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天才”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之谜(2012-01-25 11:09:07)转载▼
  韩寒是因为在1999年上高一时参加上海《萌芽》杂志社举办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得一等奖而一举成名。这个结果是双赢。韩寒作为获奖者在高考后可以被协办大赛的大学直接录取(第三届开始取消了),而一个“语文考60分”的学生获得作文大赛的一等奖,一时成为新闻热点,新概念作文大赛以及《萌芽》杂志因此广为人知。据其主编赵长天回忆说:“新概念作文大赛之后,《萌芽》发行量直线上升,2000年达到了10万份。其后,每年以10万份增加,2005年每期平均发行50多万份。”(《〈萌芽〉:韩寒在这里一举成名》http://www.china.com.cn/book/txt/2006-10/26/content_7280479.htm)可谓一拍即合。
  按韩寒父亲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一书中的说法,是韩寒自己告诉他要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事,“并且也给我看过两三篇文章。我看后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好的地方。”后来韩仁均无意中看到韩寒新写的《求医》一文,“我便说,这篇《求医》倒可以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试试。”“后来在电话中,我问他文章寄给《萌芽》杂志了没有,他说连同其他两篇一起寄了出去。”
  韩仁均没有提到和《求医》一起寄去参赛的其他两篇文章的题目。据赵长天回忆,韩寒的参赛作品是两篇,为《求医》和《书店》。韩仁均对《求医》赞不绝口,却不觉得《书店》“有什么特别好的地方”,这让我觉得很奇怪,因为这两篇文章的水准没什么区别,文风都很成熟老辣,并刻意模仿钱钟书的刻薄、幽默和掉书袋,不必要地加注英文以显得博学。如果是成年人作家的作品,自然不足为奇,但是是高一学生的作品,那就有点匪夷所思了。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韩寒上初二时,也写过一篇同样叫《书店》的文章(发表在《少年文艺》1997年第9期上),文风同样成熟老辣,同样刻意模仿钱钟书的刻薄、幽默和掉书袋,同样不必要地加注英文以显得博学。而且那种刻薄,完全是中年人才有的。也就是说,韩寒在初二时,不仅熟读钱钟书(而他自称在小学时还只读少儿科普和童话寓言,17岁时才迷上了钱钟书),而且文风也固定,甚至思想也成熟了。前后两篇《书店》,写作时间相隔两年,但是写作风格和水平是一样的,对成年人来说,这很正常,对少年作家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了,难道他这两年没有任何长进?
  这两篇《书店》还都涉及到性:
  写于初二的《书店(一)》:“还有《男人如何博得女人欢心》,其实就等于把‘怎么调情’说得更加含蓄,就仿佛植物有它的学名一样。买此种书的人往往作贼心虚,付了钱之后就落荒而逃。”
  写于高一的《书店(二)》:“渐近黄昏,民工们纷纷来食精神大餐。进了店门后直奔主题,拿起《人体艺术》纵览不已,看得直咽口水。略有文化者看文字上此类内容,现在大多小说书里男女主人公一路从第一章做爱做到最后一章,乐此不疲。更有书里大肆描写母子恋什么的,还注明是纪实文学。赫西俄德的《神谱》里,天神乌拉诺斯肥水不流外人田,娶自己老母该亚为妻,物尽其用,竟生得六男六女,但未料神话在今天竟成现实。民工们看完后出门作文学批评,互相交流心得。”
  这完全是属于中年人的恶趣味。高一学生对性有种种联想并写下来公诸于众,也许还可以理解,初二学生也这么做,就太早熟了。
  难怪评委们见到如此老练的作品都非常兴奋,但是自然的也怀疑是否有成年人捉刀。为了避免作弊,新概念作文大赛要对入围者进行复赛,当场命题作文。但是,复赛的时候,韩寒没有来。于是在第二天由发现韩寒作文的编辑胡玮莳(后来与韩寒成为好友)给韩寒打电话,获悉韩寒没有收到复赛通知后,评委会决定给他一次补考的机会。对补考的情形,《萌芽》的编辑李其纲不久前在《对一种诽谤的严重声明》中回忆说:
  “评委们高度认可了韩寒的初赛作品《求医》和《书店》中所显示的才华,委托我给韩寒出复赛题。在‘新概念’的老巢青松城的某间房间里,我们特设一间特殊的考场,就近取材,我给了韩寒一个行为艺术般的题目。我把我喝剩的半杯水推给了韩寒,说:‘这就是题目。’但瞬间,我又觉得这题目有点简单了,我说:‘前面的题目作废,请注意,以下是完整的题目。’我拿了一张白纸,把它揉成一团塞进杯子,说:‘这就是题目。”“一个钟点以后,韩寒写成此篇《杯中窥人》。一张白纸(被韩寒处理成布)在半杯水的浸泡、沉降的物理过程,被韩寒机智地处理成一个人(广义的人)从出生到被社会浸染的过程的象征性同构过程。……令人感到韩寒的写作才华的,却是他在极短的一个钟头内所显示出来的解题与结构文章能力的技巧。”
  规则复赛的题目是由评委们集体讨论决定,现场告知复赛者的,这显然是为了防止有评委事先把题目透露给复赛者。但是奇怪的是对韩寒的补赛题目却改由李其纲一个人全权处理。李其纲所述的细节,与当时在场的韩仁均和胡玮莳的说法不尽相同。李其纲说是把一张白纸揉成一团塞进杯子,韩仁均在《儿子韩寒》(2006年版)中说得更详细,说是“他随手将一团很厚的道林纸捏成一团”,但是在2009年再版时,改成了“随手将一张纸捏成一团”,不说是什么样的纸了。而胡玮莳在2000年央视“对话”节目上说的却是,韩寒前面有一杯茶和一杯水,边上有一个袋茶的包装外壳,李其纲把袋茶外壳扔进了那杯水中。那么究竟是白纸、道林纸还是袋茶外包装?三个人,盯着这么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场面,竟然连是什么样的纸都说不清,一个人一个说法,以致韩仁均后来要含含糊糊地说是“纸”。这不是很奇怪吗?
  李其纲说韩寒文章处理的是“一张白纸(被韩寒处理成布)在半杯水的浸泡、沉降的物理过程”,而韩寒在文章《杯中窥人》(根据手稿,应是《杯里窥人》)的最后也说“写到这里,猛发现布已经沉到杯底了”。但网友的实验发现,不要说是防湿性强的道林纸、袋茶外包装纸,即使是吸水性强的报纸,揉成一团扔进水杯中,过一个多小时也丝毫没有下沉的迹象,更不要说沉到杯底了。所谓“沉降”“沉到杯底”,都是想当然,都是没有事实依据的“文学想像”。考官在出题的时候,韩寒在写作文的时候,都没有想到这一点,忘了先做实验了。
  更离奇的是,尽管李其纲、韩仁均和胡玮莳对扔的是什么样的纸有异议,但是都说是纸,而韩寒的文章却写的是“布”。李其纲说是“一张白纸(被韩寒处理成布)”,问题是,韩寒为什么要把纸处理成布?有何必要做这样的处理?即使把文章中的“布”都换成“纸”,意思并没有任何的变化。明明扔的是纸,韩寒却说是布,就不怕因为离题而被判不及格?难道是因为事先没有沟通好,韩寒先入为主地认为考官会把一块布扔进水杯中?从手稿看,在第一个“布”字之前涂掉了一个字,似乎对要不要按“布”来写有点犹豫。
  《杯中窥人》行文半文半白,文笔中规中矩,可以推测是和写《求医》《书店》同一个人写的,但是和写博客文章的那个韩寒的文风很不一样,后面这个韩寒行文口语化,经常出现病句,分不清“的地得”的用法,以致自称要找人来替他改错别字。但是《杯中窥人》的“的地得”的用法正确,这并非是出书时编辑帮他改的,因为可见到的手稿部分已可见到正确地用到“地”字。很难想像,一个已学会正确使用“的地得”的人,几年后突然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不会用了,尤其是一个一直不间断地在写作的作家。
  《杯中窥人》一千余字,用较为工整的行书写成,即使照抄一遍,也要用到30分钟左右的时间,那么实际的写作时间不是极短的一个小时,而是更短的剩下的30分钟左右。李其纲以后应该改说“令人感到韩寒的写作才华的,却是他在极短的半个钟头内所显示出来的解题与结构文章能力的技巧”才对。韩寒近来写作并不以手快著称,一篇回应别人的2000字文章都要花上10小时,何以对比如此强烈?
  种种迹象表明,韩寒写《杯中窥人》时是有备而来,例如旁征博引,甚至连文献出处都列上,又例如连拉丁文都用上。都不像是现场发挥、临时能想到的。如果有那种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功课也不至于那么差。《杯中窥人》的句子中规中矩,但是句与句之间有时跳跃太大,让人觉得有脱节或拼凑。例如“接触社会这水,哪怕是清水,也会不由自主如害羞草叶,本来的严谨也会慢慢被舒展开,渐渐被浸润透。思想便向列子靠近。”为什么思想便向列子靠近?列子思想是什么?让人读得一头雾水,似乎是默写时有所遗忘。如果默写的话,底稿很可能是手写的,这从文中用到的拉丁文Corpus delieti的错误可以看出,正确的写法应是Corpus delicti,如果是书上看来的,不至于看漏了空格,也不至于把e看成c,从而背错。如果看的是手写底稿,就可以理解了。
  赵长天不久前在微博上回答提问时说:“补考全过程我都在场。而且还有很多著名作家教授都在场。”但是在2006年他接受采访时说的却是:“组委会留下一个《萌芽》的编辑监考,其他人就出去吃饭了。一小时后,赵长天和评委回来了,韩寒的《杯中窥人》也写完了。”也即在韩寒写作过程中,只有一个编辑监考,其他人都不在。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中也有类似说法:“评委和《萌芽》的工作人员吃中饭去了,留下一位叫林青的编辑监考。我则出去给韩寒买点心。”所以赵长天现在的说法明显与以前自己和别人的说法矛盾。
  韩仁均在文革后恢复高考第一年考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后来因肝炎病退,在1982年自考获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文凭。出题考官李其纲是同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因此麦田认为两人是同学。对此李其纲在《对一种诽谤的严重声明》中说:“事实上,如果不是拜读了这篇‘奇文’,我根本不知道韩寒的父亲曾经也在华东师大求学。”韩寒也回应说:“毕业于同一个学校就必然会是挚友吗,我的父亲和李其纲先生直到现在都不认识。”如果认识指的是有私交,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如果指的是见过面,那么韩仁均和李其纲在韩寒补考那天是见过面的,也知道李其纲的身份。在《儿子韩寒》2006年版,说的是“《萌芽》的一位编辑即兴出了一道补考韩寒的试题”,而在2009年版,则明确说出“作家、《萌芽》编辑李其纲受委托即兴出了一道补考韩寒的试题”。
  一些人认为,《杯中窥人》已证明了韩寒现场作文的能力。的确,这是唯一能够证明他具有超出同龄人的现场作文能力的机会,其他的作品因为都是投稿或在网上发布,无法排除别人捉刀的可能性。但是如果知道了这次现场作文存在着这么多的谜,你是否还会那么认为?
  附一:本文写完后,发现韩寒更新博客,宣布他将在今年4月1日出版《三重门》手稿。我不知道这能够证明什么。即使是有人代笔,当时也肯定是由他抄写了投稿的,当然有手稿存在。不过,作家公布手稿供研究,总是好事,何不现在就先扫描一部分手稿上网?须知韩寒的手稿在网上极难找到,目前我只看到他的二年级作文、《杯中窥人》的开头的手稿,以及他在高一时向胡玮莳编辑承认自己一时冲动犯错误的信件手稿。
  附二:文中提到的三篇参赛作文可以在下面的网址找到。对文字敏感的人可以去看看,看一个初二、高一学生是否有可能写出那么成年化的文章,这样的写作能力为何后来消失了。
  http://book.sina.com.cn/nzt/ele/ ... an5nian/index.shtml
  2012.1.25
既然韩寒要出手稿,就等他出了手稿再说。

方舟子也该提捉刀人人名了。没有人名以前,韩寒不用太多反驳,自顾自继续写文章就行。
至于我,我也觉得很奇怪,走在路上好好的,被人泼了一脸粪,我抹了几下,还有人说我擦粪的动作不够优雅,不够从容,不如泼粪的那人镇定自若。于是泼粪有理,辩解有罪,污蔑是一种质疑精神,不辟谣是心虚,辟谣是不淡定,愤怒是失态,凶手不继续泼粪就是风度,受害者一辈子成了嫌疑人,理由是无风不起浪。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很多人分不清楚什么是质疑,什么是诽谤,认为造谣是一种言论自由需要保护,辟谣并要求对方停止造谣则是打压言论自由需要批判。   
---------------
可怜的韩寒~~
身为一只出头了十三年的鸟,我只怨我自己飞的还太低。既然有这么多人看着我,趁我三十岁,我要开始我人生新的事业。全新的哦。暂时保密哦。我为此踌躇犹豫和准备了三年多。今年终于可以下定决心开始了。感谢所有恨我的人,你们让我充满了动力,我会飞出你们的射程。你们朝天泼粪,只会掉到你们自己脸上。在你们的视线里,只能看到我羽翼的光芒。
-------------------
自己已经泄密了,一看就能猜出来,他接下来要玩航空飞行啦~~
我猜他的新事业是要拍电影了~

韩寒雄起哦,韩寒加油哦,韩寒你最棒哦~(当然是除了老歪之外(*ˉ︶ˉ*)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灯火。
我不是韩寒的粉丝。韩寒的小说只看过一部,去年出的那个,有些连书名都想不起来了。看过他一些博客。我自觉是个旁观者的态度。我同情理解支持韩寒。
以前并不讨厌方舟子,对他的打假甚至是好感。但这次他乱咬韩寒,让人觉得讨厌之极。
一直没拜读过《杯中窥人》。刚去细读一遍,感觉这个17岁的孩子确实够成熟,写杂文骂官的人其实就是想当官的人,这思想,推想应该是来自受过一些挫折的人的偏激感受。另外,方舟子仔细分析到的水杯中的纸张到底会不会在一个小时之内沉入杯底而让韩寒顺利结尾,这事儿,就算是乱咬,也还是让人觉得并非咬到了石头上。

过去没怎么关心韩寒的出道过程,现在看来,至少,单独给他一次复试机会,也许不够程序正义,即便说是为了不让一个人才漏网,那第二年他不是还有机会参赛嘛?大赛又不是仅此一回。再是,从扣题来说,杯子里如果放进去的确实是纸,而且被特别强调了“这是完整的题目”,那么作文者一布再布不涉纸张,从命题作文的角度考察,就真的不能给出高分——哪怕这文章足够发表水平——否则“命题作文”就没有意义了。
哦,因为纸不是布,所以《杯中窥人》是不能得高分的命题作文。老童又有一条新见解。
“方舟子仔细分析到的水杯中的纸张到底会不会在一个小时之内沉入杯底”也让老童心有戚戚焉,实在让阿吕哭笑不得了。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在这起麦田、韩寒、方舟子掐架事件中,我们都只是些旁观者。作为旁观者,在此之前大概对麦田都谈不上了解(我就是一无所知),而对韩寒和方舟子,相信绝大多数网友都有了自己的先入之见。在参与讨论之时,这些先入之 ...
周泽雄 发表于 2012-1-24 11:15
老周81楼的意见似乎是,作为一个公众知识分子,应该经受得起他人的诽谤。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哦,因为纸不是布,所以《杯中窥人》是不能得高分的命题作文。老童又有一条新见解。
“方舟子仔细分析到的水杯中的纸张到底会不会在一个小时之内沉入杯底”也让老童心有戚戚焉,实在让阿吕哭笑不得了。
阿吕 发表于 2012-1-25 21:31
没有明白阿吕兄何以哭笑不得。我没有作过试验,不知道一张(团)纸被丢进水杯中是否会在一个小时内沉底,如果能沉,而且评委愿意相信“布”只是“纸”的笔误——我不大明白韩寒为什么一定要把实际的“纸”换成想象的“布”来写,因为如果能由于浸泡而沉底,那这一换毫无意义——也不一定不可以给高分,其实我也还没研究过“新概念”的评分标准——若有命题作文也无需扣题只要……的预言,老童下面一句自然无效。若是不能沉底,那作文者就不仅仅是由纸到布的跑题,还显示了观察粗陋、漠视实际的跑题。我觉得这是个实际的问题,不是编造的,也不是臆想推理出来的,为什么就把阿吕弄得那么难受了呢?
老童的一个都不能少要把挺韩改为挺方了.
老周81楼的意见似乎是,作为一个公众知识分子,应该经受得起他人的诽谤。
阿吕 发表于 2012-1-25 21:52
把诽谤改成质疑,才是我81楼的部分意思。在这层意思下,还有一对纠葛概念:1,言论自由不保护诽谤,2,公共人物理应接受更多的质疑。只有同时考虑上述两点,才能更接近这层意思的核心。
谈论是非还是表达好恶,会出现极大的分歧。我要求自己尽量做到,只谈是非,不论好恶。
当然,我理解执着于好恶者,相对头疼的,是那些以好恶心来论断是非者。虽然,后者仍然可以理解。
韩寒曾经有过一句表达批评的话,大意是:中国人只讲立场,不讲是非。我想他也是不希望看到挺他的人在这场风波中不讲是非的。但现在的情况是,质疑者和诽谤者并没有拿出让人信服的那些个“是”,而只有类似居委会大妈们飞短流长的八卦阵那些个“非”。在没有可靠的证据前,我是疑罪从无的。

说句题外话,即便以后真的找出可靠的证据证明韩寒作假,那也只代表他的过去。即便他过去是个十恶不赦的大罪人,只要他现在是可爱的,未来是可爱的,我也会依然粉他。把他置换成别的人也同样有效。佛家有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灯火。
老童的一个都不能少要把挺韩改为挺方了.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2-1-26 00:29
你的偶像胡适说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方现在所做,就是在“小心求证”。对于他的一系列说法,老童确实认为不是胡搅蛮缠。
qfwfq节日快乐。
“但现在的情况是,质疑者和诽谤者并没有拿出让人信服的那些个“是”,而只有类似居委会大妈们飞短流长的八卦阵那些个“非”。在没有可靠的证据前,我是疑罪从无的。”
——招呼打完后,我就做正事了。正事是,上面这段话里,存在着较多的概念错乱。
如果有人能够拿出让人信服的那个“是”,那么,你就不该再称呼他是“质疑者和诽谤者”了。质疑者和诽谤者虽然存在质的差异,但有一个共性,他们都不能拿出让人信服的证据。所以,要求他们拿出这样的证据,就存在着一种自相矛盾:你一边视对方为质疑者和诽谤者,一边又以与该身份不符的标准来要求对方。
所谓质疑,就是根据有限的疑点,提出有限的诘问。倘若疑点是充分的,那么,他就不再是一位质疑者,而是一名揭露者了。
所谓诽谤,简而言之,就是根据虚假事实得出肯定的负面结论。
质疑、诽谤还是揭露,可以有各自明确的定义,但在实际操作中,它们也存在边界模糊的地方,需要酌情酌理,慎重对待。但在此之前,先明确各自的大致定义,也是有必要的。
至于“疑罪从无”的说法,你好像用错了。韩寒被说之事,无论结果如何,都与“罪”无涉。而“疑罪从无”这个概念,只有在被指控的事实有可能构成一种“罪”的前提下,才值得援用。
公民针对权力机关、权力人物和公共人物的质疑,是一项需要得到保障并捍卫的基本权利,既然是质疑,本身就应允许(至少是容忍)对方举证不够充分,而不应以证据不够铁为由,轻易将质疑者抹黑,更不应以对方的动机是否良善,作为评判标准。后者只有在涉及普通公民时,才能生效。这也附带说明,之前兮兮在83楼的一句话(即“任何人都得经历被人剥皮这一关”),大大不妥。那是文革才有的风景。大致上,一个人拥有的行政权力或公共资源越充分,他接受质疑的门槛也就相应越低。
你那句题外话,纯属个人性的抒怀,我就不搭嘴了。也无从搭嘴。
在此之前,我对方舟子既谈不上好感,也没恶感,只知道他是一个很偏执的人。之前看过他和别人争论基因食品的话题。

因为有燕友提到方介入这次争论,我才第一次去他的微博描几眼,一看吓一跳,他跟着理解力差劲,没读懂韩寒文字却要领赏的网友起哄不算,还对致力于维权的于建嵘挺反感(因为要求领赏的说要把赏金捐给于的维权基金)。

更要命的是,他说韩寒一边悬赏,一边删除证据,还提供了截屏,要知道,这是非常严重的指控,连我都几乎相信了。后来才知道,韩寒是为了出书,早就删掉了几年前的博文。

如果方舟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信口开河,即便有情可原,但离“小心求证”的精神实在相差十万八千里。明明错了,拒不道歉,还继续传播道听途说的谣言,死撑到底,那我只能鄙视并厌恶这个人了。人家已经说了不搭理他,他还在那里自娱自乐,说来说去,就是“不可能”而已。你不可能,那怕这个世界上99.9%的人都不可能,可有一个叫韩寒的年轻人做到了,这又什么不可能的。霍金这样一位严重残疾的人,还成为大物理学家呢。

至于我对韩寒,连个粉丝都不算,他的小说一本都没看过,也从来没买过他的任何一本书,只觉得他是中国人中的另类,喜欢看他的杂文而已。
奉旨观战,可小朋友又将俺扔煎锅上鸟~~~,那得表明俺的态度啦---俺是韩寒的粉丝,粉到啥程度呢?比这小子老大不小,俺都不好意思说出来~~俺这里有仨韩寒,韩寒本人,我的韩寒和公众的韩寒,我最喜爱的是韩寒本人,小小出道,率性演出,爱了,玩了也赚了,这么多年下来,在这个污泥江湖变态国度,比起诸多同道,他未失本色。

作为我的韩寒,我当然把我的有些期待有些梦想寄托于他身上,有一些他做的比我想象的还好,有一些不那么好,有一些完全相反,我不失望是因为人家也没那义务。

作为公众的韩寒,要八爪章鱼面面俱到还要八面放光,这样的苦逼角色有个团队有些炒作我也不奇怪,既然注定要在舞台上生活,难免有观众有看果体的冲动,这次麦方寒三国志,在我看来,麦是个蟑螂,方是个屎壳郎,而韩寒依旧是韩寒,他愤怒了发疯了骂人,不但事出有因而且品性纯正,是个爷们。

如果麦尚可说很平常的小人心智,方就很有点遗憾了,他比起韩寒的品性还差了一点,而这次打假的专业水准比他自己过去而言是大幅度下降,可能是骂仗玩多了认知能力退化鸟。


奉…奉…奉…奉旨观战,说得好像有人在搬…搬…搬…搬救兵一样,哈哈哈……↖(^ω^)↗  y^o^y  (*ˉ︶ˉ*)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灯火。
“很多人就是看了该文后认为那才是真正的韩寒,以前都是装的。”

——今天哥心情好说话中听,明天哥心情不好说话难听,后天哥喝高了说话醉醺醺,到底哪一个才是哥哥我呢?

三重门在我眼里是幼稚的中学生腔,若说是成年人代笔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倒是最后一部《1988》较淡定从容了,水平见长。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灯火。
打假卫士方舟子在新浪微博中提到韩寒一边2000万悬赏,一边删除博客文章。随后网友回应,韩寒2008年就删除了2006年的文章,是为了出书需要。随后方舟子又发表言论,称这个可以理解,但是韩寒在书的序中说该书大部分文章在博客中都能看到,方舟子对韩寒诚信度产生质疑。韩寒在《正常文章一篇》中对方舟子进行抨击。随后方舟子进行了还击,二人分别在在新浪博客和新浪微博中进行论战。”

看见了吗?当有人指出韩寒删除2006年的文章是为了出书需要后,方立刻表示理解。但此时韩开始了人身攻击,说方秃头等,这就下作了。而且,这种过度的反应使得方开始质疑韩的诚信。注意,并非你们所说的那样,方从一开始并没有认为韩有团队为其代笔。他只是看了麦田的文章后想核实一下,发现韩寒2006的文章没了,于是在微博随口说了句一边悬赏一边文章没诚意。
-
----------------
我没有在新浪注册微博,只能看即时,不能追溯以往的,如果晓梦你可以,请把方当时的微博传上来,让大家看看他有没有你说的那么无辜。

写序肯定在出书之前,也就是说,韩寒写序的时候那些博文的确还没被删除,所以不存在诚信问题。至于书出版后,出版商为了卖书,很可能要求作者删博,对比一下出书和删博的时间就会有答案。自己没这方面的知识,还要质疑别人的诚信,没有比这更可笑的了。
奉旨观战12d" />,可小朋友又将俺扔煎锅上鸟~~~,那得表明俺的态度啦---俺是韩寒的粉丝,粉到啥程度呢?比这小子老大不小,俺都不好意思说出来~~俺这里有仨韩寒,韩寒本人,我的韩寒和公众的韩寒,我最喜爱的是韩寒本 ...
歪弟 发表于 2012-1-26 13:13
比较认同111楼歪弟的意见。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所谓质疑,就是根据有限的疑点,提出有限的诘问。倘若疑点是充分的,那么,他就不再是一位质疑者,而是一名揭露者了。
所谓诽谤,简而言之,就是根据虚假事实得出肯定的负面结论。
----------------------------------------------------------------------------
对老周这个说法稍有不同看法。
当我们谈揭露还是诽谤的时候,其对象都与人品相关联,那么,质疑就不是个可以轻巧一用的词汇。这又不是学术争鸣,可以“根据有限的疑点,提出有限的诘问”。事关人品的质疑,有证据的就叫揭露,没证据的就是诽谤。这里恐怕没有一个没有属性的“质疑”可以存在的余地。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这场架,从韩寒一开场指着对方的性能力、秃顶进行下三路攻击始,韩寒就输定了。后来的走势,越输越多。
不太有趣的是,韩寒和他不少支持者使用的招术,带有浓烈的“中国逻辑”特色(针对对方的人品、心理、长相等) ...
周泽雄 发表于 2012-1-23 01:06
严重同意!
如果只是简单的 “不可能” 或 “道听途说的谣言” 也不至于忽悠那么多人。不要认为大家都是傻子。

现在大家主要质疑两件事: 韩早期的小说(包括《三重门》)是自己写的还是老爸捉刀, 以及吹牛。第一件网上信息很多,不转述了。而吹牛类似于:

韩寒自己的话:  

“彻夜阅读《管锥编》《二十四史》《论法的精神》《悲剧的诞生》”
“我每天上课看书,下课看书,图书馆的书更是被我扫荡干净,只好央求老师为我开放资料库。中午边啃面包,边看“二十四史””

事实:  语文考40分,留级一次,然后退学。

请问,以上这些要如何小心求证?都是他自己说的。语文不及格却能读《管锥编》?图书馆的书被扫荡干净?二十四史要读多少册才能拿出来说?任何人看了都会认为是吹牛。我不认为韩后来被代笔,所以也不用找团队或枪手。但我认为上面这些很可笑,拿出来当笑话说可以吧?当然你也可以反驳,坚持韩确实能看懂《管锥编》,这就是为什么要有论坛。

------------
当然不是人人都是傻子,就像这里有很多人都不认为韩寒有人代笔。但傻子肯定还有大把。这个世界最难克服的差距不是贫富,而是智商。

阅读了大量名著和语文成绩并没有必然联系,大量的课外阅读和中国僵化的教育体制恰恰有可能严重冲突。中国考试成绩优异的脑残太多了。

你可以笑话韩寒没问题,但你和方舟子的区别在于你不认为韩寒有人代笔,但他至今还在说这“不可能”,那不可能,在涉及事实的问题上,没有证据,只是按常规推理别人造假,那就涉嫌诽谤。好比你可以说某人的孩子好看或难看,这是审美判断,无所谓对错。但如果你口口声声说这个孩子长得一点都不像某人,所以不可能是某人生的,你觉得人家会不会修理你呢?
本帖最后由 阿吕 于 2012-1-26 18:04 编辑

方舟子仔细分析到的水杯中的纸张到底会不会在一个小时之内沉入杯底而让韩寒顺利结尾,这事儿,就算是乱咬,也还是让人觉得并非咬到了石头上。
---------------------------------------------------------
老童让我哭笑不得的原话就是这句了。
老童是认同方舟子的话,并认为其靠谱(并非咬到了石头上),那么再看看方的原话是什么呢?
——“而韩寒在文章《杯中窥人》(根据手稿,应是《杯里窥人》)的最后也说“写到这里,猛发现布已经沉到杯底了”。但网友的实验发现,不要说是防湿性强的道林纸、袋茶外包装纸,即使是吸水性强的报纸,揉成一团扔进水杯中,过一个多小时也丝毫没有下沉的迹象,更不要说沉到杯底了。所谓“沉降”“沉到杯底”,都是想当然,都是没有事实依据的“文学想像”

很显然,方作为一个职业学术打假者,居然会用所谓网友的实验来做依据,这个是很可笑的。网友充其量是为你提供了一种线索,你要拿来用,自己做个实验即可,为何要引网友的话,而不直接用自己的实验结果呢?唯一的可能就是他自己觉得实验结果未必是如此,所以才这样表述来混淆视听。我倒也据此做了个实验,原来,吸水性不好的纸确实不易沉,而吸水性好的纸就会沉。那我觉得方舟子的做法就很下乘了,虽然他没有骂娘的词汇。

当然,我的哭笑不得不在这里。也不在于老童居然会对方舟子用这样的传来论据也表达咬的有力的看法,甚至不屑于自己做一下。而在于方已经分明在无关证明作文真伪的细节上胡乱质疑——连证明都不是——了,老童还在表达啧啧有理!

至于说韩寒博文“的”“地”“得”不分,也居然是论据就更滑稽了。我自己的经历就是从分得很清到逐渐不分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现在的语文已经趋向通用了。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要证实韩寒有木有代笔,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申请公安部门来查,据说可以查出来文章都是从哪一台电脑发出去的,如果都是用韩寒自己的电脑发的,那么代笔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如果从其他电脑里发出的,比如从他父亲的电脑里发出,那么就很可能是代笔,因为韩寒有时间写,就会有时间发,不可能写出来以后发给别人,再请别人代发,因为发出去要不了多少时间,几秒钟就够了。
俺是灭绝师太
http://weibo.com/u/16786282141月21日,上午俺发一条内容纯属虚构的微博;下午删除;晚上方老师主动向俺索要已删除的微博,并不过问该条微博真实性;次日方老师在其文章中利用该条微博。现特澄清:那条微博为俺向壁虚造的。详见以下长微博。
“他们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闻一多
人跟人的理解力确实有不同,可以说有高下。今天方舟子又发了博文,继续对韩寒的《三重门》起疑。为什么我要说人的理解力有高下呢,因为我对自己的理解力现在有怀疑了,好多人都说方现在质疑并且一再质疑不过是人格有问题、偏执的结果,而我确实认为方的大部分质疑非常有价值。其实方的质疑都是很具体的,方队完全可以就具体问题逐一反驳,偏执有什么啊,不偏执他也打不出那么多假来不是吗。
2012年最大的一个谜题,越来越热闹了。

转帖:

  作者:牛村一直存在 回复日期:2012-01-24 02:09:30 

  回复
  天山去折梅 于 2012-1-24 1:08:57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的"、"地"、得"这三个字出现的频率,实际上代表我们说的一个人写作的风格和特点。真作和伪作,通常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判断,即使这个作者经过长时间的停止和重新学习后创作,这个字频仍然不变,或变化很小。


  经过武汉大学沈阳博士开发的rost字频软件对韩寒作品的统计(国外也有类似的软件,如英国的wordsmith),终于发现了统计学上的意义(此方法,通常用来鉴定真作为伪作,过去《红楼梦》的前80回与后40回,曾有大学进行过类似的统计):


  《三重门》、《零下一度》、《博文九篇》,作者韩寒;《儿子韩寒》,作者韩其均。



  其中《博文九篇》选自韩寒新浪博客2012年1月19日下午6时前的九篇:


  (超常文章一篇、小破文章一篇、我的2011、要自由、说民主、谈革命、问我、这事儿都过气了、序言一篇)




  《三重门》、《零下一度》、《博文九篇》、《儿子韩寒》字频对比:


  的 0.0308 0.0357 0.0490 0.0388


  地 0.0032 0.0036 0.0008 0.0040


  得 0.0071 0.0055 0.0050 0.0051


  其中,《博文九篇》“的”,“地”两个字,尤其是“地”字,与其它各篇,明显表现出统计学上的偏差,是其它各篇的4倍至5倍。说明:《三重门》、《零下一度》、《儿子韩寒》确是一人所写,而我所选的2012年1月19日前的《博文九篇》,显然是另一人所写。


  结论:这里可以看出,如果《儿子韩寒》是韩父所写,那么《三重门》和《零下一度》,也应是韩父所写。《博文九篇》则是韩寒所写,或他的团队代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