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厕所文化

来源:万维博客  作者:特有理
  2013-9-20
  前言:
  昨天写的《北京的厕所轶事》意在图个乐,都是些很俗的东西。但是由于公共厕所汇聚的生活底蕴非常丰富,仅仅一个俗的层面很难全面地予以描述。无奈格调定下了就不容易把想写的都写出来,于是想着它日再写一篇雅的进行补充。很巧在前文的跟帖中,有网友也提到了类似的看法。今日索性就趁热打铁谈一谈厕所的高雅、厕所的文化。
  言归正传。也许有人会觉得用‘雅’和‘文化’来评说厕所是一种夸张和文字的做作,但依我个人的感受而言,厕所的文化反而是一个社群高雅气质的基础,培养、反映、折射了社会大众的文化修养。不知有多少人能意识到:在人生活的最基本层次有一个“二律背反”,就是在餐桌上人们往往谈些俗的、下流的话题;而在厕所里,人们反而会交流一些有社会价值的生活信息乃至政治信息。如果说王朔是北京厕所熏陶出来的文学艺术家,亦或说老北京的社会风格是在厕所培养出来的,我个人觉得毫不夸张。按照现代社会的标准,老北京的公共厕所就是一个社会信息网络的节点,是不停顿的信息发布会、各行各业的问题研讨会、历史人物和社会名流的评论会、公共话题演讲会、以及知识补充、政治学习的综合性会所。
  老北京的公共厕所极像现在的网坛。附近居民的成份不但决定了厕所的物理环境,更决定了上厕所时聊天的话题与层次。与网络不同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大家都没有马甲,也不可能装男扮女,发言者一律验明了正身才许进入;二是不能网上搜索,说出来的就是自己的东西。有没有水平张嘴便知。
  前文说到夏天去公厕要拿着报纸,拍蚊子、轰苍蝇那是非文化行为,然而拿了报纸或杂志,终究是会看一看的。最壮观的时候,你会看到一溜的人蹲在那儿,人手一份报纸、杂志在仔细地阅读着。日积月累,想在文化上没长进都不成。都说北京人爱侃,没有这样的积累从何侃起?有时自己没带报纸,看到边上的人举着报纸在看,就会扭头瞟两眼。要是看到感兴趣的内容,整个身子就会歪过去。遇到好心的,见你也想看就会把报纸往你这边挪一挪,或是抽出几张让你自己拿着;要是熟人,还会把报纸展开,一人拿一边地共同阅读。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文革时有一个老两口学毛选的宣传画?那老头、老太一人一只手托着毛选的画面构图,十有八九就是在厕所获得的灵感。有时朋友先走了,还会问你要不要把报纸给你留下,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这关系可是越来越铁了。在厕所看报纸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万一没带手纸还可以应急。即使自己没带报纸,看到别人有报纸也比较好意思开口要,毕竟要人家的手纸不合适,你要走了人家用什么?报纸就无所谓了,问一声:“哥们,不好意思!给扯点报纸行吗?”一般没人会拒绝。这邻里的关系也透着那么亲切。
  在七、八十年代,那时在厕所最受欢迎的报纸是《参考》和《北京晚报》,《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基本就是备着擦屁股用的。除了报纸,当然还有期刊和杂志。中年人爱拿文学、文艺类的;年轻人爱看读者文摘、兵器知识、航空知识等时髦型的;小孩子则最爱看古代故事的小儿书;大部头的书籍在厕所基本没有什么踪影。见到各种新出的期刊、杂志,朋友之间往往还会约着借阅或互换。厕所在这个层次就成了文化学习和交流的场所。
  厕所文化的重头戏是聊天。女人那边自然是家长里短、胡同消息,而且是全天候滚动播放。什么邻里矛盾、家庭变故、红白喜事、夫妻纠纷;谁家男人出差了、谁家的孩子淘气了、谁家的户主升官了、谁家的女人出轨了、谁家里买了新大件儿了、谁家东西被人偷了、谁家有人犯事被抓进去了、谁家就要搬走了;还有当天的粮价、菜价,有什么新鲜货来了,带鱼新鲜不新鲜、够不够宽,中午、晚上都做什么吃,西单那儿来了什么新布料、东单那儿有了什么好衣服,周末准备去哪玩?俗是俗了些,可是社区的消息基本上就全更新了。
  男人们聊的要相对深刻得多,政治、经济、文化无所不包。须知北京城乃皇城之地、天子脚下,在厕所里随便喊声处长总会有几个答应,叫声王爷兴许都会有人应声。厕所里信息来源之广、之深、之权威性是任何其它场所无法比拟的。厕所的聊天有当天的热点话题,多来自于广播和报纸所报导的大事件,如林彪叛逃、卫星上天、中美建交、对越开战什么的。也有政治分析、人物评说、历史回顾、宫廷秘闻、社会发展预测、内部消息披露、社区案例分析、社会弊端溯源和批判、行业潜规则、生活小窍门、科学小常识、后门关系介绍等等。
  北京的男人们在厕所聊天,不像在网上那样不知天高地厚地胡吹乱侃,毕竟谁是什么身份大家都知道。你一个街道厂子的工人讲什么内部消息是没人听的,真要是这样必定会被大家奚落一番。北京的胡同就像现在的温哥华、多伦多、纽约、洛杉矶、和旧金山,真正是中国人藏龙卧虎的地方。厕所里侃大山,多少也要拿出些真材实料。正所谓:不要屁股了,更得要脸。
  如果说“厕所蹲一日,胜读十年书”有些夸张,但长年累月地在厕所中获取和交流各类信息,特别是中央内部的政治消息,使得北京的老百姓养成了视野较为宽阔、政治兴趣浓厚的习性。哪怕是普通的平头百姓,有了天天与各级领导蹲坑聊天的经历,久而久之,其口气多少会沾染上领导的风范。许多外地人不了解其中缘由,以为北京人住在首都就自觉高人一等,连出租车司机都口无遮拦地大侃时事政治。现在应该知道这是为什么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