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爺叔 于 2012-10-22 17:21 编辑

所謂“留白”,本不是一個專業名詞,不過在這裡既然引起爭論,大家基本有了大致同一的認識,那末就“將錯就錯”“就事論事”吧。
這裡一個關鍵是,東西方藝術的最大差異是什麼?東西方畫家表現的,到底是什麼?

西方美術講究光,“光影”形成距離感,形成立體感,因此西方美術發展出透視學,強調 “形” 的正確,畫人物強調“塊面和結構”。
西洋畫強調立體,立體感必須以透視和距離來顯示,因此西洋畫要突出主體物品,必須畫上背景,只有背景才能顯示出主體和背景的距離,才能突出主體的立體形象。
西洋畫中的背景不是陪襯,而是主體的必須。

陳丹青說,東方人的臉沒有西方人的“塊面結構”,基本上是平面的,因此中國人物畫只能用線條和色彩平涂。
中國畫不重視光影和立體感,不強調距離感,譬如中國山水畫,你看不出前面的山和後面的山有多少距離。
中國畫強調“線條”,即“筆墨”,中國平面藝術合稱“書畫”,書法和美術是相通的,都以“筆墨意境”為先。
因此中國人物畫和花鳥畫通常不畫背景,其實不能叫“留白”,因為對中國畫家來說,這背景本來就沒必要,不是故意不畫。
就是說,所謂“留白”,在東西方美術,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意境,不能簡單地看有沒有“空白”。


  

西方書籍裝飾和插圖,尤其是一些資料性的畫面如動植物,經常不畫背景,其作用是淨化畫面,突出要告訴讀者的東西,類似植物標本。
這類畫在西方藝術中,不屬於美術 Fine Art,盡管西方有個很出色的“插畫家”。
正規的西洋美術中,大片留白的極其罕見,給人以 “未完成” 的感覺。

但這種“未完成感”在中國畫絕對不會產生,因為中國書畫傳統,和人們的欣賞習慣,本就沒有背景的預期。
因此中國花鳥畫的留白是再正常不過,中國畫花卉(如蘭花)是從來不畫泥土的,這在西方不可理解。


  


對背景處理,西洋畫強調 “虛實”,即主體和背景一虛一實。
而中國畫強調 “有無”。
但中國畫的“無”,并不是絕對的“空”,而是“無”中有“有”。





這兩幅插圖,我把第二幅的空白縮小了,但畫的內容沒有損失。

  


這幅丟勒的著名作品,我把第二幅畫幅擴大了,但對整個畫面不會有太大影響。



      

但是中國畫的留白是畫家特意安排的,我們不能把齊白石的原作任意改變。
說明一個道理,中國畫的留白,不是簡單的空白,而是一個空間,不是“無”而是“有”。
中國書畫的 “空”不是“空洞”,不是“空無一物”,而是具有豐富的內涵,或者用現在的話說,是一個“氣場”。
這種書畫的精神包含著中國的哲學思想。


留白還有另一層意思,中國書畫最高境界之一的“惜墨”,我相信對八大研究很有心得的楊林兄,對此深有感受,這個“惜墨”的境界,也是西方藝術沒有的。
總之,所謂“留白”,絕對不是“留下空白”這麼簡單,其中的道理,有中國哲學藝術思想的精華,...........................(末段接受老程批評,已予刪除)。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后由 老爺叔 于 2012-10-22 15:56 编辑

咱们平心静气讨论,老爷叔不妨放下身段,你把自己放在教头位置上我们还怎么开腔?艺术是面向全人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审美观,即使是文盲只要眼不瞎也会“看画”。
老程 发表于 2012-10-22 15:46
接受你的批評,我把這段刪除。
我相信東西方繪畫藝術中的哲學意義,在其他藝術裡同樣也有,中國戲劇的戰爭場面就有很多“留白”,音樂方面要請教老程。
看来绘画留白已经没啥好多说了。
老爷叔提起音乐作品里的留白,我从没意识到音乐作品也会有留白这个说法。
一部交响乐乐章间的间隔大概不能算留白,但有的乐器solo时其他乐手静静地听他独奏,这算不算留白?
歌剧 ...
老程 发表于 2012-10-24 11:59


我認為樂章之間的停頓,是真正的“空白”,不是“留白”。
所謂“留白”應該是樂器“休止”,但意韻相連,所以這“白”不是“無”。

樂章之間的停頓,最有意思的是文革後期,1975年春節年初三晚上,中央樂團在李德倫指揮下,演奏貝第五,中央電視轉播,這是文革中斷十多年後第一次演奏交響樂,每個樂章之間,由報幕員上來講解,然後再演奏下去,這是音樂史上的奇觀。
所以樂章之間是真正的空白,空到可以把講解填進去。
本帖最后由 老爺叔 于 2012-10-24 20:01 编辑
不妨讨论一下技法的话题——究竟有没有一种运用西方水彩画技法(包括工具性颜料)的国画作品呢? ...
test 发表于 2012-10-24 13:20
解放初,什麼都要學蘇聯,連美術學院都由“蘇聯專家”把持,俄國人當然不懂中國畫,要求取消中國畫這名稱,改為“水墨畫”,認為中國畫和水彩畫的區別只在工具。
對此,當時中國美術協會的領導當然服從,因此和中國畫家展開過一場辯論,中國畫家認為中國畫和西洋畫的根本區別是意境,不是工具,即便嶺南派採納了很多水彩畫技巧,但其意境還是中國畫。
這也是我在上面樓所表達的觀點。
現在,只要對美術有一點認識的,決不會把水彩畫和中國傳統意境混為一談。

另外,我想,用嚴密邏輯,是無法討論藝術的。
我上面提到的水彩寫生和書籍插圖的問題,有人責疑難道插圖不是美術不是藝術不是水彩?
這正如斯特勞斯的圓舞曲不屬於古典音樂,如果問:圓舞曲不是音樂不古典嗎?答案是:是的,圓舞曲是音樂也很古典。
但圓舞曲依然不是古典音樂,其實這在我們討論範圍之外。
圓舞曲是否算古典音樂,嚴格來說,古典音樂是指交響樂、協奏曲、室內樂、歌劇、清唱、獨唱等等,一般解釋古典音樂的書也不把圓舞曲列入。
當然我本人並不反對圓舞曲屬於古典音樂,事實上我自己的 File 裡也是把圓舞曲放在古典裡的,區別于爵士、五六十年代流行曲。
毫無疑問,在古典音樂和爵士之間,圓舞曲的位置更近古典。
但人們一般談論古典音樂,通常指的是我上面說得那幾類。
當然一定要說圓舞曲屬於古典,我也不反對。
正如稱京劇為 Peking opera,我看也不錯,江青說過,京劇就是話劇加唱。
所以,這次我又輸了。
下次我會說,Beatles, Presley 該不是古典了吧?
我相信還是有人會拿出大篇 “英格里希”的文件來說,外國人都說了,他們都是古典,於是我再次失敗,屢戰屢敗。
最後我會說,那麼周傑倫呢?李宇春呢?
我敢肯定,周先生、李小姐也都是古典。
所以我沒得說,反正,我說什麼,總有人說不!
謝謝大家如此追捧。
最後我要說,我可不會如TEST 說的“怨氣沖天”。
有心應讀書,無聊才上網。
上網是玩,是開心,如此而已。你們別和我較真,我也不會和誰較真。
本帖最后由 老爺叔 于 2012-10-25 17:28 编辑


我的態度:借此機會學習,謝謝老程的指點,在此問題上我原先的看法可能較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古典音乐
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术语,广义的西洋古典音乐是指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并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或者指植根于西方传统礼拜式音乐和世俗音乐,其范围涵盖了约公元9世纪至今的全部时期。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民间音乐。在地理上,这些音乐主要创作于欧洲美洲,这是相对于非西方音乐而言的。另外,西洋古典音乐主要以乐谱记录和传播,和大多数民间音乐口传心授的模式不同。
亦有人认为「古典」是对应于「流行」而言的,因为这些音乐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够引起不同时代听众的共鸣,故认为应当称之为「经典」(classic)的音乐。
但如果细究古典一词,本意可以理解为古代留传下来堪称经典的音乐作品(古代+经典),但是一般来说,古典音乐是具有规则性本质的音乐,具有平衡、明晰的特点,注重形式的美感,被认为具有持久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流行。这也体现于「古典」(classical)与「经典」(classic)的不同。
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本来是专指17501830年间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即所谓「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或翻译为「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这就是狭义的古典音乐。
从这个狭义的古典音乐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向前追溯到巴赫韩德尔,乃至更早的天主教基督教宗教音乐,向后延伸到浪漫主义民族乐派,以及20世纪西方的现代音乐。这些都是广义的古典音乐,也就是基于这个传统的,无论是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还是试图以创新来突破这个传统的音乐创作尝试,都可以归入古典音乐之内。
而在这个传统外独立发展的音乐,虽然有借鉴和影响古典音乐创作的,但是一般也不归入古典音乐之内,比如爵士乐摇滚乐,以及东方一些民族的音乐。
因此对于广义的「古典音乐」这个词来说,欧洲艺术音乐的定义更加准确。
欧洲艺术音乐与其他的非欧洲音乐和流行音乐体系的主要区别是记谱法有所不同,其规则大约源自于16世纪便开始使用的记谱法。在西方记谱法中,作曲者给演奏者规定了音调、格律、速度,独特的节奏和对于一同段音乐准确的演奏方式。这种即兴演奏发挥空间很小的记谱法模式,极大的不同于非欧洲艺术音乐(相对于传统的日本音乐和印度音乐)和流行音乐。
古典音乐作为音乐中类别的称呼,是相对于轻音乐通俗音乐等类别而存在,它本身并没有严格明确的解释或者定义。在轻音乐范围里,有时也采用「古典」的概念来指某些经过时间检验,被人们奉为楷模的轻音乐作品,如古典轻歌剧、古典爵士乐等,这里的 classical 理解为「古代+经典」,似乎更为合适一些。

浪漫主义音乐
古典主义音乐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延续和发展,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
浪漫主义音乐比起之前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现,相对来说看轻形式和结构方面的考虑。浪漫主义音乐往往富于想像力,相当多的浪漫主义音乐受到非现实的文学作品的影响,而有着相当大的标题音乐成分。浪漫主义的因素,则包含在从古至今的音乐创作当中,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时代,因为音乐创作本身,就是想像力的一种表现,而浪漫主义恰恰是想像力的最佳体现。
贝多芬是古典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行人,浪漫主义音乐抛弃了古典音乐的以旋律为主的统一性,强调多样性,发展和声的作用,对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质进行刻画,更多地运用转调手法和半音。浪漫主义歌剧的代表是韦伯,音乐的代表是舒伯特
浪漫主义音乐体现了影响广泛和民族分化的倾向,在法国出现了柏辽兹义大利罗西尼匈牙利李斯特波兰萧邦俄罗斯柴科夫斯基。浪漫主义音乐在华格纳布拉姆斯时代逐渐走入历史。

圆舞曲德文Walzer,又音译为「华尔兹(滋)」)
有别于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维也纳作曲家的严肃作品,它和「轻歌剧」(Operette)可说是19世纪民主化社会中,为适应一般群众较通俗品味而形成的「轻音乐」;它们在维也纳的诞生、兴盛与衰竭,正好与整个19世纪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荣枯息息相关,了解了这个社会背景之后,将有助于我们对维也纳轻音乐的认知。
浪漫时期,受圆舞曲的流行风潮影响,作曲家也尝试将圆舞曲放入他们的大型作品中,例如白辽士的「幻想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便是用圆舞曲所写成,另外在柴可夫斯基歌剧「尤金·奥涅金」、普契尼的歌剧「波希米亚人」以及理查·史特劳斯的歌剧「玫瑰骑士」中,都有精彩的圆舞曲音乐。除此之外,萧邦布拉姆斯也都创作了多首用钢琴独奏的圆舞曲,这又是圆舞曲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