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同金丝铁线。

贴个旧作:

老百姓支撑着教育

吴洪森

       2002年中国高校招生规模将达到290万,比十年前翻了一番。招生人数的发展速度,接近了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准,但教育经费的投入,中国依然属于全球倒数行列。中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十年来一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平均值在25%之间,比全球平均值51%低一半。九五计划曾制定每年增加教育经费一个百分点,到2000年达到教育经费投入达到国民生产总值4%,这一目标显然没有完成。中国在校全日制学生有23亿,占全球全日制学生比例20%,可是教育经费却只有全球教育经费的15%。如此少的投入却在支撑人数如此庞大的教育,教育质量怎么能提高呢?

       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指示要大力发展教育。邓小平说“教育搞上去了,我国人口素质提高了,这庞大的人口资源就很可贵了。”历史的发展证明邓小平确实有眼光,现代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没有教育的巨大发展,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国民经济长期迅速发展是不可能的。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密集的经济模式,在传统工业时代能起到经济增长的作用,到了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现代化经济时代,庞大的低素质人口,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在今后十年甚至更长时期内,教育投入不足的后遗症将严重困扰我国的经济发展,缺少足够的人才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瓶颈。

       政府在教育投入方面严重不足,可是中国老百姓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却急剧增长。据北京、广州、武汉、上海四城市的统计,为了培养下一代,工薪阶层投入的开支占据他们收入50-60%。据测算,将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培养到大学毕业,其投入等于工薪阶层家庭十年的全部收入。因此,老百姓有个形象的说法:“孩子的书包里装着一套住房”。

       以法国为例,法国人在孩子教育开支上,平均只占家庭收入的7%。两者相比,中国很多老百姓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可以说已经到了倾其所有的地步。

       中国老百姓在教育方面的巨大投入,一半是因为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一半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信念。世界上有两个民族的人最重视教育,一个是犹太人,另一个就是中国人。中国人只要解决了基本生存问题,首先考虑的就是下一代的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不适应不利于现代化发展的地方,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最有利于现代化迅速实现的地方,就是对教育的重视。

风吹掉了我的帽子,太阳却照样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