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要坚守自己音乐的律制(转《音乐周报》)

周报上发现了一篇很有亮点的文章,与前辈们分享


音乐周报/2011 年/7 月/20 日/第003 版
观点
                                  要坚守自己音乐的律制
                                          唐朴林
      多元的世界,形成多元化的音乐文化,岂能用一种音乐律制而“大一统”世界音乐文化。波
尼亚托夫斯基说得好:“如果有一天人类的历史聚合为一种单一的文化和文明,那将预示着我们的
灭亡”。
      律制,是形成各自不同音乐特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各民族根据自己的生存条件和价值观,
并凭藉自己的聪慧,经过千百年的探索、选择和不断升华,找到了适合表述本民族人们的思想、
感情而逐渐沉淀的一种具有其民族性的文化(音乐)特征手段。并且,这一现象千百年不断地反复,
总是有它的道理,即“有物有则”也。岂可篡改乃至摒弃。
印度音乐是什么律制?阿拉伯音乐是什么律制?突尼斯音乐是什么律制?爪哇音乐(佳美兰)是
什么律制?为什么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能坚守自己音乐的律制,唯独中国却不能坚守传承了近
万年的律制,何也?难道真的如美国一位音乐教授在中国学子的博士答辩会上抢白说:“你们哪里
还有自己的音乐,你们的音乐早已向西方归化了”。(见钱茸《古国乐魂》)
一百年前,中国一些音乐人,或赴西洋或奔东洋而习乐,学成回国,把他们学习的一些音乐
理念,音乐理论,以及教育体制、系科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照搬到中国来。不可否认,
这种新型的音乐教育体制,对中国新音乐的开展起到了某些作用,也培养了一些音乐专门人才。
但事物总是利弊同存,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音乐教研室主任何晓兵说过:“既造就了以西方
音乐体系为基础中西音乐传统杂交混血儿成的‘新音乐’,也导致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全面衰
颓和中国音乐文化在风格特点上的严重褪色”。
      中国文化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体。中国固有的传统音乐是多元化的“多律互补”。辽阔广袤的
中国以及不同民族语言而形成多风格的音乐,造就了中国音乐多姿多彩的音乐现象。“秦音”、“南
音”、“川音”、“豫音”乃至“木卡姆”等等,其音乐风格千差万别。童忠良所肯定的在“湖北民
歌”中(以及“秦音”、“南音”等)存在着中华最古老的律制——钟律(又称纯律·琴律)这是黄翔鹏
先生根据楚国编钟的铭文而解读、确定的,也即《国语·周语》中所说:“纪之以三、平之以六、
成于十二”。这种律制在中国流播了近万年(九千年前已定型的匀孔骨龠)。黄翔鹏先生称这种律制
“形成了自己律学传统和民族特点”。陈应时教授也称是“一种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科学遗产”。
但在建国前后,由于向西方音乐学习而趋于衰败。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湖南音乐家罗复常先生发表在《中国音乐》(1997 年第1 期)上的文章《听
“洗菜心”所想到的》,他三次听了不同人唱的同一首湖南民歌《洗菜心》:第一次听老艺人唱的
无疑是地道的民间音乐;第二次听一位教视唱练耳教师在钢琴上弹唱《洗菜心》,把原民歌中的
游移且微升so1 音改为钢琴上的十二平均律的升so1 音;第三次听一位毕业于艺校花鼓科的女演
员唱《洗菜心》,游移、微升s01 没有了,钢琴上的升s01 也没有了,而是以La(6)音替代。这或
许是一例典型的“西乐”改造“中乐”的事例吧?!《广东音乐》中的“连环扣”,现代人的音感和
记谱都是1212 3 3 3,而1955 年由广东省广州市戏曲改革委员会,广东音乐研究组编的《广东音
乐》第一集(广东人民出版社),此曲记谱却是7171 222,何也?或许与“潮州音乐”的“重三六”
相似。若照此之改,“潮州音乐”的韵味也会荡然无存,这个颇具风韵的曲种也就消亡了。
再说琵琶都以改成西方音乐的“十二平均律”为是。把琵琶传统的“小工调”上的第七品和
第十一品的“中立音”品掰掉各改为十二平均律的二个品。这样的改变“我们得到了一些东西,
但却失掉了特质的东西”。李立三曾说过:“用十二平均律去改造民乐,这事虽有积极的一面,却
第2 页共 2 页
      损失了不少宝贵的韵味”。孰轻孰重,晋乐家们不会分不清吧?!
多元的世界,形成多元化的音乐文化,岂能用一种音乐律制而“大一统”世界音乐文化。波
尼亚托夫斯基说得好:“如果有一天人类的历史聚合为一种单一的文化和文明,那将预示着我们的
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