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天使的愤怒》同时期的《假如明天来临》,《富人,穷人》,《他们》等也很经典,特别是《他们》是美国当代小说里写新生代的代表作之一,10年20年后,我们的90后,00后进入小说里的生活模式........
谢谢晓寒,《他们》是美国另一个女作家的作品,好像是伍尔夫,不太准确,查查再定论,比较欣赏自然主义心理描写,《假如明天来临》如果没记错的话,好像就是《天使的愤怒》改编的吧!《富人。穷人》是老谢的名作,也改编成电视剧了,但戏不如书。80年代还有一个小说就是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个小说不是很长,应算作中篇吧,国内发表在好像是《世界文学》上,写得非常好,由此,对当代美国文学的兴趣大增,除去长篇的如《洪堡的礼物》,《第二十二条军规》等,也关注起美国中短篇小说........
说到书房,叫你见笑了,献丑不必了,比较喜欢你的书房空灵,人生做减法,书房太满也要减法为上。《金蔷薇》作为枕边书常看常新,百读不厌,把创作和生活旅行有机融合为一体很难得,不亚于一部长篇小说的艺术成就。《昨天的战争》有时代的痕迹,主要看战争场面和人物心理描写吧,据说这部书是三卷本,只出到第二部就停了,后作者依据时代需要对第三卷做了很大改动,但不知道出全了没有呢。
嗯,海明威,欧.亨利大爱之一!
记错了?看来还是记忆力真是不行了啊!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1938— )是当今世界文坛公认的重要作家。她1938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北部农村,现为普林斯顿大学人文教授、美国文学与艺术学院院士,至今已出版各类作品一百多本,以小说方面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她的作品屡屡获奖,除了两度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最后提名外,置景于1960年代种族动荡的底特律的早期小说《他们》曾获1970年美国全国图书奖;《黑水》(1992,基于肯尼迪-查巴基迪克丑闻的故事)在1993年得到普利策奖提名;她的《鬼魂出没:怪诞故事集》曾获1995年世界最佳幻想作品集;畅销全美的《金发女郎》(2000),是一部关于美国偶像玛丽莲·梦露的史诗性作品,获2000年全国图书奖提名和2001年普利策奖提名……
早在1980年代初,欧茨的《他们》(1969)、《奇境》(1971)等力作便已与中国读者见面,其中《他们》一度还成了畅销书。长篇小说《狐火:一个少女帮的自白》(1993)写一帮奋起反抗男性和成人欺压的少女的故事;《妈妈走了》(2005)写失去母亲后对爱、对生命、对母女关系的追忆与反思;《大瀑布》(2004)写大自然美丽神秘和社会复杂诡异背景下的家庭婚姻危机。短篇集《鬼魂出没》(1994)中的16部小说“每一页都充满了奇妙而令人痛苦的恐怖”。《直言不讳》(2005)荟萃作家近40篇关于文学、艺术和文化方面的评论、随笔、杂感,行文轻松自如,兴味盎然,并有独特的视角和很大的信息量,是难得一见的批评佳作。
与其他女性作家相比,欧茨的最大不同之处恐怕在于她写作题材涉猎之广,却丝毫不影响作品质量。爱情、友情、亲情、谋杀、强奸、纵火、虐待儿童……欧茨从来不“偏食”主题,而且在她笔下没有一个故事是波澜不兴的。在她的个人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的作品按照长篇、短篇、诗歌、戏剧、散文和文选编排出一串串的作品,有的已经改编成电影、戏剧和歌曲,获得了4所大学的名誉博士和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几十个奖。同时,欧茨并非全职写作,在她完成这么多作品的30多年当中,始终是底特律、温莎和普林斯顿等多所大学的全职教授。因此,虽然欧茨的小说吸引了广泛的读者,许多作品都曾登上美国和世界上的多种畅销书排行榜,但她一直自称“严肃作家,以区别于旨在娱乐或宣传的作家。美国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曾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有一位杰出的女作家的话,那就是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晓寒回忆起的几部作品,将来能留下文学史印记的是张承志的《黑骏马》,其次是史铁生的作品;“晚霞”一篇我感到有点十二月党人的味道,严格地说它属于思辨文学,报告文学,遗憾的是作者的那个群体缺乏十二月党人的牺牲和献身精神。
《管锥编》一书把钱先生送到神龛上,太高了,自己想下来都难,社科院的博士们读着这本佶屈聱牙的书,一直不知道要旨,钱先生也乐意在神龛上机敏幽默滴嘲讽一把学者路上的中外学者...........杨先生的《我们仨》一书把一家子又还原成普通人,他们有忧虑烦恼,要住房,要书房,要厨房,要吃点好菜,要长工资,淡泊名利也要自己该得那一份...........正所谓:饿死不读管锥编,大俗大雅我们仨。
一个有灵魂爱憎的,有独立人格的,有道德良心的民族是十二月党人的土壤和襁褓.........1976年清明节,一个萌醒的民族中有几个人怀揣着十二月党人的诗集和小说集勇敢地走向广场.........
这两本书本人于80年代都买了,阅读了,至今收藏着。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回晓寒,那时候我还是个学生,大哥大姐们根本不带着我玩,顶多能蹭到他们的书看看,而且是要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关于那个清明的人和事,以后我会写下来的,和官方的说法其实会有很大的出入,也就是说不合时宜。勇敢地走向广场的人,有的人已经作古,有的人已经出国定居,有的人失去联系.........他们是不应被忘记的。
本帖最后由 李梓铭 于 2014-3-2 18:53 编辑

谢谢晓寒,这本书我看过80年湖南人民的第一版,好像是繁体字版,关于这个波兰名作家,大陆还出版过他的诗集,很薄的小册子,还有人民文学版的《显克微支中短篇小说选》。总体感觉《火与剑》就是波兰版的《战争与和平》,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有极强的历史背景和史实依据。在文学上,用现代眼光看,描写比较繁复,对话甚多,描写女人一件披风和鞋子,居然能用几乎两页,能硬着头皮读进去读完上下册,还真需要点功夫哦。他的诗选翻译者水平不高,要么短的像顺口溜,要么绕圈子像二人转,虽然我不懂波兰语,但可以想象一个向世界贡献了世界语的民族,它的诗歌不会如此不堪吧!
是啊,波兰人骨子里自诩为斯拉夫的贵族,但又和日耳曼人,土耳其人,乌克兰人,立陶宛人等等暗自交易,地理位置列强环伺,命中注定多难多灾,当年俄国人,鞑靼人,土耳其人的快马加战刀多次涂炭波兰,仅俄罗斯就统治它仅200年,多次被瓜分,又多次参与瓜分他人国土.......悲剧多多如卡廷森林,奥斯维辛集中营,华沙起义等,二战结束后,自己的国防部长却是苏俄派来的.........直到2010年悲剧再次降临到波兰,总统卡钦斯基等96名政府精华坠机失事于俄罗斯斯摩棱斯克,等于给现代波兰致命一击。一个不幸的民族还是给世界贡献了哥白尼,居里夫人,肖邦等,直到现在的教皇保罗二世。
本帖最后由 李梓铭 于 2014-3-3 02:09 编辑

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回忆录《军人的天职》。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想不到晓寒不仅博览群书,而且还是个军迷啊!
说起罗帅,想起以前看到介绍罗帅的文字,罗帅出身寒微,父亲只是个林业护林员,也有说是火车司机,母亲是俄罗斯族的农家女,中学未读完,因父亲去世,被迫当了一个石匠,后参加了俄国骑兵部队,开始了一生辉煌的军事生涯。肃反期间被打入死牢三个月,拉到刑场后,身边的将军们都倒下了,打在他后脖子上竟是一发空包弹,侥幸留存下来,因没有检举任何人,也不认自己任何一条罪状,加上苏芬战争前线不利,被斯大林筛选出来重新回到部队。罗帅军事才能在二战期间得以充分发挥,被誉为波兰和白俄罗斯的解放者,东方阵营究竟对罗帅的评价有多高?“具有朱可夫的优点,没有朱可夫的缺点,又没有朱可夫的权力,如果处在朱可夫的位置上,不会犯朱可夫的错误.........”西方阵营对罗帅评价甚高,罗帅的战役战例是西方军事学院的教科书内容之一,因罗帅身材高大,英俊潇洒,西方媒体说罗帅是深受女人欢迎的花样美男子式的元帅。
圈外出专著是中国一个特色。
zt  提高素养认识世界的几本书

     
     1.《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遥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铜城除过河南人之外,从北方黄土高原和南方平原地区贫困县漫流来的乡民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有了煤炭业,这里就成了中国西部的阿拉斯加,吸引来无数寻找生活出路的人。在这个口音五花八门的“联合国”里,由于河南人最多,因此公众交际语言一般都用河南话。在铜城生活的各地人,都能操几句河南腔,哼几句嗯嗯啊啊的豫剧。
   
     这城市四周全是山梁土峁。山上石多土薄,不宜耕作,农业人口远比不上黄土高原腹地稠密,更不要说和拥挤不堪的中部平原相比了。因为事农者甚微,加之此地又不缺乏燃料,这些山山峁峁竟然长起了茂密的柴草,甚至还有一些树木梢林,显得比黄土高原其它地方更有风光。每当入秋之时,有些山上红叶如火,花团锦簇般夺人眼目……
   
     山梁土峁间,由于地层深处挖掘过甚而形成空洞,地表时有下陷,令人触目惊心的大裂缝往往撕破了几架山梁,甚至大冒顶造成整座大山崩塌陷落,引起周围里氏三级左右的地震。大山以北一二百华里处就是黄河,它带着成千上万吨泥沙沉重地喘息着淌向东方……城市在这条狭长的山沟里只能摆下一条主街。那商店铺面,楼房街舍,就沿着这条蜿蜒曲折的街道,沿着铁路两侧,沿着那条平时流量不大的七水河,鳞次栉比,层层叠叠,密集如蜂房蚁巢,由南到北铺排了足有十华里长。 火车站位于城市中心。一幢长方形的候车室涂成黄色,在这座沾灰染黑的城市里显得富丽堂皇。除过南郊军民两用的飞机场,火车站不大的广场也许是市内最为开阔的地方了。
   
     火车从这里向南,穿越绿色的中部平原,五六个小时就可以抵达省城。而向西,向东,向北,都有公路伸出,一直可以通往邻近几个省份。这个火车站每天上下午分别和省城对开两趟快慢客车,其余就全都是运煤车了。 从陇海铁路岔出来的这条支线,它的最后一节铁轨并没有在这个车站终止。这钢铁阶梯又在这里岔出两股,一路爬坡穿洞,沿途串起了东西两面二十多个矿区。 外地人提起铜城,都知道这是个出煤的地方,因此想象这城市大概到处都堆满了煤。其实,铜城边上只有一两个产量很小的煤矿,其余的大矿都在东西两面那些山沟里。
   
     当你沿着铁路支线拐进这些山沟,便会知道那里有着多么庞大的世界。这些相距只有十来里路的煤矿,每个矿区都有上万名工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几乎都超过了一个山区县城的规模。密集的人口,密集的房屋,高耸的井架,隆隆的机声,喧嚣的声浪,简直使人难以置信这些小小的山沟山湾,怎么能承载了如此大的负荷?
   
     2.《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霍达
   
     一个穆斯林的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展现了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垂涎。作品清新流畅、质朴无华,以细腻的笔触探测人的心灵,读后荡气回肠,留下深沉的思索。
   
     3.《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树
   
     一本风靡全亚洲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曾高居日本文学史上的“超级畅销书”。
   
     这当然要被算成是村上春树的代表作。许多人认识这位日本人就是从这本书开始。全书以回忆为线索,表达了青少年面对青春期的孤独困惑以及面对成长的无奈、无聊。村上通过年轻人在社会压力下无法摆脱的生存痛苦,第一次明明白白地强调了他在以后书中不断反复强调的主题:生命的悲哀与无力感。
   
     这是一部伤感,又有痛苦,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小说主人公渡边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晚间两人虽同处一室,但渡边约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相遇,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我本人认为,内容错综复杂,不仔细看,容易弄不明白。
   
     4.《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马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代表作。法老号大副唐泰斯受船长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死牢。狱友法里亚神甫向他传授了各种知识,并在临终前把埋于基督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的秘密告诉了他。唐泰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化名基督山伯爵,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仇人。本书充满浪漫的传奇色彩,章章奇特新颖,引人入胜。
   
     故事性很强, 很耐读!
   
     5.《教父》 作者:马里奥·普佐
   
     这是是1969年美国出版的长篇小说,是美国出版史上的头号畅销书,曾连续70周排名畅销榜,37年销量达2000万册。早在七十年代初已拍成电影,发行世界各国,受到普遍欢迎,据小说改编的三部电影有两部获奥斯卡奖。《教父》的故事提供了某种根植于美国人心中的可怕的愉悦因素,使读者近距离观察到一个令人震颤的黑暗而暴力的非法阶层,献给读者一场凶险生活方式的飨宴。 黑帮故事的经典~!
   
     6.《苏菲的世界》 作者:乔斯坦·贾德
   
     风靡全球、超级畅销的哲学奇书
   
     全世界最易读懂的哲学书
   
     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
   
     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
   
     1994年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与“最优秀作品奖”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7.《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虽然只有十几万字,它却在美国社会上和文学界产生过巨大影响。1951年,这部小说一问世,立即引起轰动。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束打扮,讲“霍尔顿式”的语言,因为这部小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和愿望。经过30多年来时间的考验,证明它不愧为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小说”之一。现在大多数中学和高等学校已把它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正如有的评论家说的那样,它“几乎大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
   
     8.《万历十五年》 作者:黄仁宇
   
     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作者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本书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本书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广泛的影响。……
   
     《万历十五年》由黄仁宇先生于1976年在美国所著,在国内直到近些年才引起大众的注意。其实这一年大明王朝并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所以不为一般研究者所注意,但在这一年发生的许多琐细小事,却如青萍之末成为帝国走向崩溃的前兆。
   
     元辅张居正已去世五年,海瑞在这一年也故去了,一代名将戚继光也在年底殁了,时年29岁的努尔哈赤在东北崛起了:始建宫室,布教令于部中,禁暴乱,戢盗窃,立法制……然而朝廷却未予注意;西班牙无敌舰队即将出征英吉利,揭开世界历史新的一页……
   
     9.《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之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的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此书于一九八一年初版,多次再版理印达几十万册。已有英文、德文、日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这篇文章真的很好。
   
     10.《围城》 作者:钱钟书
   
     《围城》是中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作者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留学英、法,是位学贯中西而富才情的学者。《围城》动笔于1944年,完稿于1946年,其时,作者正蛰居上海,耳闻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蛮横,“两年里忧世伤生”《围城·序》,同时又坚韧地“锱铢积累地”把自己对人生、对学术的感悟与思考付诸笔端,先后完成了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
   
     就凭这部唯一的长篇小说,钱钟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小说大师级人物。本书自四十年代末出版以来,有多少人为它哭,为它笑,为它深深长叹,为它久久思索。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包围。钱钟书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述说着一群知识分子的快乐与哀愁。钱钟书的深入骨髓的洞见,通达超脱的生存智慧足以让读者品评再三。
   
     11.《活着》 作者:余华
   
     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 在我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自来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分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那句老话: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而活着。
   
     12.《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法国《读书》杂志在评论《许三观卖血记》时说道: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余华目前正在创作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时间跨度很大的爱情故事,从文学风格上说,这将是一部与《许三观卖血记》迥然不同的作品,这部小说将于明年初完成。
   
     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这一切尤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在这里,作者有时候会无所事事。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发现虚构的人物同样有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它们自己去风中寻找答案。
   
     于是,作者不再是一位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听者,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听者。他努力这样去做,在叙述的时候,他试图取消自己作者的身份,他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位读者。事实也是如此,当这本书完成之后,他发现自己知道的并不比别人多。 书中的人物经常自己开口说话,有时候会让作者吓一跳,当那些恰如其分又十分美妙的话在虚构的嘴里脱口而出时,作者会突然自卑起来,心里暗想:“我可说不出这样的话。”然而,当他成为一位真正的读者,当他阅读别人的作品时,他又时常暗自得意:“我也说过这样的话。” 这似乎就是文学的乐趣,我们需要它的影响,来纠正我们的思想和态度,有趣的是,当众多伟大的作品影响着一位作者时,他会发现自己虚构的人物也正以同样的方式影响着他。 这本书其实是一首很长的民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地跳跃着,休止符被韵脚隐藏了起来。作者在这里虚构的只是两个人的历史,而试图唤起的是更多人的记忆。马提亚尔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写作和阅读其实都是在敲响回忆之门,或者说都是为了再活一次。
   
     13.《牛虻》 作者:伏尼契
   
     牛虻:为信仰赴死如散步
   
     他,牛虻——一个为了自己的革命信仰,甘愿被命运折磨的人。他深爱过两个人——父亲蒙坦里尼和高洁的女人琼玛,但后来的他一生都没有再给机会让他们来爱他。他的内既是慷慨动人的革命书籍,又是高雅纯正的文学名著,本书充满深刻描写人情人性的艺术感染力。在人口最多的中国和土地最宽的前苏联,《牛虻》拥有着无数的、几代人的崇拜者。
   
     主人公牛虻,是上流社会的叛逆。年轻时经历过几番刻骨铭心的感情苦难。他曾因无知而铸成大错。他最热爱的姑娘,给予他惨痛的心灵伤害;他尊敬的生父,却是凶残的政敌!然而他义无反顾地追真理,抛弃了爱情与生命――为意大利的独立与自由。牛虻,成为青年人心中“坚强”的化身! 小说围绕牛虻,恋人琼玛以及性格复杂的蒙泰尼里主教展开,线条简明而又写得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显示了作者激越的感情世界和浓厚的艺术功力。
   
     14.《呼啸山庄》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奇特的小说”,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五·勃朗特毕生的唯一力作。弃儿希刺克厉夫被“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萧收养,恩萧的女儿凯瑟琳与他从小友爱,产生了炽烈的爱情。而庄主的儿子辛德雷却仇恨他,老恩萧死后,把他降为奴仆,百般凌辱。凯瑟琳为了得到“画眉山庄”主人林顿的财产资助希刺克厉夫而嫁给了林顿。希刺克厉夫得知后愤然出走。几年后,希刺克厉夫致富归来,使辛德雷倾家荡产,并诱骗林顿之妹与他成婚,恣意虐待。凯瑟琳终因不能同希刺克厉夫结合而凄然病逝。
   
     15.《尘埃落定》 作者:阿来
   
     《尘埃落定》是青年藏族作家阿来的小说,该小说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四川阿坝地区,当地的藏族人民被十八家土族统治着,麦其土司便是其中之一。
   
     《尘埃落定》讲述的是康巴藏族的故事,这当然是一个很民族化的题材。因为作家的族别,他的生活经历,这个看似独特的题材的选择其实是一种必然,但小说并不囿不于民族题材,小说中涉及到的权力、英雄、宗教、信用、仇杀、爱情等话题都具有现代意义。这使《尘埃落定》在题材上不仅有特殊性,更具有普遍意义。《尘埃落定》写的是历史,但历史也是一种现实,而这种现实得到更为充分的表达,它的面貌会更加文阔,更加深远。同一种空间,也就是具有演绎多种故事的可能。关于这段历史,阿来说“史是写出了它的一种状态,或者说是我对它某一方面的理解。”
   
     16.《拿破仑全传》 作者:刘乐土
   
     1804年,在一个盛大无比的典礼中,拿破仑·波拿巴为自己加冕,成为法国的皇帝。他的法语带着浓厚的科西嘉口音,看起来好像不大适宜做法国的领导人。可是他却几乎征服了整个世界。 他是一个军事天才,铁蹄踏遍了整个欧洲大陆和埃及……1815年,英国和普鲁士联军在滑铁卢战役里使他一败涂地。拿破仑被放逐到南大西洋的一个英国的小岛上,6年之后与世长辞。 拿破仑还是一位既爱江山,也爱美人的大丈夫。其一生风流情债无数……他猎取美女芳心的招法,与他天才的军事才干一样出类拔萃……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公正、最生动、最细腻展示拿破仑军旅生涯和情感世界的著作!
   
     17.《破碎的四月》 作者:卡达莱
   
     乔戈的哥哥被仇家杀死,从那一刻起,乔戈的生活便离他而去。根据统治阿尔巴尼亚北部高原地区的卡努法典:如果一个人被杀死,他的家人必须为他报仇。乔戈无法摆脱宿命,三月十七日,他成功地射杀了那个凶手。在被死者家属追杀之前,他被允许了三十天的休战协定,于是他的四月破碎成了两部分:在四月十七日之前,是“白色”的,安全的;之后便是“黑色”白,亡命的。
   
     与乔戈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的是一对新婚夫妇。他们来自都市,对高原文化充满向往。新娘迪安娜对被死亡威胁着的乔戈一见钟情,与此同时,乔戈也想在四月转成黑色之前再次邂逅迪安娜。当人一降生在这个世界上,就陷入一场追杀或者杀人的宿命中,生命只能如破碎的四月般短暂和仓煌。《破碎的四月》以简洁、诗一般的笔调讲述了一个人一个月的故事,却反映了一个民族几百年的固扰和悲剧性。
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总要画出好坏人。
“已悟余生老异乡”,如此沧桑,如此感慨?
犹记当年《平凡的世界》在电台长播时的情境,大家边吃午饭,边听着,有的同学饭菜掉在衣服上浑然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