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愿与什么样的名著约会,有时父母老师也未必知道。让孩子知道存在一些伟大的书籍,尽量引导他去读,至于读什么,不同孩子自然会有不同选择。斗胆以俺为例,打从小学三年级时,就再也不读连环画了。平平提到的《魔 ...
周泽雄 发表于 2011-1-9 09:18
帖子的标题是“每个孩子都应与名著约会”,既然是“每个孩子”,我们设想的教育对象就该具有一般性,就不该名叫苏珊·桑塔格,叫周泽雄也不合适。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1-1-9 11:54 编辑
期待杨林兄继续阐发,可另撰主帖,发在阅读版。
周泽雄 发表于 2011-1-8 09:49
俺也不揣浅陋,先答应下来。一直就想重读一边欧 亨利的那些中短篇,真好看,我记得他的很多作品是在监狱里写的,有生活啊。

一个功成名就的开锁大盗为摆脱阴魂不散纠缠着他的侦探,及时金盆洗手,变成了小镇上的一位绅士。很快得到镇上银行家女儿的垂青,就要举行婚礼之时,一不小心未婚妻的顽皮小弟弟被关到了金库里。金库是密封的,时间稍微一长,小孩就会憋死,钥匙又锁在里面,谁也没办法。姐姐急急忙忙找到未婚夫,已经脱胎换骨的开锁大师想了一下,说你先回去吧。一会,一个手提精致皮箱的利索小伙子来到了银行,整整领结,戴上手套,打开皮箱。一色的奇怪工具呈现在大家眼前,他旁若无人的把这些奇怪工具熟练使用到金库的门上,边操作便吹着口哨,一会就把门给弄开了,围观群众欢声雷动。这时,前梁上君子看了一眼早已静静站在身后的陌生人,平静地说,咱们可以走了。这个人就是追捕他多年的侦探先生,侦探先生冷冷的回答他说,我们认识吗?转身走了,再也没回来。周围的人谁也没有发现这一于无声处的惊雷,大盗同学与银行公主终结良缘。小说的名字我忘了,情节记得。
大家好!我是小田。
在我学校里 老师一般不让看课外书 只是看一些文言文 古诗词 ,金庸小说就更不让看了 至于杨林叔叔说的不让玩成龙成风游戏 我是不赞同的 现在的小孩子哪个没有玩过电脑?如果家长不让孩子玩 孩子一定会在同学那里受到嘲笑 回家也不能玩 他就会偷着玩或者有更严重的后果。
tian295 发表于 2011-1-8 10:56
小田同学误会了。我是说有些家长不切实际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简化说成了他们玩成龙成风游戏。杨林叔叔做梦也没想到网上还有个《成龙成风》的游戏,很有意思是吧?希望你和同学们玩的开心!
这孩子蛮乖巧的,叫你杨林叔叔,听着受用吧?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1-1-9 11:12 编辑
这孩子蛮乖巧的,叫你杨林叔叔,听着受用吧?
就这样风雨兼程 发表于 2011-1-9 11:00
当然比喊我杨林爷爷来的有意思。妈的,单位退休老同事的的外孙女还真叫我爷爷,太不习惯了,还得满脸堆笑的答应。
家有明珠不知赏,儿子应该罚母亲做一顿美餐。
周泽雄 发表于 2011-1-8 11:40
哪壶不开提哪壶,是明知的、故意的。
What is seen is temporary, what is unseen is forever.
何萍的儿子好优秀,羡慕。
金秋 发表于 2011-1-9 09:59
多谢金秋表扬。羡慕就不必啦,你也有优秀的儿子。
What is seen is temporary, what is unseen is forever.
让孩子从小喜欢上名著,会大大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可是人文素养越高的人往往越是难适应这个世俗的社会。我就遇到过一些人文素养较高的成年人,他们既不会在商界尔虞我诈,也不会在政界勾心斗角,最终只能甘于平庸,尴尬地生活着。金秋 发表于 2011-1-9 09:58
这话有失偏颇噢。为什么没有混入商界、政界的就是平庸和尴尬?
金秋判断成功的标准就是金钱和权力?
What is seen is temporary, what is unseen is forever.
这话有失偏颇噢。为什么没有混入商界、政界的就是平庸和尴尬?
金秋判断成功的标准就是金钱和权力?
何萍 发表于 2011-1-9 11:22
哈,我忘了除了商界和政界,他们还可以做学问。但如果不在体制内,他们会很艰难,因为他们大多不善于在别人碗里抢食吃。所以我觉得,人文素养,应该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相匹配。
俺是灭绝师太
哈,我忘了除了商界和政界,他们还可以做学问。但如果不在体制内,他们会很艰难,因为他们大多不善于在别人碗里抢食吃。所以我觉得,人文素养,应该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相匹配。
金秋 发表于 2011-1-9 11:43
金秋的意思难道是,既然社会的文明程度不高,人文素养也应该低一些,否则会很艰难?
What is seen is temporary, what is unseen is forever.
是否过得艰难,见仁见智。

我觉得抢食吃的生活比不抢食的生活还要难过,小富即安的平庸生活更健康。
帖子的标题是“每个孩子都应与名著约会”,既然是“每个孩子”,我们设想的教育对象就该具有一般性,就不该名叫苏珊·桑塔格,叫周泽雄也不合适。
水色 发表于 2011-1-9 10:38
回水色:
不应这样理解。试着代入“每个男孩都应与女孩约会”,尽管强调“每个男孩”,但肯定不是指他们都必须与某一个女孩约会。具体与哪个女孩约会,完全视各人的感受而定。
小文所指的情境,是课外阅读,这已经与强调教育对象一般性(或同一性)的学校教育有所不同了。假如座下既坐着鄙人,也坐着水色、ironland和桑塔格,老师的引导作用,当然是让大家各自找到最合心意的名著,而不是以“一般性”为由,要求大家都去读杰克·伦敦。倘是如此,ironland先被吓退了,而如果换成莎士比亚戏剧,ironland或许比其他三人读得更深入,更有心得。
哈,我忘了除了商界和政界,他们还可以做学问。但如果不在体制内,他们会很艰难,因为他们大多不善于在别人碗里抢食吃。所以我觉得,人文素养,应该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相匹配。
金秋 发表于 2011-1-9 11:43
金秋:你就打算凭这个见解来过日子?在大家都是强盗的日子,一起做强盗?在大家都尊重知识的时代,一起装样读书?在大家都去别人碗里抢食吃之时,一起参与哄抢?
看上去不坏,但不适合人类。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最大差别,就是多元化。一头特立独行的猪其实是不可能的,而人类成员若缺少点特立独行意识,我们这会儿大概还在树上。
让孩子从小喜欢上名著,会大大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可是人文素养越高的人往往越是难适应这个世俗的社会。我就遇到过一些人文素养较高的成年人,他们既不会在商界尔虞我诈,也不会在政界勾心斗角,最终只能甘于平庸, ...
金秋 发表于 2011-1-9 09:58
师太很注重实际。赞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每个孩子都应该读名著,偶角的是没有必要的。
否则名著就不能成为名著鸟。
名著为每个孩子所知晓,但是只能允许少数孩子去阅读。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回水色:
不应这样理解。试着代入“每个男孩都应与女孩约会”,尽管强调“每个男孩”,但肯定不是指他们都必须与某一个女孩约会。具体与哪个女孩约会,完全视各人的感受而定。
小文所指的情境,是课外阅读,这已 ...
周泽雄 发表于 2011-1-9 15:01
文章的题目叫做“应该约会”,但是回帖关心的都是“如何约会”或“如何爱上”,一旦开始考虑“如何”的问题,其他三个同学就不该和水色坐在一起了。小学三年级就对连环画失去兴趣,自发的爱上经典,这是精神易燃物,约会,或者爱上,基本上没有老师家长什么事,只要不要打搅就OK了。水色不同,我不是易燃物,但是可燃物,这个就是资质上的“一般”水平。所以,冒昧地说,你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把自己的少年时代代入是不合适的,这个会让大多数家长陷入更深的迷茫,拿水色代入倒是比较合适。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据说小孩子的心理,被逼着吃饭的,再好的鱼翅捞饭都不香。读名著也一样,最好像图书馆一样,把各种书堆在一个架子上,不跟他说是名著,让他自个儿发现了,兴奋不已,从此便种下因缘。整天在他耳边念叨名著,反而让他心生厌烦,从此偏食。
哪怕老师是孔子或苏格拉底,也不能保证学生爱上经典。养出曹丕、曹植这两个文学儿子的曹操,对自己不爱读书的“黄须儿”曹彰,也无可奈何。我所谓“应该”,区别于“必须”,是一种带有精神倾向性的建议,该建议无法改变大约半数学生永远望名著而却步的事实。
另外,名著和经典也有差别,经典无一不是名著,名著却未必是经典。只提名著而不提经典,已经大幅增加了学生的选择范围,意思是,金庸或《哈利·波特》也算。
易燃物、可燃物的说法非常“水色”,但如我之前提及的“个体差异性”,这类约会引导,应该最大程度地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老师或家长以略带引诱的方式引导学生面对名著,构成一个起步环节。至于学生读什么、读不读,只能各随天性、各安天命。学生以什么方式“燃”,视学生的个体而异,但是,假如连学生接触火种的机会都要杜绝,无论易燃、可燃,最终都可能与名著绝缘。
附带一说,我欣赏水色“易燃、可燃”之说,但并不认同本人属“精神易燃物”之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求学艰辛和阅读经历,一般说来,我只是避免齿及阅读上的难堪事罢了,以免加重自我打击。
我把这个“约会”理解为“拜访”。
“约会”总让人联想到“恋爱”及“终身大事”。
名著即使是经典对于多数人最多算个爱好,即使以文学经典为职业的人也会有其他爱好的,用恋爱约会形容并不合适。一个人同时有几个恋爱式的约会,是不道德的。

约会这个词有排他性,用拜访、预约可能又少了点趣味。
我把这个“约会”理解为“拜访”。
“约会”总让人联想到“恋爱”及“终身大事”。
名著即使是经典对于多数人最多算个爱好,即使以文学经典为职业的人也会有其他爱好的,用恋爱约会形容并不合适。一个人同时有几个 ...
蚂蚁兵团 发表于 2011-1-9 21:22
把名著浓缩为一个对象来约会还是不违背道德吧,

约会不一定就恋爱,更和婚姻无关。据上海调查,约会成就恋爱的,不到1/10,恋爱成就婚姻的,不到1/7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本帖最后由 蚂蚁兵团 于 2011-1-9 22:26 编辑
把名著浓缩为一个对象来约会还是不违背道德吧,

约会不一定就恋爱,更和婚姻无关。据上海调查,约会成就恋爱的,不到1/10,恋爱成就婚姻的,不到1/7
老木匠 发表于 2011-1-9 21:54
如果这样理解,“约会”这个词比“拜访”还要寡淡。就不要用在这了。
木匠师傅说的是事实,对于一般的少男少女太残酷了。如果看到约会这个词,一个少年想到的是这个事实,太妖孽了。

木匠师傅所说“约会”的意思可能是指“相亲”
孩子愿与什么样的名著约会,有时父母老师也未必知道。让孩子知道存在一些伟大的书籍,尽量引导他去读,至于读什么,不同孩子自然会有不同选择。斗胆以俺为例,打从小学三年级时,就再也不读连环画了。平平提到的《魔 ...
周泽雄 发表于 2011-1-9 09:18
我儿子刚四周岁,如果以后他喜欢读书的话,那他是幸福的,因为他父亲藏有数量足够多的人文社科类书籍、也包括各类名著,可供他选择。不过,以我个人的阅读经历来看,尊重小孩子的兴趣和读书选择,是一回事,但适当的引导,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从小学三年级(当时一部射雕英雄传正风靡大江南北)到初三,大概有六、七年时间,读了大量的武侠小说,现在想起,仍后悔不迭,对一个小孩子来说,读这类书,毫无益处。
俺小时候也看了很多现在说起来会被人嘲笑为无知浅薄甚至是毒药的书,有什么要紧呢?人生有太多事情要做了,所以做点毫无益处的事,读点毫无益处的书,度过一些毫无益处的时间,也挺好的。郝明义把书分为四类,甜点、牛排、主食、蔬果,各类食物都尝一尝,营养均衡,比较好。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1-1-10 10:30 编辑

平平说得好

何苦每本书都要分出个有益无益有用无用呢。那样的阅读太辛苦了。
假如坏书就像掺有三聚氰氨的牛奶一样,可以方便地检测出其有害成分及有害性,区分好书坏书就有意义了。可惜,坏书里未必有三聚氰氨。大量事后公认为杰作的作品,当年也曾饱受冷遇,或被列为禁书而打入冷宫,而一些当初曾引发洛阳纸贵的书籍,若干年后再也无人问津。
有趣的是,即使一本公认的好书,它也未必对每个读者都能产生积极作用,正如一本公认的庸作,也未必只有坏作用而没有好作用。书籍作用于心灵、大脑的过程,远比药物作用于机体的作用神秘得多。人们判断一本好书的途径,除了持续的畅销,还与历代作家、评论家的持续推崇有关,这类推崇很难概括成若干标准,听上去就像老中医看病一样,凭的全是感觉和经验。
本帖最后由 周泽雄 于 2011-1-10 16:13 编辑
据说小孩子的心理,被逼着吃饭的,再好的鱼翅捞饭都不香。读名著也一样,最好像图书馆一样,把各种书堆在一个架子上,不跟他说是名著,让他自个儿发现了,兴奋不已,从此便种下因缘。整天在他耳边念叨名著,反而让他心生厌烦,从此偏食。
emmer 发表于 2011-1-9 20:36
这类美妙的故事,日后很难上演。试加还原,这类故事的发生前提,来自某种知识稀缺性。随着图书市场的繁荣,尤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且不说还有IPAD之类怪物),这类现象很难复现。一上网,应有尽有,一块2GB的SD卡,书籍容量已超过人一生所学。“阁楼上的禁书”这一曾给不少作家带来偷尝禁果乐趣的题材,日后只能成为传说了。
阅读的传播、接受问题是很奇妙的,国与国的文化交流,有时反而是那些在本国声名不彰的著作反倒在他国名声显赫,个人阅读也是如此,很一般的作品有时反而对一个人影响至深至远。情人眼里出西施,公认的好东西也可能难以唤起相应的情感共鸣。这也有点类似于男女相亲。
好书、坏书,好文、坏文,好诗、坏诗,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很方便地加以区分的,比如王兆山的“十三亿人共一哭, 纵做鬼,也幸福。”我敢断言,过一万年,也不可能被公认为是好诗。浩然的《金光大道》也是如此,绝不可能过若干年后被公认是杰作。
读过些武侠小说,自然也无妨,但我年幼时花在阅读武侠小说上的时间实在是太多了,就数量而言,不会少于四、五百本,不要说是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这些所谓武侠大家的作品,几乎无一遗漏,全部读过,就是那些三流、四流、不入流的武侠小说,我也读过不计其数,花这么多时间,读这么多武侠小说,对我人生的影响,一定是负面的居多。
这类美妙的故事,日后很难上演。试加还原,这类故事的发生前提,来自某种知识稀缺性。随着图书市场的繁荣,尤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且不说还有IPAD之类怪物),这类现象很难复现。一上网,应有尽有,一块2GB的SD卡, ...
周泽雄 发表于 2011-1-10 15:12
功利性、目的性过强的阅读极易招致孩子的反感乃至逆反。
有时你极力推荐的,孩子反倒不愿意读,很多次,孩子看我一直在看一部学术著作,于是,偷间他也抱着看看,虽然我一再说这个不适合他,孩子还是照看不误!
这很有意思,有时我故意不让他看某书,他反倒偷偷看个不亦乐乎!
真好,借着周先生大作又看到各位的热烈讨论,大大补了一回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