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抱怨、勤思考、下力气。我插队的那个村子有好几个农二代在京城站住了脚,他们的父亲们都在村里,最好的也就是身体健康自食其力,惨的半身瘫痪多年前些日子去世。
这几个人都在经营自己的小买卖,有两个专为建筑工地提过脚手架,浇筑板等器材,有一个做烟酒、饮料批发。十几年下来,他们都在五环路附近买了房(两套),一家人在北京,孩子在京上学,家家有车。比我们这些当年插队的人中的大多数混得好。
他们都没去挤高考之路,很多地方把那些一般中学的高中生称为"背着书包,浪费粮食的人"。
要这些农二代等着体制大变,等到何时?真变了,新贵们会想到他们?改变命运主要靠自己,帮他们吐槽解决问题吗?
别说农二代,就是北京的80后现在能悠闲地与前辈们一起喝咖啡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学毕业后谁不得干个三年五载?
对大多数老百姓而言谁又不是挣血汗钱?内蒙农村青年在京谋生,购了房买了车,如果这都不算改变命运,那得变成啥样才算?
10# why2282001
最近这10年的高考改革越改越偏重城市,这倒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个现象在京沪两直辖市不明显(想上大学的基本都能上,学校不同而已),在农村人口依然占多数的省份就不一样了。
三苗、铁地你们设想一下,如果中国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体制会如何改变这些农二代的命运?
号召他们去找前朝富人均贫富大概是唯一立竿见影的做法。
就目前而言,这个”整体“还得”个体“自行解决。能像我们插队那个村的几个农二代那样凭自己本事在京城购房、买车,娶妻生子,先扎下来就不错(比和城里人一起喝咖啡难度大多了)。
在京城扎下来的农二代不少,数量远大于当地考上清华北大的,把他们算成”个体现象“是对这些打拼的农二代尊重还是算成另类?
21# 老程


第二,要改善,必须必然通过……途径——而这,也正是本坛“主流”惊恐万状畏之如虎的。
三苗 发表于 2012-8-7 11:31
两点错误,不逢事就拿体制说事的人在燕谈从不是“主流”,而这些人也不会为体制变革惊恐万状畏之如虎。
某些人把“抛红帽”这套玩的溜转倒是现状。
全运会早已是鸡肋,早该停办。涸泽而渔更不可取。
那个小伙不也可能在家乡找到好工作,越是经济落后地区城乡差别越大,这个现状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那个小伙如想改变命运只能靠自己努力。
24# 三苗 你很有红卫兵像,文革中造反大字报都是这样文风。
27# 何毓玲 村里(中关村)玩电脑的几乎没好学历的,好多连大专学历都没有的外来青年照样混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