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的媒体上,也常可见其作品的影子。恕我外行,我看不出她的字有多么的了不得。就以上面的两幅来看,有些字结体纠结,甚至有死疙瘩。整篇的布局来看,也不见衡平,没有必要的疏密变化,看来板结感很重。
当然,很可能,人家确实是了不得的,在下只是不识好歹而已。
字,这种东西,不怕懂不懂,也千万别在乎“行家”、“记者”的推介,更不要与“位子”牵连。
字,只要挂,挂出来,时不时看看,再看看,虚实自现。
有意识的训练是一回事,假如没空,业余爱好,那也没关系,偷空多看多对比,积累得多了,眼光自然就“毒”了。
另外,谈字,可能还难免“不在字谈字”,也就是修养、积累得多、厚了,看字,又会有不同感觉。这,或许就是境界?
本地几家报纸现在都有个艺术专刊,一周一次,两个版吧。反复现身的,都是那老几位,属于“卡”中人------年龄不上不下,说老谈不上,说小也算老青年啦,卡;水平不上不下,说毫无价值吧,人家自己不干,还指望写写画画换钱糊口呢。说多么了得吧,那玩意儿看着,也实在就是票友业余爱好的东西,卡。
南京在世的超过她的,还是有不少的,指的是书艺而非名气。
名家,她已经成了,而非“会成”。
是否可成“大家”,属于“预测学”,悬乎,个人以为,难!
因职位而“错爱”及其他,目前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大概主要还是个“谬赞”的问题。至于“因职位而否定”的,此说很新鲜,很别致,本人尚未发现呢。
在艺术面前,自然,有很多行家,更有很多如我这样的“普通爱好者”。
不过,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水的,除了“行家”,追慕、敬仰那“主席"位置的,大概鲜有“普通爱好者”。
我看,孙晓云倒还好,不就是有些作品的有些字纠结么?总比心理纠结要好。
有的作品运笔纠结,板滞,这是板上钉钉吧?就事论事,能否定,就否定,不能否定,可以承认,也可以沉默。至于把火在"位子"上再怎么引,再怎么烧,转移了视线,也还是另外一回事,总归烧不掉那份笔下的纠结与板滞。
版主就是版主,这事我迷信头衔。12d" />
雨冷 发表于 2013-2-21 23:11
嘿嘿,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无碍无碍!
我们真的不必管她的职位,仅就其作品(部分作品)来说,就事论事,她有的作品真的不该拿出来。上面这幅,有的字甚至是散架的。
25# 杨林  
呵呵,我就料到杨林不会喜欢这幅的。
我也觉得孙的小字比大字好不少,她似乎比上海的周慧珺更多面一些。女性不容易写好大字,是否和臂力有关系?
施国英 发表于 2013-2-22 11:12
我个人以为,凡事都与体力有一定的关联性,只是,不是绝对的,既因人先天而异,也与人的后天修为、思考、苦练有关。
女性大字好的,南京的(当然,说贵州的也可以)萧娴老前辈算是突出者吧。她实际上属于“弱小型”的身材,却长于巨制,不苦练哪成。她手上那骇人的茧子就是证明。
作为"职业书家",却又写得如此业余,我估计,属于审美能力欠缺。
她的字,猛看,你会觉得还真像个样子,只是经不住细看。一细看,毛病毕现,简直浑身是伤。
这是当下中青年书家群体的共病,他们是用了力气临摹练习的,也确实学得有些像了,于是自己和部分藏家也都以为他们"成了"。但实在是只习得一点"书法"的表皮,因此经不起细看,更无法与老前辈的东西并列挂起来看。
就孙晓云这般年纪和基础,"水平"也就只能这样了,悟性不足。
如果省些应酬的时间,好好地读读帖,也或许还能略长进些。
任何艺术都要面向外行的受众,在我看来孙的大字也就是不难看而已。
老程 发表于 2013-2-23 12:04
这话,讲到位啦。
无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如何,无论我们对当代中青年书家群体如何爱护,仅仅就书艺而言,江河日下,当是不争的事实。
哈哈,写得生动!
欣赏书艺,假如不是职业的话,如我这般的普通爱好者,其实也无所谓会不会,反正是打发时间,充实生活,总比赌博、打流混事强得多。
但是,要是沾些职业或准职业边的话,那么,就要慎重了,尽量提高自己的赏析能力,而后评议,也是职业或准职业道德吧。
目前日报一般都有书画艺术专栏,每周一次,有推销,也有点评分析,应当可以成为我们普通爱好者的免费学堂。只是,那内容,也不可尽信,一来不能完全排除假行家真混混挣稿费的文字,二来,也不能完全排除真行家为推销而讲的忽悠话。
书画领域,水很浑,大概无法否认了吧。
42# 水笺 多谢理解!
文革期间,尽管闹得天翻地覆,但是,毕竟人还单纯,艺术没有直接赤裸裸地与钱挂钩,加之老行家遗留还很多,因此,那时,要想收藏或者说欣赏些好东西,还真的不难。林散之萧娴黄养辉••••••不能不算是一流高手吧?很平易的,家里门庭若市,都是小朋友们来来往往地要些作品,只不过,一般不写封自修的东西,那就写老毛诗词吧。自己的习作,拿来,老行家们也会一一给以勾画点评。所以,我会认为,那时,也可以说是艺术的春天。
现在的文化艺术界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泡沫繁荣,虚假繁荣。书法界罕见会写字的人,倒是有很多推手,或者说是掮客,与假行家联手,做市场,弄得乌烟瘴气。
现在虽然不是文革,但却是真正要了文化命的时代。
作为一介普通爱好者,写不了大帖,有自知之明,因为力有不逮,勉强写,如果不是大段抄书,就可能是前言不搭后语,莫知所云。
作为一介普通爱好者,甚至也无法读懂大帖,因为理论根基有限,很难精准理解“大部头”东西的内涵。故此,对读不大懂的大帖,也就未必写“读后感”了。
此帖的意思,是想表明,尽管我参与了此楼的“搭建”,但是,假如有时对有些帖子“无反应”,可不是那帖子不好,而是本人未看懂呢。
见谅则个!
36# 雨冷
对专业自有 ...
ironland 发表于 2013-2-25 20:18
这是浅显的道理,但是,一旦进入市场,有推手作祟,一切向钱,也就乱啦。就有人专门趁书家尚稚嫩时,或者说尚未有大名时,先囤积一批该人之作品。然后炒作他,名气抬起来,再出手嫩作。低进高出,与炒股一回事儿,与书艺实则无关。此时的嫩作,已经不是书法作品,而是准钞票,你再说那字纠结,板滞,本是谈论书艺,听者听着却等同于说手里的钞票有假,还不心惊肉跳?那是绝对不可接受的。
上述所言之现象,只是国内艺界之一斑,与本坛无大关系,希勿联想!
老独到底是专家还是普通爱好者?一会贡高 一会卑下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孙滴大字好 有自己滴东西 没写成行尸走肉滴装逼体
去年她写了副字给我 等会贴上来
大老虎 发表于 2013-2-26 18:05
这还用疑问,当然是普通爱好者,既没有卑下,也没有"贡高"。
你说吧,在下洗耳恭听,不过,我不管你是专家,还是普通爱好者,我都只是听听你一家之言而已,不会轻易臧否的。
有好东西,愿意贴出来分享,那敢情好,先谢过啦!
市场对艺术的负面作用是有的,老独说的现象也存在。但是市场经济是绕不过去的。对艺术的正面作用也不容小觑。以前读过陈平原的文章,谈明清市场化的出现对文学的促进作用。市场对艺术有哪些正面作用,俺还没有留意。 ...
雨冷 发表于 2013-2-26 23:15
好文字,读来爽利。
书艺总体走低,是不争的事实,也不必惊恐,没什么,天塌不下来。我们不必也无法为职业书家们讳。真要振兴,或者真要延缓其衰落速度的话,就必须有一说一,剔除市场中给这些书家及其作品镀上的假金,一来有助于协助书家提高,二来,也是诚信之必然。
书艺水平总体走低,尽管有楼上谈到的不可逆转的因素,我们也不能不承认,还有一些"国情"在起作用,那就是,文艺评论领域缺乏说真话的才学识。甚至,市场推手故意忽悠的嫌疑也太重了些。
同样是面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我不知道,日本的情况如何,那边是否更普及,是否也不乏高手?只怕是,了解后,可别震撼我们。
哈哈!不愧是好作品!好,好,让吾等开眼界。
您老应该具体发表点意见才是。
杨林 发表于 2013-2-27 12:45
只能就这些啦。哈哈,这么"别致"的作品,还能说什么呢!
施MM坦诚,康有为的字确实不好看懂,可看不懂不一定意味着不好,你可以把它当作一味中药,既磨练牙口,又锻炼神经。萧娴的字可以为欣赏康有为做个铺垫,好比加糖加奶的咖啡,慢慢喝上瘾了,康有为这样的苦咖啡就是必 ...
杨林 发表于 2013-2-27 20:41
绝妙好辞!
就如同人有偏食,我是偏好林萧的。就我的看后感觉,俩老之酣畅,之虬劲,小孙主席苦练到一百二十岁,估计也难说达得到达不到那高度。
悟性,外加国学积淀,再加苦练,才有可能达到高峰。
63# 老独步天下
矫情自恋之画作
老程 发表于 2013-2-27 13:20
嘿嘿,"画作"之字,点中酸筋啦。
帖也好,碑也罢,都是书法理论界的说法之一种,具体到某位书家,你要给他站队,实际上是很难靠谱的。
退一步,就算是碑与帖“存在鸿沟”,加之就算某人特征分明只能入某派,那也毕竟,都是书法、书艺啊,也很难说不可比较。
歌唱大赛,好像,最细分的,也就是美声、民族、流行、原生态等粗粗分分,至于高中低音特点之异者,还是“混”在一起比赛的吧。不就是“歌艺”么?不就是人声艺术么?何况,很多大赛连这个粗粗的分组也不分的。
假如不是职业的评估比较,而是业余的欣赏爱好,那就更没有问题啦,只要是“书法”作品,无论其流派、特点、式样,总归会给你一个“印象”,导致你喜欢或不喜欢,这就行了。
有人喜欢胡椒 有人还就离不开花椒,作为调料品,他就完全可以说“这椒不好那椒好”。
一切的比较,就看你目的与标准是什么啦。
本帖最后由 老独步天下 于 2013-3-3 01:18 编辑

理论太多容易乱
一切艺术形式,原初,可能都没有理论,只是性情使然。当然,人类在进步,理论需发达。只是,过于发达琐屑的理论,固然可以让专家更像是专家,但副作用也是有的,就是专研理论的专家们往往会迷失在理论的森林里,而忘记了艺术的本旨。
以所谓的理论,肢解割裂式地分析艺术,导引赏析,艺术只剩一堆零碎,也就死亡啦。
十多二十年前,就音乐界的类似现象,我写过一篇小文"买椟还珠",刊发在北京的"音乐周报"和台湾的"中华音乐文化教育杂志",谈的就是艺术理论权威往往"技术掩蔽艺术"的现象。当然,小文谈的是音乐理论界,其他艺术样式领域,或许,也有类似问题呢。
75# 大老虎 对您的建议,我深入系统学习后,回复如下:
一,多谢抬爱。
二,此建议,实际是一个预测。预测艺事者,多半也是理论权威,敬仰景仰!
三,本人绝无那等弘志,明开画廊实掘鱼塘。愚意以为,书作画作主要还是"美的载体",不敢说不能谈钱,只是别钱遮蔽一切。所以,还是回到讨论的原初,即,面对艺术,适度理论,多些体悟,多些享受!
到南通办事,回来,翻翻旧报。
6月1日的《现代快报》,A25版、28和29版,介绍一女子的作品,
王岚。
好看,喜欢!
比那位主席的手艺,强多了。
踌躇了半天,还是说出来了,但愿别气着您老。

其实吧,我倒不是怀疑岚姐的书法水平,我是怀疑您老的书法鉴赏眼光。
雨冷 发表于 2013-6-9 21:34
不用抽搐,气不着别人。
也不用怀疑,书法鉴赏的眼光肯定是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