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2-20 13:38 编辑

书法作品最好是托出来再拍照,否则效果会差挺大。孙晓云是个聪明的作者,悟性非常高,对书法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很年轻时就写得不错,她的长项是写扇面、册页、信札一类的小品,有明人的笔调。字写得稍微一大,她似乎就有点吃力,但也不是市井流俗之辈可比。自从写了一本《书法有法》之后,别人看了不知道能收获什么,孙晓云自己写字似乎真的找到了金钥匙,大字也写得可观起来。总起来说,当代女书家中,孙晓云的修养应该是最好的,技术掌握也是最到位的,起码就我目之所及是这样的。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楼上说的没错,无论是看字还是看画,自己看着顺眼最重要。好字好画往往第一眼看着不咋样,后来越看越好的,才是真好的东西。审美的直觉很重要,审美也的确是需要训练的。
雨冷所说的由于职位产生的否定或反感是存在的,尤其对于普通爱好者来说,以前传媒不发达的情况下,职位是个正参考,现在只要一上网,什么样的负面评价都出来了,无论谁也逃不掉,职位的负效应也就出来了。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2-21 14:00 编辑

行家也都是从普通爱好者来的。正常的情况下,讨论学问和艺术水平是不需要看头衔的,可现在有很多的不正常,比如我说了个普通爱好者,就引起别人的反感,比如头衔一定与水平不对等,甚至头衔越大水平越低,这其实是根本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可还不得不将其作为问题来对待,实在是没劲。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2-21 14:32 编辑
那串头衔是挺招人烦,像戏子将军似的。立刻想起多年前李小山说的"专家面前的干部,干部面前的专家。"不过呢,在看到三楼之前,一、二楼的字我就不喜欢。

像老年大学体。

书法家是不是经常要写点别人拿来当手信的字?ironland 发表于 2013-2-21 12:24
孙晓云是凭写字争得了一大串的头衔,罗列出来想必也不是她的本意,即使名片上那样印着,也不好说她就是喜欢张扬。实际上孙晓云在当代书家当中算是个认真做学问的人,我看过她写的《书法有法》,虽说有些观点我不完全同意,可整体上是本很不错的个人思考和书法实践读本,语言平实文采时见,可读性很强。

手札一类的书法作品以前就是写信的产物,现在成了创作的题材,大部分是假信。不过话说回来,以前的书家当中,像米芾那样把写信当做大事的不在少数。很多书家写起信来是如临大敌,绝对不都是随意随性一挥而就。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2-22 11:08 编辑

我都不敢相信这是孙晓云写的,可又似乎是她写的。这幅作品倒是真有某些人所说的纠结之处,小笔写大字,工具不趁手,墨又有些枯,笔画线条滞涩,转折不爽利,飞白过多,贯气不顺。看来斗方作品对作者也是个难题,不好驾驭。这应该是幅应酬作品,不过如果作者意外写出这样的作品,将其作为上品也没准。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与臂力没什么关系,与性格有关系。孙晓云本来就是把书法当做女工来做的人,又做出那么大的文气来,非常可贵了,写大字是市场逼得。不过即使这样,她的大字也不丑,远比周慧珺要清丽。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2-23 11:40 编辑

孙晓云他们这一代当年的中青年书法家,作为职业书家,其在技术上的突破,毫无疑问已经远远超出了了上一辈书家,上一辈的书家——现在活着的七八十岁的书家,他们真正是缺乏传统训练的一帮人,先天不足,后天要补的时候年岁已大,无论是学问还是技术训练都有些晚,因此有大成就的人很少。孙晓云这帮书家在有意投入到书法当中时大都不到三十岁,经过三十多年的孜孜以求,可以出成就了,当然悟性高低也同时反映到了他们的作品中。孙晓云书法的气息比较纯正,结字和用笔都是按传统规律去进行发展,尤其是硬毫的使转,几与古人可以抗衡,当然她不可避免地有点一味走帖学一路留下的习气,简单可以说成是格局不大,可对一位女书家我们还能过高要求什么呢?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2-23 23:37 编辑

雨冷兄说了那么多内心话,不好意思不再说两句,很长时间论坛没有人这么吐露心声了,很难得。当然我相信另外几位说的也都是心里话,区别仅在于对待直觉的把握。这点上我与雨冷兄一致,承认并怀疑直觉。当一个人完全相信直觉时,这世界上就不需要学问了。

在我看,孙晓云的字实在是雅俗共赏一路的。这样说,我也不知是褒是贬,或者二者皆有。我原想这样的字会引来一片喝彩,我要扮演的角色是拍冷水的干活。没想到的是,她的优长所在,也就是秀美流畅,有人竟然能从中读出纠结、板结来,叫人不佩服也难。不过,我还是很欢迎这样的讨论,这让我开了另外的眼界。这也让我想起很多年前,一位写诗的老先生看了刘彦湖的字,大骂他糟蹋了传统书法,我在旁边都听傻了。当时我想,他要是看了我写的那些东西,还不直接气疯了。这也不能怪他,他的传统概念大概就是描红本上的颜真卿、柳公权,顶多加上个欧阳询。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2-25 22:27 编辑
不懂书法的俺一路看下也受益匪浅,杨林数评有份量~~
歪弟 发表于 2013-2-24 22:31
谢谢歪弟鼓励。

审美这个事,真有些像是谈恋爱找对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标准,人一生大概都会走在寻找自己的灰姑娘或白马王子的旅途上。只不过审美不需要两情相悦,单相思就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只要你喜欢,你的审美对象很容易就会转化为你的恋爱对象,可以相亲相爱,直至厮守终身。把审美对象作为情人,完全可以一见钟情不加思考,想娶多少就娶多少,不喜欢的还可以随时抛弃,具体的实体对象还可以转让、拍卖。纯柏拉图那种更干脆,那谁说得好:“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买尽青山,不需花费半文钱。回家门窗一关,山崩地裂与我无关,自恋完全可以成立。真正的恋爱不同,一见钟情这种事是很稀罕的,因为这需要双向选择两情相悦,即使王八看绿豆,那得对上眼,对不上也白搭,强扭的瓜不甜。相信美人是人人喜爱的,可也有个品位问题,比如按鲁迅的说法,焦大是不会看上林妹妹的,当然林妹妹也一定不会看上焦大。这暗合了老毛的阶级意识形态理论,听起来颇有几分道理。焦大看不上林妹妹会是觉得林小姐中看不中用,林妹妹看不上焦大的道理就不用说了,既不中看也不中用。可现实往往是不讲道理的,一定的环境条件改变之下,谁也不能保证焦大一定不会强奸林妹妹,甚至林妹妹主动嫁给焦大也不是不可能。林妹妹什么情况之下会主动嫁给焦大?说着说着就复杂了,往简单里说,说焦大看不上林妹妹,甚至看不上整个金陵十二钗还有大观园里的其他姐妹,包括那些高级丫鬟婢女,这完全是因为她们全都好吃懒做,还唧唧歪歪谈情讲爱的,还来些没用的说禅论道,只会消费不会产出,焦大哪里会养得起。可一旦焦大暴富了,养得起了,会不会娶林妹妹呢?这可就不好说了。如果林妹妹沦落到街头讨饭,焦大义薄云天,上演一出《鸿鸾喜》,林妹妹感激涕零,会不会嫁给焦大的公子,这个是不是也很难说了。焦大的公子要为老爹的一嘴马粪雪耻,发奋读书,还刻苦锻炼,最后变得贾宝玉加柳湘莲,林妹妹会不会主动投怀送抱?这也难说是不是。

上面啰嗦的是审美的通感,也就是一般规律。面对一幅画、一幅字,每人都会有个第一感觉。第一感觉准不准,就如同看人,同一身高、体重的人,一个是运动员,一个是肥胖症,稍有常识就可以判断出来。可假如这两个人都是运动员,一个是乔丹,一个是巴克利,身高是一样的,体重不一样,他们的球技怎么样,谁高谁低,这就要细细评说了,因为他们都搞的是集体项目,无法用硬指标来评判,论起来,就有点要进行审美了,谁都明白球队成绩仅是个参考。就像张伯伦与拉塞尔,拉塞尔的总冠军戒指十个指头戴不了,张伯伦只有可怜巴巴的一枚,可谁敢说拉塞尔比张伯伦优秀,篮球皇帝的头衔还是要戴在张伯伦头上。拿乔丹与巴克利比,最简单的说法就是,乔丹具有领袖气质,乔丹的精神境界高,乔丹的大局观念好,因此乔丹拿了六次总冠军。巴克利一次总冠军没拿到,乔丹就是比巴克利伟大。这样说或许没错,但我就是喜欢巴克利,我就是认为巴克利比乔丹厉害,这样的人其实也是存在的,你能说他有错吗?就像说现在的中青年书法家如何让如何,书读得不够啦,帖临得还少啦,修养还有差距啦,功力太差啦,这都没错,可这些话拿来说所谓的老一辈书家,一样管用,比起他们的前辈,比起古人,他们甚至是比现在的中青年还惨。历史上天才的画家不用说了,天才的书家当中如王羲之父子,其实在三十多岁时就名满天下了,而我们某些前辈到老都没临好个《兰亭序》。这样说来,我们的前辈书家是不是一无是处,肯定不是。每一个时代会有些出类拔萃的艺术家,即使现在书法已经成为了边缘艺术,但由于受众面的广大,加上可操作性强,参与的人口空前多,影印的典籍丰富多彩,现在出几个好书法家也很正常,好多条件古人是无法相比的。何况,文化是个积累的过程,创作高度和审美高度是同时积累而成的,并且是相互作用的,在这个意义上,起码我们比大多数的古人见多识广。我们差的是什么,简单说是环境,主要是人文环境,缺少古人的水边林下之风,可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弥补,古人的办法是“心远地自偏”,说明古人一点都不单纯。古人缺乏的,对不起,时间无法倒流,则是无法弥补的,我们完全可以沾沾自喜。说这些,并不是说在书法上我们可以超越古人了,而是说某种程度上,我们现在的条件比古人优越很多,我们可以作很多古人无法作的事。再者,审美的标准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就说林散之,一度是被捧得神一样的人物,甚至抬到当代草圣的地位,实际上放进书法史内看也就勉强算是一家而已,可这不影响当代人对他的狂热追随。他提供的审美价值,在当代远超很多古代大家,我看这也没什么不好,古人也没什么不对。孙晓云在某种意义上与林散之现象是一样的,在喜欢的人看来,怎么看怎么好,拿来对比萧娴,喜欢的人会说,孙书这才叫书法,这才是魏晋风度,而萧娴根本就是歪曲书法,康有为本来就错了,她还跟着学,自然是越错越厉害。至于黄养辉,我没记错应该是徐悲鸿的学生,徐悲鸿的字也是学习康有为,黄养辉再学徐悲鸿,应该说是取法其下,实际上也真是写得比徐悲鸿差多了。在某种意义上,孙晓云这一代书家是幸运的,没有很早就跟随某位师父练所谓童子功,也就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弯路,二十多岁后开始大量接触古帖,算得上取法乎上。我不想和谁抬杠,结论我自己进行,审美不是件简单事,直觉靠不住。
市场是个好东西还是个坏东西?这似乎需要邹峰出场了,考验市场全能理论的时候到啦!邹峰,你在哪里?燕谈如何与社会对接,本坛如何与市场对接,全靠你啦。
哈哈!不愧是好作品!好,好,让吾等开眼界。
老独步天下 发表于 2013-2-27 12:39
您老应该具体发表点意见才是。
去看了一些萧娴的字,老实说,不喜欢。我一直不喜欢康有为那一路的。相比之下,宁可喜欢孙晓云。
我不参与争论,只说个人观感。
施国英 发表于 2013-2-27 13:52
施MM坦诚,康有为的字确实不好看懂,可看不懂不一定意味着不好,你可以把它当作一味中药,既磨练牙口,又锻炼神经。萧娴的字可以为欣赏康有为做个铺垫,好比加糖加奶的咖啡,慢慢喝上瘾了,康有为这样的苦咖啡就是必须了。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3-2-28 10:51 编辑

说穿了,孙晓云是帖派一类的书家,把她的字跟萧娴比,好比拿芭蕉和香蕉进行比较,看似相近,实则是两路品种,严重点甚至是胡椒和花椒的区别。晚近时分帖派书法式微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要怨董其昌他老人家,上去就把这事搞得登峰造极,帖派加南宗,把刚刚萌发的碑派书法逼到了绝路上。到了清末,康有为他老人家绝地反击,又彻底把帖派书法打倒踩在脚下,中国的事就是这样,永远没有中庸可言。民国以来虽然有几位坚持帖派书法的,可始终没有占据主流的一席之地,无法与碑派书法抗衡。沈尹默、白蕉、潘伯鹰、高二适怎么和于右任、李叔同、谢无量、陈独秀、鲁迅、周作人、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这些人抗衡,天分和成就都要逊色。当然,碑派和帖派不存在绝对的鸿沟,根本上都是毛笔字,碑派还有些违背事物原理的嫌疑。因此也有林散之这样的书家,实则是地地道道的碑派出身,可很少有人把他往碑派书家里划,因为他的成就在草书,这就筑起了一道迷障,但同时也说明碑派与帖派的确不存在鸿沟。
我自以为是最不喜欢为书法划分阵营的人,特别是年轻时候,根本也就分不清什么派别,那时还真是无知无畏,胆大妄为。现在可好,知识不知道增加了多少,畏首畏尾的时候可是越来越多了,想想还是年轻好啊。就说这个书画,以前很反感董其昌的南北宗理论,后来是越来越觉得有道理,倒不是真的存在一个南宗一个北宗,而是他的理论是正确的,大人物就是有这样的本事,可以发明标签,你不由自主要往上贴,有时候你没办法不贴。这让我想起奥运会的一项运动,这项运动极其无聊,可偏偏还很安全,到现在还没听说有人提出要取消它,这就是竞走运动。竞走比赛有一50公里的项目,比马拉松还长将近八公里,竞走运动员的痛苦实在是太大了,漫长的散步中稍不留神就会双脚离地,只要有三次就会被取消比赛成绩,悲催的事件很多,好多运动员就差几百米到终点被罚下,更有兴高采烈到了终点却不知道已经被三次亮牌了。我从来没有从头至尾看过一次竞走比赛,我实在不明白既然有长跑运动的存在,为什么还要有这么一项折磨人的运动存在的必要。
碑派书法就像运动项目中的竞走,不求最快,但求走对。书法经过二王父子的改变后,一直就是要快捷迅疾,要写得行云流水,节奏也是兔起鹊落的那种,就说永字八法,别管是不是王羲之还是唐人总结的,每个点画似乎都与速度相关,是要跑的。书法到唐代之后,逐渐出现比较系统的理论,一波三折成为点画内在品质的要求。清代之后,金石学大兴,书法开始大量吸收篆隶书的用笔,民间刻石也进入书家的视野,书法进一步强调点画的内质,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一些反速度的指标进入书法的审美谱系,写字不能光顾跑快了,得讲究姿态。到傅山那儿,就出来宁丑勿媚、宁拙毋巧、宁支离毋轻滑、宁率真毋安排,看不惯的人就认为是丑怪齐来。其实在这两套系统内,真有走得很难看的,也有跑得很难看的。当然,也有走得很好看的,跑得很好看的,这就需要天分和功力出场了。
[quote]
楊哥少污蔑俺家小雲,雅俗共賞是個謬論,凡追求滴最後都俗不可耐
所謂高字必不如俗人眼 入俗人眼必非高字
大老虎 发表于 2013-3-4 12:55 是滴是滴,虎兄见解不凡,雅俗共赏一般都是俗物。孙晓云不可能是大众情人,那应当是倪大妈的角色。说着说着俺就俗了不是。
战战兢兢滴,她在很用心的“写”字。临摹的痕迹太明显,不喜欢这种匠气无神韵的作品。
封不怕 发表于 2013-9-9 15:38
封兄差矣,孙晓云写字的问题不少,但恰恰是自信这点上不缺乏,从没看到她战战兢兢过。临摹的痕迹有些明显这倒是真的,但也不是用心刻意的痕迹,而是对于董其昌一路的驾轻就熟,太熟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