了本福尔摩斯,读了,不过好像兴趣也不大。
欧 亨利的那些短篇小说应该推荐给中国的那些家长,净是些坑蒙拐骗的成功故事,而这些骗子又是多么的意气和道德啊,我相信孩子们看了既会长见识,又不会学坏。担心家长看了说不定会学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