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4年后,《泰坦尼克号》又成新片

本帖最后由 李小苗 于 2012-4-10 09:58 编辑

今早,犹豫再三,俺这个夜猫子终于还是挣扎起床,挤入早高峰的车流,耗时一个小时穿越大半个城市去赶3D版《泰坦尼克号》在本城的首映场。

之所以犹豫,是因为14年前的《泰坦尼克号》并未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尽管它在全球卖出了创纪录的18亿美元票房(这个纪录要到12年后,才由导演卡梅隆的另一部神作《阿凡达》打破);尽管它的爱情是许许多多人的青春经典,但俺天性对过于轰轰烈烈的俗套颇为拒斥。几天前,一位同事问俺,要看吗?俺脱口而出,三个小时哦,算了吧?


但今天最终还是去了,俺对卡梅隆还是有一点膜拜的。这位刚刚创纪录单人潜入海洋最深处万米马里亚纳海沟的家伙,总能把事情做到极致。他拍片不多,却是不断给电影工业续命的人,几乎每十年就为电影业带来一些革命性技术创新,帮电影扛过其他影像娱乐媒介的冲击,重新确立看电影就必须到影院的正道。

据说,3D版《泰坦尼克号》重返内地影院,最大的变化是杰克为露西画裸画的一些镜头被咔嚓掉了。据说是因为某某总局审片官员看后,深为其逼真的3D效果震撼,怕观众会情不自禁伸手去摸,打到前排观众,引起纠纷就不好了。


按下剪刀手造成的遗憾不表,14年再重看此片,俺竟然有如看新片的感受,14年前不曾留意的诸多细节,带着各种触碰泪点的信息绵密涌至。俺不记得14年前可曾为该片落泪,今天,俺从开始五分钟后,眼眶脸颊就是湿着的。是俺当年未开窍,还是现在老了,心也变得更柔软了?

晚了,先挖个坑,明天还啃牛蹄。
边走边看
14年,肥温变成了愈发美艳的瘦温,结了两次婚又离了两次;而当年仿若“姐弟恋”的那个帅气跳脱的阳光大男孩,则在一段接一段的感情游走中晋身如假包换的中年肥男。并始终保持钻石王老五身份。《泰坦尼克号》后,两人唯一一次再组情侣档,已是10年之后。那部《革命之路》,无论戏里戏外,都是对“You jump I jump”式浪漫童话的瓦解。一力促成此次“金童玉女”重逢佳话的该片导演山姆·门德斯,是女主角凯特•温斯莱特的第二任丈夫。片子上映后不久,两人离了。

14年,人面桃花皆非昨日,唯一不变的是电影工业技术突飞猛进的态势,3D版《泰坦尼克号》就这样以更鲜亮精致的面目归来。虽然,后期转制的3D效果不可期待太高,但画面无疑更细腻立体了,而当下影院放映设备对影像的逼真还原,亦远非当日可比,于是,无论是女主角年轻时如瓷娃娃般光洁的肌肤,百岁之龄鸡皮鹤发沟堑纵横的容颜,当年泰坦尼克号不可一世的奢华、沉没海底80多年后只供海藻疯长群鱼游宴的阴森,还是巨轮没顶前海水狂卷船舱爆裂的惨烈,都以倍强的栩栩如生刺激着受众的感官。

被影迷封为“大神”的卡梅隆,当然不只仅有技术手段。与国内某些擅长“阿里郎”式大场面的导演不同,卡梅隆还是一位出色编剧,无论《泰坦尼克号》还是后来的《阿凡达》,他都是单一署名的原创编剧。14年间,大片风潮席卷世界影业,俺看过的也不在少,但此次再看《泰坦尼克号》,不得不承认,还是“大神”的讲故事能力远高一筹。几段巧妙安排的人物闲谈,就把泰坦尼克号复杂的设计指标、遇难伏笔给清晰交待了。接下来灾难与爱情交互推进的故事,讲得那叫一个从容不迫,各节点上紧张刺激抒情梦幻交替穿插,怎不看得观众五迷三道的?唉,这功力。


趁午餐,勿勿忙忙贴一段。牛蹄未完,待啃。
边走边看
泰坦尼克号逃生真相还原:逃生几率取决于船舱等级文章来源: 新闻晚报

1912年4月10日,号称“永不沉没”的巨轮泰坦尼克号开始了它的处女航。4月14日深夜,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船裂成两半后沉入大西洋,1500多名乘 ...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4-10 10:19
文中说的这些,其实片中都有反映。
边走边看
本帖最后由 李小苗 于 2012-4-10 15:54 编辑
3D版《泰坦尼克号》是不是新拍滴?俺们好闭塞啊~~
水笺 发表于 2012-4-10 10:38
旧版转制,内容不变,画质更好了。
据说,片中唯一的改动,是结尾处,露西躺在木板上仰望的星空。一位名叫尼尔·德格拉斯的《泰坦尼克号》粉丝曾给卡梅隆发电邮,称露西看的那片星空,根据天文学,在当时泰坦尼克沉没地是看不到的。卡梅隆回信说:“算你狠,把正确星图发给我,我会在3D版中改过来。”
边走边看
不能不佩服美国电影的生意经,门槛精到家,一头牛身上可以剥几次皮,真叫牛皮
老木匠 发表于 2012-4-10 10:12
嘿嘿,也就“大神”卡梅隆有此超强神力。
边走边看
老版的《泰坦尼克号》已经十四年了?时间过得可真快,卡梅隆的两部大作俺都看得稀里糊涂木头木脑,前几天倒是在电视上津津有味地看了一部他前妻导演的片子。
杨林 发表于 2012-4-10 11:21
准确来说,此片在北美上映已过15年。14年,指的是引进中国内地的时间。
边走边看
14年,我还是坚持不看,因为那样灾难,我设想过多遍,没有办法避免,心里不能承受失败。

太冷,如果不冷,还是有救的。

对某种影片,我决绝欣赏。
菜农 发表于 2012-4-10 14:50
接下来,俺正想谈谈如何面对死亡与灾难的问题。
边走边看
谢谢楼上诸位补充的资料。令敝贴增加了很多营养。
边走边看


        《冰海沉船》在内地上映的时候,俺还小,对这部备受称赞的黑白经典不太有印象。不过,俺觉得,前作的优秀,并不妨碍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成为另一个经典,这里,并不专指他的影像技术高度和曾经的票房纪录。


        说到底,《泰坦尼克号》总归是一部灾难片。怎么拍,才不失对灾难、生命、人的价值的敬畏,同时又不让观众看得绝望,其中自有很多的说道。我们这儿的某种习惯思维,是一定要表现“大灾有大爱”,于是,各种拔高夸张,过犹不及,让人生厌。而一些借灾难卖弄大场面炫技的导演,就更让人无语了。卡梅隆的贡献在于,较好地平衡了恒在的无常与恒在的希望之间的对比:在他呈现的这段无可逆转的死亡之旅中,我们看到技术迷信酿成的人祸本质、自然之不可战胜,人的怯懦自私等负面元素(如6楼说到的船东之一伊梅斯错误决策又抢先逃命、一些上了救生艇的乘客宁可空着座位也不肯回头救人等等),同时,也看到人的高贵与尊严在死亡的巨大阴影下熠熠生辉:设计师及船长自感有亏职责而殉船,船员坚守岗位维持秩序,不肯独自逃生的老妇人与丈夫在床上相拥赴死……这些取自真人真事的片段,被卡梅隆平滑嵌入男女主人公走向天人永隔的绝恋进程中,生与死,爱与离,都有了更丰富多层的涵义。而同样源自真实的两个细节,乐师在倾侧的甲板上如常演奏、牧师带领人们做最后的告解,其中的仪式感,是片子对蒙难者的祝福,亦是对生者(观众)的告慰。看到这两组镜头,俺当时就想,爱乐,并且有信仰,真好。


        卡梅隆尤其打动俺的,不是他把主角表现得有多英雄多完美,而是在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上表现出来的对普通小人物的敬意。大家都记住了那位拒绝救生衣,坚持穿上自己最好的礼服,手捧杯酒静候死神光临的老古根海姆先生,而俺印象更深刻的,是老卡留给古家忠仆的那十几秒镜头,那孩子脸色有点紧张,有点神经质,但,他没有动,没有逃,就这样忠于职守默默安坐在老主人身后……高贵,不是贵族的专利。


        乐生畏死,是人的天性,可人唯一逃不掉的又偏偏是死。大结局并不总如人们想像的那么遥不可及。生死之间,如何自处,《泰坦尼克号》出了一道代入感极强的预习题。它并不止是一部爱情片。
边走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