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三苗 于 2011-2-9 22:39 编辑

木匠师傅真是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记SHOW自己的“人话标准技术委员会”属性啊。真了不起。什么时候展示下您老人家的研究成果?
另外,也要劝一劝于先生,像三苗/扶桑这样永远阴阳怪气,没有一句人话的,大可不必搭理,当他是个零蛋就行
老木匠 发表于 2011-2-9 22:26
**

    木匠大叔:俺来坛子里,一向是来玩的,和叶家那位也是在玩。
    以俺的年龄,多玩才能晚得老年痴呆症啊!
    三苗(即叶家那小子)是俺的好朋友,他封了你那么多官,你总得谢谢他啊,怎么还说那小子“阴阳怪气”呢?不妥不妥!
    问好。
本坛里不受欢迎的,就算楼上了,除了讲些阴阳怪气、神五神六的话,没有一个自己的主贴,没有一个交谈的网友,还觉得很臭美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木匠师傅哎,您“误伤”他人了。另外,您是否准备再增加一个我的私人消息或邮件检查员的头衔?或者您已经承担了这项光荣的使命?
本帖最后由 ys1937 于 2011-2-9 23:00 编辑
木匠师傅哎,您“误伤”他人了。
三苗 发表于 2011-2-9 22:41
**

    哈哈,中了流弹了。
    谁让俺手脚勤快,抢了个先呢?
再回到主贴的问题

民国的教育已经世界一流,只能当讽刺。不过民国教育确实具有多样性,学生有相当的分流,不是高考一条道。

考不要学费的国立大学,竞争极其激烈。我的老师,1947年高考时,报了6个国立大学,在上海考了一个多月,考完大病一场。全部考取,去了第一志愿的北大,录取率是1/200以上。我的一个叔父,是1948 年参加高考,报了4个国立大学,最后也是去了北大。两个人家境都不好,中小地主、小业主。

家境不好,读书也不是很好,一般就要去考师范,不要学费,还发伙食费。

家境勉强能供,读书一般般的,读职业学校。黄炎培的中华职业学校,在民国时代吸引了很多人。我岳父当年因为家里的工厂被战火烧掉,家境陡降,就读了中华职业学校学财会。后来工作了好几年,靠自己挣了点钱,又得到当上了官的兄弟的支持,去考了一个私立大学。

民国时代的高中,很多穷人读不起的,最后高考时,往往是买的假文凭。我舅舅读了教会学校,因为肺结核高中没有读完,后来也不高兴再读了,就靠一张假的高中文凭,报考了一个私立大学。

私立大学靠学费尤其是靠社会捐赠维持,非常不容易。要有自己的特色。复旦是个野鸡大学,不过它的商学院、法学院是不错的,学生就业前景不错。

初等教育根本没有实现普遍的义务教育,教育经费也是永远不足,即便是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国中国小的覆盖面极小。

看看日本人,在上海为侨民办了完整的国小-国中-高中体系,学校的设施非常完备。比如日本人在虹口欧阳路办的一个国民小学和女子高中,都建有游泳池,有很好的教学楼。这两个学校的校舍后来就是光华大学接收使用。再以后就变成了“上海无线电七厂”和“上海电子管厂”。虹口地带日本人建了很多的学校,为了接送散布在五角场到溧阳路地区的中小学生,还在原来的其美路(现在的四平路)上铺设了铁轨,开通了小火车。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

    一些写手常常喜欢用刘文辉的“县衙好于学校,枪毙县官”来引证那个年代的教育如何如何受重视,其实这只能算是一个特例。
    木匠上面所言,应是持中之见。
    中国的乡绅,一般都重视子弟的教育,因此,对办学有积极性,是事实。但他们也就局限于此了,很少有人会重视义务教育的,而且那时的经济力量,恐怕也确实办不到。
    就如刘文辉的“重视教育”,他的教育对象也不是贫苦人子弟。
我觉得,民国时期教育值得称道的,是打破了“读书做官”的框框。

科举制以后,尤其是明清的科举考试制度,使得读书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仅仅是获取特权身份的敲门砖。知识是和权力交换,获取一个特权身份,或许更进一步的可以有参与统治的机会。

民国时代倒是打破了这一点。读书不再是以通过国家标准化考试为目的,而是要获取知识,用来和市场进行交换,有可能获取更好的生活资料。当然,可以去参加国家文官考试——我一个朋友的父亲是当年(1947?)全国文官考试的状元。不过绝大多数学生都是面向市场。就业市场主要看的是你的知识与能力,文凭是否硬倒并不一定是考量的主要目标。我舅舅是个野鸡大学的文凭,但是凭着过人的语言天赋,毕业后很快获得很好的职位,重振家业。我母亲只有两年小学的底子,完全依靠工人夜校的教育,没有任何文凭和关系,考取了官营的市政企业——在当时就叫做“铁饭碗”。我父亲连小学文凭也没有,就靠自学的财会知识,考取银行。

民国以后的本朝,实际上是回到了传统社会,把读书当作了当官途径。读大学出来马上就是进入官阶行列,知识回到和权力交换的地位,知识本身回到敲门砖的性质,知识本身倒是不重要的。80、90年代稍微转了转风向,现在又回到这条路上。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民国的教育,若从数量上看自然远逊本朝,如今大学生都满地爬了。若从质量讲,那时候要好得多,罕见三苗这等产品。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民国时期的教育,总体上不再是为了一个标准化考试,于是就发生多样性,学校可以良性竞争,教材可以百花齐放,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学生可以自立成才。

本朝办学,只是为了培养干部-接班人,性质和党校军校一般而已。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记得过去写过一个本朝高校的

“衙门化”的高校体制是从哪里来的? 
老木匠 发表于 2007-6-14 11:10:00  
  
很多人都说,1949年以后的高校体制是从苏联搬来的,搬得不对,导致了种种的弊病。

我倒觉得好像并非如此简单。

1949后(精确一点应该是以1952年院系调整为标志)建立起来的高教体制,是否是苏联式的?

它的制度比如设立专门的政府行政部门管理,中央集权的学校管制,专业的设置、基层的教研室结构、副博士之类的学位系列等等确实是苏联的。

但是对于高等教育基本思维模式,我觉得好像是从抗大或革大传承过来的,即作为干部(尤其是党的干部)培训基地,党委全面掌控学校的管理,学生入学即为干部候补、毕业生就是干部官员而且可以一通百通的主管任何事务的概念,是作为向一个迅猛壮大的权力机构提供干部的时代的遗产,应该是从山上下来的,。再追得远一点,是传统的科举制度在另一种意义上的复活。

苏联从没有发生过将大学师生弄到农村或社会上去搞土改、四清之类政治运动的事情,也没有没完没了的在高校内部搞肃反、反右、大跃进、拔黑旗之类的运动。党的组织没有全权,书记也不是一把手。学生还是学专业、教师还是搞专业。相对于1949以后的中国,应该说前苏的大学质量还是相当高的,至少它满足了苏联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的人才需求,没有必要呼唤“海归”。尤其是自然科学部门,除了生物学的灾难外,数学、物理、化学方面都依靠自己培养的科学家获得世界水平的成果。在技术层面上,即使首创的东西不多,至少它的“剥样”仿造能力(更重要的具有逆向设计能力)令人惊叹。

1949年以后中国高校最值得骄傲的就是培养了一大批官员——尽管实际上这一出身的官员比例比不上以年资升迁(隐含因家庭背景而升迁并从高校补到文凭),但是却非常的惹人注目,而且高校也以此为傲。比如直接从革大转过来的人大,就以400多部级官员校友为号召;应该培养工程师的清华也以部长的摇篮自居。在其他的方面就要说一句“天晓得”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

    哈哈,中了流弹了。
    谁让俺手脚勤快,抢了个先呢?
ys1937 发表于 2011-2-9 22:54
哈哈,发完后没看就去写下面的回帖了,抱歉抱歉

好在本坛任何一位网友都很容易识别出那个阴阳怪气的零蛋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

    一些写手常常喜欢用刘文辉的“县衙好于学校,枪毙县官”来引证那个年代的教育如何如何受重视,其实这只能算是一个特例。
    木匠上面所言,应是持中之见。
    中国的乡绅,一般都重视子弟的教育,因此 ...
ys1937 发表于 2011-2-9 23:16
刘文辉造过很多的中小学校吗?校舍有没有现在还在使用的?

就我知道的上海的情况来说,1949年前建造的、现在还能使用的中小学校舍,不是原来的教会学校,就是外国侨民子弟的学校。民国政府建的还能用的,我一个都没有发现过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读老木匠的帖子,受益匪浅,多谢了!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争论,辩驳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该网经常有人进行下流的人身攻击,攻击那些不太掩盖自己真实身份、职业的网友,木匠也是受攻击的一位。
木匠在这里只是就自己亲属经历,说些民国教育好话,从史学实证来说,还缺乏学理。

1,民国教育,和大多数后发国家一样,教育规模小,教育对象是非贫困家庭者,特别中高等教育,所谓苦出身的学者,相对于圣约翰、沪江大学的学生,赤贫者,多文盲。
2,因此,后发国家近代教育功能都局限于,职业训练,学生为谋求饭碗求学。科举传统,较其他后发国家更甚,清末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时期就如此,
3,所谓民国教育好,相对于今天而已,谈谈也无不可,但是一味美化不足取。特别最近几年一些大牌学者专心于炒作这类“研究”。27年后民国是个威权主义体制,党化教育体制,本身孕育出不少反体制读书人。到关键时刻,读书人失去眼光和骨气的原因在于该体制本身,也包括教育,46年后学潮不断,为何?学生都不明真相?媒体在政府手里,
4,世界一流,呵呵,与国力是成正比的,那些今天被称为大师的人,49年到欧美都找不到活的,所以留了下来。水平高,也不至于本国法制史不如倭人?
    刘文辉造过很多的中小学校吗?校舍有没有现在还在使用的?
    就我知道的上海的情况来说,1949年前建造的、现在还能使用的中小学校舍,不是原来的教会学校,就是外国侨民子弟的学校。民国政府建的还能用的,我一个都没有发现过。
老木匠 发表于 2011-2-9 23:47
**

    回木匠大叔:俺喜欢和稀泥,跟周伯通学过左右互博滴,所以在争辩中常常要这边打一枪,那边也开一炮。
    1、 刘文辉是否造过很多学校,俺不知道;校舍有没有现在还在使用的,俺也不知道。
    不过,俺可以引两段“阿忆”的话说明俺没有乌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cce8e01009o43.html
    “四川甘孜州,现在只有理塘和巴塘,但民国时代这里还有一个县,叫‘义敦’属于西康省。1955年,西康分给了川藏,1978年义敦并入四川巴塘,降级为‘措拉区’。不管行政建制怎么改,这里永远是地震带,1989年巴塘发生过6.7级震群。所以,西康省主席刘文辉上将下令,校舍必须坚固,严防师生不测。相比之下,西康各级政府的建筑统统简陋寒酸。这事不难理解,美国各州均规定,校车不可超越,但没有一条法律禁止超越州长的车。1939年冬天,摄影家孙明经初进西康,问义敦县长:‘为什么县政府的房子总是不如学校?’县长答:‘刘主席有令,政府的房子比学校好,县长就地正法
    “四川将军和大地主彼此不和,但却共有一个特点——重视各级教育,喜欢建豪华学校和图书馆——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兼重庆市长杨森上将如此,四川省主席刘湘上将如此,比他小6岁的堂叔刘文辉上将也是如此。所以在刘文辉的西康省,巴安县长赵国泰兼做小学语文教师,致使上行而下效。”
    还得声明,俺说的是:“一些写手常常喜欢用刘文辉的‘县衙好于学校,枪毙县官’来引证那个年代的教育如何如何受重视,其实这只能算是一个特例。”——这也是俺对阿忆的上述两段话的看法。
    2、 木匠说:“民国政府建的还能用的,我一个都没有发现过。”
    俺把这段话认可为“在多数情况下是对的”,但要说“一个都没有发现过”,那只能说是木匠到过的地方少了些,应该还是有的(不过,也是特例),当然,要“原汁原味”、“一丝不动”的教学楼房,肯定是没有了——几十年了,总会搞些“现代化”的装修吧?,
    举些例子,在苏州,苏大的中心地带还有着原东吴大学的楼房群,这印证了木匠所说的“1949年前建造的、现在还能使用的中小学校舍,不是原来的教会学校,就是外国侨民子弟的学校。”
    不过,苏州中学一进校门就见到的“立达楼”可还在,当然,“现代化”了,不过,楼还在。
    3、 俺赞成“feilian ”网友楼上的帖子,也赞成木匠的估计——主帖很可能是钓鱼帖,读者不可不慎。
于先生做事认真的

我说的很清楚,就是指上海。至于其他地方,我只是疑问,没有说法的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争论,辩驳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该网经常有人进行下流的人身攻击,攻击那些不太掩盖自己真实身份、职业的网友,木匠也是受攻击的一位。
木匠在这里只是就自己亲属经历,说些民国教育好话,从史学实证来说,还缺乏学理 ...
feilian 发表于 2011-2-10 07:10
这位不知是马甲还是真身

“46年后学潮不断,为何?学生都不明真相?媒体在政府手里,”——————这句话好像不太完整,是没有写完吧?

46年后学潮不断恰恰是因为政府没有办法管制住所有的媒体,社会不满情绪被媒体放大,影响到学生情绪。恰如1980年代学潮不断,1990年代以后加强了舆论引导,社会不满情绪不能在媒体上流行,学潮就少了很多。

49年前政府对于高校的管制实在是“执政能力”太弱,即便是国立大学也是如此,没有正式贯彻统治力的学校机构,比如宣传、学工之类的部门都是本朝特色。高校很大程度上成了国中之国。比如上海战役时,解放军还没有打到江湾,复旦大学已经升起了红旗,地下党接管了学校。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木匠在这里只是就自己亲属经历,说些民国教育好话,从史学实证来说,还缺乏学理 ...
feilian 发表于 2011-2-10 07:10
木匠本身对这样的题目是不感兴趣的,网络也不是学术研究的好地方,如果要认真研究,就不如直接去写论文、骗经费充成果啦!

木匠所有的帖子都是速生速灭,就是第一感觉的打打字,很少为此去查找资料、熟读理论,自然没有什么学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西康省主席刘文辉上将下令,校舍必须坚固,严防师生不测。相比之下,西康各级政府的建筑统统简陋寒酸。这事不难理解,美国各州均规定,校车不可超越,但没有一条法律禁止超越州长的车。发表于 2011-2-10 10:55
“美国各州均规定,校车不可超越”这句不准确。校车是可以超的,只有在学生上下校车时不许超越,其原因是有学生可能要穿马路。这纯属交通安全措施,和尊重教育或学生无关。
木匠本身对这样的题目是不感兴趣的,网络也不是学术研究的好地方,如果要认真研究,就不如直接去写论文、骗经费充成果啦!

木匠所有的帖子都是速生速灭,就是第一感觉的打打字,很少为此去查找资料、熟读理论 ...
老木匠 发表于 2011-2-10 11:02
并没有要攻击木匠老师傅的想法,木匠老师傅,在这里年资等具有科里斯玛效应,怕师傅的观点被文学青年片面接受,只是要想说对民国教育一味说好,并不能让大家目光对准当前教育根本问题。我们评价标准不能单搞相对主义(国共相比)、不能两重标准(对国对共取不通原则)。还有,民国创建者。时而拉住日人的手,时而联俄;新共和创始人也是时而暗通日寇,时尔挥霍卢布。有相通之处。西、葡、智利、埃及、伊拉克等国在威权主义国家时期,哪家大学走在世界前面?大学走在世界前面关键,是民主和自由体制。
    很可能是所谓的五毛们的“钓鱼贴”,故意把民国时代捧上天,乱写一气,留下破绽,然后有人叫好的,五毛们就出来大打出手。
    民国时期确实曾在宪法里规定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不过只是纸面文章,没有被落实。教师的薪水也被拖欠得很厉害,尽管有个法规。
    民国的教育已经世界一流,只能当讽刺
    民国时代的高中,很多穷人读不起的,最后高考时,往往是买的假文凭。
    初等教育根本没有实现普遍的义务教育,教育经费也是永远不足,即便是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国中国小的覆盖面极小。
老木匠 发表于
**

    嘿,这里明明是在混战成一团了,把木匠的观点也乱说一起了。
    看看上面那些话,可都是木匠说的,谁说木匠“对民国教育一味说好”?
    以俺看,木匠对那个年代的教育的说法,还是比较客观的。
**

    嘿,这里明明是在混战成一团了,把木匠的观点也乱说一起了。
    看看上面那些话,可都是木匠说的,谁说木匠“对民国教育一味说好”?
    以俺看,木匠对那个年代的教育的说法,还是比较客观的。
ys1937 发表于 2011-2-10 16:38
接受批评,我没有仔细看,就以为木匠单说民国好话。向木匠教授道歉
**

    真正是混战,除了主帖以外,其实没有一个人认为民国的教育是站在世界“前列”滴。
    差别只是在程度上不同而已。
    就是三苗和木匠这一对,以俺看来,其实观点差别也不大,只是两位似乎是老对,一碰头就像斗鸡那样罢了。
并没有要攻击木匠老师傅的想法,木匠老师傅,在这里年资等具有科里斯玛效应,怕师傅的观点被文学青年片面接受,只是要想说对民国教育一味说好,并不能让大家目光对准当前教育根本问题。我们评价标准不能单搞相对主义 ...
feilian 发表于 2011-2-10 16:03
你当我是神马的公公指示份子,一个帖子就要贻害后代?而且你当“文学青年”有这么好忽悠的?

网络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过是一些朋友自娱自乐,广大的“文学青年”对此大概根本就瞧不上眼,不来千方百计找碴就算是上上大吉,哪里会拿帖子里的话当回事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民国时期“,这个用词本身就很含混。民初的袁世凯时期,之后的北洋时期,再后的党国时期,以及抗战时期和国共内战时期。

说起来,1919年的”五四运动“时,自废除科举开办新学,也不过16年。若以小学6年,中学3年,高中3年,大学4年的全程教育来论,不过是新一代的大学生正做毕业设计的时候。其实,辛亥革命时小学毕业的水平,以绝大多数地方说,也是可疑的。留日学生大规模回流,不过是1908年左右才开始,整个中国的孩子们,那时正呱呱地等着新学堂的教材呢。

留日学生,据统计,真正在日本读下学士,在1911年前,也就百十来人;留欧美拿下硕士的人,算起来,可能也就二三十人。所以也就有了诸如陈独秀、鲁迅等,这些连中专生都很勉强的人等,能到大学当教授做院长的景色。

中国的高等教育,大约到了1930年代中期才有了个大致模样,但仍不能支持硕士和博士的教育。不能生产硕士和博士,当然也就不能走到世界前列什么的了。

上述这些,不是什么态度的问题,而是循序渐进的必然。
56# 李大苗
大苗辛苦。。
上天可陪玉皇大帝,下地可伴田舍乞儿
...
木匠在这里只是就自己亲属经历,说些民国教育好话,从史学实证来说,还缺乏学理。

1,民国教育,和大多数后发国家一样,教育规模小,教育对象是非贫困家庭者,特别中高等教育,所谓苦出身的学者,相对于圣约翰、沪江大学的学生,赤贫者,多文盲。
2,因此,后发国家近代教育功能都局限于,职业训练,学生为谋求饭碗求学。科举传统,较其他后发国家更甚,清末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时期就如此,
3,所谓民国教育好,相对于今天而已,谈谈也无不可,但是一味美化不足取。特别最近几年一些大牌学者专心于炒作这类“研究”。27年后民国是个威权主义体制,党化教育体制,本身孕育出不少反体制读书人。到关键时刻,读书人失去眼光和骨气的原因在于该体制本身,也包括教育,46年后学潮不断,为何?学生都不明真相?媒体在政府手里,
4,世界一流,呵呵,与国力是成正比的,那些今天被称为大师的人,49年到欧美都找不到活的,所以留了下来。水平高,也不至于本国法制史不如倭人?
feilian 发表于 2011-2-10 07:10
feilian兄写的这四条,有实证吗?体现了什么学理呢?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feilian兄写的这四条,有实证吗?体现了什么学理呢?
心中有刀 发表于 2011-2-11 07:45
我是蜚蠊,在这里是散布病原菌的,捣浆糊地
昆虫学家发现有12种蟑螂可以靠糨糊活一个礼拜,美国蟑螂只喝水可以活一个月,如果没有食物也没有水仍然可以活3个星期。蟑螂在食物短缺或者空间过分拥挤的情况下,会发生同类相残的行为。 蟑螂善于爬行,会游泳,危机时也可飞行。蟑螂的扁平身体使其善于在细小的缝隙中生活,几乎有水和食物的地方都可生存。如果条件不好,较长时间内不吃不喝也不会死亡。蟑螂如上的特点,使其数量与日俱增,分布范围日趋扩大,已跃居成为头号家庭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