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暮春风杨柳丝

本帖最后由 邱晓云 于 2011-8-20 20:24 编辑


阿姨七十岁那年,说了句很伤心的话:我这一辈子,就没过过生日.妈和舅舅们听了,顿觉伤感,商量给她作个寿,也算弥补.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阿姨七十岁那年,说了句很伤心的话:我这一辈子,就没过过生日.妈和舅舅们听了,顿觉伤感,商量给她作个寿,也算弥补.






要说这事,还真跟俩舅舅相关---------阿姨出生之日,外婆难产而死,那时妈四岁,还不懂事,俩舅舅八九岁,半大不小,一天里突然把娘没了,直说是这小妹妹扫把星,害死了娘,哭着闹着说要摔死她.外公焦头烂额,从乡下赶来奔丧的外婆的妹妹妹夫,自己没有孩子,就提出要收养阿姨,这样,刚出生的阿姨改了姓,给带到了乡下,生日就是母亲的忌日, 自己一辈子的命运也因此改变,养父养母当然不愿提及这事,阿姨的生日自然从来没人庆祝.







阿姨那养父,是极老实,老实到有点无用的人,外公几次介绍他去各地银行里做事,总没做长久。安定不下来,也就没办法将乡下的妻子女儿接进城.后来自己也绝了望,回了乡下.外公给他买了二十来亩地,他自己也不会种,只能租给别人,收点租子,勉强度日.战乱之下,生计艰难,那些地,渐渐典的典,卖的卖.外公舍不得女儿吃苦,又出钱替他赎了回来.这回倒好,坚持了几年没卖地,解放了,土改了,阿姨那养父给划成了地主.






那年阿姨十四五岁,没享过什么福,倒落了个地主家庭出身。乡下乱,外公赶紧将她接到上海读书。阿姨想着养父母没什么劳动能力,自己得早点挣钱养家,就读了立信会计中专,赶着出来工作养家吧。






在学校,自然是比别人更加努力学习,要求进步.毕业正好碰上国家开始包分配,分得倒也挺好,机电局。






去报道那天,北京机械部里正好来人向上海机电局要干部,机电局就问:刚报到的要不要?部里说都要,那好。这拨都给你。于是,阿姨在上海一天班没上,就调去了北京。






那年,中央各部都刚在搭架子,一五计划正在酝酿,需要大量的新人,于是大手一挥,这一列车的都去北京,那一列车的去长春。我妈这边是大家庭,舅舅堂舅表舅姨妈十几个,自己组织过一支乒乓球队,叫秦家班子,据说打过上海第二名,不知是什么比赛。后来有个舅舅也调去了北京,在化工部的业余比赛中拿过冠军,那个冠军含金量不低:输给他拿了亚军的那位,出差去趟天津,抽空打了场乒乓,就给天津体委看中,强留在了天津,成了天津乒乓冠军。这么轰轰烈烈的一家子十几个年轻人,在那一两年里,全部分配调动离开了上海,去了全国各地,南到广州,北到哈尔滨。






阿姨自豪的是:她是坐着卧铺去的北京--------因为是在上海报道后再去北京,就算干部调动,可以坐卧铺;舅舅们虽然是大学毕业,可是作为工作分配去北方,那就只能硬席坐铺坐过去,整三天啊,够长的。那时人积极,路上这几天还要成立临时支部,临时小组,舅舅那个临时小组的副组长今天当着常委,当年也是硬席这么坐过去的。不过阿姨可以自豪的也仅止于此。到了北京,她的学历较低,地主出身,就开始阻拦她的进步了。






几年后,舅舅们都成了工程师,在各部担负起一定责任,阿姨却每况愈下,最后给送到了河南乡下。还好,不是劳动改造,而是教育农民。这个党一时一个主意,有时候它说知识分子要向工人农民学习,让你到农村受教育;有时候它又想起列宁说的严重的问题就是教育农民,让你去教育农民,不过去了都要劳动那是一样的。阿姨在那里算是把小时候在农村没学会的农活都学了个遍。






别人到那儿去教育农民,都是一年后回部,阿姨这个地主出身,不知为什么会被认为特别适合教育农民,还给延长了一年。两年过去,等她教育好农民,回到部里,原来财务处的位置早没了,部里大学生多得都需要精简了。你还想干财务工作?行,有个部属大厂财务科还缺人,就是远了点,上下班要两个小时,你去不去?






远也得去啊,自己学的财务,到乡下这两年带的也都是财务方面的书,不干这个干什么呢?大厂总归机会多一点吧?






阿姨就这么到了个厂里当财务,接下来嫁人生孩子,算是过了几年安定日子。






可接下来就是文革了,阿姨这地主出身又给她惹来了麻烦。财务这么重要的工作怎么能让一个地主家庭出身的人来干呢?安全起见,把她调到了厂托儿所,管孩子。宁可孩子冒点险也不让公家的钱冒险,这逻辑有点奇怪。不过骨子里,谁也知道没什么险,不过就是因为你地主出身,得给你安排个累点的活而已。






文革十年,阿姨每天挤几个小时的公交,给厂里抱了十年孩子。






文革终于结束了,开始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阿姨干部身份没变,那就得落实政策,不能再干托儿所了。可财务科人家坐得满满的,你去也没事干呀。不过这难不倒领导,落实政策是大方向,没事干可以找出事来干。阿姨给调回财务科,负责一个引进的历史项目的清帐。






这是个七三七四年引进的大项目,花了上百万美元,在当年可是大数。引进时为了保密,拒绝别人来现场安装,引进的资料也没有翻译,就胡乱找些人来自力更生,因地制宜,边批判边学习边改造,另外花了上百万配套费,最后终于把所有的东西全部变成了废物。淋在雨里几年,成了一堆锈铁。






东西虽然没用了,可帐还在,当然是一堆烂账,没人弄得清楚。你不是老财务吗?就把这帐清一清吧,算好了列入固定资产,年年可以提折旧,二十年折完拉倒。






两个月后,帐作好了,领导看看,犯难了。帐作得是真漂亮,可你作得那么快,哪里再找帐给你作呢?也巧,负责引进设备那家设备进出口公司也看到了这本帐,感叹道:我们那还真没有帐作得那么清楚的,你们没法安排,干脆调我们公司吧,我们公司刚成立全国总公司,你来给我们做账吧。






那年阿姨四十六,在厂里五十岁就可以退休,这岁数差不多已是等退休了,要不要换个陌生单位再折腾一次呢?换了工作一定会忙得多,收入却未必增加---------那时候各单位还没有加工资自主权,无论调哪个单位,同一个级别工资是完全一样,一分钱都不差的。












想来想去,到底不愿意就这么等退休过了一辈子,咬咬牙,调进了进出口公司。






这家总公司当时刚把各省本行业进出口公司收拢,国外收了三十几家驻外办,各种财务规则不同,基本一团乱帐,一扯皮就扯到各省各部门的陈年老账,哪一任领导说的,哪一任领导批的,现在不是部长就是副总理,你去问吧!各部门也不配合,都趁着乱咪下点留作小金库呢,国外的更好,你一说查账,一半的驻外办直接就不见了,连人带帐消失了!当时出过国的人少,海外经验与关系都缺乏,根本就不知道怎么能找到他。领导的对策更可笑:把学俄语的放到英语区去,学英语的放到苏联去,不求你做成生意,只希望你不认识路,不会说话,不敢跑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吧,根本不懂怎么用财务制度控制。






阿姨到了这个田地,仗着年纪大点,丈夫多年一直在部里,什么人什么事隐隐绰绰多少知道点,自己从前又算是部里放出来的,硬充老资格,担纲重建财务制度,逐个部门,逐省理顺财务关系,国外的办事处,也一个个国家跑,重新建立了统一的制度----当然也亏总经理支持。






公司成功转型,总经理也一路高升,如今是正国家级领导人了。阿姨自己也一路顺风,从科员到付科长,科长,财务处长,一直当到总会计师,业内也算有了名声。当时部长要找副总理汇报,一听是李副总理,就高兴,一听是朱副总理,就犯怵,因为朱副总理数字记得多,一听出问题当场就要开销,怕怕也。只有阿姨不怕,见了副总理侃侃而谈,当然也是知道总理不能冲她这么个小巴辣子发火,她也以业内数字熟悉,记得多而准自信,所以有相关的问题,部长总愿意把她带着,吴仪那时还在外贸部,哪次不看见她就要问:那个老太太今天怎么没来?






夕阳无限好,可惜已是近黄昏,岁月不饶人,退休的日子还是到了。






临退休前,领导安排阿姨到各驻外办巡视一遍,在飞往国外的飞机上,阿姨听到一个消息,立即找到机长要求用飞机的对地电话向公司汇报。据说,这个电话,让他们公司赚了四十个亿。当然那只是传说,那个电话只是让公司知道自己可以赚四十亿,打不打,也许差一个亿吧。






什么消息呢?汇率并轨消息。人民币汇率从兑美元六兑一,直接跌至八点几兑一,这意味着公司大量在外建设投资,定的未来收入美元全部增值了。公司有大量投资好比伊拉克的电站之类都是很多年之后的美元收入,到时用人民币计算,全部多赚了百分之四十。那么打了这个电话,多赚的在哪儿呢?哦,公司紧急通知各外商,让他们延迟付款,就这么延迟一下,到汇率并轨后再汇入,按八点几兑换成人民币,公司多收了过亿。






这个事要是私人公司干的,要是碰到三反五反,那也许就是了不起的罪名,可现在替国营公司干,替公司挣了钱,也算是替公家挣了钱,就没人提可以不可以了。反正对这公司,阿姨是立了大功了。






公司挣了钱与国家挣了钱到底还是不一样,公司挣了钱内部待遇就变好。好些到年龄的局长司长都到他们公司来挂一下职,从他们公司退休,照这里的退休待遇,所以他们这个公司有多少局级数都数不清。这些人到了这单位,自然都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反对者,人民币一升值,公司远期收入就可能减少,影响将来退休金的涅。






阿姨刚退休时,公司有事还总找她去,日子长了,自然慢慢也就脱开身了。闲来无事,在家里教钟点工小徐认字,小徐四十几了,安徽人,做着钟点工,培养儿子读到大学,可惜自己不认字。在北京不认字,连个公交车牌都看不懂,出门都胆怯。她每周去阿姨家一次,阿姨就做几个生字卡,出十道算术题,算是留给她家庭作业,几年下来,小徐也算粗通文字,至少转车认个公交车牌没问题了。






阿姨一切顺利,只是想着自己从没过过生日有点遗憾。舅舅和妈妈就商量了,给她做了个隆重的生日爬梯-------全体家人参加。大家说起可惜她的养父养母早早都去世了,没有见到好日子。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只有板凳了,先占了再说。
What is seen is temporary, what is unseen is forever.
又看到金丝大哥新作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喜欢老兄的文字,朴实,淡定,味浓。
终于知道人民币汇率的秘密了,亏俺还在外管干了许多年。
亏了亏了,才看到,这下没抢到当第一读者。
这会儿忙着呢,没时间慢慢读,先放张凳子占个位置
本帖最后由 就这样风雨兼程 于 2011-8-21 05:44 编辑

忙里偷闲看完了。我想金丝大哥一定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单位里的故事、自己家族的故事、邻里朋友的故事等等,有空时不妨写出来让大家分享(起码我是喜欢极了这类故事的),你自己呢,也权当回忆一下往事。

本来想拎出几句你文章中我喜欢的文字,后来发现太多了,不知拎哪一段才好。真真是好文章。真实的事情,用平实的语言、朴实的文字娓娓道来,是我最喜欢的风格。

也送片西瓜
有刘心武《四牌楼》的味道。金丝大哥请继续。如果把一个个家族故事写出来,串联一下,就是又一本《四牌楼》了。
心似浮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东西
只有板凳了,先占了再说。
何萍 发表于 2011-8-20 20:26
谢谢何萍!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又看到金丝大哥新作
杜雅萍 发表于 2011-8-20 20:31
谢谢平平!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有刘心武《四牌楼》的味道。金丝大哥请继续。如果把一个个家族故事写出来,串联一下,就是又一本《四牌楼》了。
晓寒 发表于 2011-8-21 04:09
过奖!过奖!我也就写着大家看看玩玩。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喜欢老兄的文字,朴实,淡定,味浓。
驾一叶之扁舟 发表于 2011-8-20 21:13
谢谢小舟!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终于知道人民币汇率的秘密了,亏俺还在外管干了许多年。
杨林 发表于 2011-8-20 23:38
内行面前瞎说了。我总觉得这些人掌控起舆论比宣传部厉害。升值前很长时间普通百姓一片反对升值的声音,很哈美的人,一说到升值就反美了,都说既然美国强迫我们升,那升了肯定对他们有好处,对我们不利啊?现在升了一大段了,利益阶层把立足点换过来了,舆论就一半一半了。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忙里偷闲看完了。我想金丝大哥一定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单位里的故事、自己家族的故事、邻里朋友的故事等等,有空时不妨写出来让大家分享(起码我是喜欢极了这类故事的),你自己呢,也权当回忆一下往事。

本来 ...
就这样风雨兼程 发表于 2011-8-21 03:31
很高兴你能喜欢!故事真还有点,就是有些事怕写太实在了有麻烦,有些呢,又不甘心写成故事会。只要有人喜欢,慢慢写出来就是。反正算世间百态,也多少记录一点自己家族的小历史。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记得很久以前你开过一个头。
朋友说,苍然太苍,奉命改为“宛然”
阿姨现在年年过生日了吧~~
金丝家族善理财。
内行面前瞎说了。我总觉得这些人掌控起舆论比宣传部厉害。升值前很长时间普通百姓一片反对升值的声音,很哈美的人,一说到升值就反美了,都说既然美国强迫我们升,那升了肯定对他们有好处,对我们不利啊?现在升了 ...
邱晓云 发表于 2011-8-21 14:57
我当年是在外管的基层,只是个执行政策的小走卒而已,对于总局的决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后来有些在我们这里实习的学生,回到总局后,偶尔的联系当中知道,其实有很多政策的出台,根本就不是针对外贸经济的需要,而是瓜分权利需要。
就算再烂的事,到是金丝的笔下就变得活灵活现的“金”了。
只想优雅转身,不料华丽撞墙!
就算再烂的事,到是金丝的笔下就变得活灵活现的“金”了。
听月小筑 发表于 2011-8-22 21:56
谢谢“夸奖”!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我当年是在外管的基层,只是个执行政策的小走卒而已,对于总局的决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后来有些在我们这里实习的学生,回到总局后,偶尔的联系当中知道,其实有很多政策的出台,根本就不是针对外贸经济的需要,而是瓜分权利需要。
杨林 发表于 2011-8-22 09:30
当人民币高估时,谁拿到外汇额度就能赚钱,业内官员就会尽量维持人民币高估,当人民币低估时,他们又会站到占便宜的一边,尽量长时间维持低估。我们各行各业不合理的东西那么多,就是因为相关官员在尽量使规定制度变得不合理,不合理他们才能轻易得到好处。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当人民币高估时,谁拿到外汇额度就能赚钱,业内官员就会尽量维持人民币高估,当人民币低估时,他们又会站到占便宜的一边,尽量长时间维持低估。我们各行各业不合理的东西那么多,就是因为相关官员在尽量使规定制度 ...
邱晓云 发表于 2011-8-22 22:30
国内的事情,只要和法利亚长老和邓蒂斯交代的那样,只要看谁得利,就知道了。

今天到上海高院上课,听法官们讲,现在重庆高院正在推销它们的“先进经验”,所有需要评估(比如企业价值、知识产权价值、不动产价值等等)的事情,都要由当地政府设立专门的平台来评定,评估费用由该平台和法院分成,法院提40%。居然得到9头妖里管政法的那个批示,推向全国法院。

重庆另一个先进经验是,法院所有的拍卖项目统一交由一个平台,由该平台分发给拍卖公司。

真tmd的是“现金经验”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本帖最后由 邱晓云 于 2011-8-23 11:28 编辑
阿姨现在年年过生日了吧~~
施国英 发表于 2011-8-21 18:30
好像并不年年过,也许多年不过生日成习惯了,他们家好像谁过生日都不怎么操办,除了小孙子小时候的生日----------那可能是媳妇要办的。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金丝家族善理财。
老程 发表于 2011-8-21 19:22
我外公干银行的,确实长于理财,靠投资债券发的家,我妈与阿姨学会计财经,也都高级经济师,应该算会理财的吧,舅舅研究数学的,要是理财应该也行,偏一辈子一钱不沾,家里小钱都不碰的,真真有福之人啊。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国内的事情,只要和法利亚长老和邓蒂斯交代的那样,只要看谁得利,就知道了。
.yantan.cc) L- S( q4 n' v( T4 x/ \( Z8 C
今天到上海高院上课,听法官们讲,现在重庆高院正在推销它们的“先进经验”,所有需要评估(比如企业价值、知识产权价值、不动产价值等等)的事情,都要由当地政府设立专门的平台来评定,评估费用由该平台和法院分成,法院提40%。居然得到9头妖里管政法的那个批示,推向全国法院。
.yantan.cc9 c# ^* }, l( g* ]
重庆另一个先进经验是,法院所有的拍卖项目统一交由一个平台,由该平台分发给拍卖公司。燕谈1 s( i0 F% E' P. a/ @
* f5 k. J% j* D% R
真tmd的是“现金经验”老木匠 发表于 2011-8-22 22:44
若要发,众人头上刮。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金丝兄的文章就是好,淡定与犀利,结合得非常好。
参加交流
老外公的好心办成坏事,出钱把田赎回来,赎成一个地主出身,这个暴力革命后的荒唐,持续了三十年左右的时间,生长在那个时代的富人后代,遭受了巨大的不幸,然而,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得到社会的反思。

文革时期,走资派、地富反坏右的子女不幸遭到了非人的迫害,施害者的心理能量来自于贫寒子弟对富家子弟的仇视,今天郭美美、卢美美的问题,其本质还是一个天生是否公平的问题,看来,富人遗产税的问题不解决,富二代、官二代、奶二代仍然会遭到不幸。
参加交流
老外公的好心办成坏事,出钱把田赎回来,赎成一个地主出身,这个暴力革命后的荒唐,持续了三十年左右的时间,生长在那个时代的富人后代,遭受了巨大的不幸,然而,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得到社会的反思。

文革时期, ...
菜农 发表于 2011-8-23 10:59
她养父这个地主有点冤,不过大概因为田很少,与佃农关系也好,很快就摘了帽,似乎大跃进前就摘了帽,我就没听说有别的地主摘帽那么早的。阿姨每次填履历,填父亲是摘帽地主,某某年摘帽,就有人疑问:有那么早开始摘帽的吗?还真到乡下去外调过。回来才认可。不知道有没有谁做过统计调查,最快摘帽有多短?我知道有个右派,清华毕业的,是我父亲住单身宿舍时上下铺的同事,在同一个大会上,先戴上了右派帽子,然后说有悔改,大会结束前又摘了帽子。就这么一戴一摘,成了摘帽右派,文革时被揪斗,自杀。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划地主成分是相当随意的,不要说是全国,就是一个县的标准也不一样

我一个同事,在上海郊区,母亲继承了一片土地,在另外一个乡,有十几户佃农。47年的时候就把土地都送给农民,不再收租。到50年土改,那个乡把他母亲还是划了地主成分,否则那边的地主太少,凑不足数目。

可是他母亲一直居住的这个乡,却把他们家都划成了工商户。他母亲那边的农民非但不过来为难他们家,反而过年过节还是来送土产。

文革才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全家被扫地出门,住在一个破庙好几年。1978年才回到自己的房子。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