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金丝铁线在2006-7-19 15:18:00的发言:
估计是假的易中天----替身演员,卖假书,当然也可能是假的记者,发的假的新闻。[em01]

人是真的,书是真的,新闻也是真的,而且,不是估计,而是真的。
老童啊老童,“人比人,气死人”,这话你又不是没听说过。不过就小可而言,我还不能急着生气。如果是运气不如人,生气一把倒还有说;倘若是实力不如人,却不去自我反省,勤自磨练,反而把实力上的差距偷换成运气上的困顿,“气死”则是活该。回到老童的关键词,我固然惭愧,但比惭愧更优先的,则是羞愧。我对易中天先生的佩服,是“顿首”级的,呵呵。

罗拉妹子看得好快呀。易中天的《品三国》,是在课堂讲稿的基础上,略加润饰而成的。这个课堂,又非大学讲堂,而是电视上,这肯定会对易中天先生的表达构成制约——尽管也有成全的因素。假以时日,倘若易中天先生有兴致在脱离讲稿的基础上另起炉灶,我相信他会奉献出一部关于三国的精品。

苦丁兄好!

易中天的《品三国》我没有读过,但通过某种途径,知道一些。好在我读过易中天不少书,若斗胆拿自己与易中天相比,自忖在很多地方还差得很远。我确实这么认为,我自以为比较了解易中天,知道他的大量长项,和——或许——仅有的那点短处。几年前,在谈论易中天还不像谈论“我的朋友胡适之”那会儿,我有幸和易中天吃过两回饭,席间蒙他垂询观感,我坦率地说了自己的意见:兑水太多。易中天诚恳地表示接受。但我知道,有些兑水,作者也有无奈之处。比如他的名作《读城记》,第一稿只有十一、二万字,后应出版社的要求,有所增加。这增加的部分,或许就有无奈在其中。至于《品三国》,我虽然没有读过,但我相信,由于受制于电视的通俗化要求,难免也会有一些无奈在其中的。我反正不会依据这本书去判断易中天的。

至于惋惜云云,我谢谢苦丁兄的好意,但坦白地说,实在没有那份攀比之心。书卖得这么火,固然有实至名归之处,但更多的恐怕还是见证了大众传媒的辉煌。我相信易中天先生也会这么认为的,那也正是易中天的不凡之处,以及——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易中天永远不同于余秋雨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