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会有的。国画的前途不用任何人操心,断断不会像昆曲一样传不下去,恶毒地说一句,昆曲灭了也就灭了,省得整些青春版之类不伦不类的东西。
半窗灵鼠斋:

石涛

咱们要说的这个石涛是清朝的那个。在结婚以前,可能当过道士;在当道士以前呢,嗯,做过很多年的职业和尚;在他当和尚以前,是一位王子。本来姓朱,是朱元璋的灰孙子,朱元璋,太祖似的有意思,大概早年被读书人看不起过,一登基就杀艺术家文学家,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元朝末年倪云林被迫自我放逐,而王蒙号黄鹤山樵的就死在朱元璋的大牢里,元朝四大名家两个因为洪武帝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没想到,隔了没几代,朱家皇族上上下下包括皇帝在内,人人雅好丹青,懂画的会画的手指加脚趾数不过来。这就有点因果报应的意思了,让你丫再得瑟,欺负艺术家,以后你们全家都特么艺术家。

明朝末年两个王子做了艺术家,八大和石涛,他们两个的区别,有人说八大高洁一些,佛学上修为好一些,而石涛比较的忘本,康熙下江南了居然去接驾云云。其实这里面最大的不同,就是年纪。明亡时八大已经十六七岁,好比我初三高一那个年纪,什么国仇家恨喧哗与骚动战争与和平,那都能刻骨不忘。石涛才两岁的小娃娃,顶多也就看看天上的香蕉船吃吃手指头,给家里佣人背着逃到庙里去,而且他父亲的横死,并非清兵所为,是明朝诸多朱姓子孙互相倾轧的牺牲品。

那么具体到书画上,八大经历过科举的,考中了秀才,可以戴头巾了,他的书画外表再狂放,骨子里斤斤计较得很,朱新建有一次对着八大简笔花鸟大叫:这是工笔画啊。你看早年八大的落款,一笔欧体字,写的就跟印的一样,摆明了多年童子功造就。石涛不是,他有点二。

石涛的字画,都是不对的。今天浙江美院里要是大家议论石涛,还要挑刺:这个画法不对,这里是哈哈体(也就是卡通画)。不过书画这个东西到了明末清初,江北盐商呆头呆脑,审美上已经和1960年的美国暴发户差不多,没有什么不敢往墙上挂的,石涛带着一股不管不顾的小清新,让所有有科举背景的知识分子和听知识分子白话的商人们,都着迷得要命,嘿,靠这家伙怎么能这么放松?其实很简单,人家没有好好的学你们那些欧体字。这不怪石涛,他从小在庙里长大,做道场放焰口肯定比写字画画拿手,史书记载,早年石涛好蓄古书而不知读。所以石涛一辈子,基本功都是迤逦歪斜,要么就是超水平发挥,high到不行;要么就是惨不忍睹,不能看,没有书法童子功的人,不可能手上很稳定,但是也就靠了这点不稳定,他成了。

要说力量,石涛很弱,不要跟八大比,就是王原祁,他也跟不上;说造型,那石涛画的也不算灵巧,是什么让石涛成为继董其昌以后最有影响力的大师呢?只有一个因素,他的趣味。他是天生的热爱自然,热爱写生。明清两朝庞大的仿古市场,对他毫无影响,当所有人都在画上写“拟大痴”“临云林”的时候,石涛直面自然,抓了毛笔就写生,他的画,只有自己的诗,绝对不会表达出对古人的任何膜拜,在他眼前,自然远比古画生动。

在陈陈相因的审美习惯下,想成名立万其实也蛮简单的,跑出去,面对自然,满怀敬畏的拿起笔,够了。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2-8 15:53 编辑

石涛的作品实在太多,先贴一套册页,目前任何书上都没发表的国外私人收藏,台湾戴胜山房复制品。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上面这套册页名为《江行图册》,共有十二张,还差两张。还有一套册页,王季迁收藏的,更加精彩,完全可以代表石涛的最高水平,只见过台湾八十年代一本《八大与石涛》出版过,美国有家公司出过完整的复制品,见过,精致极了,可惜太贵,没买。

石涛太重要,老鼠说他没有文化,其实是不对的。有没有经历科举,有无童子功,并不能成为衡量艺术创造力的尺度标准。石涛肯定没少读书,他只是不读死书死读书。不读书的人,任凭天分怎样好,怎样天天对着大自然写生,也决画不出石涛这样的画来。
石涛的画六祖坛经味~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石涛的画六祖坛经味~
林夕依寒 发表于 2013-2-9 10:15
石涛的画和书法真是能放得下,同时又能拿得起。
杨兄新年好!
杨兄新年好!
水笺 发表于 2013-2-10 10:04
水笺新春愉快!
巢湖图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2-14 10:00 编辑

半窗灵鼠斋:

金错刀

上海这几天也算薄悠悠轻飘飘,落那么点毛花雪,投胎到江南来做雪花的精魂,着实命苦,还没捱到地面,已经烊完,话说南唐绘画大师赵干,绘有一本《江行初雪卷》,画中景物凄清深冷,了不起的是,笔下的雪也很薄,石头树木多有深浓未见积雪处,画薄雪而寒意传神,难怪李后主亲自题跋。其实当时的赵干,在南唐画院中只是个学生,地位不高,李煜一双巨眼,内行的。

李煜不仅仅是文字可以传世,书画鉴定、眼光、手艺、材料,都堪称大才,是皇帝里面唯一可以和徽宗媲美的大败家子。

史传李煜的字,有名堂的,叫“金错刀”。金错刀本是新莽朝铸的钱币,一样谋朝篡位,名不正言不顺,你看看人家王莽,审美上很可以的,后来者要好好学学。金错刀的名头很响,后来就被李后主借用了,拿来标榜自己的字。从现存赵干画的题跋上看,的确当得起这个名号。

李煜的字,大有来头,从今天能够见到的墨迹来看,一类大字,是从中唐颜(真卿)柳(公权)中化出,特别是柳的痕迹明显;而小字,笔势波折,也就是“金错刀”的最佳体现。大字,做一个皇帝,写得体式宽博舒展,是皇权威仪的象征,而且李煜又不喜欢拿大笔,而是所谓“撮襟”,意思是随便寻一卷布,揉成笔的样子,蘸墨就写,有点饮中八仙里张旭拿头发蘸墨写草书的味道。写小字,就精工得多了,先是取法高,后主直接学的二王。他把自己内府收藏的晋宋间法书,请人刻帖四卷,名为《升元》,这个也是后来宋《淳化阁帖》的仿效对象。其实到了南宋,很多不太有眼光的读书人就有点方舟子情结,看什么都是假的,质疑王羲之的传世作品,说里面那么多死罪死罪顿首顿首,一个将军,憋屈的啊,是不是伪造?原因很简单,晋宋间战乱频繁,为了防止泄密,机关大臣是不许写信的,所以王羲之只要一动笔写家信,就是个违规,开头才不得不先说一通“死罪”。

而来笔者怀疑李煜对于书画材料,有恋物癖。五代宋墨中最好的叫珪墨,原本也是南唐人,姓奚,李后主用了他的墨,说好,那什么你就跟着我姓李吧,这才造就了赫赫有名的李廷珪。龙尾砚台,澄心堂纸,也都是李煜一手督办的,你说这个国家怎么能不亡?因为材料的过于精致,使得李煜在书写时,态度是恭谦的,也许只有这样穷奢极欲以后,他在书法上态度的恭谦才显得更为珍贵,于是,一比一颤,一波三折的“金错刀”,诞生了。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半窗灵鼠斋:

为什么苏州才有评弹

为什么?因为琵琶。琵琶一红,弹得拿手了,满城箫管尽开花。唱曲文的,弹三弦的,放噱头的,纷至沓来。

明朝末年,董其昌伙同同伙陈继儒、赵左、莫是龙之流,把好端端画画一件事情,分出了南北宗。于是天下大乱,随便什么东西都要分南北宗。于是琵琶也不能免俗,终于在嘉庆前后,琵琶的南北宗论隆重登场,做这件雅得有点俗气的人,叫华秋萍。

华秋萍拿工尺谱记下了一些有名的曲子,包括民歌,他本人是无锡人,于是开了无锡派,不用细说也就是南派老大自居的。尽管他的手巧,江湖上地位也大,导致今天的江湖已经没有了他,但是依旧有他的传说云云,此君区分南北宗的办法,却是十足的简单粗暴,就是看基本指法,诸君都晓得,寻常琵琶四根弦,老早是丝的,现在是尼龙的,弹琵琶的基本功有轮指,分上轮下轮,也就是和挠痒痒差不多,上面的痒往下挠,下面的往上,差不多约等于顺逆时针的意思,下轮的算北派,上轮的就是南派,这么轻轻巧巧的就定下来了。

一般情况下,江南的人物对北方文艺都有偏见,等定好南北宗以后,北宗就属于被压制淘汰忽略放弃悲催地步。琵琶也一样不能幸免,从清朝中期以后直至伟大的民国,北宗琵琶基本失传,会弹琵琶的,会听琵琶的,基本都藏在江南。
江南的琵琶流派在清朝简直到处都是,像上海的南汇啊崇明啊这种不上台面的小地方,也有独立的一个宗门存在,所谓盛况空前。比如说崇明有个国画名家叫樊少云,一笔梅花来得精彩,山水也老辣,后来供养在国画院里颐养,其实人家琵琶是开宗立腕的角儿。但是你细细叫品一品崇明琵琶,嘿奇哉怪也招数全本都是北宗的,这怎么回事儿?原来崇明离南通近,不信去听听两地方言,几乎一样的,污小蟹满街爬。没有开埠之前,南通比上海老卵多了,那时候叫通州,北方吃火烧的朋友不要惊讶,南通也有通州,清三代的雍正(大概)朝,还划为直隶,也就是中央直属。北宗琵琶,名字就叫直隶琵琶,也属于中央直属,一来二去,南通的通州,就汇聚了南北两宗的琵琶高手,相互切磋,后来战乱纷纷,这些顶尖人物都躲到崇明岛上,才成就了这一独特的流派诞生。

写到这里,大家也就该明白了,琵琶这种雅致、古老、清越、呱啦松脆的好乐器,如何会变成评弹——一种地方曲艺的伴奏呢,弄得跟三弦一样,只有一个原因,在江南,它太普及了,太寻常了,技术上烂熟无比的高手太多了,人才都要扑出来了。而这一文化现象的背后,隐含着的是巨大的偏见和误解,还有对异端艺术传承的无情扑灭。

陈村先生听闻笔者写此文,教诲道:苏州有评弹,想必是因为苏州闲话软糯粘牙,情不自禁要做一个挥手的动作拂去。空拂不雅相,于是发明边说边唱边拂。手势与弦音乱人眼目,不再计较发嗲。此说是指苏州方言的特点,精确有趣,也一并录下以飨诸君。
颠倒了吧。琵琶只是乐器,没有「十面埋伏」那样的曲子,那只好给评弹做伴奏了。只有会弹奏的技术流是不够的,还要有作曲家才行。
我知道什么?
前面都是扯淡,只有最后陈村的几句话谈到为什么苏州才会有评弹,不过也是乱弹。
李煜那幅,芦苇劈得有趣极了。

石涛的没话讲。似乎唯一合适的就是安安静静看。
我知道什么?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2-16 23:11 编辑

仅就绘画的格调而言,《江行初雪图卷》似乎比《清明上河图》要来得气息高古,有文化一些,也更接近文人画。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很想住在石涛的画境中,想必能神清气爽~~
很想住在石涛的画境中,想必能神清气爽~~
施国英 发表于 2013-2-17 07:43
石涛也没住在那样的画境当中,他也只是内心向往而已。实际上,石涛一直都是个轻度抑郁症患者,为了摆脱内心的各种纠结,因此才把画画得明朗透彻。
半窗灵鼠斋:

最败家的玩意儿

接了魏晋飘飘欲仙的遗风,隋唐起,有好事的文人开始关注观赏石,尤以太湖灵璧两种为甚。这两种石头,材质上比较接近,均属石灰岩,成因近似,冰火两重天以后,凝结起来,被一道一道水波多少万年的淘洗搜剔,出了这种骷髅般异样的效果,审美也渐渐固定,传有“瘦、皱、透、漏”四字真诀,到了宋代,就已经风靡得不行,最后把国家也葬送了。您说一种玩意儿能败家,那不稀罕,能亡国,这个就非常了得了吧。所以笔者对于观赏石,就跟看某些美女一样,一直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北宋怎么亡的国?先说北宋中期,文官体制,民情已经显出疲累凋敝之势态,又来了一个王安石,坚持青苗法,其实加剧了这种凋敝的进程;晚期宋徽宗又是集举国之力,尽玩赏之能,特别是动用国家舰队运送太湖石(叫花石纲),所以外寇轻轻松松地骑着马就把皇上太上皇掳到北京喝羊杂汤去了。笔者以为,北宋亡在这王安太湖二石,本来就是文官政治,积贫积弱的,哪里经得起皇上大臣各种折腾,终于不起。

但也就是因为了宋徽宗的折腾,让观赏石成为了我们基因里的审美。观赏石的风靡,深层原因是园林文化的成熟,盖屋舍树木,再怎么精巧,总是郁郁勃发,深浓蓊厚,即使冬天叶残了,树身也是暖黑色的,倘使没有浅色的小景来破空透气,难免会显得板滞。所以太湖石在早年身价最高,因为它的石材颜色往往是乳白的,米色的,或者浅灰,摆在院子里,玲珑剔透,正堪此破空透气之大任,生发出很多韵味来。时代风气熏染久了,就出米芾这样的怪物,闹出了“米癫拜石”这般的韵事,流风所被,天下无不翕然从之,笔者推算他拜的一定就是太湖石。至于说后来安徽灵璧石的兴起,那就是文人案头的文房摆设了,所以它的石色黝黑如乌金,但是肌理细切光润,又能击之如罄,响亮清越,不免成为六百年来名物,价也日昂。现在的拍卖场里,老的好的灵璧石,没有一百万,你想都不要想。

但是弄假山石观赏石这个活儿,他要的是胸中得有丘壑,再小的一方石头,必须经过了读书人的手,才富韵味,而这个韵味,又是娘胎里带出三分,书桌上修炼到七成,和下等人说不了这个上等法。1949年以后,“鸳鸯蝴蝶派”的作家中,有个叫周瘦鹃的老先生,经常养养花,弄弄太湖石,他手里出来的,味道就会不一样,至少气息上,还是文质彬彬。后来弄得周恩来也晓得,要和他结交,得了玩石的大好处。想当初咱大清国,盐商造园子,能请得动四大高僧之一的石涛大和尚出马,给画效果图,安排假山位置,真正羡煞我等后学。至于说花多少银子,笔者不敢私自揣摩。

当今天下繁富,没有文化的也能发财,于是观赏石的评判标准就开始变化,财主们买石头,几百上千万的都不计较,要的是两个字——象形(可能早年认字少,喜欢看图说话)。比如说石面上要是模模糊糊有个花纹,蟠曲如黄鳝,或者高昂如野雉,那这个牛逼就可以吹得很大很大,可以告诉老板这石是龙凤呈祥啊,不得了,天下就这么一块。其实这不是屁话吗,随便哪块石头,天下能找得出第二块一模一样的吗?要是石面上隐约见到两个皮皮虾(即濑尿虾)打篮球,那二龙戏珠的名堂,也是逃不掉了。

不过笔者思忖:土老板的审美,未必错。瘦皱透漏,哪一个是好字眼?气运上现出一些些不祥。富可敌国,也从手指缝里溜走了。玩石能玩得丧掉家国,真是可怕,还不如一点不懂的土财主,弄一块大圆石头,端坐家中,看看皮皮虾,压压酸白菜,来的真切实惠呢。
半窗灵鼠斋

拾穗谈

历史上每次打土豪,在貌似正义的外表下,都有着复杂阴暗的动机。明末火烧董家宅,有点后来五四运动的做派,也是读书人挑的头,把好端端一个帝师,董其昌玄宰思白,给赶到渔船上缩了好几年,难怪后来董临摹起倪云林特别有感觉,倪会装,有钱的很,却号称“容膝斋”,意思只有两个膝盖(上海人叫脚馒头)好放进房子里,和董寄居的渔船小蓬舱,实在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件风波的始末,民间讲述的版本和《明史》记载的,其实有出入。民间口传的故事,是老董看上人家姑娘,读书人编流行歌曲讽刺董家,小董欺凌乡亲SM老寡妇小寡妇,最终老百姓一把火烧了董宅,您就容膝去吧;而正经史料的说法,是两派权利斗争的结果。老董做读书人的教官的时候,得罪人了,本人出身也比较贫寒,一旦有钱,难免比较嚣张,所以被黑白两道联手摆了一下。

如果在这场风波中董被葬送了,那明朝的文化损失之大,也许只有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可以媲美。有些人物,出一个就可以令这个时代的文化达到令人生畏的高度,例如司马迁、杜甫,例如苏东坡,例如国学大师陈寅恪。什么叫大师?大师就是做一件事情,有没有这个人,是不一样的,中国画这件事情,有没有董其昌,完全不一样,也许要走不同的道路。

董的成就,在山水画的完全反技术倾向,这使得后来的三五百年,朝野画家,四王也好,四僧也好,都在走着他开创的道路,连最为怪异的八大山人都无法幸免。中国画和欧洲油画,是有史以来最为高端的绘画,其中千丝万缕,异彩纷呈,有一个问题最根本,就是传承。奢言创新的一定是美院都考不进的,笔者最烦一句乡下话:嚼别人吃过的馍不香云云。如果把传统比作别人嚼过的馍,那笔者一定吃,因为这比“创新者”准备吞的大便,要有营养得太多了。明朝本身就出了很多的继承高手,董其昌的意义,在给出了完全不同以往的继承方向,只要在画面中能表达出学养和趣味,哪怕你是在涂鸦,在董的体系中,也是成立的,同时,他又抱着万世师表的信念在建立自己的体系。所以,他的体系极其严谨,又特别开放,和佛学的禅宗,确实有特别类似的地方,而后继的粉丝们,也有把他比作慧能的说法。

另外值得留意的,是今天我们公认的宋代绘画,流传有绪的那些,多半经过董的鉴定和分类,也就是说,董源、巨然、李成、郭熙,这些人的面貌都是经过他的手整理以后,呈现给我们的,笔者常有这样的念头:如果,他的判断是错误的呢?或者,如果他真的是个书画GEEK,那些面貌都是他一双巧手伪造的呢?我们还有别样的美术史吗?

笔者的冷汗冒出来了,那边那位曾经收留董其昌和他的手稿藏画的渔船老大,可以骄傲起来了……我们给他点掌声鼓励一下~
半窗灵鼠斋:

奢侈品

老朋友抱怨,现在的女孩子,太会买东西,什么都要好的,我说兄台不必计较,说个真故事你听听。

当年我们乡下镇脚的旧庙,土路黄墙,山门荒颓,和尚耐饥不得,卷堂大散,从此名字也湮灭,阖镇索性都唤它“旧庙”。49年后敲打殆尽,地只留一块方,连格局都没有了。新政府毙了几个本地乡绅,抄没的资财雇民工,新起房,聘先生,开小学。老秀才穿中山装,日逐在里厢拿苏州话蒙童:小月森,毛资叶滴好月森(小学生,毛主席的好学生)。

说说就到1974年,小学边上住个木匠,给人家赶生活,夜来十点钟敲过,肚皮装了一瓮酒,慢慢摇了摇摇回去,路过墙跟,水岸边起一圈小风,他不由打个寒颤,回家就认不得自己老婆。

木匠不说本地话,变女嗓,操官话,尽管听不清他说的是什么,的的确确翘着兰花指头对着自己老婆闹起来,引得邻舍披衣来看,门窗满是高下的皮影,大队书记抢在最前头,可是连他,也不敢迈进门来。木匠老婆倒见过世面,壮一壮胆,乒乓两个巴掌抽木匠,嘴里呼喝:“啥地方来的女鬼,我家男人上有老下有小,寻他做替身。你投得到好胎吗?真真罪过,敢不钻到猪羊肚子里?”木匠听到末句,言词放缓,一一的道,我本是哪里哪里的人,某年月日家里不和,跳河死的种种。

书记着人揿牢木匠,直奔办公室摇电话,打去那边询问,果然是有这么个枉死的女孩,性命年岁都相当,半年前就急急掩埋了。书记奔回来,拿手抹抹脸,这回,反倒敢走进门来了,扯条凳屁股底下一垫,大着胆子和木匠商量:小同志,替身你是断不能寻了,我们这里活人多阳气盛,现在革命形势又这么好,你讨不着便宜;想是烧埋得不尽心,那边短缺了甚,不如你说要什么,我们烧给你,啊好?你放过木匠,将来节气上,他夫妇两个,也会给你羹饭祭扫,啊好?
木匠沉吟一刻,转了娇羞之态,说我那时负气死,就是为了一辆脚踏车,爷娘不买,今天要是烧给了我,也就算无憾了,我自去。书记大喜,说好好,马上人堆里寻扎纸的,你,前面来,速去扎一辆26寸脚踏车来,手工要细,懂吗?扎纸的支吾,说书记,毛主席破四旧立四新,这个扎纸,拉线喇叭讲是迷信,扎了要犯王法吃官司,我早就改造好啦,怎么扎都忘记了。书记怒,说你不要撒屁,见死不救老子才要关你,快去。那人头缩一缩,脚打屁股,成一道烟走了。

不多会儿,一道烟的捧着脚踏车来,白脆,风吹得响,实在扎得仔细,连上面的凤凰也结束出来,抬着喙欲飞天的模样儿。木匠一见,勃然大怒,说你个外行,会不会扎纸啊?铃也没得,姑娘我要侯宝林的破车不成?悲泣不止。扎纸的拍一下脑门,诺诺,又跑回家去,须臾续了个铃出来,米浆黏牢,抬在小学墙边起风的所在,学校有的是粉笔,取来画圈,一蓬火点着车,烧个干干净净,只存些白灰,也被风捎走。

木匠长叹一声,醒了。
楼上这种邪事,我小时候也经常听说,有些比这还鼻子有眼,我一个亲戚就是个巫师,看这种邪病远近闻名。
后来小平改革后不再挨饿,阳气大盛,冤魂可能也只由忍气吞声,不敢招惹活人。亲戚家传的巫术渐渐找不到顾客,也就失传了。
楼上这种邪事,我小时候也经常听说,有些比这还鼻子有眼,我一个亲戚就是个巫师,看这种邪病远近闻名。
后来小平改革后不再挨饿,阳气大盛,冤魂可能也只由忍气吞声,不敢招惹活人。亲戚家传的巫术渐渐找不到顾客, ...
亦工亦农 发表于 2013-2-21 14:15
茶楼那边小明转的老知青回忆,有算命的,也是活灵活现。
半窗灵鼠斋:

高端

根据科学统计,大多数人不论贫富长幼男女,舌头无法分辨低档次的红酒和顶尖红酒,买酒,人就看酒标。画画卖画也是一样,全中国人民里面,职业画画的大概两百万,要说是为高端市场作画的,不开玩笑地说,十来个人。您还别不信,哪怕日进斗金的画家,一样没戏,咱们都是行画工作者,和印墙纸的,或者说,和造低档次红酒的,没啥区别。

高端的艺术品的画廊,与一般升斗小民,毛关系也没有,名字也容易混淆,例如高古轩一点也不高古,人家玩达米安赫斯特和村上隆;佩斯画廊不是陈家父子开的,尽管地方倒也在北京;汉雅轩做油画,香格纳不卖糕点,至于尤伦斯,人家已经不玩了是吧。

谁是高端您肯定要问,这不是一个学术问题,只关系到钱,卖得最贵的那几个,大抵拍卖经常上千万的那几位爷,就得。例如张晓刚、岳敏君、方立均、刘晓东、刘野、陈丹青等等。村上隆感慨(非原话):中国人太聪明了,当代艺术与资本搏杀的规则这么简单,他们玩得真是转,当代艺术是什么?题材上分五大类,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的在校生听好,下面是不传之秘,五大题材里面三样你能用一件作品综合起来表达下,就离合格的当代艺术家很接近了:1.自画像。2.死亡。3.色情。4.形式感。5.时事。

那么还有没有别的道路,通向高端,有,只是要冒风险。

某兄,天资实在过人。小时候我们中学卖点心,拿铅字在纸上印“点心券”三个字,就好换个肉包子。笔者使圆珠字仿写一个,被悄悄用掉,换来肉包。此兄闻讯,居然想到要去弄铅字,说你这个不够逼真,要是我操作……

后来某君考入名牌美院版画专业,令笔者欣喜的是,他也被高端市场刷下来了,版画嘛,本来就更难生存,于是他几乎要找个广告公司去上班的地步。但突然有天,某君失踪,半年后再现身,已然豪阔,请人吃饭都说米其林几几。再后来,越发阔绰,长腿姑娘们都跟在车屁股后头紧撵,每次带出来的还不一样。

后来,终于彻底找不到这位仁兄,身边好友发一声喊,砸开他家门锁一进去,才明白此公的发家之道,满地堆放整齐的法国便宜红酒,都撕掉了酒标,而满桌待贴的高级酒标,都是他用纯熟的版画手艺仿制出来,材质,线条,触感,都一模一样。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2-22 11:52 编辑

来点重口味的:达米安 赫斯特作品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2-22 12:37 编辑

村上隆作品,比较轻松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3-2-22 12:42 编辑

前几日还看见说广州有七十多岁老画工,一笔笔画钞票,犯伪钞罪被捉了。看了这篇,觉得老画工亏大了,若装裱一番,搁在画廊里,每张假钱标个上万的价,再托人写些评论,就是艺术品了吧?
我知道什么?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2-22 12:46 编辑
前几日还看见说广州有七十多岁老画工,一笔笔画钞票的。直接拿来用是伪钞。若装裱一番,搁在画廊里,再托人写些评论,就是艺术品了吧?
ironland 发表于 2013-2-22 12:39
似乎美国就有这么一位,坐在咖啡馆里画一元的美元钞票按一百美元卖出,人家是当真艺术品买去的。后来名声鹊起,就卖到一两千美元了。
半窗灵鼠斋:

还魂记之与时俱进

过海的八仙,长得最为丑陋的铁拐李,原本是帅哥一名,后来太喜欢游山玩水,灵魂出窍到处乱跑,忘了自己还有个身体,徒儿们伤心之下,把他的身体处理掉了。他回来,灵魂无处安身,只好就近找了个瘸腿乞丐,这才把好端端的一名帅哥,变成了电影《武状元苏乞儿》里周星驰的容貌。

这种无可奈何的做法,经过演化,也成了三十六计中的一条,所谓借尸还魂。历史上这条计策最为成功的案例,是三国时候的刘备,被曹操赶得没有立锥之地,跑到四川他亲戚刘璋那里,连哄带骗地弄了一块地方,从此请神容易送神难,发展壮大起来,成就了以后三国鼎立的局面。

据日本人的说法,做生意的,尤其是管理阶层,都要细细地学一学三国,因为里面花样百出,都是各种骗人的伎俩。下文举的例子,就是活学活用借尸还魂这个古代计策的现代实例。

话说中国书法协会的一个副主席,老先生德高望重了很多年,现在终于也标润格卖字了。书法家比不过画家,不能日进斗金,但是书协副主席,在老板中还是极具号召力的,所以卖字生意那是相当的火爆。老先生也厚道得很,三万一张条幅,价钱一直不涨,每天门口也挤个不开。这天,又来了两个买字的人,名片上的头衔非常之伟岸,态度倒是谦恭有加,说仰慕老师久矣,打听过行市,也想花三万请墨宝一幅,不敢劳动大驾太多,只需要四个字:与时俱进,就可以了。老先生听了欣然动笔,几下就写得,落款盖印。一切都停当后,买主提出个小小的要求,说主席大人,我们请你这幅字,本来就是要出出风头的,但是您老人家声名实在太盛,这幅墨宝拿到我们乡下去,同行至交那些没见过世面的,难免会说是潘家园买来的假货,那岂不是得不偿失?所以屈尊您老人家和这幅字,并我二人,共留倩影一张。日后有人疑神疑鬼,我就好拿照片出来堵住他们的嘴。老先生听了觉得合情合理,连忙搁笔,洗手,整理整理衣裳,紧一紧手脸,由着来人一通乱照。

照片拍完端茶送客,照道理,第二天,三万块钱就应该到账,不想半个月没有动静,老先生每天写字应酬,早就忘记了,但是助手记得很清楚,一个电话打过去,那边回一句,哎呀三万块钱四个字太贵啦,现在生意难做,我们中原的企业又不景气,只好请老先生担待一下,下次资金周转灵便了,再来取字,也是一样一样的啊。把秘书几乎气得厥倒,再一想,不妨,字还在手里,怕啥,又没什么损失。

那边拍了照片的企业领导,吩咐来人,找几个photoshop高手,把照片上主席大人的字抠出来,高清放大,送到店里做了金字招牌的大匾,悬挂在厂门的影壁上,人人得见,个个艳羡,说不尽的风光,意思去北京一趟,真没白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