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总督的收入与支出

清代总督的真实收入与支出(《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咸丰十年四月,曾国藩终于当上了总督。总督和巡抚则是辖内千百万人的土皇帝。他们对上只对皇帝一个人负责,对下一手遮天,说一不二。他们在地方上一跺脚,就会地动山摇。
如此重要的人物,年收入是多少呢?
正如大清王朝的许多事情一样,两江总督的年收入,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
如果说基础工资,或者叫法定工资,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大清帝国的总督,年收入只有区区一百五十五两。如果大致以一两兑换二百元人民币计算,大约为人民币三万一千元,合成月薪约为二千五百八十三元。而按现行的《国家公务员级别和工资标准》,省级公务员职务工资标准为二千五百一十元。古今薪酬制度之一脉相承居然如此巧合。
当然,和今天的工资制度一样,这一百五十五两只是工资条上的基本工资,顺治年间,国家考虑到总督生活的实际需要,还给他几种补贴:薪银、蔬菜烛炭银、心红纸张银、案衣什物银、修宅什物银诸项,这部分合而计之为五百八十八两,是基本工资的四倍左右[1]
这五百八十八两,对一位总督来说,当然是远远不够花用,况且三藩之乱起,国家财政紧张,大部分补贴又取消了。因此从雍正时期起,皇帝又特批给督抚们一笔重大补贴,叫“养廉银”。乾隆十二年,朝廷定两江总督养廉银为一万八千两[2],在全国总督中处于较高水平。
只此一项,比起穷京官岁月,就已经是翻天覆地,不可同日而语了。
然而事实上,对于帝国内绝大多数督抚来说,“养廉银”在全部收入中仍然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张仲礼先生说,中国官员更大宗的收入是“规费”,换成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灰色收入。按照西方标准,这种规费收入当然属于腐败,但是“中华帝国的朝廷和百姓都不认为收取规费有什么不妥或者是腐败,只要此种行为保持在习惯性的限度以内就行。”[3]而这个习惯性的限度,据张仲礼的研究结果,督抚级的官员平均是十八万两。如果以一两白银折合一百八十元人民币计,可达三千二百四十万元人民币。如果真的如此,我们差不多可以说曾国藩是大清帝国的顶级富人之一了。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清代总督的收入并不算特别高。清代的财政制度与今天有很大差异。今天的公务员福利待遇优厚。特别是高级公务员,虽然工资水平不是特别高,但是有公房、公车,公款吃喝,有的地方甚至可以公款按摩。很多情况下,高级公务员们可以做到“工资基本不动”。但是在清代,即使贵为总督,国家也不配给公房、公车。他们不但不能公款吃喝,甚至出门也没有差旅补助。生活中处处需要他们自己花钱。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给一位总督的支出大致算笔账,看看他一年要花多少钱。
第一当然是他个人和家庭的开支。
清代大员之家,往往是数世同堂。一旦当官,父母兄弟依靠不说,就连宗族亲戚甚至于同乡也要投奔,一个人的收入要照顾少则几十位多则上百位的消费者。
第二是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开支。这是今天的读者很难理解的支出项目。
作为一方诸侯,总督身边当然有一个直接为他服务的办公及后勤班子。以今天的省长而论,身边都有办公厅、后勤处、保卫处等一大套常设机构。比如《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政府参事室、省金融工作办公室)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4]中列出,陕西省政府办公厅设十七个内设机构:从综合一处到行政处(财务处),共有行政编制一百六十三名,这些人,都是直接给省级领导服务的。
清代总督和巡抚衙门中,也都有这样一个相当庞大的班子,由幕友、书吏、仆役家丁们组成,负责办公、顾问、保卫、勤杂事务,往往也多达百人。不过今天的政府之中,上自秘书长下至普通科员皆是国家干部,都由国家开支。而在清代,这些人都是总督和巡抚私人聘请的,要由督抚自掏腰包。也就是说,督抚衙门中,只有总督和巡抚是国家承认的正式干部,其他人都没有编制。你爱雇多少人雇多少人,爱开多少支就开多少,国家一分钱不管。
这种状况今天听起来无异于天方夜谭,然而在清代,却是国家定制。这种奇怪的设计,最主要原因是皇帝们的小气和偷懒。除了每年给督抚们发发工资外,中央政府就不用考虑总督一级的行政经费支出了。从表面上看,这会给国家节省大量财政经费,也会迫使官员体系大为精简,十分符合精兵简政的要求。然而这种表面上的精简却使督抚们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上引曾国藩信中有“惟署中所用弁仆妪婢等太多”一句,所谓“弁仆”中就包括许多承担日常后勤及行政工作的仆役。同时曾国藩又拥有晚清最大的幕府。虽然部分幕僚的薪水由所在办事机构直接领取,但仍有相当多的“文事”及钱粮、刑名师爷工资由他直接负担。
这项开支已经十分不合理了,清代的财政制度中居然还有比这更匪夷所思的规定,那就是总督还要负担一部分地方事务支出。
比如,按国家规定,总督作为一省或数省绿营兵的最高统帅,要定期对绿营兵进行检阅,以保持军队战斗力。既然检阅,就要对表现优秀的士兵进行奖励。而这份奖金,国家不出,要总督自己出。[5]
在督抚们的诸多不合理负担中,有一项最具有代表性,那就是皇帝与督抚们的通信费。作为督抚大员,每年需要频繁地给皇帝送奏折汇报工作。奏折事关国家机密,需要多名干员专程护送,这笔路费每年平均不下千两,路途遥远的省份花费更多。如李绂在广西巡抚任时,开列该衙门日用花费的账单中有:“赍折二人路费,每次用银一百两,臣任内(一年半)共十八次,共用银一千八百两;赍表笺本章弛驿弁役,每次二人给路费四十两,臣任内共十三次,共用银五百二十两”[6]的记录。这项支出皇帝一样不管,让督抚们自掏钱包。
那么,一位总督一年到底支出多少呢? 雍正年间,刘世明在福建巡抚任职时具折奏道:“巡抚衙门一切需用……酌量于不丰不啬之间,每年不过一万四千五百金。”[7]而直隶总督汇报,他一年需要二万四千九百两,才能勉强过活。大致说来,雍正时期总督、巡抚要维持正常开支,每年所费在八千至两万多两不等。[8]到了晚清,物价较雍正时期上涨约二倍到三倍左右,地方事务繁杂程度也成倍增长,督抚们的办公机构人员较雍正时更膨胀至少三倍以上,使得总督的支出银两每年动辄以十万计。
选自张宏杰新书《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1025200


  1  黄慧贤,陈锋:《中国俸禄制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44页。
[2] 《中国俸禄制度史》,第551页。

[3] 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7页。

[4]  见陕政办发〔2009〕143号文,颁布机构为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时间2009-10-19。

[5]李春梅:《清朝前期督、抚陋规收入的用途》,《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7年第2期。

[6]张玉柱:《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二册,第51页。江西古籍出版社, 1989年。转引自李春梅:《清朝前期督、抚陋规收入的用途》,《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7年第2期。


[7]张玉柱:《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十四册,第462页。江西古籍出版社, 1989年。转引自李春梅:《清朝前期督、抚陋规收入的用途》,《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7年第2期。

[8]李春梅:《清朝前期督、抚陋规收入的用途》,《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7年第2期。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这个很有意思,放到今天也大同小异,工资表上的东西只够抽烟,规费才是根本


以下摘自洪振快《亚财政》:
http://book.jrj.com.cn/book/book/detail_19054.shtml
在18世纪初,广东巡抚的“节礼”(即一年四节——端午、中秋、春节三个传统节日和官员本人生日所收受的礼金),超过了10万两银子。(康熙五十六年三月二十五日广东巡抚法海奏折)两江总督则表示,如果他愿意收,一年四节的“节礼”还不止10万两银子。(雍正元年四月二十五日两江总督查弼纳奏折)那个时代的10万两银子,折算成现在的人民币,相当于3000多万元。这就是说,一年光是收礼就成千万富翁了!

http://finance.jrj.com.cn/book/book/detail_19064.shtml
四、工资要养多少人
《亚财政》新星出版社作者:洪振快
  中国历代人口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古代户均人数为5人左右。海瑞在淳安的时候,淳安一县有11371户,46505口,平均每户4口,而官员的家庭人口则远远超过了这个平均数。海瑞的家庭结构已经相对简单,但也已不止十口,其他官员的家口庞大可想而知,《红楼梦》中的贾府为我们提供了一幅生动的图景。
  根据日本学者衣川强先生的估计,宋代官员家庭平均为30人光景。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昌盛发达的时代,众所周知,唐宋古文八大家中有六位生活于北宋。他们之中有几位偶尔也谈到自己的家庭情况。比如王安石说靠自己的俸禄为生的有数十人;苏轼在被贬官的路上,携家挈口,跟随左右的还有20余人。其他有名的文人,比如杨亿说有30余人依赖自己生活,石介说有50多人,张耒、陆游则说过靠自己的俸禄生活的有10人。因此,大略估计一下,宋代官员的家庭平均是30人光景。
  明清时代的家庭人口与宋代是不是一样呢?按道理来说应该是一样的,但是史料表明似乎明清时代的官员家口绝不止30人。以清代为例,在乾隆七年(1742)进士考试的殿试试题中,乾隆说“凡州县莅任,其亲戚仆从仰给于一官者不下数百人”,就是说靠一个州县官员生活的有数百人之多。乾隆的这个说法自然不会是信口胡说,因为这个说法还有几个人说到,甚至还不止数百人。如康熙四十一年(1702),御史刘子章上了一份奏折,说:“臣见外任官员,除携妻子兄弟而外,其奴婢有多至数百人”(《节仆从以省扰累疏》,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卷十六)。就是说,不算官员的妻儿兄弟等直系亲属,仅仅是为其家庭服务的家人奴仆就有数百人。乾隆年间人阮葵生也说:“近日州县长随,多者数百人矣。”(《茶余客话》卷四)道光、咸丰时期的王侃则说,汉代的制度是诸侯王可以有奴婢二百人,关内侯三十人,而现在州县的长随,“多者过于汉之列侯,少亦过于关内侯”(《放言》卷上)。“长随”,是官员的仆人。数百人之说似乎尚不算是过分,还有更为危人耸听的,如说督抚“置买奴仆太多,有至千人者”(福格《听雨丛谈》卷五)。〔1〕
  为了控制官员的家人数量,朝廷不得不正式发文,如康熙四十一年吏部议准:汉族地方官所带奴仆,总督、巡抚限50人,布政使、按察使限40人,道台、知府限30人,同知、通判、知州、县令限20人,州同、县丞以下限10人。这是奴仆,是男性家人,女性家人即仆妇、婢女也按这个标准执行。以上的标准是针对汉族地方官的,而旗人的标准又不一样,总督、巡抚的家口是不得超过500名,其他官员在汉族官员的基础上准予增加一倍。(《清圣祖实录》卷二○八)这就是说,一位七品县令,如果他是汉族的,他所带的仆从可以是男性20人、女性20人,共40人,而满族官员则可以达到80人。但是,这个标准中的仆从好像还是不完全的,因为咸丰、同治时期人福格在其所著《听雨丛谈》中说,“厨役等不在此数”,就是说管饮食等方面的人员不算在内。那么,即使严格按照康熙四十一年确定的标准来执行,一个县令的仆人少说也有几十个。事实上,恐怕许多县令会突破康熙四十一年的标准。雍正六年(1728)曾任山东新泰县令的朱成元被查处,抄家的结果是朱县令家口总共有86人,考虑到朱县令是旗人(见乾隆《蒲台县志》,朱县令的事详见本书《送礼政治》一文),86人中包括直系亲属,因此仆从可能没有超标,但接近超标的限度了。
  这样问题就出来了,我们知道,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官员待遇最好的朝代,那么宋代官员的俸禄够花了吗?仅以养活家口而论,研究者得出的结论就很悲观。衣川强先生的结论是这样的:“能够全赖俸给生活的官吏,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纯靠俸给生活的官僚是不可能有的。”〔1〕这就是说,哪怕宋代官员的薪水很高,而平均家口以30人计,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和消费项目来计算,一般来说宋代官员的俸禄仍然是不够养家糊口的。这是一个让人沮丧的结论。它似乎证明,中国历史上的官员贪污(如果获取法定收入之外的收入都算是贪污的话)是必然的,无论工资多少都是没用的,哪怕是调整到像宋代那样给国家财政造成很大负担的标准,仍然不能使官员养活他们的家人。
  帝国在这里陷入了困境。帝国财政不仅要养活官员本人,还要代他们养活家口。如果帝国官员的家庭像老百姓那样平均每户只有5口人,那么事情还好办。问题是,帝国官员们要娶一大堆妻妾,生一大堆子女,有一大堆为之服务的奴仆,还要过上舒适甚至奢靡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多少工资才够他们用?
  因此,认为哪朝哪代工资低而导致贪污的议论是可以商榷的。因为工资高低固然对官员生活有点影响,但在官员的家口、生活水平没有办法约束的情况下,工资永远都是不够的。如果工资不够就能成为“当贪官的理由”,那么这个理由永远存在。如同我们在海瑞的生活中所看到的那样,尽管七折八扣之后工资大大缩水,但如果海瑞的家庭和帝国的老百姓一样只有5口人,那么淳安县令的工资已经足够养家了,日子还会过得不错,根本就不存在买不起两斤肉的问题。海瑞如果能够免俗,少纳一个小妾,日子也会过得好一些,不至于到死的时候才留下十几两银子。
  从官员的家庭生活来看,我们发现帝国存在重大的危机,也可以说在这个看似平常的地方,却隐藏着历史的机奥:按照朱元璋的逻辑,他已经按超过老百姓家庭一家五口人的生活标准向县令支付工资,但是一个县令家庭,直系亲属有10个人光景,奴仆人数按清代限制奴仆的法令中的最低标准40人来计算,他实际需要养活的是50个人。以5个人生活的工资应付50个人的生活,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他实际的收入必须达到法定收入的10倍才行。如果以县令做为官场的平均标准,那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推论:整个官场的收入必须是法定薪酬总额的十倍,才能让官员家庭过上基本的生活。由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官员追求法定福利之外的收入的动力有多大,要想让官员不贪又有多困难。
  当然,这是对绝大多数官员来说的,有些人家境特别好,或者家庭结构特别简单,生活又极其简朴,那么他可以不贪,这种情况虽然存在,但不是主流。绝大多数人的情况是和海瑞相似的,家里有几亩薄地,有条件读点书,然后通过科举出仕为官,从宋代开始,这种情况就是主流了。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
秀艺五点就上燕谈了?起得好早啊。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以下摘自洪振快《亚财政》:
http://book.jrj.com.cn/book/book/detail_19054.shtml
在18世纪初,广东巡抚的“节礼”(即一年四节——端午、中秋、春节三个传统节日和官员本人生日所收受的礼金),超过了10万两银子。(康熙五十六年三月二十五日广东巡抚法海奏折)两江总督则表示,如果他愿意收,一年四节的“节礼”还不止10万两银子。(雍正元年四月二十五日两江总督查弼纳奏折)那个时代的10万两银子,折算成现在的人民币,相当于3000多万元。这就是说,一年光是收礼就成千万富翁了!

showcraft 发表于 2013-9-12 04:34
这都算是正常收入,实际情况是给督抚送礼的司道官员、知府们也是靠收这类节礼才能给上官孝敬的,所以经常有官员正好碰到过节口上调动工作,就会纠结于到底收到调令就走,还是等过了节,收过礼才走,做得漂亮是应该节前走的,让新官可以收这份礼,还了路费(官员赴任只自己一个人有免费的路条,家眷仆人都要自己出路费,经常是拿到任命了就要先借债)

督抚们收了这节钱,也要开销,皇帝过生日难道不收礼?还有皇后皇太后,真的就如电视剧里刘墉送一桶生姜,讨个一统江山的好彩头就可以混过去?清人进北京前,故宫里的东西已早被抢空了,后来故宫里那么多前朝的宝物,原来多散落民间,然后慢慢经督抚们历年搜罗再进贡回到故宫的。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重庆文强某年过个年净收礼伍佰肆拾万,后来定成了受贿。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苏轼在被贬官的路上,携家挈口,跟随左右的还有20余人。
感觉作者比较懒。苏轼遭贬不是一次两次,这样笼统说20余口,很是随便。
记得好像苏轼是在黄州时吧,每月有把4500钱分三十串挂在屋梁,一天只花一串的故事,不知道宋代的150钱相当今天多少人民币。
一两银子少的时候换730钱,多的时候也有能换2300钱的,懒一点,就照一般算换1000钱吧,一两银子大约值现在200元,那时候银子少,可能值钱一点,有人算到值600元,马马虎虎照300元算吧,150钱值45元,一家人吃喝,勉强维持生计的水平。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不谈及历史背景,主贴的说词给人的印象是扭曲的。

曾国藩当到总督时,由他主导提出的“厘金”已成为地方的基本财政资源。此前地方不课收厘金,没有这笔收入,总督也就没有那么大的支配权。

清代没有工商税这个名目,流转过程中,只在不多几个地方设有关卡征收过关的物品税,如浒墅关等,在朝廷那里有名册。

城镇中对商户征收铺税等。这笔税款不列入国家财政,由地方自征自支,且也没有公开和规范的制度约束。所以,商业发达的地方,地方官的收入就超强,贫匮的地方,官衙的状态就紧吧。

两江总督管辖江苏、安徽、江西,鱼米之乡,商贾重地,所以是个天朝最肥的缺儿,比起陕甘和云贵总督简直天地之差。较之,两广总督的肥要多于闽浙,而闽浙要高于直隶。然后者的权势为总督之最。
4# 邱晓云 回邱版,最近尝试早睡早起,早上效率比较高,呵呵。最近发现一本不错的书特维德的《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