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儿子亲身经历告诉我:北大的天空也有阴霾

15650 次点击
88 个回复

0 次转到微评



汪元 于 2011/3/31 4:26:17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北大的天空也有阴霾

2011-03-29 青衣江中水

能够考上北大,是幸运的。湖光潋滟的未名湖,古朴典雅的博雅塔,古色古香的德才兼备斋,名人云集的百年纪念讲堂,能够容纳万人就餐的农园食堂,北大的一切一切,都会让人向往,凡是与北大相关的任何大事小情都会引起世人的关注。可当你真的成为北大人才会懂得,北大的天空并不总是晴朗的,很多时候有霾,更有可能是阴霾。

儿子大二的时候期中考试的一门课程缺考了,我知道后觉得特别奇怪,因为孩子回家从来没有讲过,最后才知道,原来那门课程的考试时间是下午,儿子因为午睡睡过了头,所以没能参加考试。由那次考试缺考,才使我们注意到大学学生之间的非正常竞争,因为儿子同宿舍的其他三个同学临走时,没有一个人去叫醒他,表现出了本来不应该出现的主观故意,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他的老师告诉我,现在的学生比较现实,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单纯,有些学生的心理还比较阴暗。为此,他专门以保研为例介绍了学生之间恶性竞争的不正常做法。现在大学里保研通常是在成绩符合保研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还需要有导师接收,由于像北大这样的学校够条件的学生数往往多于可接收的人数(保研和对外公开招生是有比例的,如果本校保研比例过大,会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导师是否同意接收就成了能否留在北大读研的关键。正因为有这样的刚性要求,所以争取导师的好感和贬低同学的事情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教授告诉我,Z和L两个同学是同宿舍的,都想做他的博士生(北大通常是硕博连读),平时见面都是称兄道弟,表面看关系很好,但对保研的事情都是秘而不宣。Z同学去找教授自荐完后前脚刚走,L同学后脚跟着就进了教授的办公室,在未来的导师面前把前面的室友贬得一钱不值,弄得老师比较为难。如果从道德标准来看没有哪个导师喜欢这样的学生,但从专业角度讲,老师还是愿意招北大或者清华的。社会上的一套,怎么会提前在大学就上演了?

听老师那么说我不是绝对不相信,因为北大的学生确实出现过很多比较极端的事情,但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虽然我也知道现在的学生有很多的问题,因为我自己就住在大学校园,老公也带博士,但我认为在其他大学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北大不应该出现。北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发展前景,即使不保研,考研也不应该在话下,北大清华的学生个个都是个人精,别的方面可能不行,但考试个个都是高手。再说了,北大清华的学生出国比例是非常高的,特别像我儿子他们这些理科类的。前段时间一个教育研究机构发布的调查数据说,北大清华的高科技专业毕业生的70%都在国外。即使不出国不上研,随便找份薪水不错的工作也应该不难,毕竟北大的文凭含金量还是相当高的。我儿子北大的同学在北京就业起薪没有低于5000的,大大高于北京大学生就业起薪的平均水平,有些同学现在已经是月薪到万了。在香港的时候代表儿子参加了一个小范围的北大校友聚会,北大光华学院和经济系的几个毕业生基本都在银行或者证券公司供职,年薪差不多都在50万港币以上。儿子同班同学到美国念了一个硕士,据说汇丰银行年薪40万港币给录用了。

为了弄清楚儿子同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我背着儿子把他宿舍里的一个男生专门约了出来。这个男生在我们送儿子报到的时候在宿舍有一面之缘,他来自于我的老家,是他父母亲亲自送到北京的,我们当时还聊得不错,毕竟是老乡。我请他到一个很好的酒店餐厅边吃边聊。刚开始他还比较拘束,后来他才慢慢地讲了一些他们的想法。

作为外地生,他们认为毕业后最好的出路首先是出国,由于美国提供的奖学金越来越少(其他国家给国际留学生的奖学金更少),对于学习成绩不错但家里没有经济能力自费出国留学的孩子来说,第二个选择是保研,第三是留北京。据说北京市对像北大清华这样的毕业生每年有一定比例的留京指标,可以直接拿到北京户口。保研和留京都是以成绩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所以,大家对成绩和排名非常介意。

由于得天独厚的原因,北京籍的学生不仅入学分数低,同时也不存在留京户口问题,所以,必然使同学之间的心里产生不平衡心理,有些甚至是仇视,他们认为北京籍学生不用任何努力就可以获得他们需要加倍努力才能得到的一切,老天太不公平了。我大学同学的孩子在数学学院就因为和同学始终难以融合,最后休学了一年,现在去了美国。就我儿子而言,主要的不满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年龄,他这么小的年龄就考上了北大,让他们觉得很不爽。二是觉得他的生活条件太好。他举了很多事例来说明,比如每个星期至少去吃两次肯德基(45甲楼的街对面正好有一家肯德基),而其他同学只能一个月吃一次,有些一学期才能吃一次。另外,在儿子大学期间,每次假期我们都会让他到国外旅游或者国内旅游,我们觉得参加旅游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当然,这也是我们给他兑现我们的承诺。我们曾经和他有个约定,如果他依靠自己的能力而不需要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每次升学都是依靠自己的能力而不需要缴纳择校费,等他考上大学后,我们会以等额的费用资助他出国旅游或在国内旅游。迄今为止,他已经去了十几个国家。其他还有很多枝枝节节在我们来看根本不是事的事。所以,他们很恨他,希望他考不好,希望他倒霉。

实事求是的说,在儿子上大学之时,我还真的比较注意教育儿子一定要与同学平和相处,淡化相互之间的差异。而且我还特别注意提醒儿子要注意尊重来自西部或者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差一些的同学。因为在报到的时候通过和其他家长交谈就能感觉到有些方面的差异的确是很明显,比如说北京的孩子见识大场面的机会相对要多一些,毕竟是在天子脚下。儿子同宿舍的同学都来自西部地区,每次从国外带回来的东西,我都让儿子带到宿舍给同学品尝。宿舍比较热,我让儿子带电扇到学校大家共同使用。我还利用自己的一些资源帮助他的同学做家教赚钱,看来有些隔膜是怎么做也难以化解的。后来想想,儿子的确比较单纯,我们也没有考虑的太全面。比如外地同学问儿子去某一个地方怎么走,儿子会非常诚恳地告诉同学,很方便,你上车告诉司机地址他就会把你送到。实际上,他的同学希望他告诉他们如何乘公共交通工具,因为我们都不使用公共交通,所以他也没概念。他还冒过特傻特傻的大傻气,假期回宿舍时看见室友还没有回家就问怎么还没走,室友说买不到票,他一本正经地说很容易啊,打个电话就送票了。儿子想的是机票,而不是火车票。现在他自己在国外生活,考虑问题的方式自然而然的就与他大学同学比较相合,如果现在再与同学相处,可能类似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一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告诉儿子他同宿舍同学针对他所做的一切。从一个成人的角度来讲,我不认同这种不正当竞争甚至有些阴暗的做法,而且觉得这种做人的方式很可怕。但站在一个家长的角度来讲,从现实的社会大环境看,我理解这些孩子在成长中的焦虑和对成功的渴望,因为,为了考上北大他们确实付出了很多很多,而考上北大只是他们梦想的一部分,他们希望飞得更高更远,他们出人头地的愿望比一般人更强烈。后来,缺考并没有影响他的期末考试成绩,因为其他同学知道这件事情后给老师打了小报告,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为了保研大家都是决不手软的,这也正好被告密的同学用来证明那个同学心术不正。最后他也确实没能保研,是不是这件事情造成的,就不得而知了。

我不告诉儿子,主要想他们毕竟还要在一个房间相处两年,如果心存芥蒂,进进出出会很别扭。况且他年龄比较小,如果知道同宿舍的同学做这种事情,他会怎么认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他会如何看待这个社会的另外一面?我觉得他还没有足够的能力理性的做出判断。如果因为这件事使他失去对他人的信任,以后的人生将处处设防,以邻为壑,这不是我希望的人生态度。我只是很婉转地告诉他,做事情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当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一贯的想法,绝不让他学会这种下三烂的所谓立足之道。他的竞争对手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另外,毕竟我们在北京工作,如果真是太过分了,会影响到他的根本利益,我还是可以为他遮风避雨滴。

真正让儿子知道一切内幕的,是他的女朋友,他们是同班同学,是外地的一个状元。从这个角度讲,很感谢他的女朋友,她把很多我感觉很难把握的话告诉了儿子,也给我讲了很多学生间拿不上台面的所谓竞争手法。她说,能够在外地一路杀出重围考上北大清华的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是这个道理。在北大的种种不顺,使他成熟,所以我常说任何事情都是利弊兼半。

去年在韩国釜山的国际会议上,儿子非常意外的碰到了几个他原来同班或者同系及清华的几个同学,大家都很亲切,还一起游览了釜山,但各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如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我始终觉得,大学生,正是青春无限的最美好时光,还是阳光、豁达、大气一点儿好。



PS:最近,北大将在全校推广实施对“重点学生”进行学业会商的制度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看了很多文章,我想站在一个北大家长的角度公正的说一句,北大此举完全正确,而且很有必要。从争论的焦点来看,都集中在所谓的“思想偏激”上,言外之意好像北大背离了其办学宗旨,放弃了“兼容并包”的精神,我认为这是对北大学生工作出发点的断章取义。我专门查阅了北大这次工作的重点实际涉及十个方面,会商的“重点学生”包括:学业困难、思想偏激、心理脆弱、经济贫困、学籍异动、生活独立、网络成瘾、就业困难、罹患重大疾病、受到违纪处分等十类学生,不能仅以“思想偏激”就断言北大有禁锢学生思想之嫌。

上述十个方面的问题大多数是当今青少年的共性问题,但在北大这个特殊的环境中被放大了,因为北大太敏感。其实“思想偏激”也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我认为北大的官方文章是比较委婉的,比较直接的问题实际应该是心理疾病中的一种。我曾经在前一段时间发过一篇文章,谈到了大学生的忧郁症问题,我当时写得也很委婉,实际情况应该比这个更严重。对学生的管理,北大向来很宽松,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让儿子上北大,清华的管理一直就比较紧,但好像也没谁认为有什么不对,也可能大家基本认同了清华是培养领导的摇篮,理应如此。

如果你们的孩子历经千辛万苦考上北大但最终没能从北大毕业,你可能就不会对北大出台这些管理措施说三道四了(你知道北大每年有多少学生退学或种种情况不能完成学业?)。正因为有很多优秀的学生考上了北大但最终在游戏和网瘾中沉沦,才使北大走出这无可奈何的一步。有些人说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有些人说是北大的悲哀,其实都不对,应该是我们整个时代的悲哀,整个社会的悲哀。
“由于得天独厚的原因,北京籍的学生不仅入学分数低,同时也不存在留京户口问题,所以,必然使同学之间的心里产生不平衡心理,有些甚至是仇视,他们认为北京籍学生不用任何努力就可以获得他们需要加倍努力才能得到的一切,老天太不公平了。”
---------------------------------------

这话说的不对,北京籍学生占北大清华学生的学生比列并不高,只是个位数。北京排名前几的中学下午3点半就放了,周末和节假日也不加课,能考上北大清华的孩子相对较全面。
这些高校地处北京,即是北京的社会资源,也要占用北京的社会资源,教授老师的孩子哪个不想上这些学校?如果北京生源比例过低,这些学校的教职员工都不会满意。
北大、清华的研究生很好在京找到收入不错的工作。只要找到工作留京就无问题。就像我们这种中小公司,每年都招两至三名研究生。可惜北大清华的学生不愿意屈就,我们招的都是二流大学毕业的。现在除公务员或政府事业单位以外,其它行业四十岁以下的员工北京原籍的很难找到。
相比之下,上海复旦沪籍学生比列超过50%。而各省排名前两名的大学,本省生源远超复旦的比列。
仇视北京籍学生的孩子最好去看看心理医生。
仇视北京籍学生的孩子最好去看看心理医生。

同意这话,北京籍孩子见多识广,能力强,有后劲,这是高校老师的共识。
他们进校时的分数可能不如只会考试的小地方来的孩子,但是学习得轻松,毕业时不乏佼佼者。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欵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大学生出的问题,根源都在基础教育,在读大学时反应出来。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大学生出的问题,根源都在基础教育,在读大学时反应出来。
杜雅萍 发表于 2011-4-1 09:05
明显独断.hhhh _缺乏周密分析问题的能力___,简称目光短浅.hhhhh


影响大学生的因素太多了.不仅仅是基础教育,其实社会整体价值观以及发展趋势


还有 社会精英群体等等等等.
何处不阴霾,心中有阳光.
偶酿酱香入诗肠,常念老辣出文章.
呵呵,哪里都一样。顺其自然。俺儿子昨晚打电话给老婆,他被选上预备党员了。俺心里替他高兴。他没考上北大,痛苦了一段时间。俺很高兴他恢复了自信。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清华在江苏文科中只招6人。北大只招20人。俺指的是通过高考“裸拼”,其他的名额都自主保送了。而江苏只考语数外,发挥的稍微差一点,就不可能上北大清华。比如作文,不确定因素很多。
本帖最后由 pfpf 于 2011-4-2 13:32 编辑
仇视北京籍学生的孩子最好去看看心理医生。

同意这话,北京籍孩子见多识广,能力强,有后劲,这是高校老师的共识。
他们进校时的分数可能不如只会考试的小地方来的孩子,但是学习得轻松,毕业时不乏佼佼者。
何毓玲 发表于 2011-4-1 07:18
何大姐同意得太快,欠斟酌。

1、我的经验,不管哪个地方的top5 或者top10 的学生,能力其实是差不多的。这个能力,既包括已经在原有环境中培养起来的能力,也包括后续的学习能力。北京的同学会拉小提琴,青海的同学说不定就会跳民族舞。上海的同学会唱歌,陕西的同学会下象棋。课外的小爱好,主要还是看能否给学生、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
2、中间层的学生,的确大城市来的学生往往“能力”比较强。但这种能力常常体现在其为自身谋“幸福”的方面,包括身心的快乐;是不是能体现在为周围同学谋“幸福”上(当然很多时候也就是一点小幸福),则并无经验证明。
3、偏僻地方来的学生,如果存在能力上的缺陷(包括已经养成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应该去找教育体制的原因,而不是仅仅责怪学生;如果和周围同学关系处理不好,应该找三个方面的原因:小地方学生是不是有自卑心理,大地方学生是不是有自傲心理,学校是不是进行过心理调适。
4、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应该是养成具有理性思维能力、情感真实健康、人格完整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政府与学校大多失职,问题很大。不管来自哪个地方的学生,都应该尝试着认识自身缺陷,认识他人的生存状态,学会相互交流沟通。

“仇视北京籍学生的孩子最好去看看心理医生。”这句话,如果是出于技术上考虑提出的善意建议,可以同意。如果带上了感情色彩,则只表现出说话者的思维能力欠缺,不太容易被人同意。
Piano and Forte
本帖最后由 邱晓云 于 2011-4-2 14:10 编辑

我觉得作者自己心理偏狭,这样的家长该去看心理医生。儿子睡过头了,却怪罪别人。别人欠你的?或者答应过叫醒你儿子却存心不叫?凭什么要恶意将旁人作有罪推定?还对旁人因为这点破事被告密失去保研幸灾乐祸!就这点为人的德性,旁人对这一家子敬而远之完全可以理解。善意的想想:会不会,别人要走去考场先走了,你儿子有自行车,可以晚点走,别人以为他到时候能赶上所以没叫他?会不会别人不叫他,是怕叫醒了又被你们写文章说存心不让你儿子休息好?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何大姐说:“北京籍孩子见多识广,能力强,有后劲,这是高校老师的共识。”

这话只怕好多北京以外的人士难以同意。一般都说北京的的士司机最能侃,不过据说武汉、长沙、成都等地的司机根本不服。呵呵。
我期末考试也有一次睡过头,当时一个人在校外(离学校也不远)住,手机正好也没电,结果.....
有一老乡(盐城东台的)跟我一个班,看我没去考试,打电话也不通,于是请示老师同意,在开考后十分钟奔袭到我住的地方敲开门,叫上睡眼惺忪的我去考试。
一直都挺感动的。
你有权保持不沉默,但我们很快会让你沉默的。
相比之下,上海复旦沪籍学生比列超过50%。而各省排名前两名的大学,本省生源远超复旦的比列。
老程 发表于 2011-3-31 23:39
老程的这个比例有点老旧,据报道2010年这两所学校的本地生源已经是30%左右了。
另外,外地名校的本地生源比例最近几年也大幅度下降了,2009年的报道说:
      武汉大学计划招收本科生7800人,比去年增加了200名,在湖北省的招生计划为2305名,比去年下降了195名。本地生源所占比例首次降到30%以下。华中科技大学今年计划招生8000人,其中本地生源2730人,比去年减少了270人,所占比例下降为34%左右。


在江苏,南京大学今年计划招生3600人,其中在江苏省计划招生1150人,本地生源所占比例接近32%。


在天津,南开大学今年计划招生3150人,其中在津招生702人,占招生总数的22%;而天津大学今年将招收本科生3960人,其中在津招收705人,占招生总数的18%。两所部属名校的本地生比例均低于30%。
我上大学的时候(1978-1982)没体验也没听说过这类事情,直到毕业分配的的关键时刻才出了点小波澜。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1-4-2 18:06 编辑

12# 童志刚
我在上海不少亲戚和朋友家的孩子都上过复旦,我所写的比例数都是从那些孩子那儿了解的,近几年可能有所下降,30%本地生比例也不能算低。清华北大北京籍学生的比例从没超过个位数。
能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无论是从哪儿来的,成绩都不错,从没听说过哪省市的孩子的大学期间成绩是最好的,反之也没听说过哪省市是最差的。

另外,在全国统考时期,京沪两地的一本线和本科线的确要比几个所谓“高分省”低不少。但是,北大清华在京的录取线与其它省份悬殊就不大了,从没倒数第一过。
不好意思啊抬杠啦。

“清华北大北京籍学生的比例从没超过个位数。”

资料显示:2003年至2006年期间,北大在京计划招生人数占全国计划总数都在13%左右,清华大学是12%左右,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是10%左右。2010年(一下数据不清楚是2009还是2010年的)北大本部在北京计划招生256人,实招368人,全国计划招生2650人,实际录取2780人。本地生源比例13.2%。显然都超过“个位数”了。呵呵。
15# 童志刚
即便上述数据正确,这两所大学招收本地生的比列也明显低于其它省市名校的本地生。
北京就是好学校多,没办法。国家教委、清华、北大的工作人员也在北京生活,他们的孩子也得上大学啊。
要不把这两所学校迁到廊坊去?
我不羡慕也不嫉妒,更对有关学校的搬迁计划不感兴趣。我只是对下面这两个说话作了点核实。呵呵。

“相比之下,上海复旦沪籍学生比列超过50%。而各省排名前两名的大学,本省生源远超复旦的比列。”

“清华北大北京籍学生的比例从没超过个位数。”
17# 童志刚
北京是不属于那个省的,不矛盾。
)北大本部在北京计划招生256人,实招368人,全国计划招生2650人,实际录取2780人。本地生源比例13.2%。显然都超过“个位数”了。童志刚 发表于 2011-4-2 18:10
这组数字有点意思,北大实际招生超出计划130名,这130人中112人来自北京。北大这么做是何原因呢?该不会是为了只招低分学生吧?
另外,我所说数字是源自10年前的印象。儿子过了高考年纪后我对这些东西就没多大兴趣了。
“相比之下,上海复旦沪籍学生比列超过50%。而各省排名前两名的大学,本省生源远超复旦的比列。”

“清华北大北京籍学生的比例从没超过个位数。”

没看见曾经说过是在讲10年前的情况,一般来说,“从没超过”我理解不是到2001年为止,所以就百度了。其实前年我儿子高考的时候我也没关心过那些东西。呵呵。
17# 童志刚  
北京是不属于那个省的,不矛盾。
李苗 发表于 2011-4-2 20:24
那你认为湖北或者上海或者四川是属于哪个省的?
这组数字有点意思,北大实际招生超出计划130名,这130人中112人来自北京。北大这么做是何原因呢?该不会是为了只招低分学生吧?
老程 发表于 2011-4-2 20:36
北大的说法是“生源优秀”。不过有很多人不服(说实话我也不服),百度一下可以找到不少帖子谈论这个问题的。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1-4-2 23:34 编辑

无论如何,北大清华本地生的比列远低于全国其它省市前两名大学是不争的事实,即使定量有误但定性没错。
前几年就看到网上有“北京的学生,你们有什么资格上北大?”这类愤贴,主贴连儿子睡过头的事都要扯上北京生源。
正如我第一个回帖里说的,北京排前几名的高中下午三节课后就放了。这种学习方式要比集中营式的学习方法宽松多了。当然各校之间也都暗暗比拼上北大清华学生数,但各区县并没有把这类事情当政绩抓。
从这几年的报道看,有不少“把一本率当政绩抓”、“县一中现象”、“高考状元披红游街”、“教师保护考生作弊”之类的事。至少北京还没堕落到这程度。
我要阐述的是:在北大清华念书的北京孩子不比外地学生差!
至于北京孩子毕业后可以留京也要遭病诟就更荒唐了,干脆质疑美国孩子毕业了怎么就能有美国身份得了。
“在北大清华念书的北京孩子不比外地学生差!”

这句话我非常同意。不过我不大能够想象有人敢说“在北大清华念书的北京孩子比外地学生差”这样的话,而我比较担心的是有人说“在北大清华念书的外地学生比北京孩子差”。当然,这些都是猜,要是有什么数据支持就好了。
本帖最后由 燕苗 于 2011-4-8 14:04 编辑

“在北大清华念书的北京孩子不比外地学生差!”

前十多年,还是全国统一高考,我校在全国是一所默默无闻的大学,既非教育部重点甚至不是部属重点,但我校在本地计算机专业560分入学分,在北京就可以上清华北大,而本地一本分数线高于北京一百多分。外地学生自然不服气,道理很简单,凭什么一样的试卷,北京人就高人一等?一个政府连分数平等都做不到,还胡扯歪理有什么意思?既然高分者对多数而言不是素质的衡量标准,那么什么是高素质的标准?居然有人敢面对事实扯淡出素质之类的话,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他,我校任何一个班的前五名,从来就没有北京学生,无论科研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我也从来没有听哪个老师说过北京学生素质高之类的话,相反他们因为入学成绩低,学习成绩差倒是事实。
说话要有根据,不要想当然,得了便宜还卖乖让人反感。
中国大学教育差主要差在文科,都什么呀,一堆的谎言,接受这种教育越多越愚蠢。如果说素质,一个不接受这种文科教育的人比接受这种教育的素质高!
中国大学理工科专业,本科教育并不比国外高校落后,差距主要是研究生教育,大学老师科研机会少,科研项目少,仅有的一点基金又被大佬们霸占。
我校学生有到日本、加拿大从事计算机工作的,专业知识直接对接,很快就能上手,工作待遇也不低。
至于北京孩子毕业后可以留京也要遭病诟就更荒唐了,干脆质疑美国孩子毕业了怎么就能有美国身份得了老程 发表于 2011-4-2 23:25
北京学生因为有北京户口,所以留北京的机会比外地生大得多,这是人人共知的事实,在中国,户口是世袭的,是准贵族制,这和美国公民共同拥有平等的权力能比较吗?
本帖最后由 燕苗 于 2011-4-8 13:57 编辑

就我所知,北京学生因为入校分数低,大多数成绩勉强入围中等,相当一部分是中等以下勉强及格,也就是说素质比别人差。——这在我校是共识,随便问一个老师都知道,只有那些非钻牛角尖,为中国户籍制度辩护者,才会编出北京人素质高这类谎言。
本帖最后由 燕苗 于 2011-4-8 14:27 编辑
同意这话,北京籍孩子见多识广,能力强,有后劲,这是高校老师的共识。
他们进校时的分数可能不如只会考试的小地方来的孩子,但是学习得轻松,毕业时不乏佼佼者。
何毓玲 发表于 2011-4-1 07:18
去过国外看过几本小说就是见识广,会唱歌会跳舞就是能力强?
这能力强也太简单了吧?给你十万我看就能达到你的要求了。
所谓的能力强应该是专业知识面广,能力强至少是科研、动手能力强。我看不出来,一个高考比别人低一百多分的学生能力就强!北京的师资、环境都是顶尖的,却比别人高考录取分数低,这种不公平的竞争 只有在集权国家才会出现的荒唐事,居然还啧啧辩护。分数不能证明能力强,但起码不是相反。——这点逻辑不能乱。
我从来没有听我周围任何一个老师说北京的学生能力强,(除了耍酷、吹牛),相反说他们能力差的笑话却比比皆是。
本帖最后由 燕苗 于 2011-4-8 18:46 编辑

十多年前全国统一高考统一分数,例如我校,在本地录取分数线大约是540,在北京是400多一点,就大多数学生而言你非要说他们的能力是一样的,甚至高,那就是睁眼说瞎话,如果真如此,干脆取消高考算了。400多分的学生能力与540的学生就不是一个层次,能力相差不是一般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