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里的情况一是怎么才能让孩子离开电脑游戏网络文字,二是就算有时间,老师也不让看。我女儿学校是连课外书也不许看。自习时间只许看老师指定的东西,基本都是课本及习题了。
梅茗 发表于 2011-1-7 13:05
约会,何其难也!
很多时候,家长都是身不由己,明知让孩子埋在功课里不好,但又不得不然,不然,老师那一关就过不去,孩子是要受委屈的,家长是要被折腾的。
况有时,夫妻间在这方面的看法又很难一致。
就我而言,想让孩子多看会杂书、名著,可媳妇又不认可,认为分数才是现实!结果,还是屈服于现实,所能做的,也就是尽可能不额外增加孩子负担,稍稍放水而已。
本帖最后由 tian295 于 2011-1-8 10:57 编辑

大家好!我是小田。
在我学校里 老师一般不让看课外书 只是看一些文言文 古诗词 ,金庸小说就更不让看了 至于杨林叔叔说的不让玩成龙成风游戏 我是不赞同的 现在的小孩子哪个没有玩过电脑?如果家长不让孩子玩 孩子一定会在同学那里受到嘲笑 回家也不能玩 他就会偷着玩或者有更严重的后果。
写的有点跑题,请大家见谅
40# tian295
我同意我爸的观点
不要包办,自主选择,依着兴趣来,有浅到深,创设氛围,培养习惯。
阅读的传播、接受问题是很奇妙的,国与国的文化交流,有时反而是那些在本国声名不彰的著作反倒在他国名声显赫,个人阅读也是如此,很一般的作品有时反而对一个人影响至深至远。情人眼里出西施,公认的好东西也可能难以唤起相应的情感共鸣。这也有点类似于男女相亲。
这类美妙的故事,日后很难上演。试加还原,这类故事的发生前提,来自某种知识稀缺性。随着图书市场的繁荣,尤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且不说还有IPAD之类怪物),这类现象很难复现。一上网,应有尽有,一块2GB的SD卡, ...
周泽雄 发表于 2011-1-10 15:12
功利性、目的性过强的阅读极易招致孩子的反感乃至逆反。
有时你极力推荐的,孩子反倒不愿意读,很多次,孩子看我一直在看一部学术著作,于是,偷间他也抱着看看,虽然我一再说这个不适合他,孩子还是照看不误!
这很有意思,有时我故意不让他看某书,他反倒偷偷看个不亦乐乎!
如果我是编辑我会约稿的,每月一篇文章介绍一两部作品,以初中水平为起点,逐渐提高。六七年时间,七八十篇文章,百八十部作品。大家都得益的。如果大家见过类似的文章或书籍,请介绍给我,谢谢。
蚂蚁兵团 发表于 2011-1-7 12:03
记得钱理群先生做过这样的工作,还出了一本《名著阅读》
哈哈,惭愧记忆有误!
《名作重读》的文章大部分发表在上海《语文学习》“名作重读”专栏上,因此以《“名作重读”与“我”》一文作为“代序”。此外,又补充了一部分作者在集中精力研究周氏兄弟与曹禺之余,陆续写的一些现代作家作品的鉴赏文章,其中涉及老舍、深从文、冰心、朱自清、张天翼、孙犁、丁西林诸名家,虽是普及性的介绍,但写作时仍是十分用心,力图说出自己的见解,别出新意,也就仍然有学术探讨的意味在内;普及与提高,通俗性与学术性,并无绝对对立意义上的严格界限。

        目录

“名作重读”与“我”(代序)
解读鲁迅小说的一把钥匙——读《呐喊·自序》兼论《药》的结尾
说不尽的阿Q
《故乡》:心灵的诗
《祝福》:“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
《孔乙己》叙述者的选择
鲁迅多疑的思维方式——兼谈对《一件小事》的一点看法
读一读《社戏》全文
在比较中阅读《记念刘和珍君》
关键词语所揭示的生存困境——鲁迅杂文名篇的一种读法
鉴赏就是不断发现——读鲁迅《论睁了眼看》
杂文的思维与表达——读《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于随意中显出“真”——鲁迅书信赏析
“游戏国”里的看客(一)——读《示众》
“游戏国”里的看客(二)——读《药》
“掀掉这人肉的筵席”——读《灯下漫笔》及其他
《求乞者》细读
鲁迅式父爱的独自——《随感录·六十三“与幼者”》简析
鲁迅独特的都市体验——《秋夜纪游》简析
韧性战斗:鲁迅对青年的苦心告诫——《补白》简析
万不可赤膊上阵——《空谈》简析
鲁迅的悲剧观——《几乎无事的悲剧》简析
生命的大境界,文学的大世界——《天·地·人——<野草>集章》简析
部分鲁迅作品导读提示
附:新探索 新尝试新冲击——评钱理群“中学鲁迅作品重读”系列文章(靳新来)
把鲁迅精神扎根在孩子心上——给中学生讲鲁迅
“雨”的体验 ——读周作人的《苦雨》
属于周作人的“鬼”——读《水里的东西》
《无生老母的信息》的信息
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用笔如舌”——读朱自清《春》
品一品“故都”的“秋昧”
“海化”的诗人——读冰心几篇写海的散文
老舍笔下的个性解放——读《月牙儿》
“笑”是怎样产生的——张天翼《华威先生》解读
历史、哲学与心理——读沈从文的《新与旧》
一个世纪性话题的沈从文式的思考——读《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
用淳美的语言状写淳美的心灵——孙犁《嘱咐》片断赏析
老年人的文体——读孙犁的《黄鹂》
《雷雨》是“社会问题剧”吗
附:《雷雨》是社会问题剧(周经纶)
《雷雨》的多种阐释
丁西林喜剧批注
《酒后》批注
《压迫》批注
毛泽东《沁园春·雪》新解
试谈《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意象组合
《项链》告诉读者什么
《快乐的王子》的多重意蕴
意味深长的《皇帝的新衣》
被误解的《威尼斯商人》
奇巧的构思背后的人文精神——读《最后的常春藤叶》
《套中人》结构上的“套子”
后记
再版后记




--------------------------------------------------------------------------------


编辑推荐

《名作重读》是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有感于语文教学与学术界不该发生的隔膜,试图打破长期存在的学术研究与中学教学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连续两年为上海《语言学习》杂志开辟“名作重读”栏目,撰写了一系列重读鲁迅、重读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或教学参考性的文章。文章连载时引起较大反响,该栏目在年度读者评选中,被评为年度优秀栏目。
本书虽然主要是为语文教师写的,但同样也适合中学生阅读。这不仅因为作者写得深入浅出,语言也流畅,更因为作者提供了解读这些名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可以补充或纠正同学们在语文课上获得的某些既成的结论,至少可以引起同学们重新审视这些结论的兴趣。这对帮助同学们拓宽视野,活跃思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名作重读》的文章大部分发表在上海《语文学习》“名作重读”专栏上,因此以《“名作重读”与“我”》一文作为“代序”。此外,又补充了一部分作者在集中精力研究周氏兄弟与曹禺之余,陆续写的一些现代作家作品的鉴赏文章,其中涉及老舍、深从文、冰心、朱自清、张天翼、孙犁、丁西林诸名家,虽是普及性的介绍,但写作时仍是十分用心,力图说出自己的见解,别出新意,也就仍然有学术探讨的意味在内;普及与提高,通俗性与学术性,并无绝对对立意义上的严格界限。

        目录

“名作重读”与“我”(代序)
解读鲁迅小说的一把钥匙——读《呐喊·自序》兼论《药》的结尾
说不尽的阿Q
《故乡》:心灵的诗
《祝福》:“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
《孔乙己》叙述者的选择
鲁迅多疑的思维方式——兼谈对《一件小事》的一点看法
读一读《社戏》全文
在比较中阅读《记念刘和珍君》
关键词语所揭示的生存困境——鲁迅杂文名篇的一种读法
鉴赏就是不断发现——读鲁迅《论睁了眼看》
杂文的思维与表达——读《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于随意中显出“真”——鲁迅书信赏析
“游戏国”里的看客(一)——读《示众》
“游戏国”里的看客(二)——读《药》
“掀掉这人肉的筵席”——读《灯下漫笔》及其他
《求乞者》细读
鲁迅式父爱的独自——《随感录·六十三“与幼者”》简析
鲁迅独特的都市体验——《秋夜纪游》简析
韧性战斗:鲁迅对青年的苦心告诫——《补白》简析
万不可赤膊上阵——《空谈》简析
鲁迅的悲剧观——《几乎无事的悲剧》简析
生命的大境界,文学的大世界——《天·地·人——<野草>集章》简析
部分鲁迅作品导读提示
附:新探索 新尝试新冲击——评钱理群“中学鲁迅作品重读”系列文章(靳新来)
把鲁迅精神扎根在孩子心上——给中学生讲鲁迅
“雨”的体验 ——读周作人的《苦雨》
属于周作人的“鬼”——读《水里的东西》
《无生老母的信息》的信息
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用笔如舌”——读朱自清《春》
品一品“故都”的“秋昧”
“海化”的诗人——读冰心几篇写海的散文
老舍笔下的个性解放——读《月牙儿》
“笑”是怎样产生的——张天翼《华威先生》解读
历史、哲学与心理——读沈从文的《新与旧》
一个世纪性话题的沈从文式的思考——读《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
用淳美的语言状写淳美的心灵——孙犁《嘱咐》片断赏析
老年人的文体——读孙犁的《黄鹂》
《雷雨》是“社会问题剧”吗
附:《雷雨》是社会问题剧(周经纶)
《雷雨》的多种阐释
丁西林喜剧批注
《酒后》批注
《压迫》批注
毛泽东《沁园春·雪》新解
试谈《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意象组合
《项链》告诉读者什么
《快乐的王子》的多重意蕴
意味深长的《皇帝的新衣》
被误解的《威尼斯商人》
奇巧的构思背后的人文精神——读《最后的常春藤叶》
《套中人》结构上的“套子”
后记
再版后记




--------------------------------------------------------------------------------


编辑推荐

《名作重读》是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有感于语文教学与学术界不该发生的隔膜,试图打破长期存在的学术研究与中学教学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连续两年为上海《语言学习》杂志开辟“名作重读”栏目,撰写了一系列重读鲁迅、重读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或教学参考性的文章。文章连载时引起较大反响,该栏目在年度读者评选中,被评为年度优秀栏目。
本书虽然主要是为语文教师写的,但同样也适合中学生阅读。这不仅因为作者写得深入浅出,语言也流畅,更因为作者提供了解读这些名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可以补充或纠正同学们在语文课上获得的某些既成的结论,至少可以引起同学们重新审视这些结论的兴趣。这对帮助同学们拓宽视野,活跃思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从女儿的故事我感到,每个孩子都应与名著约会,可是有的时候她没到那个份,谁急都没用。
=================================
饿了才想到吃!精神世界有需要了,也就有了阅读渴求!
小妖怪这是对周兄大作很好的现实注解!完全可以另起炉灶,另开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