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平心静气话留白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2-10-22 17:26 编辑

这段时间看老爷叔纪念他老师张先生的帖子,老爷叔、晓梦、水色、铁地、杨林在一个美术界术语“留白”上下了不少笔墨。
原本想跟个贴,但考虑到老爷叔数次在他楼里希望大家打住,这样我就不好意思再在那里开腔,单挖此坑平心静气论留白。
细想想,我在小学美术课上那些涂鸦水彩画作业都是留白的。一是用不起水彩画背景,二是根本不懂,在白纸上画朵花,照着画册画只鸡、画匹马, 画好就交,5分总是能得的。后来学校选画参加区里的活动我落选,幼小心灵受到打击就不再认真交作业鸟。
第一次听到留白二字是看孩子他娘出的第一本画册,她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里算是一个特列,五十大几开始学画“现代抽象画”,三年后出画册办画展,第四个年头就加入了中国美协。
她的特点就是不懂任何美术学章法,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看到专家评论她画作特点就用到“大胆留白”的字眼。那时起我知道画面上有较大面积不图任何颜色叫留白(我的理解)。
接下来我打算把老爷叔、杨林、水色等人关于留白的论述与晓梦的论述做个比对,一些我认为非美术问题的我会删去,绝无挑动大家掐架的意思。若有人反对,我就此打住,没人吱声,我明天就开始。

从百度上搜到:
顾名思义,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   比如画画,画画需要留白.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师,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   文学,音乐上亦多有“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无声胜有声”的留白。   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留白,传统绘画的一种极高境界,讲究着墨疏淡,空白广阔,以留取空白构造空灵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留白最讲究的是,既有热情又掌控热情。若热情过度,势必烧灼美的空间。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这肯定是个很有有意思的话题,并且也是个说不尽的话题。
上心读贴~
老程,真是个好人。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2-10-22 11:03 编辑

燕谈本身就是个资料库,现选出两幅。第一幅是林夕小妹近日习作,估计她还不会画背景,画纸只有景物。第二幅是张充仁大师的佳作,是典型的水彩画留白。
我的问题是林夕小妹的习作不得已为之的留白该如何定位.

题外话,回想我们小时上美术课,这是我最喜欢的副课。
到了五年级,学校里来了一位美专毕业的陈老师,我们的美术课从那时起正规了许多。那时候小学生普遍是用一种一块硬纸板上粘着6块、8块、12块颜料的色板。
画画时用先把毛笔沾湿,再蘸着色块上的颜料画画,陈老师来后大家开始用个小碟子开始调色。
用此帖向我可敬的陈老师致谢。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2-10-22 11:29 编辑

主贴范围太大了,没法谈。跨年代跨画种,留白留空虚化并肩,标本图和创作、习作俱上。虽然所有技巧都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但仍有差异。
这有点像把F-1骆驼、SR-71和F-22丢到一起比,虽然大体都是三角形,都是飞机,但具体到设计,差异很大。如果要谈,对讨论对象有些具体设定,可能会容易讨论些。

林夕依寒临摹的是应该是《花卉之书》或《发现之旅》里的植物标本图,属科学插画类。讲求准确易辨识。通常没有背景(参见生物学课本配图),有少数会画少量环境,以便读者见到实物时更易辨认,比如在埃及睡莲下面画上些水,表明为水生植物。如果植物图鉴如丢勒《野草》般满是花花草草那是找不同游戏。《美国鸟类》一书有画背景,但突出的仍是鸟,不需观众从一堆鸟里找出一只鸟。
我知道什么?
《美国鸟类》一书有画背景,但突出的仍是鸟,不需观众从一堆鸟里找出一只鸟。
---------------------------------------------------------------------------------
这句话好玩,加10分
7# ironland
同意,我们把这个讨论集中到水彩画留白这个范畴,扯得过宽不观点不集中。
搬个板凳来听课。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本帖最后由 老爺叔 于 2012-10-22 17:21 编辑

所謂“留白”,本不是一個專業名詞,不過在這裡既然引起爭論,大家基本有了大致同一的認識,那末就“將錯就錯”“就事論事”吧。
這裡一個關鍵是,東西方藝術的最大差異是什麼?東西方畫家表現的,到底是什麼?

西方美術講究光,“光影”形成距離感,形成立體感,因此西方美術發展出透視學,強調 “形” 的正確,畫人物強調“塊面和結構”。
西洋畫強調立體,立體感必須以透視和距離來顯示,因此西洋畫要突出主體物品,必須畫上背景,只有背景才能顯示出主體和背景的距離,才能突出主體的立體形象。
西洋畫中的背景不是陪襯,而是主體的必須。

陳丹青說,東方人的臉沒有西方人的“塊面結構”,基本上是平面的,因此中國人物畫只能用線條和色彩平涂。
中國畫不重視光影和立體感,不強調距離感,譬如中國山水畫,你看不出前面的山和後面的山有多少距離。
中國畫強調“線條”,即“筆墨”,中國平面藝術合稱“書畫”,書法和美術是相通的,都以“筆墨意境”為先。
因此中國人物畫和花鳥畫通常不畫背景,其實不能叫“留白”,因為對中國畫家來說,這背景本來就沒必要,不是故意不畫。
就是說,所謂“留白”,在東西方美術,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意境,不能簡單地看有沒有“空白”。


  

西方書籍裝飾和插圖,尤其是一些資料性的畫面如動植物,經常不畫背景,其作用是淨化畫面,突出要告訴讀者的東西,類似植物標本。
這類畫在西方藝術中,不屬於美術 Fine Art,盡管西方有個很出色的“插畫家”。
正規的西洋美術中,大片留白的極其罕見,給人以 “未完成” 的感覺。

但這種“未完成感”在中國畫絕對不會產生,因為中國書畫傳統,和人們的欣賞習慣,本就沒有背景的預期。
因此中國花鳥畫的留白是再正常不過,中國畫花卉(如蘭花)是從來不畫泥土的,這在西方不可理解。


  


對背景處理,西洋畫強調 “虛實”,即主體和背景一虛一實。
而中國畫強調 “有無”。
但中國畫的“無”,并不是絕對的“空”,而是“無”中有“有”。





這兩幅插圖,我把第二幅的空白縮小了,但畫的內容沒有損失。

  


這幅丟勒的著名作品,我把第二幅畫幅擴大了,但對整個畫面不會有太大影響。



      

但是中國畫的留白是畫家特意安排的,我們不能把齊白石的原作任意改變。
說明一個道理,中國畫的留白,不是簡單的空白,而是一個空間,不是“無”而是“有”。
中國書畫的 “空”不是“空洞”,不是“空無一物”,而是具有豐富的內涵,或者用現在的話說,是一個“氣場”。
這種書畫的精神包含著中國的哲學思想。


留白還有另一層意思,中國書畫最高境界之一的“惜墨”,我相信對八大研究很有心得的楊林兄,對此深有感受,這個“惜墨”的境界,也是西方藝術沒有的。
總之,所謂“留白”,絕對不是“留下空白”這麼簡單,其中的道理,有中國哲學藝術思想的精華,...........................(末段接受老程批評,已予刪除)。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2-10-22 15:55 编辑


...老爷叔删了,我也不再引用。老程
老爺叔 发表于 2012-10-22 14:59
咱们平心静气讨论,老爷叔不妨放下身段,你把自己放在教头位置上我们还怎么开腔?艺术是面向全人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审美观,即使是文盲只要眼不瞎也会“看画”。
搬个板凳来听课。
水色 发表于 2012-10-22 13:18
美学博士当观众,谁还敢开口?!
本帖最后由 老爺叔 于 2012-10-22 15:56 编辑

咱们平心静气讨论,老爷叔不妨放下身段,你把自己放在教头位置上我们还怎么开腔?艺术是面向全人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审美观,即使是文盲只要眼不瞎也会“看画”。
老程 发表于 2012-10-22 15:46
接受你的批評,我把這段刪除。
我相信東西方繪畫藝術中的哲學意義,在其他藝術裡同樣也有,中國戲劇的戰爭場面就有很多“留白”,音樂方面要請教老程。
对铁妹有点葱白啊,从战机到植物标本这跨度一望无际~~

看帖子的收获是,国画的留白就是布局,类似书法的间架结构,“白”位置形状大小分布均是“书法”。西方的留白往往是主题需要或者简化,米有特别用意~~~对不对啊?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2-10-22 17:25 编辑

晓梦、铁地、老爷叔已经对留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看了觉得讲得都有道理,所举的列子也很有意思。既然他们都发表了看法,我也就不用再费事到老帖里去搬旧文过来了。
看来“留白”只是个说法,好像没有严格的定义。
晓梦转帖的这幅画肯定不是插图,应该算是个成品,算不算Fine Art呢?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虽然没有看全诸位的帖子,但是还得提醒晓梦君一句话:留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里谈,还是中西文化对照的语境中谈,大不一样。

国画中的“留白”技法,和篆刻中的技法,两者应该有同源之说。

而解释方面,除了写意手法本身有“诗外功夫”一说之外,也有老子哲学的“对立”观念可以参照。
本帖最后由 林夕依寒 于 2012-10-22 22:40 编辑

回老程大叔:
那是我抄雷杜德滴~据说叫风铃草~抄风铃草是我用来试试新买滴彩色铅笔,结果是便宜没好货。。。不过我这个菜鸟用来玩,也就不讲究了。。。笔都不嫌弃我涂滴丑~我也就将就用吧。。。
回 ironland :
不是你说滴那两本,你说滴两本是我昨天刚刚入手滴,是另外的一本《皮埃尔-约瑟夫·雷杜德的植物图谱》,是手绘滴植物图谱,我认为很适合我这只菜鸟入门用(我自己乱想的办法,可以省略无趣滴方块圆柱。。。)~。。。那水平要是跟现在小学生的生物书插画比,可真是有点冤枉。。。。当然,这些画滴空白,肯定是老爷叔说滴“淨化畫面”滴作用。
我只能说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家、艺术家、画家、这个家、那个家滴界线似乎没有那么森严~ 达·芬奇就是个很好滴例子~

我好像又跑题了,你们继续聊~我是个跑题王~表理我~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2-10-22 23:26 编辑

20# 林夕依寒
植物教学插图:http://www.guokr.com/article/153764/
我知道什么?
我一直弄不清SUV和吉普车的区别,19楼也对构图无感。
一本190*265mm的书,左右各5mm的切口都会让画面稍显笨重。构图有时就差那么一点点。
我知道什么?
留白的确是篆刻技法的一个术语,天边外这次说对了。国画一般很少直接谈留白的技巧,因为谁都清楚,所谓的留白,也就是虚处,是由于布局而产生的,是随着实处自然出现的,没听说绘画可以像木雕或者剪纸一样,可以把没用的东西去掉,把有用的留下,最后形成作品。绘画终归还是加法的艺术,留白是被动出现的。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比如说画款的位置要事先大体留好,这在元代以后基本成了文人画家的自觉行为。到了齐白石这儿,题款的行为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用多少个字写完,写错了怎么改,印章的位置在哪里,都要反复审视,甚至要拿个牙签量来比去,生怕一不小心使画面的气息阻滞,也就是堵了眼。中国画与西画其实远不是我们感觉的差异那么大,虚实、冷暖、轻重等等的对比,甚至透视的规律,都要讲的,早先的岩画、壁画、浮雕也都差不多,后来由于材料的差异,再后来由于科学态度的差异,造型艺术的差异加大了。
22# 林夕依寒
我有一些这类书。那个时代的生物学图谱,写实和装饰整理兼顾,是非常实用的资料。
我知道什么?
本帖最后由 歪弟 于 2012-10-22 23:50 编辑

看到这里我想楼主还是对“留白水彩”首创与否耿耿于怀吧?徐悲鸿的马是否首创?郑板桥的竹是否首创?从借鉴到交融到创新也是被复制了无数次的模式。对张先生的画是水彩的国画还是国画的水彩?是不是他的首创?!这也许就不是问题的问题了,说不是问题是水彩国画彼时还没有人能超出张先生的实践水平,说有问题恐怕从时间和题材上有人比张先生走的更远,但是作为观众张先生如果给我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我是不是可以说他--首创?

艺术上的首创并不是严格的科学,我觉得他更有江湖的范儿,但并不是没谱胡诌,还是有章可循的,如果有人在水彩留白上使用国画手法比张先生更早更成熟更有影响力,那说张先生首创就不成立~~~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2-10-23 07:47 编辑

27# 歪弟
这段时间关于“留白”的讨论皆因老爷叔一句“首创水彩画留白”而起,但是,现在是否首创已无关重要。原来那楼言辞激烈了些,不利于搞清此留白与彼留白、中留白和西留白之间的区别所在。
我只是想大家通过平心静气的对话,把留白的话题继续下去,到目前为止至少我本人受益匪浅。
艺术范畴没有各式定律,说明某个艺术特征也很难找到“充分且必要”的条件,文艺评论的特点更趋于“各抒己见”。
30# 老程
西方書籍裝飾和插圖,尤其是一些資料性的畫面如動植物,算不算美术或艺术?我在另一贴里介绍这种画时说“18/19世纪西方出的植物鸟类图谱,很多是水彩画作品,全是只有主体没有背景。虽然这类图谱当时也许不算艺术,后世的艺术家也不好意思将水彩画留白算首创吧。”  
-------------------------


老程和歪弟说这话干嘛,以上引用的是17楼的原话,别人把争端带来了你不管,只劝说反对者吗?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讨论艺术还是喜欢润泽的语言,比如铁地,杨林,老爷叔,只要他们开口,就有营养。晓梦逻辑味很强,介入话题是可以,如果总是用来对峙,这会形成石头和花的战争,用石头去砸烂一朵花,胜利者一定是石头。因为艺术很多时候是羞于言表的,这是一个很柔软的领域,哪里经得起这样折腾。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本帖最后由 老程 于 2012-10-23 10:34 编辑

31# 水色
对我而言是不是首创已经无关紧要,通过对比和论述,无论是老爷叔还是晓梦都表了他们对留白的看法,单看哪个帖子我都有认同感,这不是和稀泥,因为在这个事情上我自己还没有明确的看法,也许永远也不会有自己固定的看法。
看到现在,我有了个大概了解。中国画从诞生起就是留白的,时至今日留白仍旧是常态。反之西方近几百年来留白的不多见(样本、插图除外),可细找也不是没有。中国出生的画家,受过西方美术教育后,在水彩画或油画作品里运用留白手段也是一件极其自然的事情。
当今所谓“后现代”派绘画作品里,无论中西留出较大空白倒是一种普遍现象。
很想听听水色对此事的看法(不要理会他人争执)。
回老程:
    我真的不是谦虚,我也不懂,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之间也有沟壑,而我一般站在艺术家那边,我喜欢听他们说话,不喜欢听理论家说话。我觉得画家的只言片语,看似松散随意,简短不成篇幅,但是里面有真东西。我常常使用一个比喻,并且总是对我的朋友说起它:人的理解力就好像一只锚标,在很多领域,感性是锁链,理性和逻辑是尖尖的锚头,唯独对艺术的理解是相反的,逻辑是锁链,是辅助,感觉力才是那个结结实实探入海底的锚头,是关键,是穿透本质的东西。艺术就是这么个东西,最软的才是最硬的,感觉力好像拳击手的拳头,最后出去的那一下。
     对这个话题我是有很多好奇,也有疑问,但是不敢问,我怕人家回答我的问题,哪个字眼又被找到漏洞,揪住了狂贬,那我不是害了人家吗。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34# 水色
我倒是非常想知道你有何疑问,你的视角和我们不一样。此事争论已经不少,大家只要不再谈“首创”,就事论事该不会有砖头拍你脑袋上。
34# 水色
我倒是非常想知道你有何疑问,你的视角和我们不一样。此事争论已经不少,大家只要不再谈“首创”,就事论事该不会有砖头拍你脑袋上。
老程 发表于 2012-10-23 10:39
啊嗨,我最不怕的就是拍我头上了。我自己又不画画,一点儿不受影响。疑问是要回答的,回答是要挨打的(当然不是我),我舍不得的是回答问题的人挨打。周泽雄曾经说过一句话,我老记得,他说诗歌有一种天生的羞怯,我觉得fine art在这方面比诗有过之而无不及。
     看看吧,话题要是能讨论得下去,真的平心静气的时候再问也不迟。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