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那会儿,南京的中山陵依然是门可罗雀的,秋雨后,走在清雨中,足踏落叶莎莎,时不时翠鸟啁啾,那份清丽,远逝咯!
梅花山,过去也几乎无人。我夜班忙活通宵后,假如上午无刀,那么,查房后改医嘱,整理停当下班,就是脚踏车跑去梅花山,车子随便一歪,人就躺在梅树下呼呼睡睡。无人,有鸟。现在,弥望皆人,透过人缝偶可见梅花。
香山,我95年96年居京期间长跑,也是幽静的好去处。山上一小镇街,还有家新华书店,绿色布面精装的32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八册,三文不值二文地,就在那拿下的。
谢谢老独步,谢谢康顺顺,秋天的颜色太丰富了,我还是去早了一点,现在去会黄得金灿灿的,更美!
其实京城哪儿都是黄叶、红叶,尽可欣赏,只是千万别去香山凑热闹!
何毓玲 发表于 2011-11-8 22:40
北京跑得多,还特别爱好钻小胡同。曾经还在北京“京飘”近两年。我觉得,所谓的北京,其实是俩差异极大的北京“重叠”着的。一个,就是真正的北京,百姓的北京,北方的那个北京。另外一个,是国家级机关、高校等一个个围墙内的北京,此北京很难说与百姓的那个北京有什么关联。景致,可以说截然不同。
所谓的北京,其实是俩差异极大的北京“重叠”着的。

同意这个说法,我们过的是小民的北京生活,三五伙伴找个人少的地儿(去颐和园也只去后山),看看风景,吃个家常便饭,其乐融融。
与那些高墙内的达官贵人无缘 ...
何毓玲 发表于 2011-11-10 07:25
除了什刹海跑的少之外,其余的,都是常逡巡的地儿。
后海本来是个好地方,古雅、幽静,加之卫生部、宋故居和社会科学出版社,人文景致也好。出版社的读者门市部门脸儿很小,内里还是比较宽的,书好、价廉,我淘得不少好书。现在那里成“天桥”了,太闹腾!卫生部不在了,读者门市部也关门拉吧?
照例,我院子里也是年年一树的柿子。今年,不大有空回江宁老屋,哪管得了柿子。隔壁美眉来电:有装修的民工时不时来采摘,你们快回来都收了吧。我说没空,你就全摘了去吧。隔日,美眉回电:已经全部采下,并以你的名义,分发给一众邻居。
谢谢啦!
北京跑得多,还特别爱好钻小胡同。曾经还在北京“京飘”近两年。我觉得,所谓的北京,其实是俩差异极大的北京“重叠”着的。一个,就是真正的北京,百姓的北京,北方的那个北京。另外一个,是国家级机关、高校等一 ...
老独步天下 发表于 2011-11-9 23:58
原初的北京,估计,还是比较“原生态”的,大概是由于地处北方,比较寒冷,物产有所欠缺,反应在消费文化上,似乎,与“首都”的地位有所讹错。比如,我京飘的05年、06年,住在一个著名大单位里,只一间房,20平米吧,无法洗澡、也不开伙,就在食堂和澡堂混。双休日的两天,无论炎夏什么高温,澡堂就是连关48小时,北人可以无所谓,我们“南蛮”就坐立不安,不好意思到公共场合啦。那么,自来水有的是,你就不能冷水冲冲么?好家伙,不到北方,你是不会知道,自来水管里,流淌的,是免费的“冰水”!不要说冲澡,大夏天,你就是搓搓衣服,也吃不消的。只得多买盆,放满自来水在太阳下晒,然后用来冲澡。食堂更有原初意味了,即,双休日不开三顿饭,而是只开两顿。那意思,就是让你在炕上混两天的。
当然,如今的北京,已经全盘“南化”了--有夜生活了(比如那后海一圈),顿顿吃米饭了,冬天也有各种蔬菜了。只是,厨艺,可能还需待提高,除非到南蛮开的馆子去吃家乡菜。
北方由没有夜生活,到而今,一二十年间,突然地,就爆发了。京城那类似后海的地方,一下子冒出太多。
过去,在北京闲逛,有一个极大的好处,就是,胡同里,一不小心就发现一家大名鼎鼎的国家级出版社的读者服务部,那就是无数的便宜再打折的好书。现在,时代不同了,检漏的事,近乎绝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