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的讲话,今天我们能说他是拍马屁吗?
这个戏剧家,自四九年到他死,没写一部戏,为什么?
如果他有骨气不附和说,就是死路一条。但他说了,说的让人很同情。
样板戏样板戏能把人变成鬼!
半醉汉 发表于 2012-5-24 12:45
看看毛老賊在得意忘形時說出的心裡話:
如果魯迅還活著,他不是已經閉嘴,就是在監獄裡。
很多知识分子,还把共产党当成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在批评共产党问题上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就是悲哀。这些人认识民主宪政的水平,与党内开明人士的水平相比,都相去甚远。
六十年洗脑,效果显著。
很多知识分子,还把共产党当成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在批评共产党问题上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就是悲哀。 这些人认识民主宪政的水平,与党内开明人士的水平相比,都相去甚远 。
六十年洗脑,效果显著。
半醉汉 发表于 2012-5-24 13:07
这些人认识民主宪政的水平,与党内开明人士的水平相比,都相去甚远。
=============================
老醉這個說法很有意思,今天一批體制內民主派的建言,我是比較認同的,唯因其在體制內,曾經是洗腦機的操作手,是他們把曹禺老舍之輩,頭腳顛倒放進去洗,洗好了再拿出來晾乾,所以他們最清楚洗腦的過程。
一旦他們像金敬邁一樣知道了洗腦的不人道,他們提出的拆毀洗腦機的方案就比較有效,雖然如辛子陵所說,他們是 “救黨派”,只要能向前走出這關鍵一步,轉上了民主路,中國就有救了,再退不回威虎山土匪窩。
贴来《一场文化大革命》,并不仅在于作者是曹禺,而是在1964年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就已经跃然纸上。纵然以“社会主义”为前缀,但就政治语色,“无产阶级”与“社会主义”简直就是同义;而且更在于,这个“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语词的提出,恰恰就在“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这个当口上。所谓“京剧现代戏”,也即“京剧革命”的另一称谓。正是在准备这个“观摩”的过程中,诸如《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等后来称作“样板戏”的“现代戏”才冉冉升起在中国的政治舞台。这是说,“样板戏”,无论从政治还是艺术的审视上,与“文化大革命”是充分叠合的。

但,这依然与真实的历史有差。现代戏,并非是1949年以后的事情,很多人以为得那样,甚至也绝非若很多政治说教的那样,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的涌现,或毛泽东《看了〈逼上梁山〉给延安评剧院的信》倡导起来的。现代戏的出现,着实是清末民初历史转变过程中,社会人文变化过程中诞生的。如果说,当时的“现代戏”更多可能是“文明戏”,也即西来的“话剧”为主要特征,那么脍炙人口的现代评剧《杨三姐告状》无疑是中国故典戏剧迈向现代表演的典范。该剧的编剧是程兆才,剧本近乎成于“杨三姐案”结案的时候,不仅是“现代剧”而且甚至是“时剧”,现实剧。

说起来,比《杨三姐告状》更早的应当是《杨乃武与小白菜》,只是最初的情形象微,如今难于考证罢了。也就是说,古典戏剧形式向现代剧演变的过程,早在民间就已着实迈步,绝非若后人阉割的那样,自“讲话”开始。

有事先离开一下……
本帖最后由 半醉汉 于 2012-5-24 19:35 编辑

141# 李大苗

赞同。
现代戏和革命样板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古代也有当时的“现代”戏。
本帖最后由 老爺叔 于 2012-5-24 21:03 编辑

任何藝術自身都一直在改革改良進步﹐否則就死了。
但這種自我改革和 “樣板戲” 的所謂革命是完全不同的。
樣板戲是以對老藝術家的迫害為前題﹐以對傳統藝術的摧殘為手段﹐以緊密配合文革為宗旨﹐以效忠毛江集團為目的﹐在暴力恐怖之下強迫進行的。
這個特點必須牢記﹐文革後一代往往不重視不相信這種反人道的殘暴性﹐因為確實﹐文革的殘暴是非經歷者絕對無法想象的。
所以有些人雖然受過大學教育﹐但不能以心靈去體貼﹑去感受這段歷史﹐那麼他們是永遠無法理解毛澤東時代的黑暗的。
所以有些人雖然受過大學教育﹐但不能以心靈去體貼﹑去感受這段歷史﹐那麼他們是永遠無法理解毛澤東時代的黑暗的。

不是无法理解  而是在现时还没有正当光明的途径去了解
**

    问楼上诸君一个问题:你们中还有人欣赏《大劈棺》吗?
    从艺术性来说,也是不错的。
**

    毫无疑问,传统戏《大劈棺》(不是改编过的)是宣传封建迷信的。
    各位以为:
    1、 它的艺术性如何?
    2、 此戏在近代历史上,各个时期,似乎都有过被禁的经历,诸位如何看这个问题?
本帖最后由 半醉汉 于 2012-5-26 13:17 编辑

      《大劈棺》这出戏,醉汉小时多次看过。
      戏里的故事,写的是庄子试探妻子的事。明清话本均有这类故事,但版本,说法不一,大同小异。主要内容是庄子功成名就回乡,在山野路边见一年轻女子,庄子看见此女子在新坟上用扇子扇坟上的土,不解,问“为何若是?”年轻女子说:“亡者吾夫,遗言‘坟土干燥,卿即可改嫁。新坟土湿,何日能干?小女子且扇扇则个。’”
      庄子甚骇,回家,佯死。其妻悲而为其办丧守灵。庄子便变一年轻英俊赶考书生,敲门求宿。庄子妻同情应允,但“年轻书生”却百般调戏庄子妻。庄子妻由怒、到烦、到心动、到倾倒、到投怀。正恩恩爱爱,“年轻书生”突发暴病。将亡时,对庄子妻说“治吾病,需新亡死人的心脏煎服即好”。庄子妻便抄刀劈棺,欲取尸骨未寒之夫之心,为新欢姘夫治病。熟料棺材劈开,庄子笑嘻嘻做起生还。
      全剧结构紧密,一气呵成,巨变跌宕,在戏剧技巧上堪为精品。
      但其内容,封建、迷信、暴力、恐怖、色情,比比皆是;可追求妇女解放、爱情自由也闪现其间。
      各个朝代,都禁演此剧。前几年也有人试图改编此剧,还是以失败告终。
      龙应台《〈红灯记〉在台北》:台湾的政治愈来愈开放,但是开放到连宣传共产党“伟大”的革命样板戏都进来了,还真是令人惊诧。看戏之前,刚好遇见最高教育主管曾志朗。所有大陆团体来台演出,都得经过教育部长的批准。曾志朗听说我当晚要去看《红灯记》,很高兴地说:“好看啊。不过他们对台湾不太了解,为了体贴’我们,把台词都改了,共产党’改成革命党’三个字,说是不要刺激’我们;我就批示,根本不需要,共产党就共产党嘛。什么时代了。”(2008年2月27日)
90年代国交准备带着《黄河大合唱》赴台湾参加抗战胜利纪念活动,遭当地文化机构阻止,理由是歌词里有共党言论。这边不解,歌词里没有共产党啊?对方回答,最后一曲结尾时有句歌词乃共党言论: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全世界劳动人民”就是共党言论。这边说那就改成“全世界受难的人民”。对方批复:可。
90年代国交准备带着《黄河大合唱》赴台湾参加抗战胜利纪念活动,遭当地文化机构阻止,
老程 发表于 2012-5-29 21:51
台灣紀念抗戰勝利時﹐台灣軍方合唱團演唱黃河全曲﹐GOOGLE 上有﹐老程有興趣的話對照一下。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2-5-29 23:56 编辑

150# 老爺叔
此一时,彼一时,你我所讲不同时,都是实。
《黄河大合唱》在国统区首演是1947年,北平,号称千人大合唱。队员来自清华、北大、燕京、北师等十多所大学的”进步“合唱团。当年的参与者,河边对口曲两位领唱(张老三、王老七)都是我年长的朋友。
王老七被打成右派,在社科院哲学所退休,现在还健在。张老三是从北京市建委主任的位子上退下来的,今年辞世。1997他们退休后组织了一个合唱团-北京音乐厅春之声合唱团,秋里指挥。1999年我慕秋里之名进入该合唱团,张老三和王老七是正副团长。
請教老程﹐
這部合唱其實有點名堂﹐似乎是以中國抗戰為背景而非陝甘寧邊區。
所以文革時改變為鋼琴協奏曲時是有動作的﹐突出延安方面﹐這也是石叔城要求改變的根據。
石版出過唱片嗎﹖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2-5-29 23:38 编辑

词作者光未然(张光年)当年是个文艺青年,那时的共产党以抗日民主为旗,吸引了不少文艺青年。
冼星海是当年为数不多的受过西方音乐教育的作曲家。这部作品顺应了当时抗战大局,又有一定艺术水平所以流传至今。
钢琴协奏曲黄河改编于文革初期,主创人员在乐曲里加入东方红、国际歌元素是为了在江青那过的去。后来上峰有话,《黄河大合唱》音乐是革命浪漫主义的,歌词是投降主义的。有人试图重新为《黄河大合唱》填词,比如把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改为河边两位八路军伤员对唱:指导员,我问你,前方可有好消息?试唱时哄堂大笑,不了了之。
石叔诚是当时的B角,他能当B角是因刘诗昆等人被打成反革命。中央院毕业不久分到中央乐团的几位高材生:鲍蕙荞、石叔诚、谢达群等只有石叔诚是男生。文革后他熬成大师,把东方红去了。反倒是定居美国的殷承宗坚持按原谱演奏。
上世纪末有人认为《黄河大合唱》和声简单,从艺术角度说黄自的清唱剧《长恨歌》艺术水平更高,还说《长恨歌》也是抗日的,那是隐喻张学良不抵抗。定居于香港的黄自老先生得知后证言:那就是我给国立音乐学院写的教材,与抗日毫无关系。
本帖最后由 老爺叔 于 2012-5-30 10:52 编辑
150# 老爺叔
此一时,彼一时,你我所讲不同时,都是实。
《黄河大合唱》在国统区首演是1947年,北平,号称千人大合唱。队员来自清华、北大、燕京、北师等十多所大学的”进步“合唱团。当年的参与者,河边对口曲两 ...

老程 发表于 2012-5-29 22:53
我說的不是47年,是2010年,台灣紀念抗戰勝利65週年,台灣軍方演唱了黃河,不知你是否看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mL_j6254UE
154# 老爺叔
我说的是两件事,一是1995年抗战胜利60周年《黄河大合唱》赴台险受阻,二是1947年黄河在北平上演,那时国共尚未公开决裂,美国人正居中调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