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我也要把《虎妈妈的战歌》这本书找来认真地读读看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本帖最后由 小妖怪 于 2011-2-14 20:40 编辑

30# kemingqian

虎妈只是“纸老虎”(转帖)
     华裔美国人蔡美儿(Amy Chua)出版了一本书《虎妈战歌》,主张教育孩子采用中国“填鸭”式,因此在美国引起轰动,也在中国引起强烈反响,还引爆了教育孩子的全世界大讨论,究竟是中国“圈养”方式好?还是西方“放养”方式好?蔡美儿因此留下“虎妈”绰号。另外她生肖属虎。
     这本书介绍“虎妈”运用中国教育方法管教她两个女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她自认为她的两个女儿成长得很优秀,很成功,所以她觉得自己也很成功。经验就是“填鸭”式强迫教育模式。

    “虎妈”的教育方法没什么奇特,甚至没打过孩子,所以我说她是“纸老虎。若是和中国“虎妈”比她是小猫儿,不值一提。中国真“虎妈”多得是,强迫方法也不仅仅是辱骂,不准吃饭,还有体罚、铁链栓住、毒打、用烙铁烫。“虎妈”之所以名声大振是因为她有特殊背景,她是中菲混血儿,在美国出生,哈佛大学毕业,又是耶鲁大学法学教授,还嫁给了美国犹太裔的耶鲁法学教授杰德(Jed Rubenfeld)。

       特别是“虎妈”教育孩子的地点发生在美国,那是一个非常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国度,而且是在耶鲁大学附近,那是世界著名的大学,世界大学排名第二,与剑桥、牛津大学并列。

“虎妈”一声吼,广受批评的中国教育制度似乎看到希望了,像快要淹死的人得到一块儿木板那样兴奋,赶紧抓住它大做文章:老师们都说:“连美国耶鲁教授都力挺中国教育模式了!正说明中国教育模式是对的,应当继续加强。”

      究竟是中国“圈养”方式好?还是西方“放养”方式好?答案其实很简单。“圈养”长大的青年人温顺,乖巧,听话,同时也刻板,拘谨、缺乏活力、更缺乏创造力;“放养”长大的青年人活泼,独立,自由,奔放,尤其是富有创造力。

       这两种教育方式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圈养”长大的青年人以老师和父母为尊荣和榜样,很难超越老师和父母,很难走在时代的前列。“放养”长大的青年人既尊重老师和父母,更敢于挑战老师和父母,因为他们在跟老师学习的同时,又涉猎了大量的社会新知识,这些新知识可能是老师和父母都不知道的。“放养”长大的青年人往往走在时代的前列,有的人还能引领时代前进。

     更糟糕的是,在中国“圈养”教育方式中,还有一种填鸭式教育。学校通过考试,将文化、历史、哲学、政治一类的教材内容硬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就像喂填鸭一样。这些学生看上去知识很多,其实都没什么用,反而有害。就像“填鸭”虽然长得很快,个头大,份量重,能卖好价钱,买的人却不喜欢填鸭的一肚子油水,剔除后倒进垃圾桶一样。

     最糟糕的是,在中国“圈养”教育方式中,中国父母成为老师的帮凶,里应外合逼迫自己的孩子。中国不仅有许多“虎妈”,更有许多“虎爹”。两只“老虎”对付弱小的,生活不能独立的孩子。不学习轻则骂,重则打。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对着一群青年问,没被父母打过的请举手,结果只有一人,不到50分之1。

      更有残忍的“虎爹”为了让孩子所谓成功,暴力逼迫10岁女孩儿练长跑,要当世界冠军;逼迫4岁儿童练杂技,像耍猴一样对待。当电视记者采访“虎爹”时,他们都说是为孩子好,为国家培养人才。俗话说“虎毒不食子”,“虎爹”不但食子,而且还能讲漂亮话。

      孩子们忍无可忍,发出“父母皆祸害”呐喊,用各种方法抗拒,有些孩子因此被父母送进“教育学校”,体罚、打耳光、烟头烫,用各种折磨使孩子屈服,有的孩子不堪忍受自杀而死。

我看到这些残忍电视画面,想到什么是成功的问题。难道只有成名、赚大钱才算成功吗?平凡就一定不好吗?一个孩子自幼被逼迫学习,即使学成功了,如果不幸早逝,一生都是痛苦。那些没被逼迫的孩子至少还有童年的快乐、少年的喜悦和青年的爱情。所以我觉得成功并不重要,自由幸福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这些道理在美国都是生活常识,几乎人人都懂。为什么美国媒体具有航母一级的《时代》杂志和《华尔街日报》发表“虎妈”文章,掀起中国“圈养”和西方“放养”两种教育模式孰优孰劣大讨论呢?

      我联想到美国三艘航母来黄海军演。美国政府声明军演是针对朝鲜核武,不是针对中国的。《时代》杂志和《华尔街日报》这两艘文化“航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大谈中国式教育,却不是直接针对中国,而是针对美国耶鲁大学法学教授的“虎妈”,这样既可以批评中国教育,又可以避免被美国政府指责其影响美国与中国外交。中国外交部也有苦难言。

      我对于美国《时代》杂志和《华尔街日报》这种做法是批评的,它们模棱两可的态度虽然可以避免外交纠纷,但却容易被中国教育部大加利用。有些愚昧的中国老师、父母似乎找到了力量的支点,会给孩子们更大的教育压力。我希望《时代》杂志和《华尔街日报》多为中国孩子们着想,看到有缓解压力的文章出现。

     中国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始终很苦,90年前的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文章里就发出撕心裂肺的呐喊声:“救救孩子”,中国政府非但不救,而且成了祸害孩子的主凶。我期待世界独立的知识界不只是爱护自己国家的孩子,也来关心中国的孩子,救救他们!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
转:“概念式”教育对蔡美儿的误读  

近日,《京华时报》对话亚裔虎妈、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蔡美儿谈到美国一家纸媒将标题做成了“为什么中国妈妈比美国妈妈更优秀”以及《时代》又发文分析称美国父母是不是该思考自己是个“失败者”时说,“这不是我的初衷,媒体的有些报道是断章取义,让大家误读了我的教育观。最近我一直在澄清:我是一位华裔妈妈,用我所受的中国式教育管教了两个孩子,并记录了这个育儿经历,仅此而已。其中所使用的一些词语,看上去有些严厉,其实我是想幽默地表达这个育儿的过程。”



蔡美儿的这番话,值得关注“虎妈”者细细思量:这就是一个家庭的家庭教育个案,不能变为一个概念,贴上一个标签——此前很多舆论的讨论和分析,都有一个暗含的前提,就是将蔡美儿的家教“概念化”。美国媒体将其称为“中国式妈妈”,国内舆论则说其代表不了“中国妈妈”。



教育是复杂性活动,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很难有一个共同的模式,所以才有因材施教一说。从蔡美儿的谈话中所呈现的家教,不是所谓的程式化,倒是有不少充满个性的内容。



也许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她的家庭教育,不是“中式”和“西式”所谓的对立,而是融合。她说,“西式教育过于强调‘创意’,排斥纪律、刻苦钻研等旨在培养毅力的东西,中国教育却过于强调后者而忽视前者。现实中,双方都把这个关系摆成了‘要么/或’的关系,其实,这是一个‘既/和’的关系,两种教育方式应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状态,孩子才会长成我们期待的那样。”这不正是很多“讨论”得到的建议吗?



按照她的这种教育理念,在我国家庭正在纠结该不该给孩子选择空间的问题,也得到很好的平衡。她说,孩子年幼时,不了解社会,也不可能会有明智、成熟的选择,需要家长为其做出正确的“选择”,家长要负起这个责任,督促孩子去实现这个“选择”。随着孩子逐渐成熟,有了自己做出选择的能力,家长就应该放手给孩子。毫无疑问,她的家教不但回答了该不该的问题,而且有她的具体办法。



在这一过程中,她也在不断对自己的家教方式进行调整。她说,“有一次我们到俄罗斯旅行。在一家咖啡馆内,我让露露尝一粒鱼子酱,她不同意。面对我的坚持,她发疯似的说我令人恐怖,要她做的这一切实际上是为我自己!她讨厌小提琴,憎恨这个家,并抓起玻璃杯砸碎在地上,发誓称如果我不放过她,她就要砸掉所有的杯子!”“我最终想清楚,当她已经长大时,我应该把一些选择权还给她,让她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这样的事情以后还有很多次,比如说,我同意露露辞去首席小提琴手的职务,改打自己喜欢的网球。”这是我们在之前的报道中所看不到的,而这还原了其家庭教育过程。每一个父母,都在学习怎样做父母,其家庭教育,也在探索、变化。当对孩子采取某种方式不合适之后,作为父母,应该思考自己的家教方式哪里出了问题,然后进行积极的调整,采取适合孩子的办法。



需要注意的是,蔡美儿坦诚自己的家教方式,是受到父母对她的教育的影响。她说,“我父母对我很严格。8年级时我历史考了第二名,颁奖仪式结束后,父亲说‘千万不要再让我像这样丢脸了’。在家里说中国话时不小心夹杂了一个英语单词,就要被狠狠打手板。”可想而知,这样的家教,会对她产生深刻的印记,因此,理解其家教方式,必须分析其成长背景。那些不分析环境,把其他人的教育方式照搬过来,难免东施效颦。包括自己,也可能处于言行不一的分裂状态。



总之,教育方式方法的学习借鉴,大到一国,小到一个家庭,其基本的原则,其实一致,就是必须分析相应的社会环境、针对具体的教育对象,采取灵活多元的方式,不能简单的拷贝,不能套用单一的模式,不是做非此即彼的选择。否则,就可能产生严重的误读,也会使学习借鉴变异。
云想衣裳花想容,假如没有天堂,那就带着梦想去流浪吧。dance in hell, die in heaven,live in world, love in 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