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忆



最近和人闲聊读书之乐,勾起了对80-90年代的读书之乐和当年那些熟悉的书店(成都人民南路书店,骡马市书店,春熙路书店,广州北京路书店,署前路书店,天河购书中心)的怀念。  


记忆中,90年代的某一天,把从成都的父母家托运过来的书(大都是少年时代所购)放上书架后,拍了一张照片留念。一翻旧照,果然还在。



可惜,这些书,至今都没能带出国。如今,静静地躺在老外公家那古旧的阁楼上。。。



这些陪伴我走过少年时代的书,以及已经去世整整六年的老外公那儒雅慈祥的容颜,如今,只能留在记忆之中了。。。   



回首处,有泪如倾。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本帖最后由 闲云 于 2014-1-20 02:11 编辑



这些年,在此间的中文书店里又陆续买了一些书。数量和种类,是不能和留在国内的那些书相比了,不过,能在此番邦之地购得一些中文书,尤其是一些自幼熟悉的诗词古籍,也算私心甚慰了。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本帖最后由 闲云 于 2014-1-20 03:00 编辑

在这个贴下回忆一下童年和少年时代读过的一些好书。


记忆中,少年时代读的《静静的顿河》,真正是史诗般的感觉,完全可以和托翁《战争与和平》媲美。


总觉得,俄罗斯从文学,音乐,到绘画,都透出一种特有的厚重,一种由俄罗斯的广袤土地,辽阔原野,古老历史所赋予的厚重。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读过的第一本西方文学名著,《欧也妮,葛朗台》。8岁那年去堂兄家时看的,到回家前还没看完,实在舍不得,就偷偷带回父母家了。。。这是这一生偷的第一本书(之后从中学图书馆,老爸单位图书馆也偷过,逾期未还那种)。后来被老爸知道,打电话给堂兄,他说没关系,就送给妹妹了。之后,又读过好几次,包括成年后。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茨威格的书,读过的第一本,是少年时代在成都人民南路书店买的《命丧断头台的法国王后》。据说是安托万内特传记中最出色的一本。茨威格对她是比较同情的。写她和弗森的爱情,尤其感人。这也体现了茨威格的洞察力。听说,安托万内特的死,对于如今的法国人来说,是一块心病了,因为内疚,所以一般尽力回避这一话题。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大仲马对安托万内特也是比较同情的,写过一本《王后的项链》,不过男主人公是虚构出来的。

记忆中,《基督山伯爵》,《玛尔戈王后》,《三剑客》(更喜欢它的老译名,《侠隐记》),是大仲马最好的三部作品。

大仲马后来被认为是对法兰西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名列先贤祠。看希拉克总统恭送大仲马灵柩入先贤祠,名列法兰西伟人,永远供奉的那一幕,那是真正的让人肃然起敬。一个国家最可宝贵的,是思想和文化。法兰西举国上下,从政府到民间,尊重思想,弘扬文化,所以他们能出产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作家,能贡献“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给全人类。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80年代,对于爱书人来说,真是一个难忘的春天。。。如果你是70后,看到这些当年的版本,是否觉得很亲切?(图片来自网络)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再怀念一下80年代的那些好杂志。记忆中最鲜明的,是《儿童文学》《少年文艺》《读者文摘》《新华文摘》《收获》《十月》《外国文学》《译林》《当代》《啄木鸟》《世界之窗》《世界博览》。。。如今,在这边的一些华人书店里,还能看到装订成本的半年期《读者》,只是文章的水平不如当年了。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读过的第一本唐德刚先生的作品,是《李宗仁回忆录》。那年7岁,从大人那里偷来读的。。。记得书已经比较旧了,想是被传看多次了。后来自己买了一套,好像也是广西人民出版社的版本。对桂系历史的兴趣,由此而来。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转篇朋友的书忆文章。朋友比我年长几岁,但也属于同一代人,这篇关于书的回忆,读来特别亲切。80年代,真的是一个飞扬的时代,也是那些影响我们至今的价值观,博学,深思,独立,自由。。。定型的时代。20多年后,回首当年,仍然是满怀眷恋,心存感激。

ZT 记忆与事实:俺的阅读史

俺小时候没有什么娱乐,没有游戏机,没有电视——后来有了也只是小黑白,整天就看着赵忠祥赵老师,没有网络,但人的精力和兴趣的总量都是差不多的,总得找一个渲泻的地方,除了大院里一帮孩子在一起玩闹,余下的俺就用来阅读了。

不清楚俺是何时会认字的了,但至少到了幼儿园中班的时候肯定会认识了一些,因为老师已经教了一些,大班的时候已经开始学习小学一年级的课本了。在俺的记忆中,第一次阅读课本以外的读物似乎是《人民画报》,一张黑白照片,一位洋人瘦子的照片,看底下的说明,才知道原来是美国的克拉克将军在签订朝鲜停战协约。不过俺的理性告诉自己,这肯定不是实际中俺的第一本课外读物,但在俺的记忆中却只能是它了,这就是历史的记忆和历史的本身之间的区别。

《人民画报》是个好东西,俺经常去父母的办公室看。记得有一次,肯定还是上小学之前,俺看到了布达拉宫美伦美奂的照片,非常神往,还有介绍文成公主的事迹,就问父亲,唐朝是中国历史的第一个朝代吗?为何俺可以确定这件事是发生在上小学之前呢?因为就在那天,俺看见许多叔叔阿姨在贴大字报,上面写着“打倒邓小平!”

在父亲的办公室里,还有一件阅读的事让俺迄今记忆犹新,封三上面印着一赘瑁?尘笆且豢楹1呦衽?送返氖?罚?褂幸晃慌?源蜃派≡谛郎停?馐赘璧拿?纸小伴祥?鳌薄?lt;br>

这么正经的读物其实俺并不太喜欢,俺还是喜欢小画册,也即小人书。有一天,突然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新华书店新来了一本小画册,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那时候俺已经有幸看过了惊为天外之物的动画片《大闹天宫》,因此这个消息对俺的杀伤力是惊人的。为了这本小人书,俺平生第一次走了后门,俺好朋友的母亲就是新华书店的营业员,否则在柜台上是买不到的。

说起了小人书,就得谈一谈俺的小人书阅读史。小人书的阅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买,但再有钱也不能买多少,更何况俺根本就没有什么钱;于是另一种去书摊上花钱阅读成了主要的方式,记得当时的价格是1分钱看薄的,2分钱看厚的。俺如果有5分钱,就可以在小人书摊上幸福地度过了漫长童年时期的一个下午。这段历史持续了大约到小学毕业为止。

小人书固然很吸引,但俺的兴趣还是多方面的。

记得俺在八、九岁的时候看到了小说《西游记》,因为有动画片、小人书作为基础,自然引起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花了三天的时间将这三卷小说从头至尾翻看了一遍,感觉是,除了前几回写得不错,后面的没什么好看的,心中的英雄偶像越到后面越差劲。《西游记》应该是俺看的第一部小说,后面紧接着就应该是《水浒》,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吃人肉,居然人可以吃人肉!

十岁那年,应该是俺的阅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虽然俺家中的书有些,但是毕竟数量和品种有限,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看不下去,竖排繁体,只是扉页丁铃妖娆的照片着实让俺吃惊不小)、《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等,尽是这一类的。那一年无意间发现一个同学的两本书《大鲸牧场》和《蛇岛的秘密》,俺非常喜欢,一问原来是从图书馆借来的。俺回家要求妈妈帮俺也办一个借书证,没几天就办好了,只是上面明明是俺的照片,年龄却写着17岁。

第一次去图书馆,才发现借书的柜台比俺还要高一些,俺得掂起脚尖才能勉强露出两只眼睛——看到的却是两双吃惊的眼睛:“你有17岁?”俺对这个问题无法回答。好在其中的一位是俺幼儿园时的老师,因此俺才没有继续受窘。原因很简单,俺妈办错了,应该是少儿部的,却办成了成人部的借书证。从此俺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本城图书馆的阅读生涯。

1980年,那时候没有琼瑶,没有金庸,出版量又极小,因此本城图书馆的藏书量相对于出版量的比例来说,可能比今天的一些大学图书馆还要强,而且全部是一些“庄重、严肃”的书。俺那时还是个儿童,所以借了一本《一千零一夜》,厚厚的,俺知道这应该是一本童话书。没成想,过两天还的时候,另外的图书馆员吃惊地说,谁借给你这本书的?这本书是黄色的。是黄色的吗?俺现在却没有什么印象了,也许有不少男女欢爱的描写,可俺那时候已经看过了《水浒》,这点黄色怕什么?

从此,每隔一天去图书馆基本上成为了八年中俺的日常行为。俺看书或者说翻书很快,图书馆规定一次可借厚书一册,薄书两册,基本上俺可以一天中看完,当然是囫囵吞枣式的,但当几次第二天就去还书后,管理员就说俺必须再等一天才能再借,于是俺的借书周期变成了两天一次,而不是一天一次。

去图书馆的那天俺都是伏在目录卡柜前,拉开一个个卡片抽屉,急切地翻看书名和介绍,这种选择是一种沉浸的幸福和期待,俺不知道这次会选择哪本书,但俺知道一定会有一本书在那儿等着俺去阅读。

由于俺的读书方式是快速阅读,对于俺喜欢的书会反复借阅。记得有多次,一个书名在俺翻阅目录卡片时印入眼中,但是俺觉得它太厚了,居然有四册,因此也多次没有借阅。终于有一天俺借了出来,一看就特别喜欢,这套书俺在几年中可能读了不下六、七遍,就是威廉•曼彻斯特所著的《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实录》,当时是黄色的封面,草纸印刷,分量极轻。

俺在这个时期读了不少历史书籍,对历史的兴趣来源于小学三、四年级时父亲给俺买的“中国历史知识小丛书”中的一本《陈桥兵变》,俺一看就喜欢上了故事的主人公:雄才大略又洞察人心,心胸豁达的英雄——宋太祖。

本城图书馆里历史类的书籍是不少的,特别是有许多七十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外国历史书籍,它们印刷精良,字极大,可能是三号字,许多还有精美的彩色插图,其中俺在海斯、穆恩、韦兰三位合著的《世界史》中,第一次看到了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的画像。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俺大约是在初二的时候看的,它的名目卡片也是多次在俺的指头下被翻过。范文澜编的《中国通史》俺也看了多遍,可惜自第五卷起俺就觉得不好看了,明显缺少了前四卷的个性和张扬,因为编写第五卷的时候范文澜已经去世了。

图书馆的阅览室也很不错,初中二年级的时候,俺在那里第一次发现了身穿蓝色中山装似的《读书》,这本杂志自此深深影响了俺,自此一直订阅,直到大学毕业,它变成了新左派的旗帜为止。其中张中行、金克木、舒芜、王佐良、王蒙等的文章都或深或浅地影响了俺的思维和审美。

还有一本杂志起到了相近的作用,俺一直订阅,它就是上海出的《书林》,它和《读书》一样,都是书评类的杂志,但上面的文章都是“借别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书林》的文章更加尖锐,更加锋利,更加现实,因此它于1989年被查禁一点也不奇怪。每期的《书林》上都登有上海南京东路新华书店的本月学术类畅销书榜,俺每次看着它是既羡且妒,还按着上面的名单邮购了几本,其中有卡西尔的《人性论》和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导言》,这说明俺在高中的时候又开始对哲学感兴趣了。

记忆果然是不可靠的东西,十几年前的事情俺已经记错了。想一想历史是人类的记忆,动不动千儿八百年的,能不有错吗?上一节最后的一句话中居然就有两个错误,卡西尔的那本书叫《人论》,而且是俺初中时买的,因为俺记起来了,初二的时候写了一篇作文《人论》,题目就来自于此,还被俺的语文老师嘲笑了一通俺的惊人的想像力——有一天可能会有某种动物成为地球的主宰,人类却成了为它们的食物。

由此可证,俺在初中时候已经对哲学一类的东西开始有兴趣了,记得当年买了一本《通俗哲学》看得津津有味,整天和一个同学讨论主观、客观的问题,而且也第一次从这本书中接触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内容,令人惊讶,空间可以是扭曲的,时间可以是不一样的。自然,卡尔•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历史主义的贫困》以及库恩的著作都成了俺的心爱读物,它们至今还烙在俺的意识里,时不时地流露出来。

这些书太累了,谈一谈轻松的话题,比如《读者文摘》(现在叫《读者》)。第一次见到《读者文摘》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一见钟情,因为它的封三印有20个外国老头像,是美国历史上十佳和十差总统,记得十佳第一位是林肯,依次是华盛顿和小罗斯福。这本杂志在当时贫瘠的媒体世界中简单是荒漠中的一朵奇葩,以感性、温馨、淡淡的伤感为主调,从此成为了俺上大学前每期必读的杂志。《读者文摘》是甘肃出版的,有点令人惊讶,更惊讶的是同一个出版社居然还有另一本让俺一度着迷的杂志——《飞碟探索》,外星人和地球生命的关系成为了那时俺经常长考的问题。丰*丹尼肯《众神之车》自然也就成了俺必读的一本书,过了几年,俺知道了这本书的基本论据都是伪造的,但那时俺已经对此不惊讶了。

不能免俗,俺当时也算个文学青少年,记得初中的时候看了《少年维特的烦恼》,着实也忧郁、烦恼了一阵子,这说明自己进入青春期了。初二时期的语文老师刚大学毕业,他极为推荐茨威格的作品,于是俺基本上通读了他的所有作品中译本,恰好当时俺也是一个佛罗依德和荣格的读者,极度体验了人性的复杂与微妙。

《收获》、《当代》、《十月》、《啄木鸟》们俺中学时代的一个当代文学的重要来源。印象深的小说有《北方的河》、《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空中小姐》、《夜与昼》,其实还有散文《文化苦旅》,最早是发表在《收获》的。

也就是在初中期间,无意间从书店买到了一本折价的黄裳的散文集——《金陵五记》,小开本,封面上是淡淡的金陵山水,被他的自然、清新的文笔和丰富的掌故深深吸引,这本书读了不下十遍。少年时期的口味是多元的,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一度成为了俺作文的模仿范本,可惜现在俺是一点也不喜欢这种文笔,但对《金陵五记》的喜欢却一如往昔。

李商隐成为了少年时期俺最爱的诗人,那时对老杜还缺乏鉴赏力,虽然已经开始喜欢他的《旅夜抒怀》,但却欣赏不了他的《赠卫八处士》(现在俺的最爱)。当时书店里许多古代诗歌的小册子,好像是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的。翻开李商隐的诗集,光是看着目录已经让俺倾倒——《蝉》、《乐游原》、《落花》、《秋月》、《夜雨寄北》、《七夕》……,当然还有最著名的《无题》。对《诗经》的喜欢可能要归因于电视剧《在水一方》,那首主题歌是琼瑶阿姨根据《秦风•蒹葭》改编的,但俺一看原诗才知道要比歌词好上十倍。

既然说起了琼瑶,俺也读过,大约是85年左右,发现本城图书馆新书架上多了几本她的作品,那时俺已经从张辛欣的《北京人》中了解了许多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士都极为称赞琼瑶的小说。俺第一本借的是《彩霞满天》,第二本《我是一片云》(一本书内有两部小说),第三部已经再也看不下去了,相对于《少年维特的烦恼》、《茵梦湖》、《呼啸山庄》、《爱与同情》们来说,她的小说太苍白无力了。金庸的小说也是同样的命运,当时俺只看过他的一部《射雕英雄传》,只到99年才在网上看了他的第二部《鹿鼎记》——俺认为这是他最好的一部作品,但它却并不是真正的武侠小说。

男人都是政治动物,男孩子看来也不例外。俺一向就对政治有兴趣,最早应该是萌发于小学四年级。

1980年前后,其实是一个政治上较为宽松的年代,有大量的苏联、东欧以及本国的政治丑闻通过媒体逐渐暴露,《报刊文摘》就集中报道了许多。俺被披露出来的事实震惊了,以前心目中的伟人斯大林居然是这样一个杀人恶魔,他枪毙了五个元帅中的三个,70%以上的中央委员,而且还用各种酷刑残酷折磨。俺也被布哈林的遗言感动,虽然他在俺脑海中最早的形象完全是一个《列宁在十月》中的反面角色。同时,俺从图书馆有意识借了一些这方面的书,包括《匈牙利悲剧》、《斯大林肃反秘史》的内部版,看着结尾纳吉被他昔日的同志押上绞架,却在高呼“社会主义的匈牙利万岁”,俺真是恨透了这个恶心的制度。

俺已经成了愤青,在饭桌上滔滔不绝对着父母演讲,痛斥着斯大林,却没发觉父母的脸变得铁青,与俺争辩起来,到了激动处,父亲居然要对俺实行武力制裁。他们是斯大林的FANS,俺小时候,家里还挂有这个恶魔的画像,当然还有毛泽东。

毛泽东成为了继斯大林后俺的第二个攻击对象,还好此时斯大林的恶魔形象通过俺的辩论和借书,已经逐渐被父母接受。但毛泽东激起了俺们家庭内部斗争的白热化,要知道就在当时,俺家里还贴有一张毛泽东身着军服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画像。最后,当俺还对列宁抱有好感时,俺的爸已经认为列宁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进步比俺快。

男人都是政治动物,也都喜欢女人,别误会,俺不是说黄色读物,俺谈的是爱情和政治。

喜欢过一本杂志《世界知识画报》,当然《世界知识》也挺喜欢看的,它们都是时政杂志。记得一次在阅览室,看到画报中介绍美籍华人少女陈婷婷,她是花样滑冰的明星,可惜不知道为何后来没在奥运会上出现。她长得很像俺当时喜欢的一个隔壁班的女孩——打算写另一个《早恋史》系列,她会是其中的主角。

军事也是男人热爱的话题,俺在中学时期一直订阅《兵器知识》、《航空知识》、《舰船知识》等一类的杂志。但军事作品中,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刘亚洲的报告文学《恶魔导演的战争》,满街的书报亭都在卖这本骑缝钉装订的薄薄的小册子,看过以后,俺对主人公恶魔沙龙充满着敬意,由此也喜欢上了刘亚洲的作品,虽然在此前俺已经看过了他的《秦时月》。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80年代的新华书店,还有一道风景,就是磁带柜台。这一生,对中西古典音乐的热爱,就是那时侯培养出来的。。。也买流行歌曲,电影配音的磁带。

对我来说,上海电影译制厂出品的那些堪称经典的外国电影,包括听过无数次的上译配音艺术磁带,是一份不能磨灭的少年记忆。 刘广宁,童自荣,丁建华,乔榛,李梓,施融,曹雷,邱岳峰。。。这些配音艺术大师们深沉圆润到几近完美的声音,配以精心翻译的台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是对那些外国电影的重新创造,对80年代的观众而言,真可以说是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也是永存心底的美好记忆。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本帖最后由 闲云 于 2014-1-20 03:28 编辑

沙龙最近过世了。中国人对他的了解,来源于刘亚洲的那本《恶魔导演的战争》。本来是一本小册子,后来编入了80年代出版的《刘亚洲小说报告文学选》。这本标明给男儿们看的书,让我这个女儿当时一看则心生不忿(凭什么女儿就不能看?),当即从书店搬了回来。书里的《两代风流》《攻击,攻击,再攻击》,都很喜欢。

读《恶魔导演的战争》的时候,感觉沙龙根本不是恶魔,而是个优秀军人,身先士卒,出生入死,眼光独到,富于勇气。后来又读了他的传记。还有达扬的传记,拉宾的传记,梅厄夫人的自传,以及一些写以色列的书(印象最深的是世界知识出版社的《以色列--谜一样的国家》。欣赏达扬的冷静,坚毅,敬佩本古里安的无私,奉献。。。以色列,真是个令人佩服的国家。


记得刘亚洲《攻击,攻击,再攻击》里有一段,尼坦雅胡在日光浴时,听到电台里传来以色列国歌《希望》,叫勤务兵去问才知道,100多名以色列人被劫持。刘还写到,每次有战事发生,以色列电台就会播出这首《希望》。20多年后的今天,第一次听到这首《希望》。。。感觉曲调悲怆,自强,正是犹太人的写照。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当年很流行。他还有一本《天下风云一报人》,记得是和尼克松的《领导者》同时买的,都读了很多次。一个新闻记者,一个政治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娓娓道来,各有各精彩。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最早读到的两本古诗词选集。六岁时从妈妈手上接过的生日礼物《唐宋词一百首》和七岁时妈妈给我买的《唐诗三百首》。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1988年读到的《斯大林肃反秘史》,让我们第一次了解到了那个黑暗年代的一些内幕。。。序言里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句话,“现在(去世后),可以用真名称呼他了,列夫-费尔德宾。” 当年的感觉,是作序者对一个一生都被迫为情报工作,为逃亡而改名换姓,流离失所的人的终于最后安息的同情和感慨。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西德尼-谢尔顿的小说,在80年代中后期很流行。读到的第一本,是《天使的愤怒》。觉得写得不错,之后出一本买一本,《如果活到明天》,《继嗣佳人》。。。印象中的最后一本,是写美国驻罗马利亚大使的。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本帖最后由 闲云 于 2014-1-20 03:46 编辑

小时候最喜欢的一部红色经典《林海雪原》,记得是从老爸单位的图书室借回来的,因为喜欢,就自然而然地没有归还了。。。这是这辈子的第二本书,也是最后一本。

当年看书和同名电视剧(觉得演少剑波的演员显老了,本是《家春秋》里演觉新的)的时候,觉得林海雪原的景象,好美,也好冷,有点可怕。没想到,多年以后,会在类似景象的加拿大定居,虽然冷,却不觉得可怕,还特喜欢的。感叹一句,人生,谁能说得清啊。。。  

记忆中,年轻英武的少剑波和美丽率真的白茹,很受当年的读者喜爱。有个小学同学的哥哥,就叫"剑波",据他妹妹说,就是因该书而得名的。据说,作者曲波是以自己为少剑波的蓝本的,但他后来没有留在军队,转业到一家国营工厂担任党委书记,也不知确否。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儿子前一段说,他的老师推荐他读奥威尔的《1984》。我告诉他,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太阴冷了,还是等你大一点再读,妈妈推荐一本刚刚相反的,充满活力和希望的书,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这是妈妈少年时代读过的一本书,印象非常深刻。

记得,《光荣与梦想》,是1988年读的,商务印书馆的版本。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闲云书读的不少。什么时候我也拍拍我的书房来凑热闹。
小明 发表于 2014-1-20 07:45
惭愧惭愧,正是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

那就等着瞻仰克明兄的书斋了。希望尽快:)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这本《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是1984年在重庆买的。大都出于清室中人之笔,是非常好的第一手史料。对清史的兴趣,始于这本书。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这本《宋词选》,是小时候读过的,原书留在国内,这一本,是一位最要好的大陆同事送给我的。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是她公公(一位中学老师)1978年买的。非常喜欢那个年代的书的设计,简洁,清雅,大气。那个年代的书的编辑们,注释者们,很多都是从民国过来的老一代知识分子,国学功底深厚。还记得八岁那年读的那套老版《红楼梦》,注释之广博精深,凝结了老一代红学家们的心血。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聂华苓的《千山外,水常流》,高中的一个同班好友(原籍江苏的一个女孩,斯文秀气型,和我在诗词方面最谈得来,我到广州后逐渐失去联络了,最近因书而缅怀少年旧事,非常想念她)向我推荐的,说她看了很多次,然后买了一本。我看了之后,觉得非常好,也买了一本来保存,然后陆续看了很多遍。。。很喜欢,真的是文笔隽永的感觉,印象很深刻。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本帖最后由 闲云 于 2014-1-28 06:06 编辑

童年时印象比较深的,还有秦牧先生主编的《文笔精华》。还有一本《作家的童年》,有冰心,张天翼,臧克家,秦牧,杨沫,丁玲等人的童年回忆,记得,读这些"皓首忆稚年"的文章的时候,感觉真是很温暖。同样的温暖感觉,还有《外国儿童短篇小说选》,《小灵通漫游未来》,《舒塔和贝克的故事》,《鲁宾逊漂流记》。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36# 天淡云闲

当年这本杂志确实办得好,印象很深.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说到杂志,想起了小时候从爸妈那里偷来读的<<新华文摘>>,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颜海平的话剧剧本<<秦王李世民>>(对历史的兴趣因此而来),路遥的小说<<人生>>(文字间真是有黄土地的厚重感觉),达理的<<卖海蛎子的女人>>. 其实后一篇和前两篇不在一个级别上,但不知为何,一直都记得,直到2003年夏,在美国新奥尔良旅游时,一边吃牡蛎时一边想,终于体验到了"吃海蛎子"的感觉了:)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40# 天淡云闲

2014,愿我们都继续与书为伴,继续在漫漫红尘间安然享受那份淡泊宁静的书的世界。。。


引用迄今为止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道德经》的总序(台湾出版的),以为共勉。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本帖最后由 闲云 于 2014-2-5 08:19 编辑

昨天和邱大哥谈红楼,勾起了对八岁那年读的那套老版红楼梦的怀念。。。可惜找不到图片了。

闭上眼睛,就回到了八岁那年的夏天,看到了外公家那个兼作卧室的书房。。。靠墙是两个当年最普通的黄漆书柜,窗下一张款式老旧的书桌,一张弧形藤椅,印花竹子图案的窗帘,竹制笔筒,老式台灯,窗外的老树,鸣蝉,以及当年那个在书堆中囫囵吞枣废寝忘食的小小的我。。。而疼爱我的老外公,在书房被我霸占的时候,自动转移到了客厅的饭桌上。好像又看到了他老人家当年的样子--戴着老花眼镜,在客厅窗下那张可折叠的饭桌上伏案书写,那面容,是那么温暖,那么慈祥。。。泪奔。那一代的老知识分子,生于乱世,先后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西方人文科技教育,儒雅,博学,正直,爱国,虽历经苦难而痴心不改,虽生平坎坷而心态淡然,是我心目中永远的高山仰止。。。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
小时候看的第一部历史小说,《慈禧前传》,印象极其深刻。后来把高阳的慈禧系列买全了。至今都觉得,高阳的历史小说,对晚清那段历史的描绘非常出色。大概也得益于家学之赐,高阳的曾叔祖,就是晚清军机大臣许庚身。许家是杭州名门,科甲之盛,有“无许不开榜”之说。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好山好水好闲情 半渔半樵半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