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北京戏剧地图

北京戏剧地图

 


南方周末    2006-06-08 16:30:11

 

  
  □水晶
  
  对于北京的戏迷而言,去哪儿看戏,看什么戏,和什么人一起去,用什么方式买票,都已成为辨别不同类型观众的标志。
  北京“人艺”的固定观众仍占相当比例,他们是京味戏的忠实观众。《茶馆》、《雷雨》、《天下第一楼》等保留剧目演出时,基本上都能满座。
  首都剧场的招牌效应相当明显——除了“人艺”“自产自销”的剧目外,许多外地剧目或国外剧目在北京演出时,也会把首都剧场视为目标舞台。
  “人艺”自有一套剧目选择机制,加上场租高昂,使得首都剧场的“门槛”不是一般地高。这个高耸的“门槛”,从好的意义上说提高了上演剧目的平均水准,从负面看则是没能使其成为“365天剧场”。
  除大剧场外,首都剧场3楼的实验剧场和楼右侧的“人艺”小剧场是小剧场话剧上演比较集中的地方。近年这两个小剧场鲜有振聋发聩的剧目上演,靠打广告引人注目的商业剧目替代了从前以先锋实验和知识分子戏剧为主的作品。
  “人艺”往北8分钟车程,有个与美国“百老汇”(Broadway)同名的地方,中文叫“宽街”。这一带的街巷里,聚集了中央戏剧学院、“国话”、北京“儿艺”等多家戏剧院团,剧场则有“国话”实验小剧场,“儿艺”七色光剧场,中央戏剧学院的逸夫剧场、黑匣子剧场、教学用的白匣子剧场和曾名噪一时的民营小剧场北剧场(现改为中央戏剧学院北剧场)。
  2002年至2005年,“宽街戏剧圈”曾是北京戏剧圈最火热的地方。“宽街”以学生戏、国外交流剧目、现代舞和各种风格比较年轻化和低票价的作品为主,伴随着演出和戏剧季常有许多工作坊和讲座,观众以学生、白领和外国人居多。每年大学生戏剧节时,这里更是热闹异常。
  但近两年,这一带的演出数量锐减了三分之二,只有中央戏剧学院的一些教学性演出偶尔上演,“国话”实验小剧场和“儿艺”七色光剧场都已基本荒废,北剧场已经倒闭。
  从“人艺”往西南方向步行五六分钟,就到了东华门的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这里的大剧场也是话剧上演比较集中的地方。“国话”由于没有自己的大剧场,很多剧目都在此上演。剧院3楼的小剧场常有儿童剧上演。
  从“人艺”往东南方面走上15分钟到达东方广场,可以找到东方先锋小剧场,这里刚刚结束了“国话”小剧场演出季。
  从戏剧观演的传统核心地带向外,就是北京的“二环戏剧圈”。东二环上的保利剧院、长安大戏院是各类戏剧、戏曲和综合演出比较多的地方,由于物业风格和地理位置的优势,一些商业性演出多愿意选择保利剧院上演。
  北二环的积水潭地铁出口处有新崛起的解放军歌剧院,近一年此处连续上演多种热点剧目,从《麻花3》到流山儿剧团的《玩偶之家》、《高级生活》,再到郭德纲相声专场、打工者艺术团演出和正在热演的《钦差大臣》。
  南二环的天桥剧场是中演公司的属地,此地常常可以看到不俗的国外舞蹈和戏剧作品。
  如今“三环戏剧圈”上的剧场数目也在增加之中。比如东三环外的“九个剧场”、东北三环外的世纪剧院、西北三环外的海淀剧院……
  四环外的大山子艺术社区里,现在也偶有实验性的戏剧演出。四环西北角的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是许多大型剧目进校园的首站,这一带的校园区中常有许多校园剧社的演出。
  作为一个有2000多万人口的城市,北京所拥有的剧场数量和每晚的戏剧演出数量与东京、首尔、台北、香港等亚洲城市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以首尔戏剧演出最出名的江北大学路一带为例,这个区域大约有30多所剧场、50多家私人剧团。走进大学路,满眼都是各色戏剧海报。。
  日本东京的北下池不到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正式演出的剧场有12座,座位数从50人到500人不等,票价折合人民币不过50—200元之间,仅占人均月收入0.3%—0.9%。一些小型的酒吧、咖啡馆也有演出。一大批艺术家集中于此,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的创作群体。
  香港的剧场虽然不多,剧团和戏剧工作室却有100多家,各种活动非常丰富,票价与人均收入相比较低。《倾城之恋》在香港的演出票价不过120-320元港币,仅占香港人均月收入的0.7%—1.9%。
  反观北京,2006年3月北京市人均月收入刚突破2000元,而一场小剧场话剧的门票就要花80-180元,占人均月收入的4%—9%;首都剧场和其他大剧场的门票价格更要占到北京市人均月收入的10%—25%。不难看出,目前在北京看戏剧,只能是少数人的选择。
 

票价太贵,的确是把观众拒之门外的主要原因。

还有就是一些实验话剧、先锋话剧,先锋得离谱,吓跑了观众。

怎么没有我最向往的长安大戏院啊?

[em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