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铜盂寻迹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1-1-15 16:45 编辑

今晚飞深圳,明日会同舅父之女一同去潮阳铜盂,那里是家母的老家。1921年外祖父在上海重振了家业,特回乡修建祠堂。这是潮汕人的习惯,尽管离开家乡已经两代,发了财回乡修祠堂光宗耀祖的事可是要紧之事。五年前我去过一次,那时门房和后院一栋二层小楼已经坍台。表姐、表妹想在祠堂彻底垮塌前回去留个影,约我同行,人家是正宗我是外姓凑把热闹吧。
这个祠堂解放后已归公,90年代初以我舅舅是解放初期归国高级知识分子名义落实政策归还。实际上是六房(外祖父兄弟姐妹)共有,基本无人打理,曾达成共识回赠乡里后因其中一家反悔未果。现舅父已辞世,外祖父家族中无人再能牵头,只能由这祠堂自然损毁了。
如果此行还能寻到踪迹,我将贴几张照片上来。
看到了,回来了。8年过去老祠堂面目全非,破败得让我贴照片的兴趣都没有。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1-1-22 00:46 编辑

贴几张照片,2003年还是用胶片机拍的,这次是翻拍,为的是做个对比。
祠堂在外墙围成的院子内,院内有六组独立院落和一个广场。房屋建筑面积约2000平米,外墙内面积约6亩。据说是铜盂镇上最大的老宅。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1-1-23 21:01 编辑

2004年我舅父尚健在,他曾分别找了其他几房(都是他的叔叔姑姑)协商捐赠给镇政府之事。开始时各方都同意,后某房(其实还是领养来的)听说祠堂院落价值千万就反悔了。现在想修是不会有人出资的,老屋的命运就是坍塌。
经历了土改、解放、文革等时期这方院落门牌一直用外祖父字(郭豫森,字企青)做地名,内有企青1-6号。据说30年代潮汕饥荒时外祖父从上海购米一船,亲自运回家乡赈灾。解放后因无人向地方政府检举企青二字是上海某个资本家的名字,才使得这组门牌号码保留了下来。
院内前排为企青1号、祠堂、企青3号;后排企青4-6号,6号小楼已坍塌,只剩厢房残部。每座院落都有石料牌匾,建筑群的柱子和大多数门框也都是石料的。整个院落于1947年建完,几年后被共产,院子没毁在党手里而毁于族人的贪欲。
从照片匾额中可见“业继汾阳”字样,这是因为郭氏是从山西迁徙到潮阳的,祖籍山西。其实外祖父的爷爷是个收养的浙江儿童,潮汕人讲究多子多福。可能因为血统不正,外祖父这房才拼命在老家建立祠堂以正视听。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这个祠堂被没收过么,或被没有收后又还给了原主人?
水笺 发表于 2011-1-23 14:26
这所院落解放后当然被政府共了产,到了上世纪90年代符合条件的人士可以落实政策归还祖屋。外公早已作古,家族中有两人复合条件:外公二弟解放前去了香港算是港澳同胞;舅舅是解放初期从美国回来的爱国知识分子。外公这一支在随他的父亲早年就定居上海,他的兄弟借着所述那二人的名分将祠堂院落从政府手中要回并托当地族亲代管。我2003年去潮州游玩顺便到铜盂看了下,我当时就觉得如不把院落归还政府,日后肯定要坍塌。
这个祠堂对我而言只是个外祖父生活过的“迹”。最让我感到惋惜的是,随着祠堂最终坍塌,以外祖父名字为地名的门牌号码也将不再。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