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悲凉的教育竞争

关于中国的大学教育,我终于听到了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报载,“未来5年,教育部计划按每门15万元至20万元的投入,打造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内高校将推出本校最‘叫座’的教师和课程来竞争。”说干就干,在网易、新浪和中国网络电视台的视频公开课频道上,人们已能点击先期上线的20门大学课程了,内容涵盖面广,涉及的大学也较多。

对于此举,人们多会乐观其成吧?虽然,“5年1000门精品公开课”的提法,还是有股让人哭笑不得的行政气味,决策层依旧奉行把文化建设当成生产任务来抓的刻板原则,似乎只要领导的决心够大、投入的经费够多,精品课程就能源源不断地涌现。我真纳闷,这类既违背文化发展本质、又从未在历史和经验层面得到验证的承诺,有关领导为何恁般乐此不疲?举例来说,清朝皇上若决计在五年内投入三百万两白银来打造一百部《红楼梦》,难道,曹雪芹们就会随着“忽如一夜春风来”而“千树万树梨花开”?

“竞争”是个很好的观念。教育部此番举措,或许会在国内高校间营造出竞相提升教学质量的良性氛围,然追溯起因,则与互联网上风行多年的国际视频公开课有关。近年来,拜互联网之赐,越来越多的学子惊喜地发现,网上出现了大量视频公开课,课程提供者多为哈佛、耶鲁、牛津等世界名校。一觉醒来,那些你纵使身在哈佛也未必有幸选修到的名师名课,突然可以“得来全不费功夫”地旁听了:只要手上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平板设备或智能手机就行,无论身在何处,你随时可以听课。国内最早提供公开课平台的网易,还为课程提供离线下载;一些可敬的青年志愿者,贡献了质量上乘的字幕翻译。这意味着什么呢?动用你的想象力吧,这至少意味着,纯粹从求知的角度,千里负笈将成为一桩最不经济的事。据说,学生中已出现了“淘课族”和“学术粉”,他们可以在被窝中、草坪上或地铁里,穿梭往来于世界各大名校,用最少的成本,实现前无古人的知识美梦。教育部致力打造1000门中国视频公开课,或许就是本着“打不过他们,就加入他们”的现实态度,回应这番挑战。虽然知识素无地域之分,但教育部决心加盟,站在学生立场上,亦等于天上的馅饼开始没完没了地往下掉。

我虽老大不小,但也愿意承认,我是视频公开课的热心听众。如哈佛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名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我听得津津有味并深受教益。出于好奇,我也听了几堂最新出炉的中国视频公开课,主讲者分别来自清华、北大和南开大学。如果不以桑德尔教授等人提供的一流标准加以评估,那么,很多课都相当不错。一旦拿公平的竞争观加以斟酌,则顿感差距巨大。即使那些乍看还算不错的课程,主讲者在课堂气氛的调节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亦乏善可陈。中国教授的讲课大多仍逗留在传道授业的层次上,在至为要紧的“决疑解惑”层面,则鲜有作为。即使传道,授课者偶尔还会犯下让人徒唤奈何的低级错误,如南开一位身兼博士生导师的文科教授,就将康德著名哲学概念“实践理性”的发明权,公然转赠给了李泽厚。

清华大学的“性别研究与女性主义伦理学”课程,恕我直言,直让人昏昏欲睡,我坚持了5分钟,心智即告不支。主讲人正襟危坐,照本宣科,说的每句话都缺乏课堂教学应有的现场感,更见不出丝毫与学生的互动,我甚至不清楚,座下是否坐着学生。她不时读出的具有“后现代”风味的怪诞破句,注定会让听课变成一种变相体罚。比如,她不仅会念出这段话,还会在字幕上把它打出来,以示郑重:“性别研究,不仅为妇女运动提供方向和理论基础,而且也正在引导当今时代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成为各学科的新的学科生长点。”——“成为各学科的新的学科生长点”,不仅暴露出语法逻辑上的错乱,还制造出事实和观念上的紊乱。至于“生长点”之类套语,我坚信,没有一位严肃的学者会留意关心,只有那些科研项目的追逐者,才会把它念成一道化缘经。拿这样的课程参与国际名校间的竞争,我只有先哑然,再黯然。反观哈佛桑德尔教授的授课,举手投足俨然有一股苏格拉底的风范,老师不断调动着学生思考,教室里始终氤氲着一股感人的知识气氛,任何一个重要结论的得出,都不是来自授课者居高临下的宣布,而仿佛是教学相长的自然结果。

既然决意竞争,想赢和服输就是同等级别的正常心态。现实是,无论是否应战,互联网上状若“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供人无偿享用的国际视频公开课,已然对我国的大学教育构成了严峻挑战。我无法预言该挑战的走向,但只要坚持以竞争之道参与其间,结果总归是利大于弊。虽然,在应战初期,主事者感受最多的,八成只是悲凉。
载《文汇读书周报》,2011年11月18日
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把一些优秀课程弄到网上,造福广大学子,本来不是坏事。
利用互联网的成本很小,一万元都只多不少。因为,假如老师对自己的授课有自信,他并不需要额外付出什么,所以,有关方面也没必要向他支付太多的费用。——看看那些自愿在视频网站上发帖的网友,可知,把一门课搬上网络,成本极微。这种事,有关学校、院系自己就可以搞定,甚至,老师本人也能搞定。
教育部非要弄出那么大的动静,倒是奇怪的。
当然,与之前传闻的封杀(包括对字幕组的封杀)相比,参与竞争,总还有积极一面。
“记者发现刘瑜在微博上的相关言论也被删除。”
——这个“被”字,欠考虑。也可能是刘瑜主动删除的。
哦,邹峰是站在帖子的角度。帖子总是被删除的。但如此强调,意义何在?
我是站在行动者的角度。如果你自己删除帖子,却表述成“被删除”,别人不会认为,你的帖子是版主删除的吗?
当然,假如微博在设置上即规定:博主无权删除自己的帖子,就当别论了。我从未在微博上发过言,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