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今天的中国人,是不是真的“道德滑坡”成了无可救药的了?
    1、 像南京彭宇案里的那个老太太式的敲诈,其实,早就有之,不是出了那个老太才有的。
    2、 从那个老太的年龄来说,她应该是在“新时代”受的教育,而且主要是在“毛时代”。
    3、 比之“过去”,现在出现了二个新的情况:
    (1) 网络的发展,中国出现了五亿网民。
    过去说“好事传千里,坏事传…………”(呵,忘了传多少里了),其实,由于人们消息的闭塞,无论好事、坏事,都传不了多少“里”的,而现在,南京一出那个老太太,于是,几亿人都知道了“人心不古”了。
    (2) 过去年代,人们往往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活动,很少外出。因此,如果你跌倒了,扶你起来的也大多是你所认识的人——如果是认识的人扶起南京那个老太,我想,她未必好意思倒打一把吧?而现在,人们的活动范围大了,在你周围出现了许许多多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这就可以“不留情面”,有了敲诈的条件了。
    4、 因此,我以为,人心未必真的“不古”,只是,新的时代出现了新的问题,同时,也为一些用心不良者创造了新的条件。正如同,在人很少的地方,扒手未必能发挥他的特长,一旦到了人多的地方,扒手就“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了一样——许多扒手其实是在小地方生长的,只是到了大地方才能发挥他的“功夫”,于是,人们的印象就是“小地方扒手少,大地方扒手多”了。
    不扶跌倒老人是中国人的传统…………
燕苗 发表于 2012-8-12 10:58
**

    不太同意这一说法。
    其实,在早年,邻里相助是确实存在的。
    只是,由于人斗人,才失去了人们间的相互信任。
    当然,我在上面也说过,那种受了帮助还要反咬一口的“恶性循环人”从来就是有的,不唯今日如此。
**

    燕苗老弟的看法是有点“恨铁不成钢”的味道了。
    说到对外国的侵略,其实,不独中国人如此。
    二战时的法国,怎么很容易就给老希打下来了?
    老斯那里,如果不是“天寒地冻”,德军难以适应,恐怕后果也难说。但看开战的前几天,那兵败如山倒的样子。
    说到英国人,如果不是英吉利海峡挡着,也难说。
    百姓手无寸铁,你让他们咋样反抗?
    其实,在二战中,应该承认,中国的抗战算是坚韧的了,照英法的传统,早就该降投了的。
    中国人确是一盘散沙,只是,人性中之善的一面,却仍然存在于人们心中而已、而已。
    你看看德国人在法国杀人了?即使再全民动员,法国也不是纳粹的对手。
燕苗 发表于 2012-8-12 12:19
**

    真的吗?在一战以后,法德是欧洲大陆二强,如果不是战略失误,法国未必会败成那样。
    其实,清军入关一战,如果不是李自成在政策、战略上的失误,清军未必会胜成那样。
    战争的失败,是当权者的罪错,与小民无关的。
    再举个例,南京大屠杀,你可以说是当权者的罪错,说军人丧失抵抗能力后的“不反抗”,但是,你不能说百姓是因为“不反抗”才被杀的。
    清军入关后,江苏一地的反抗,不可谓不激烈,但实力太差,非小民“一团散沙”之罪。
生造轰动效应无助于道德提升

曹林   
                    
 近日, 网络盛传“上海新华路一老人倒地后没人救扶, 只有一外籍女子去救并痛骂中国人冷漠”, 记者就此向上海警方求证, 被告知该传闻与事实不符。在整个过程中, 民警并未见到有外籍人员在骂人, 民警到场后10分钟左右, 120 救护车也到场了。周围群众很多, 但并非冷漠, 因为原因不明, 很多人都是在犹豫这样的伤势是平躺好还是扶起来好。医护人员说, 老人摔倒是因为脑梗引发, 所以当时还是处于平躺状态, 等待专业救护最好。
 现场根本没有外国人, 却臆想出一个外国人的存在, 并说这样一个外国人指责中国人不及时施救, 这样的消息是怎么臆造出并流传开来的呢? 在“聋子听哑巴说瞎子看到鬼”的混乱传播语境中, 已经很难查到不实传言是谁编的, 也很难知道编造传言者有何用心, 但可以很容易地窥到编造者和传播者的心态。
 当下中国社会在道德方面的问题, 似乎已经无法回避, 这是塑造再多“最美”、寻找再多“感动人物”也无法掩饰的。但舆论和公众应该如何面对社会的道德溃疡呢? 有些人的心态不是很健康, 他们不是尝试从自身做起去解决问题, 以一点一滴的良善去重建社会道德, 而是喜欢撕开道德伤疤, 在放大和渲染“道德沦丧”中消费公众的情绪。
 有人借助这种渲染来制造轰动效应吸引眼球——他们充满亢奋地宣称:“快来看啊, 我们的道德竟然败坏到这种令人发指的地步”, 仿佛越是不道德, 越是肮脏, 越能吸引眼球;有人借助这种道德上的渲染, 来为自己满怀哀怨、充满正义感、拖长声调地感慨一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找到一个由头;当然, 也有人想借此推卸自身的道德责任, 为自己作恶找一个借口, 有这种极端不道德行为垫底, 自己再怎么不道德, 也都能理直气壮毫无愧疚感了。
 道德滑坡是一个事实, 但不得不说, 媒体镜像中很多令人发指的“缺德”现象, 或多或少都带着渲染臆造的意味。其实, 如此贩卖、渲染、放大和消费“不道德”, 本身就是这个社会道德溃疡的一部分。
 就拿上海这件事来说, 老人因脑梗摔倒, 路人没有莽撞去扶人, 而是守护在一边等待专业的救护, 这是专业且负责任的, 相反, 盲目扶起倒有可能造成伤害。但是, 狗咬人不是新闻, 人咬狗才是新闻, “因技术问题而不扶老人等待救援”这种好事, 对一些人来说没有新闻价值, “数十路人经过无人扶起老人”这种坏事, 才有新闻价值。“老人摔倒无人敢扶”这类新闻, 很容易被当做是彭宇案的后遗症, 很多人看到这种场景后, 会先入为主地认为这又是一起恶劣的、反映国人冷漠的缺德事件。这便是刻板偏见的结果——当习惯于把人心往好处想时, 会想象成“担心扶起老人因处理不慎反伤害老人, 所以不扶而等专业救援”;而如果习惯于把人往坏处想, 将路人都看成见死不救的冷漠者, 眼中便只会有见死不救了。
 当然, 这还不够吸引眼球, 不够刺激, 不够有冲突性。“老人摔倒无人扶起”的报道太多了, 报道多了就没什么新闻价值了, 要想引人关注, 就得加佐料——“外国人痛骂”就是最好的新闻佐料。
 借助外国人的眼光或角色, 批判中国的道德败坏, 这是常有的新闻叙述逻辑。比如有人落水, 路人无人下水施救, 外国人挺身而出;城管打人, 路人无人阻击 , 外国人出手相援——只不过在很多新闻故事中, 外国人只是低调地出场, 而这个段子中的“痛骂”则将新闻推向了高潮, 更有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可这是臆想出来的, 而不是现实。
 为了批判而批判, 为了眼球而编造, 为了新闻而渲染, 正因为带着这种不健康的心态去叙述和看待想象中的“冷漠事件”, 所以, 每一次对于冷漠事件的舆论指责, 似乎都在渲染和传递着冷漠。中国社会的道德重建, 需要每个人反求诸已的道德反省, 而不是靠臆造外国人的眼光, 靠渲染丑陋并批判它。批判不出一个道德理想国, “外国人”也不是中国道德的拯救者, 一切, 靠每个公民从自己做起的道义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