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十行的小姑娘

本帖最后由 棋子 于 2014-9-9 19:12 编辑

有的人读书快,快到“一目十行”不足以形容其快的程度。 据说这种人的大脑也不同于常人,仪器能测出来,他们在读书时,大脑皮层的活跃区域要广于普通人。      
        我年轻时见过一个神童,我读一页,他已经读了五页。不过那是一本普通的书。就是说,那本书属于较通俗易懂的。此后我再没亲眼见过读得那么快的。不过我自己的读书体会是,有些人肯定不只是读得快,而且读得深。这不是亲眼目睹,是判断出来的。只要看懂书的内容,知道其中谈的东西来自哪些方面(包括引文),再了解一下作者的年龄,就不难推断。
      两个月前,和一女同事去一所学校做讲座,女同事把她女儿也带去了。车上我和同事交谈,小姑娘一言不发。车小,我也没注意她在干什么。只知道她刚上大一,她妈妈带她去,是因为她男朋友在我们去的那个城市。回来的路上,小姑娘开始跟我聊天,谈她在大一第二个学期读的书,有康德的三大批判,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等等。我连说“好,了不起”。
      我不好意思跟她讲:“这些书,我在你这个年纪,一个学期读一本都是不可能的。你读懂了吗?”
      也许她是天才,可她只跟我报了书名,没谈任何问题。她太小了,我不忍心跟她说,读书不是把书翻一遍,尤其是那样的书。
      有些人看书确实快。快不仅是一种速度上的优势,它还意味着,可以读得更多。这当然不是说看报纸,更不是说看小人书,那样的书我也能读得很快,很多。像小姑娘提到的那些书,读得快也读得多,是令人羡慕的。可要是没读懂,那就什么也不是。
      燕谈也有读得快、读得多的。可还没有让我羡慕的。某些书对我来说就是人小书,读这种书对我来说是浪费时间。还有些书难度并不大,可我能看出来,读者并没有读懂。比如,自以为发现了作者的某个错误的、站不住脚的观点,猛批一通。可他批判作者的那种观点,恰恰是书中早就讨论过了的。
      我读得慢,所以也读得少。不过除非决心不读,否则我不会在没读懂时谈论一本书。
哲学书不知道,但文学书在某一个年龄段可以一目十行的,它用不着咬文嚼字,但你体会到了书中的意境,情感表达方法,书中的故事性也紧紧扣着你的小心脏,或许,在另一个时间,因为你接受了书中的认识观,价值观,你的小宇宙就爆发了。
书是人写的,有人写,有人看,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信息发生和接收的系统,涉及编码译码的效率,单论看书快慢,是指接收通道和译码的效率问题,一串文字,表示什么意思,有一个译码的过程,例如,一个英文不太熟练的人看外文书,需要边看边查字典,这个译码就非常慢了,至于不懂英文的人看英文书,干脆译码不了,也可以看,看到都是蚯蚓一样的字符。一个中国人写另一个中国人看,似乎不存在译码问题,其实也有。
例如一个搞文学的人,看一本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书,尽管每一个汉字和英文字符都认识,看起来会非常慢,甚至很多术语也要查字典,而一个计算机图像的专家,看另一个专家的书,可以一目十行,这是译码的规则不对等,如果搞文学的人一定要看懂技术书,也可以,只是慢慢从定义开始而已。
即使文学里面,语言风格也有不同的,仔细考量,也有快慢问题,只是不易察觉了。

由此看来,看书这个快慢,存在译码的问题,里面的因素太多,实在不能简单评判优劣。大致译码系统近似的作者与读者,互相心领神会快一些,有些人译码系统丰富,包容性强,什么书都读起来快,这个有可能,有些人译码系统单一,只吸收对自己口味的书,其余的一概看不进,这个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相似译码系统的人互相读起来快,刚才讲的同专业人阅读就快一些,最快就是本人读本人。

这个最典型特列,作者自己看自己写的书,当然很快,一般作者对于刚写好的书,不要说一目十行,一目百行一目千行也可以的,因为是他自己写的,这是信源与信宿是同一人,不过时间久了,作者自己也会忘记自己以前写的什么,一些作家在晚年看自己的书,看起来也慢,往往会修正自己书中的错误,在第二版时,对一些描述做修正,我们看到巨著的再版说明中,作者会有一长串修改意见,这里我们认为作者是伟大的。

当然我们的传统教育有个问题,就是皇帝金口玉言,圣人都是真理,不习惯人们对圣人质疑,一旦出现一些反对权威的言论,往往被认为离经叛道,马上以圣人自居,以传道士心态驳斥一番,这个其实是守旧落后的,不符合现代认识,应该宽容批评,对任何人批评都要允许。
参加交流
小人书,就是漫画书,有时大人不一定比小孩读起来快,例如,我看女儿的小人书非常吃力,老是问她这几句话到底哪个是先说的?女儿告诉我很多规则,我也记不清,结果只好放弃了,而女儿一直喜欢看,即使长大了,偶然也要看一个系列的最新版的书,她习惯了。
参加交流

同意一楼。

本帖最后由 吹笛在湖北 于 2014-9-10 09:01 编辑

@
    到底应该怎样阅读?阅读最好放慢速度。

    有两种读书的人,是不适合慢读的:一是为了应试,一是为了应景。这两类读书,都求多、块、好、省。

    作家周实说:“我还是喜欢捧着书,一行,一行,慢慢读。读累了,闭上眼睛想一想。舒服了,又再接着读。人们对于速度的追求使手工业近乎灭亡。而手工业所代表的却是耐心,独特,精致。”

    读书如何慢才叫慢速度呢?女作家铁凝年近五十完婚,谈到冰心老人曾经送她一句话,一直珍藏了16年:“你不要找,你要等!”听这话犹如面对一道睿智的哲理,而哲理是具有普遍性的。

    我觉得,这话是衡量速度的最好卡尺。

    《红楼梦》中的林妹妹,为什么演绎成了一曲葬花的悲剧?是因为她太急。她急切切的找,她不知道等,她来不及等。她处事太集中、太性急、太专一、太直接了!

    读书,读经典。最后成为身心的一部分,都是“等”中慢读的人。在刘梦溪编撰的《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中,专家们论著的字里行间,也没有气急败坏“找”的痕迹。他们不像后来的人那样,为了种种需要,在《红楼梦》中挖掘、翻找。后来人读《红楼梦》就是机械地找人物、找主题、找情节;找大过节、找帐簿、找历史;找影射、找传记、找对证,最后找出一个阶级斗争来。这样招徕找去,一部《红楼梦》被找散了、找冷了、找得冰冰凉了,翻来覆去地找成了一个空壳。

    古人不会为出集子而写作,所以书很薄,但味很厚,也经世不衰。

    人们多看动物世界。具有高智商的动物,那些在金字塔顶的动物,它们的速度很慢。智商的高低,处决于是否“等”。眼镜王蛇在树上等,鳄鱼在河里等,狮子伏在高高的岩石上等……只有低等动物,才白天黑夜四处搜寻。“找”的动物是没有悟性的;悟性属于那种“等”的动物。

    同样,急急忙忙想从书中“找”出什么来的人,也是缺乏悟性的。企图在书山籍海里找主题、哲理、真谛……,一本书捡起又丢下,即便一架书一架书都读完了。他们最多只落得一个“职业读书人”的“桂冠”。在燕谈一篇名为《一个人的阅读——2005年阅读书目》帖子里,有人列出在2005年“52周读书110本”的目录(这还不算最后罗列的70余册,其中还包括《追忆似水年华》等几本厚书)。结果被另一群网友“痛骂吹牛,不相信。”——这样的速度不是一目十行,而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一目百行不止!

    返回去,看看博物馆里的遗存,世界上有质有量、有传世价值、有品位格调的东西,无不来源于“慢”,是“慢”打磨的结果。“慢”读是时间性的,更是生存状态的。比如悠闲,非功利、消遣、审美、无用……

    所以,阅读最好要放慢速度,这是一个生活信念问题。亚里士多德说:悠闲是幸福的本质。
书是人写的,有人写,有人看,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信息发生和接收的系统,涉及编码译码的效率,单论看书快慢,是指接收通道和译码的效率问题,一串文字,表示什么意思,有一个译码的过程,例如,一个英文不太熟练的人 ...
菜农 发表于 2014-9-9 20:04
菜农说的信息论道理没错,但书跟书不一样。我的理解,一楼那些书,可是轴心的书,决定了抵达这个时代的知识、思想和信仰,后边的书都围着它们转。肯定要反复读,小姑娘属于初读吧,也无大碍。
慢看有慢看的滋味,快看有快看的效率,目的不同,各取所需,自由自在。
参加交流
慢看有慢看的滋味,快看有快看的效率,目的不同,各取所需,自由自在。
菜农 发表于 2014-9-10 09:13
是的。

现在有一个终身学习的概念,大学期间功利读书也是必要的,毕业后闲下来,喜欢的书慢慢读,反复读,与人生相伴是幸福的。
吹笛5楼说得太好了。比我一楼说得准确,也更有韵味。
指桑骂槐,含沙射影是某些人全部的本领和能耐了。

且不说我已经引用了很多次,指出那个观点的问题已经基本上成为共识(甚至阿伦特的辩护者也要特别提出辩护一番),

话说某些人到底有没有读过某些书的证据现在还一个都拿不出来呢。
顺便说下

LZ为之打抱不平的那个“著名作家”

最近不仅被一家出版社揭发持续两年对该出版社进行诽谤,而且还毫无根据地诽谤两位资深翻译家

还被这家出版社控告侵犯版权。

啧啧,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本帖最后由 三苗 于 2014-9-10 10:21 编辑

另外,主帖的观点的可笑之处还在于

不错,作者对那个观点是进行过讨论

但是不代表作者的讨论是完美无缺的,是无可置疑的,是无可争辩的

这是起码的常识和ABC。


“作者讨论过了”就不能进行批评了

首先根本没有这样的强盗逻辑

其次这样一来所有的学术讨论都可以不必进行了(所以根本是强盗逻辑)。


事实上我只要举出一个LZ不认同的观点,


LZ的脸就会变化。
本帖最后由 三苗 于 2014-9-10 10:25 编辑

当然啦

一开始以所谓“思想家”的面目出现,并且满口“独立”、“自由”的

被驳斥得哑口无言(事实上正如我引用的文献表明的,LZ自己最少没读过《起源》的英文版,《论革命》最少近期内也没读过)

之后


就马上化身合格书籍/思想审查委员会成员/主席的

我见得多了。

LZ就不必特别跳出来表现了。
现在网络信息量这么大,我就不会每本书细细读,需要什么信息,百度一下,全都有了,这样就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用于工作、娱乐。
我小时候看的小人书,或者连环画,现在叫儿童绘本。几年前看过一个绘本,画得很精致。不过这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它的内容是关于死亡的。死亡是一个哲学问题。这个以死亡为主题的绘本,显然是在对幼儿进行死亡意识方面的教育。哲学能成为幼儿教育的主题和内容,这是我小的时候所没有的。
      绘本现在还是一个研究的课题,有各种关于绘本的内容、风格、画面设计、叙事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总之,现在的幼儿教育,确实很发达。我小时候看的小人书或连环画,都是以讲故事为主,辅之以图画。现在的绘本,如果大人不懂它的内涵,或者大人懂没有时间给孩子讲,小孩子自己是很难理解透彻的。我曾给一对盲人夫妇,她们都是我的按摩师,给他们的孩子送了几个我觉得非常不错的绘本。可他们一点也不领情。我想,也不怪他们。他们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了他们的父母。可他们的父母,也就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看不懂。这不奇怪。有些书,成人也读不懂,需要看评论、导读或解读一类的二手文献。大多数成人,尤其是已经读到硕士、博士的,没几个会坦诚自己读不懂。
      从小人书、连环画,到绘本,时代进步了。我想今天的儿童肯定比我们以前要聪明得多。不过绘本终究是给孩子看的。如果需要能看懂的大人给予指导,孩子才能读懂,我想这样的绘本对于小孩子来说,还是太深了。
笑死了

某些人真是死鸭子嘴硬

那好,我再重复一下

1、阿伦特对包括福利国家在内的“干预”的反对

不仅有她本人的文字表明

而且我已经引用了Agnes Heller和Ferenc Feher,以及莱斯诺夫的观点加以佐证


某些人硬要视而不见呢?

还是说,凡是在这个问题上批评阿伦特的人都是读不懂呢?

这种手法和那帮儒家信徒何其相似!
本帖最后由 三苗 于 2014-9-10 15:18 编辑

2、至于说到“读没读懂”

呵呵,

某些人连阿伦特和亚里士多德之间的渊源——都不甚了了

连阿伦特在什么地方引证亚里士多德,为了论证什么问题而引证

这么基本的问题都错得一塌糊涂


而这个渊源是任何一本阿伦特理论的导读、评论和解读

都要承认的,

包括阿伦特的传记都必然提及的

很明显,某些人的所谓“教导”

根本是自己抽自己耳光。
本帖最后由 三苗 于 2014-9-10 15:38 编辑

顺便说一下

刚才重新翻了一下Phillip Hansen的阿伦特传记

这本传记的导言中,以及第二章中提及

Kateb,Jacoby等学者对阿伦特的思想提出了和我类似的批评(Kateb有关“福利国家”问题的批评见该书中文版第98页)


反正在某些人看来,这个问题是禁止批评的,谁这么批评阿伦特就说明这个人没有读懂阿伦特,对吧?


世界多美好……
给某些人的行为总结一下,还是以阿伦特为例

1、这些人很明显没看过阿伦特著作的最少英文版

很明显也没看过传记、导读、解读等“二手资料”

对阿伦特理论的渊源也完全搞错了


2、就是这样一个三手知道分子做派的人

大言不惭地指责他人“没有读懂”
……

矮油


还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呢。
19# 三苗

三苗,也许你读的书不少,但是你写的文章实在惨不忍睹。
本帖最后由 三苗 于 2014-9-10 15:43 编辑

20# 100d161


不好意思



我想我,以及晓梦已经说过了


你显然不具备评判这些文章水准的能力。


你有权发表你的观点


但是我对你的观点置之不理,不屑一顾,嗤之以鼻,不会浪费任何时间与精力在你的观点上。

有问题吗?
20# 100d161

根据你上论坛以来发表的帖子的水平等等


很明显


《环球时报》,大概还有戴旭啦罗援啦等人的观点对你的胃口


抱歉,


我不屑于……有问题嘛?
22# 三苗

你的文章大概是“绝世高手”才看的懂,也就是传说中的”火云邪神“之类的人才看得懂。
现在的孩子也不好教啊。
      有一个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实行时设计了一堂课,讲的就是我在15楼提到那个关于死亡的绘本。这是一堂公开课,台下坐着幼儿园的园长,还有视导员。这学生不敢怠慢,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上课时,其他孩子都很认真地在听,只有小明(化名)不听,不停地摆弄手里的手枪,瞄来瞄去。实习老师只好停下来,下面她和小明的对话:
      老师:小明为什么不听啊?
      小明:这个故事不好玩。
      老师:那小明喜欢听什么故事啊?
      小明:打仗的!
      老师:打仗会死人的。(她想把话题引到课堂上来)
      小明:打仗好玩、过瘾。
      老师:小明喜欢打仗?要是被敌人打死了呢?
      小明:不会的,我先把敌人打死!
      老师:可敌人也想先把你打死啊。
      小明:他休想。我有枪。
      老师:可敌人也有枪啊。
      小明:我还有冲锋枪、机关枪。
      老师:要是敌人也有这些枪呢?
      小明:那我就开坦克,还有飞机,还有导弹。我把他们全家都扫平了。
      老师没话说了…………
笑死了

某些人还真以“导师”自居了么?


这种连自己观点的依据都拿不出来的“导师”

这么多年下来误了多少人的子弟????


只怕是要车载斗量了吧?


还真是不要脸啊,某些人。
还有啊

某些人整天装出一副“学术”面目


那好,学术讨论的基本规则和规范是什么?


比如讨论阿伦特的观点吧

是不是要以阿伦特本人的文字作为依据?


这些人呢


不仅一个字都提不出来

而且翻来覆去就是“不懂”之类的

依据呢?一概没有。


某些人的“学术”就是这样的么?????


这个人如果现在,或者曾经在某高校任职


那么只能说明这个高校的水平实在不敢令人恭维啊,


连起码的学术入门能力都没有。
应该说读书本身的事情,就事论事,攻击其网友的人身、职务、能力,都是不对的,漫天飞的片言碎语,污染严重,发展严重了,又要禁言什么了。
参加交流
27# 菜农

这个主帖本身就是在含沙射影地进行攻击。


投桃报李而已。
我建议把这个彻底驱逐,神马玩意儿,宽容不是要宽容这种垃圾语言吧?


本帖最后由 吹笛在湖北 于 2014-9-11 09:11 编辑
现在的孩子也不好教啊。
      有一个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实行时设计了一堂课,讲的就是我在15楼提到那个关于死亡的绘本。这是一堂公开课,台下坐着幼儿园的园长,还有视导员。这学生不敢怠慢,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 ...
棋子 发表于 2014-9-10 16:11
孩子的开悟是有先后的,就像你前边说的,家教很重要。环境育人,蒙昧必有无知的环境,加上悟性不够,暴戾者内心大凡脆弱片面的多,这也是老天的分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