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开发澎湖先驱者施肩吾

台湾是祖国美丽而富饶的宝岛,据史载,早在三国吴黄龙二年(230),吴主孙权曾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去过台湾。说明大陆和台湾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已开始大规模接触。到了隋代,炀帝杨广,曾于大业三年(607)派羽骑尉朱宽、海师何蛮;大业六年(610)又派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周,先后两次率兵到达台湾。此时大陆已有人常到台湾去做生意,互通有无了。大陆人民纷纷地、集体地到台湾去开发宝岛,唐朝以来,最早见于历史文献记载的是施肩吾率领族人移居澎湖的故事。1981年出版的《台湾省地图册》在《简史》一页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载:“唐朝以来,东南沿海人民为了逃避战乱,出现了移居澎湖和台湾的现象。唐朝进士施肩吾,曾率族人渡海到澎湖定居。”
施肩吾(780~861),字希圣,号东斋,唐睦州分水人。他先后在分水高翔珠村安隐寺、分水龙口山读书。当时他家境贫寒,按施氏自己说法,已到了“自笑家贫客到疏,满庭烟草不能锄”的地步。可是,他人穷志不穷,专心致志读书上进,终于在元和十五年(一说十年),考中进士,复受特恩钦赐状元及第。在《施氏族谱》和《状元肩吾公墓记》里,有两段施肩吾勤学中状元的记载:“先生纂圣贤之蕴奥,得天地之精华,博通古今,学贯人天,白屋崛起,弱冠成名”、“公才克廊庙,志扶日月,博览五经,以礼为最,于元和间中卢储榜进士,复受皇泽、特恩钦赐状元及第”。在科举时代,这顶状元桂冠非常荣耀,他读过书的安隐寺被赐名为龙门寺。龙口山因施肩吾在此读书时曾兴起五色云,被认为是吉兆,即更名为五云山。在分水县治东还特地建造了状元牌坊。施氏祠堂内悬挂着“状元及第”的匾额。又因施肩吾家居分水与新城交界处,后人还编了两个县的父母官争状元的故事。
然而,施肩吾虽中了状元,被授为江西按察使,但他亲见朝廷中宦官专权,横行无忌,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的种种腐败现象,深感仕途险恶,不愿在宦海中浮沉,因此上了一封《上礼部侍郎陈情》,坦陈心愿:“九重城里无亲识,八百人中独姓施。弱羽飞时攒箭险,蹇驴行处薄冰危。晴天欲照盆难返,贫女如花镜不知。却向从来受恩地,再求青律变寒枝。”表明其不愿为官,宁愿回归故里,未到江西上任(一说上任不久),就返回分水故里了。诗人张籍还赋了一首《送施肩吾东归》饯别诗曰:“知君本是烟霞客,被荐因来城阙间。世业偏临七里滩,仙游多在四明山。早闻诗句传人遍,新得科名到处闲。惆怅灞亭相送去,云中琪树不可攀。”
施肩吾回归分水后,潜居东乡招贤里,持守正道,以礼自处。他推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的隐微奥秘,辨别诸子百家遗编,体察孔子颜渊“用行藏舍”之法的宜适,明晰唐尧虞舜之精粹纯一的旨意。后来由于受到魏晋以来文人学士崇尚道学的影响,又前往道家胜地洪州西山(今江西南昌市)潜心学道。到了晚年,他终于感悟到学道无益于世道人心,修仙非士大夫所宜为,于是立下宏愿,率族人渡海到澎湖定居。他把大陆的先进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也带到了那里,与当地人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开发宝岛。被后人誉为开发澎湖的先驱者。
这位先驱者,在他的诗作中也记叙了当时开发澎湖的情景。
在《继修台湾府志》中,有他的一首《题澎湖屿》诗:

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

黑皮年少学采珠,手把生犀照盐水。

这首诗,不仅真实地描写了当时尚处于原始落后状态中的澎湖“多鬼市”、“无乡里”的荒野情景,还生动地记叙了由大陆去的汉族人民和台湾当地各族人民一起生活和劳动的情景:少年们白天劳动,风吹日晒,皮肤黝黑;夜晚,还手举火把,在海中,捕蚌采珠。是大陆人民和台湾各族人民一起耕种渔猎,共同开发宝岛的历史见证。
在另一首《感忆》中他写道:

暂将一苇向东溟,来往随波总未宁。

忽见浮云归别坞,又看飞雁落前汀。

生动地记述了他率领族人离乡去开拓宝岛时的心情以及他们在渡海中所见到的情景。
还有一首《赠友人归武林》,后四句云:

去去程何远,悠悠思不穷。

钱塘江上水,直与海潮通。

这首诗说明当时由大陆到澎湖和台湾去的人是相当多的,浙江和台湾澎湖之间经常有人来往。
施肩吾还是唐代一位较有名的诗人,《全唐诗》存录其诗一卷,计187首。后人评论他的诗作“新奇瑰丽,格高似陶,韵胜似谢,其品格当不在李杜下”。



施肩吾以诗自叙生平


施肩吾是唐代一位有名诗人,《全唐诗》录存其诗187首。春节期间,我捧着十八年前请包迪森老师手抄的一本施肩吾的诗,反复研读,其中有好大一部分是记述自身生平的:

籍贯分水

史籍称施肩吾唐睦州分水人。《严州府志》、《分水县志》以及众多辞书中均如此记载。在他自己的诗作中,有两首说及自己的籍贯是分水的:

家在洞水西,身作兰渚客。

天昼无纤云,独坐空江碧。


——《兰渚泊》

仙吏饮水多玉声,新诗丽句遣狂生。

不愁日暮归山去,故把随珠入夜行。

——《归分水赠王少府》

《兰渚泊》开头句:“家在洞水西”,洞水,指桐江或桐庐,就是说家在桐庐西边的分水。分水于唐武德四年(621)析桐庐县西北七乡建县。《归分水赠王少府》一诗称归分水,更说得明确。近年有人说施肩吾生长在富阳,施肩吾诗作中对自己原籍的说法更为可信。

家庭贫困

施肩吾家居分水东乡招贤里一个偏僻山区,是祖辈避兵燹迁居于此的,家境一直困难。他在诗里也有生动的记述。

自笑家贫客到疏,满庭烟草不能锄。

今朝谁料三千里,忽得刘京一纸书。

——《山中得刘秀才京书》

X毯敝衣无处结,寸心耿耿如刀切。

今朝欲泣泉客珠,及到盘中却成血。


——《贫客吟》

“自笑家贫客到疏,满庭烟草不能锄”、“X毯敝衣无处结,寸心耿耿如刀切”,施肩吾家的经济困难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因而心里好像有刀在割,感到十分痛苦。

刻苦学习

但是施肩吾人穷志不穷,懂得努力读书求上进是摆脱贫困的一条途径,从少就刻苦学习,一直到老仍坚持不懈,所以学识渊博。下面的两首诗集中地反映了他当年刻苦学习的精神。

三复招隐吟,不知寒夜深。

看看西来月,移到青天心。


——《寒夜》

香销连理带,尘复合欢杯。

懒卧相思枕,愁吟夜起来。


——《夜起来》

从“三复招隐吟,不知寒夜深”、“懒卧相思枕,愁吟夜起来”的诗句来看,施肩吾学习非常用功,读楚辞竟忘了时间。诗中的“招隐吟”当指《楚辞》中的《招隐士篇》,泛指诗篇。“愁吟”句,说明他晚上睡觉也不忘吟诗,做学问,每有所得,就爬起来把它记下来。

钦赐状元

施肩吾刻苦学习,终于在唐元和年间中式进士,并被钦赐状元及第。他的心情自然十分喜悦,为表达这种喜悦之情,作诗三首。

自喜寻幽夜,新当及第年。

还将天上桂,来访月中仙。

——《及第后夜访月仙子》

报花消息是春风,未见先教何处红。

想得芳园十余日,万家身在画屏中。

——《长安早春》

忆昔将贡年,抱愁此江边。

鱼龙互闪烁,黑浪高于天。

今日步春草,复来经此道。

江神也世情,为我风色好。

——《及第后过扬子江》

诗中没有“皇恩浩荡”、“荣宗耀祖”等炫耀之词。而以“及第后夜访月仙子”、“长安早春”,表达他的喜悦心情,可谓高雅。“江神也世情,为我风色好”,也不落俗套。

不愿为官

施肩吾钦赐状元后,被授为江西按察使。此际正值宦官擅权、朋党倾轧、朝政混乱之时,他深感仕途险恶,不愿在宦海中浮沉,故在江西上任不久(一说未上任),就毅然辞官回归。他有一首诗记叙当年自己的心情。

九重城里无亲识,八百人中独姓施。

弱羽飞时攒箭险,蹇驴行处薄冰危。

晴天欲照盆难返,贫女如花镜不知。

却向从来受恩地,再求青律变寒枝。

——《上礼部侍郎陈情》

什么“无亲识”、“独姓施”、“弱羽”、“蹇驴”,比喻自己势单力薄。“攒箭险”、“薄冰危”,比喻仕途险恶,因此不愿意做官。“晴天欲照盆难返,贫女如花镜不知”,自己虽有一定才能,却无人理解。因此他要“却向从来受恩地,再求青律变寒枝”,表明他辞官离京回归的决心。在他的心中,辞官离京回归,就可能“春天暖寒枝”。

潜心学道

施肩吾无意仕途辞官回乡后,由于目睹朝政腐败,世风日下。自己又无法改变这社会现实,遂离家去道家胜地洪州西山(今江西南昌市)潜心学道。在此期间,他写过好多学道修仙诗,具代表性的有以下三首。

丹田自种留年药,玄谷长生续命芝。

世上漫忙兼漫走,不知求己更求谁。


——《修仙诗》

世界尽忧蔬上露,时人皆怕烛前风。

唯余独慕人仙道,芥子虽穷寿不穷。

——《西山即事寄故园徐处士》

重重道气结成神,玉阙金堂逐日新。

若数西山得道者,连予便是十三人。

——《西山静中吟》

前二首诗记叙他为求长寿而学道修仙的决心:“世上漫忙兼漫走,不知求己更求谁”、“唯余独慕人仙道,芥子虽穷寿不穷”。后一首深感自己学道有得:“若数西山得道者,连予便是十三人”。应当说,施肩吾当时学道求仙,在中国道教界曾经产生一定影响,人称之为“华阳真人”,他所著的《西山集》也广为传播。徐凝读了此书后称赞道:“九幽仙子西山卷,读了条绳系能开。此卷玉清宫中少,曾寻真诰读诗来。”

开发澎湖

施肩吾在洪州西山学道多年,虽有一定成就,但最后他还是感到这样于社会无补,非士大夫所宜为,决定改弦更辙,遂率族人渡海到澎湖,与当地人民一起共同开发澎湖,富有成效。被后人喻为“开发澎湖先驱者”。他有描述当年渡海开发澎湖的三首诗。

暂将一苇向东溟,来往随波从未宁。

忽见浮云归别坞,又看飞雁落前汀。


——《感忆》

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

黑皮年少学采珠。手把生犀照盐水。

——《题澎湖屿》

去去程何远,悠悠思不穷。

钱塘江上水,直与海潮通。


——《赠友人归武林》

《感忆》生动地描述了他率族人离乡去开发澎湖列岛的心情以及他们在渡海中领略到的景色。《题澎湖屿》则真实生动地写出了开发澎湖之初的情景。前二句表明澎湖列岛当时尚处于原始落后状态,人烟稀少。后二句记述大陆去的各族人民与澎湖当地人民一起劳动开发的景况:少年们白天劳动,风吹日晒,皮肤黝黑;夜晚,还手举火把,照着海水,捕蚌采珠。《赠友人归武林》,证明当时由大陆到澎湖和台湾去的人已相当多,浙江和台湾之间的往来更加频繁。施肩吾率族人东渡,开发台湾和澎湖,堪称功垂千秋。

状元肩吾公墓记

一身与日月增光,万世共山水并寿者,其惟吾乡东斋先生乎!先生纂圣贤之蕴奥,得天地之精华,博通古今,学贯人天,白屋崛起,弱冠成名。唐元和十五年殿试中式后,复沐特恩,钦赐状元及第。自任江西按察司(使)后,值日非之时,用明哲保身之道归还,潜居东乡招贤里,抱道自处。穷六经之微旨,辨百家之遗编,体孔颜用舍之宜,明尧舜精一之旨,著述成帙,刊行宇内,其所谓立德、立言、立功,一身统筹,备无遗矣。非为日月增光,山川并寿者乎!
稽先生幼年,讲习于县治保宁庵,五云垂现,洗砚成池,载入统志,彰彰可考。是天地早已呈其瑞,先生即应发其祥。
先生一生道德勋业,莫可名言,惟积厚者自流光,无论施姓遍天下,近而苏,属入科甲、顶黄盖者,连绵无算。即嗣子嗣孙,若纲公、纪公并豹公,以及廷俊、廷启公者。济济英才,克绍箕裘。或分居杭属之新、於、临、余,并本府之桐庐、建德,亦无可终穷。将来长发其祥,有艾也!
公,讳肩吾,字希圣,号东斋,生于建中元年,享寿八十二岁,配刘氏。夫人生于建中二年,享年七十九岁。并于咸通二年合葬新地之石壁山,非独人杰地灵,亦且地以人传。及后裔附葬纷纷,辛已立禁。今虽式微,而不忘祖德,出资采石凿碑,命为之记。升忘固陋,忝在门婿敢不应属。
皇清乾隆岁次乙未四十年仲春月,嗣孙施象朝、一奇、绍年、御天、兆元、兆鉴、有盛。
后学门婿,国学生王帝升沐手拜撰;首事泉功、泉亭、兆祥、文绪、兆淞、国森合族敬立。
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