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 张正平,湖北人,男,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副教授,197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1982年留校任教,1985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 张正平老师是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最受欢迎教师,他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思想深受学

===================

是这个人吗?

很可能是所谓的五毛们的“钓鱼贴”,故意把民国时代捧上天,乱写一气,留下破绽,然后有人叫好的,五毛们就出来大打出手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民国时期确实曾在宪法里规定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不过只是纸面文章,没有被落实。教师的薪水也被拖欠得很厉害,尽管有个法规。

不过当时的国立大学、师范学校确实待遇不错。我老师抗战后上的北大,学生公寓有校工打扫、生火炉之类,学生在校医院里生病住院,不仅不要医药费住院费,就连住院期间的伙食都是免费的。所以他老人家说乘着在学校的时候接受了鼻中隔矫正手术,手术完了,觉得医院实在舒服,有免费伙食,还有漂亮护士养眼,就要求医生再顺便把阑尾也割了,扁桃体也拿掉,住了一个月的医院。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7# 夏加坤  


不知道这个本领是哪个老师教他老人家的,嘻嘻。我看以后可以开设专门的专业,木匠师傅当仁不让地成为首席导师。
三苗 发表于 2011-2-7 20:18
就是出了你这个孽种的叶氏家族的前辈们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4# 老木匠  
木匠教授识别钓鱼贴的能力惊人。
夏加坤 发表于 2011-2-7 14:03
像小夏这样正好就是做个鱼饵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13# 老木匠
木匠教授斯文扫地,颜面尽湿,俺懒得反击了。
夏加坤 发表于 2011-2-9 15:12
你湿得再厉害也没办法解决一下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出了三苗/扶桑这个自命的左派先锋的福清叶氏家族,正好是这个题目的一个注解

这个家族是耕读世家,民国时期,这个家族的一支,有6个子女先后考上国立大学,后来无一例外的成为学者教授。

这一房的家长,做过私塾先生,在宗族里有相当的人望,不是族长,但是宗族里经常主持祭祖时,经常被公推为操刀分配胙肉的主持人。言传家教,注重传统,在抗战期间,给失学的孩子讲授儒经。培育出的这6个学者个个是谦谦君子。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叶氏不算贵族,一般般的家境,按照党的阶级划分算是中小地主吧。按照前清时代的标准,也不算绅士,本人没有功名。

另外,也要劝一劝于先生,像三苗/扶桑这样永远阴阳怪气,没有一句人话的,大可不必搭理,当他是个零蛋就行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本坛里不受欢迎的,就算楼上了,除了讲些阴阳怪气、神五神六的话,没有一个自己的主贴,没有一个交谈的网友,还觉得很臭美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再回到主贴的问题

民国的教育已经世界一流,只能当讽刺。不过民国教育确实具有多样性,学生有相当的分流,不是高考一条道。

考不要学费的国立大学,竞争极其激烈。我的老师,1947年高考时,报了6个国立大学,在上海考了一个多月,考完大病一场。全部考取,去了第一志愿的北大,录取率是1/200以上。我的一个叔父,是1948 年参加高考,报了4个国立大学,最后也是去了北大。两个人家境都不好,中小地主、小业主。

家境不好,读书也不是很好,一般就要去考师范,不要学费,还发伙食费。

家境勉强能供,读书一般般的,读职业学校。黄炎培的中华职业学校,在民国时代吸引了很多人。我岳父当年因为家里的工厂被战火烧掉,家境陡降,就读了中华职业学校学财会。后来工作了好几年,靠自己挣了点钱,又得到当上了官的兄弟的支持,去考了一个私立大学。

民国时代的高中,很多穷人读不起的,最后高考时,往往是买的假文凭。我舅舅读了教会学校,因为肺结核高中没有读完,后来也不高兴再读了,就靠一张假的高中文凭,报考了一个私立大学。

私立大学靠学费尤其是靠社会捐赠维持,非常不容易。要有自己的特色。复旦是个野鸡大学,不过它的商学院、法学院是不错的,学生就业前景不错。

初等教育根本没有实现普遍的义务教育,教育经费也是永远不足,即便是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国中国小的覆盖面极小。

看看日本人,在上海为侨民办了完整的国小-国中-高中体系,学校的设施非常完备。比如日本人在虹口欧阳路办的一个国民小学和女子高中,都建有游泳池,有很好的教学楼。这两个学校的校舍后来就是光华大学接收使用。再以后就变成了“上海无线电七厂”和“上海电子管厂”。虹口地带日本人建了很多的学校,为了接送散布在五角场到溧阳路地区的中小学生,还在原来的其美路(现在的四平路)上铺设了铁轨,开通了小火车。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我觉得,民国时期教育值得称道的,是打破了“读书做官”的框框。

科举制以后,尤其是明清的科举考试制度,使得读书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仅仅是获取特权身份的敲门砖。知识是和权力交换,获取一个特权身份,或许更进一步的可以有参与统治的机会。

民国时代倒是打破了这一点。读书不再是以通过国家标准化考试为目的,而是要获取知识,用来和市场进行交换,有可能获取更好的生活资料。当然,可以去参加国家文官考试——我一个朋友的父亲是当年(1947?)全国文官考试的状元。不过绝大多数学生都是面向市场。就业市场主要看的是你的知识与能力,文凭是否硬倒并不一定是考量的主要目标。我舅舅是个野鸡大学的文凭,但是凭着过人的语言天赋,毕业后很快获得很好的职位,重振家业。我母亲只有两年小学的底子,完全依靠工人夜校的教育,没有任何文凭和关系,考取了官营的市政企业——在当时就叫做“铁饭碗”。我父亲连小学文凭也没有,就靠自学的财会知识,考取银行。

民国以后的本朝,实际上是回到了传统社会,把读书当作了当官途径。读大学出来马上就是进入官阶行列,知识回到和权力交换的地位,知识本身回到敲门砖的性质,知识本身倒是不重要的。80、90年代稍微转了转风向,现在又回到这条路上。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民国时期的教育,总体上不再是为了一个标准化考试,于是就发生多样性,学校可以良性竞争,教材可以百花齐放,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学生可以自立成才。

本朝办学,只是为了培养干部-接班人,性质和党校军校一般而已。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记得过去写过一个本朝高校的

“衙门化”的高校体制是从哪里来的? 
老木匠 发表于 2007-6-14 11:10:00  
  
很多人都说,1949年以后的高校体制是从苏联搬来的,搬得不对,导致了种种的弊病。

我倒觉得好像并非如此简单。

1949后(精确一点应该是以1952年院系调整为标志)建立起来的高教体制,是否是苏联式的?

它的制度比如设立专门的政府行政部门管理,中央集权的学校管制,专业的设置、基层的教研室结构、副博士之类的学位系列等等确实是苏联的。

但是对于高等教育基本思维模式,我觉得好像是从抗大或革大传承过来的,即作为干部(尤其是党的干部)培训基地,党委全面掌控学校的管理,学生入学即为干部候补、毕业生就是干部官员而且可以一通百通的主管任何事务的概念,是作为向一个迅猛壮大的权力机构提供干部的时代的遗产,应该是从山上下来的,。再追得远一点,是传统的科举制度在另一种意义上的复活。

苏联从没有发生过将大学师生弄到农村或社会上去搞土改、四清之类政治运动的事情,也没有没完没了的在高校内部搞肃反、反右、大跃进、拔黑旗之类的运动。党的组织没有全权,书记也不是一把手。学生还是学专业、教师还是搞专业。相对于1949以后的中国,应该说前苏的大学质量还是相当高的,至少它满足了苏联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的人才需求,没有必要呼唤“海归”。尤其是自然科学部门,除了生物学的灾难外,数学、物理、化学方面都依靠自己培养的科学家获得世界水平的成果。在技术层面上,即使首创的东西不多,至少它的“剥样”仿造能力(更重要的具有逆向设计能力)令人惊叹。

1949年以后中国高校最值得骄傲的就是培养了一大批官员——尽管实际上这一出身的官员比例比不上以年资升迁(隐含因家庭背景而升迁并从高校补到文凭),但是却非常的惹人注目,而且高校也以此为傲。比如直接从革大转过来的人大,就以400多部级官员校友为号召;应该培养工程师的清华也以部长的摇篮自居。在其他的方面就要说一句“天晓得”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

    哈哈,中了流弹了。
    谁让俺手脚勤快,抢了个先呢?
ys1937 发表于 2011-2-9 22:54
哈哈,发完后没看就去写下面的回帖了,抱歉抱歉

好在本坛任何一位网友都很容易识别出那个阴阳怪气的零蛋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

    一些写手常常喜欢用刘文辉的“县衙好于学校,枪毙县官”来引证那个年代的教育如何如何受重视,其实这只能算是一个特例。
    木匠上面所言,应是持中之见。
    中国的乡绅,一般都重视子弟的教育,因此 ...
ys1937 发表于 2011-2-9 23:16
刘文辉造过很多的中小学校吗?校舍有没有现在还在使用的?

就我知道的上海的情况来说,1949年前建造的、现在还能使用的中小学校舍,不是原来的教会学校,就是外国侨民子弟的学校。民国政府建的还能用的,我一个都没有发现过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于先生做事认真的

我说的很清楚,就是指上海。至于其他地方,我只是疑问,没有说法的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争论,辩驳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该网经常有人进行下流的人身攻击,攻击那些不太掩盖自己真实身份、职业的网友,木匠也是受攻击的一位。
木匠在这里只是就自己亲属经历,说些民国教育好话,从史学实证来说,还缺乏学理 ...
feilian 发表于 2011-2-10 07:10
这位不知是马甲还是真身

“46年后学潮不断,为何?学生都不明真相?媒体在政府手里,”——————这句话好像不太完整,是没有写完吧?

46年后学潮不断恰恰是因为政府没有办法管制住所有的媒体,社会不满情绪被媒体放大,影响到学生情绪。恰如1980年代学潮不断,1990年代以后加强了舆论引导,社会不满情绪不能在媒体上流行,学潮就少了很多。

49年前政府对于高校的管制实在是“执政能力”太弱,即便是国立大学也是如此,没有正式贯彻统治力的学校机构,比如宣传、学工之类的部门都是本朝特色。高校很大程度上成了国中之国。比如上海战役时,解放军还没有打到江湾,复旦大学已经升起了红旗,地下党接管了学校。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木匠在这里只是就自己亲属经历,说些民国教育好话,从史学实证来说,还缺乏学理 ...
feilian 发表于 2011-2-10 07:10
木匠本身对这样的题目是不感兴趣的,网络也不是学术研究的好地方,如果要认真研究,就不如直接去写论文、骗经费充成果啦!

木匠所有的帖子都是速生速灭,就是第一感觉的打打字,很少为此去查找资料、熟读理论,自然没有什么学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并没有要攻击木匠老师傅的想法,木匠老师傅,在这里年资等具有科里斯玛效应,怕师傅的观点被文学青年片面接受,只是要想说对民国教育一味说好,并不能让大家目光对准当前教育根本问题。我们评价标准不能单搞相对主义 ...
feilian 发表于 2011-2-10 16:03
你当我是神马的公公指示份子,一个帖子就要贻害后代?而且你当“文学青年”有这么好忽悠的?

网络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过是一些朋友自娱自乐,广大的“文学青年”对此大概根本就瞧不上眼,不来千方百计找碴就算是上上大吉,哪里会拿帖子里的话当回事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