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围观就是力量:一张八国联军老照片颠覆理念


这是一张珍藏在美国国家博物馆(史密森尼博物院)的老照片,记载了八国联军1900年8月14日攻入北京城的历史瞬间。这张照片显示,联军正在顺外城的下水道攻入城内。让人惊讶的是,当他们爬上岸时,京城百姓居然齐齐站在河沿,作围观状。这张照片最近在网上流传,引起纷纷议论。

  按照今上的解释,八国联军打进京城,应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才是,京城百姓起码应该和慈禧太后一样四散逃亡躲避战火。然而我们从照片中,却没有看到百姓表现出害怕的样子,而是袖着手,抻着脖,平静地围观,仿佛希望眼睁睁看着□□垮掉——就差跳着脚叫好了。

  煌煌京畿被洋人攻陷,皇城根下的子民不说跟洋人死磕,至少要比划一下,真的假的表示效忠□□,怎地却摆出一副与己无关的看热闹神态?这显然不是摆拍,而是真实的历史记录——京城百姓并不爱大清。

  1900年(农历庚子年),八国联军以军事行动侵入中国,此事件最后以大清王朝战败,联军占领首都北京、清廷政府逃往陕西西安,谈和后清朝付出白银4.5亿为终。据说这是大清国的奇耻大辱。

  据史料记载,从天津进至北京的部队其实只有七国(德国只为象征式的掌旗兵),不到2万人,分别为:日军8000人,俄军4800人,英军(主要为锡克兵)3000人,美军2100人,法军800人,奥军50人,意军53人。而当时沿途的清兵和义和拳民估计有15万之多,加上京畿卫戍部队,不下20万之众。朝廷和洋兵的比例悬殊到10:1。

  就装备和军事态势上看,洋兵有的滑膛枪,清兵一样不缺;洋兵的重武器比如点药捻子的火炮,还不如守城的清兵多;洋兵瞎子摸黑长途跋涉,时值8月,气候炎热而潮湿,加上沿途浓密的玉米地形成天然屏障,为洋兵进军增添了种种困难;清兵则本土作战以逸待劳,还有山东、河北以及京畿无数拳民助战。

  对清兵战力的分析,联军并不敢低估,因为很明显,战场局势绝对有利于大清国。德军在北京陷落之后两个月才到达中国,当时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7月2日发布的命令中说:“你们知道,你们面对一个狡猾的、勇敢的、武备良好的和残忍的敌人。假如你们遇到他,记住:不要同情他,不要接收战俘。”显然,他们做好了打恶仗的准备。

  出乎意料的是,8月4日,联军向北京进逼,沿途并没有遇到真正有力的抵抗。

  8月14日凌晨,联军来到北京城外向北京发起总攻。俄军攻东直门,日军攻朝阳门,美军攻东便门。俄军与日军面对的城墙较高,且遭遇的抵抗较强,各自阵亡了约100人左右。而美军进攻的东便门城墙较低,离清军的火力较远。上午11时,美军决定用梯子从城墙角边爬上,第九步兵队一些人带着星条旗爬上城墙,是最先攻入外城的军队。虽然美军先攻入北京外城,但被清兵的炮火压制,难以前进。英军中午始达北京,攻广渠门,至下午2时许攻入。晚上9时,俄、日军各自由东直、朝阳破门而入。

 8月15日,各路洋兵逐步攻占了北京各城门,随即与清兵在京城各处展开巷战。是日,慈禧将珍妃投井溺毙,带着光绪小皇帝仓皇逃奔怀来,然后一路狂奔到太原、西安。

  8月16日晚,联军已经基本上占领北京全城。

  这张照片,就是当时攻占北京城的场面,作战地点应该在广渠门一带。广渠门是北京外城城墙东侧的唯一一座城门,曾称大通桥门,又称沙窝门。此地属于市郊,人烟稀少,城内住人,城外是一片乱坟岗子。不同于其他四九城的是,广渠门一带城防力量薄弱,城管也不管用,通向城外的那条河成了垃圾倾倒场所。洋兵打仗时,出了奇兵,顺着下水道和垃圾堆成的斜坡爬了上来,2个小时解决战斗——几乎可以肯定,爬下水道绝对有人带路。

  此时清兵逃了个精光,留下了穿布衣长衫的百姓,也留下了这张真实的围观照片。

  过去老说“落后就要挨打”,现在查证,GDP全球老大,怎叫落后?倒是“围观就要挨打”。民心不可违呀,貌似强大的,一瞬间就垮得一塌糊涂。

  历史是一面镜子。忽然就想起了当今的一句名言:围观就是力量。
这个有点意思。
围观中!
道理很简单,国家是皇上和他的家人的,老百姓当然缺乏保卫国家的责任心了。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道理很简单,国家是皇上和他的家人的,老百姓当然缺乏保卫国家的责任心了。
心中有刀 发表于 2011-2-3 12:31
赞同这个说法。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孟子 梁惠王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疾视而不救=围观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图片中正是"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的现世现报。
图片中正是"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的现世现报。
梅茗 发表于 2011-2-3 14:29
正是,正是。天下兴亡,匹夫绝对无责。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有种说法,说中国人老是搞不清国家和朝廷的关系。看到这张图片,我觉得分得满清爽的哇~
版内转过一篇《八国联军是怎样在天津搞拆迁的》
http://www.bullock.cn/blogs/fakegland/archives/130415.aspx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
正是,正是。天下兴亡,匹夫绝对无责。
心中有刀 发表于 2011-2-3 14:40
**

    很矛盾,这句话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也有一些事实作为证明,例如:1、 主帖的图片;2、 抗战期间河南灾区百姓帮助小鬼子攻击“政府军”。
    但是,如果真的“天下兴亡,匹夫无责”了,那么,岂不是:
    1、 抗战期间,无数战士(包括国、共双方的)的鲜血白流了。
    2、 也是抗战期间,沦陷区无数小民百姓,抛家离亲,“逃”往“内地”、延安,他们何苦来呢?反正无责,留在家里做亡国奴不好?
    3、 如果真的“天下兴亡,匹夫无责”了,那“有刀”君大可不必再发什么“无责”的高见了,你说“无责”,难道不正表明你自认“有责”吗?
    4、 反正“无责”,那抗战胜利后,因“苏军在中国东北暴行”、因“沈崇案”所引出的全民抗议行动就变得像笑话了。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国知识份子的最高信条,颠覆了这一信念,使知识份子变成无国家观念的“国际主义者”,于国于家,是好事还是坏事,诸君深思之。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匹夫与知识分子无关。

    词语含义
  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
    《左传·昭公六年》:“匹夫为善,民犹则之,况国君乎?”
  《韩非子·有度》:“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汉 班固 《白虎通·爵》:“庶人称匹夫者,匹,偶也,与其妻为偶,阴阳相成之义也。” 唐 刘德仁 《长门怨》诗:“早知雨露翻相误,只插荆钗嫁匹夫。”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若国朝之制, 满汉平等, 汉人有才者,匹夫可以为宰相。”《孟子·梁惠王下》:“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宋苏轼 《留侯论》:“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清昭连 《啸亭杂录·书光显寺战事》:“余素以豪杰待王,今乃知王直匹夫耳!”指平常的人,多指有勇无谋的人,含轻蔑意味,多见于早期白话。如:元刘时中《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堪笑这没见识街市匹夫,好打那好顽劣江湖伴侣。”《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匹夫,造言欺我,合当斩首!”《说唐》第十六回:“这老匹夫,合当要死,待我出去斩了他。”
本帖最后由 ys1937 于 2011-2-3 20:24 编辑
匹夫与知识分子无关。

    词语含义
  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
    半醉汉 发表于 2011-2-3 20:04
**

    承教,谢。
    1、 “匹夫”指平民百姓。
    2、 多数知识份子其实也是平民百姓。
    3、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国知识份子的最高信条。

    其实,抗战期间在“内地”、在延安的中国知识份子,多数还是平民百姓。他们以救亡、救国为目的,而作为指引他们这般行为的,难道不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再者,在这里讨论这一话题的诸君,是因为“无责”而磨嘴皮的?

    再说一句:一旦真是“匹夫无责”了,那该怎样面对近百年来牺牲的、或受尽苦难的志士仁人?
职责和道德责任不可混同。
职责和道德责任不可混同。
半醉汉 发表于 2011-2-3 20:23
**

    抗战期间,前往“内地”或延安的青年知识份子,并无职责,完全是因为“道德责任”才有此行动的。
    职责与道德责任的一致,应是知识份子的理念。
一八四零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就有了大清臣民组成的辎重和后勤部队来给英军提供作战服务;“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仅在上海一带募集的大清臣民就不少于两万人,构筑起从大沽口到京城的军需供应线;“庚子之变”时,八国联军把军需物资基地建在天津,而到北京的运输也是靠大清臣民来支援的。

说过来,这些战争与俄国侵占东北以及之后的抗战有着分明的不同,民众对战争的态度也当然会大为不同。如果能看到“东南互保”的这个背景,有没有这张照片,都可以体会出那个时代的真实。
再说,知识份子其实和平民百姓有很大差别。
在权利面前,他们可能都是“草民”或“屁民”。但作为“士”的知识分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具有公民意识,人权意识的人。匹夫则不是,他们是人随“王”法草随风的“民”。一句话,匹夫只有权利观念,没有人权观念。
**

    抗战期间,前往“内地”或延安的青年知识份子,并无职责,完全是因为“道德责任”才有此行动的。
    职责与道德责任的一致,应是知识份子的理念。
ys1937 发表于 2011-2-3 20:28
所以,知识分子不是“匹夫”。
所以,知识分子不是“匹夫”。
半醉汉 发表于 2011-2-3 20:44
**

    此乃半醉兄一大发明。
    难道提出“匹夫有责”的不正是知识份子?于是,成了不是匹夫的知识份子要把责任强加在“不是知识份子”的“匹夫”身上了?
呵呵,国家兴亡,政府有责。
和知识分子或屁民无干。
要把责任强加在别人身上的人好像不是我,你说呢?
呵呵,国家兴亡,政府有责。
和知识分子或屁民无干。
半醉汉 发表于 2011-2-3 20:56
**

    老弟,说说气话无妨,嘿嘿。
    老弟写了那么多文章,全都是“无责”而写?
    辛亥志士、五四志士、一二·九志士、……、四五志士,在看着哪!………………
    无语!
要把责任强加在别人身上的人好像不是我,你说呢?
半醉汉 发表于 2011-2-3 21:01
**


    嘻嘻,“有责”的话是乡贤亭林老先生说的,不敢强加于半醉老弟身上。
    不过,亭林老先生好像是把他老人家也看成“匹夫”的。
当年到延安去的知识青年,目的是要推翻当时的政府。如果是为抗战,他们不需要舍近求远。今天,官方也承认当年的政府是抗战的!
当年到延安去的知识青年,目的是要推翻当时的政府。如果是为抗战,他们不需要舍近求远。今天,官方也承认当年的政府是抗战的!
半醉汉 发表于 2011-2-3 21:08
**


    这话不提,至少到内地的知识份子是为了抗战到底。
许多“运动”都应重新评价,一言堂之下,没学术。
许多“运动”都应重新评价,一言堂之下,没学术。
半醉汉 发表于 2011-2-3 21:14
**

    因“无责”而要重新评价?
    这岂不是自已陷入了逻辑的矛盾?
国家兴亡的责任,是学术评价吗?
且“无责”就不能评价吗?
且“无责”就不能评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