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北海月在2006-10-10 8:50: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菜农在2006-10-7 23:22:00的发言:

女孩子除了必备的生存技能,还要有必要的温柔贤淑的品质,女孩光会读书太丑了也不行,这也是难题。

这正是女孩比男孩更难达到成就的原因。

说点现实的:

1、即使家长不主动鼓励女孩子学习打扮傍大款,如果她接受这种社会风气(某些时候,社会是鼓励女人朝这个方向发展的),无尽发展自己的惰性,我看家长再鼓励什么也无济于事。

2、假如她有理想,有志于自我创造和实现,家长如果去占用她的精力去培养她“温柔贤淑的品质”,实际上也是在耽误她。

很多女孩子就在这两种心态之间来回游荡,耗费了太多的精力,最后一头都没占到。

 

不得不说,必备的生存技能 和 温柔贤淑的品质在某种意义上是相互矛盾的,这个矛盾不在于这两类品质本质上的矛盾,而是社会价值认定它们是矛盾的。

 

一个人有生存的技能,甚至能功成名就,就必然排斥温柔贤淑这些导致自我弱化的品质;假如她追求温柔贤淑的品质(既然家长、既然人人都认为这才是她最应该具有的),她就必然无力去寻求坚定干练的生存风格。甚至在现实中,这两种方向是很难并存,也没有必要并存的——当她们发展了温柔贤淑这些导致自我弱化和被动的品质,就只可能去想象依靠他人而不是依靠自己生存,而当她非常独立地生存的时候,她也是无法很好贯彻温柔贤淑这些品质在她的生存风格中的。

 

这个问题又是一个大问题,所有专家学者都没有良方。

生了女孩的家长没有办法,不得不面临这个问题,我做女儿的老爸,当然是女儿的终极靠山,我是这样认为的,如果女孩能傍大款,一辈子吃穿无忧,那也很好啊,何必让我操心,我老爸也沾光啊。

问题是世界上没有傍大款成功的,我们身边有例子的,一时的傍是表象,最后女人所得的全部是自己的付出,由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发达得早,一些早期傍大款的人都显出原形了,人财两空,最后还是有文化的女人能做事生存,没有文化的几乎没有善终。

做老爸的除了给一份嫁妆,还给一份知识文化,以让女儿能生存。我就是这个真实心愿,推心置腹讲也是这个道理。

 

参加交流
以下是引用菜农在2006-10-10 9:39:00的发言:

这个问题又是一个大问题,所有专家学者都没有良方。

生了女孩的家长没有办法,不得不面临这个问题,我做女儿的老爸,当然是女儿的终极靠山,我是这样认为的,如果女孩能傍大款,一辈子吃穿无忧,那也很好啊,何必让我操心,我老爸也沾光啊。

问题是世界上没有傍大款成功的,我们身边有例子的,一时的傍是表象,最后女人所得的全部是自己的付出,由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发达得早,一些早期傍大款的人都显出原形了,人财两空,最后还是有文化的女人能做事生存,没有文化的几乎没有善终。

做老爸的除了给一份嫁妆,还给一份知识文化,以让女儿能生存。我就是这个真实心愿,推心置腹讲也是这个道理。

理解。作为同样受文化环境限制和影响的父辈,是很难摆脱社会意识而去鼓励自己的女儿培养自己的理性、行动力与决断力这些生存品质的。不过既然大家都清楚地看到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最后都得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生存,为何不少去培养一些柔弱的品质,而去多多培养她们独立的精神呢?

现在的社会,不会因为女人的柔弱和可爱而多给她一些东西,她能做的,要么是竞争,要么就要做俯首贴耳的附属。

如果是后者,就必须祈祷自己所依附的那个男人对自己始终如一,并且永远能挣到那么多钱。

如果是前者,温柔贤淑这些使自我弱化的品质只能使她们在竞争中一败涂地。

总之,温柔贤淑这些使自我弱化的品质迟早会将女孩推向极其危险而且面向悲剧的处境。

就看作为父母如何去选择和引导了。

以下是引用北海月在2006-10-10 9:39:00的发言:
从短期看,打工的手段能收到效果,但这种效果相当于通过让他们惧怕而达到的,这样的改变,仍然不是来自于他们内心的动力。

如果感到惧怕,说明以前不惧怕是父母人为的庇荫所致,在父母的伸手衣来张口饭来的溺爱下,给孩子造成了社会假象,然后孩子在这种不正常的假象下做最容易的叛逆——不读书,然后父母给孩子施加压力要读书,父母之间穷折腾,这种折腾全在父母掩盖社会假象下所发生的罪恶,所有天才就是这样被戕害了。

乌龙茶从教育专业出发,强调打工的好处,我看不是随便说的,一定是反复试验综合考虑的结果。

从终极哲学来讲,孩子小好比是小动物,小时候,靠母动物的保护免遭其他野兽侵害,小动物长到一定程度,一定要自己出去觅食,这是叛逆,叛逆是人类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一种成长特性。做母动物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模仿其他野兽去咬它,这样锻炼去搏斗能力,最后小动物出去后,自己也能生存了。

人类社会发展了,父母教育孩子形式变化了,有时忘记了教育本质,父母极力掩盖社会真相,一味让孩子在温室中做父母断章取义的知识学习,最后一到社会,孩子必然无法生存。

社会本来就是这样,孩子如果恐惧就是父母庇荫的错。

 

参加交流
以下是引用菜农在2006-10-10 9:54: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北海月在2006-10-10 9:39:00的发言:
从短期看,打工的手段能收到效果,但这种效果相当于通过让他们惧怕而达到的,这样的改变,仍然不是来自于他们内心的动力。

如果感到惧怕,说明以前不惧怕是父母人为的庇荫所致,在父母的伸手衣来张口饭来的溺爱下,给孩子造成了社会假象,然后孩子在这种不正常的假象下做最容易的叛逆——不读书,然后父母给孩子施加压力要读书,父母之间穷折腾,这种折腾全在父母掩盖社会假象下所发生的罪恶,所有天才就是这样被戕害了。

乌龙茶从教育专业出发,强调打工的好处,我看不是随便说的,一定是反复试验综合考虑的结果。

从终极哲学来讲,孩子小好比是小动物,小时候,靠母动物的保护免遭其他野兽侵害,小动物长到一定程度,一定要自己出去觅食,这是叛逆,叛逆是人类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一种成长特性。做母动物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模仿其他野兽去咬它,这样锻炼去搏斗能力,最后小动物出去后,自己也能生存了。

人类社会发展了,父母教育孩子形式变化了,有时忘记了教育本质,父母极力掩盖社会真相,一味让孩子在温室中做父母断章取义的知识学习,最后一到社会,孩子必然无法生存。

社会本来就是这样,孩子如果恐惧就是父母庇荫的错。

 

从这个方面来说,前辈说得有道理。

不过现在的孩子不比过去了,我们不能把他们看作是任由父母老师捏出来的泥人,他们是不停变动的,是具有超过以前任何一辈人的敏感和反叛精神的一代人。

教育中有两种心理机制,一种是让他们惧怕,然后不得不改变观念,另一种是从内心里感受到需要,自觉地改变自己。而后一种才是真正达到自律的途径。

这两种方式都应该运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针对这代学生来说,后一种方式将会更有效。

因为只有后一种方式能让他们感觉到所有过程都是自觉自愿的,这样也有助于他们真正的精神独立和人格完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0 10:04:50编辑过]

以下是引用菜农在2006-10-10 9:39:00的发言:

问题是世界上没有傍大款成功的,我们身边有例子的,一时的傍是表象,最后女人所得的全部是自己的付出,由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发达得早,一些早期傍大款的人都显出原形了,人财两空,最后还是有文化的女人能做事生存,没有文化的几乎没有善终。

做老爸的除了给一份嫁妆,还给一份知识文化,以让女儿能生存。我就是这个真实心愿,推心置腹讲也是这个道理。

菜农这话说得没错。现在好多女孩子都想不劳而获,幻想着将来傍大款、走捷径,殊不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靠自己正当努力才能获得幸福。

俺是灭绝师太
以下是引用金秋在2006-10-10 10:17:00的发言:

菜农这话说得没错。现在好多女孩子都想不劳而获,幻想着将来傍大款、走捷径,殊不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靠自己正当努力才能获得幸福。

我认为这不是她们的错,错在社会文化和大多数人对女人的态度和要求就是如此的。

这是一个动机的问题.我的例子不具有代表性.但是可以参考下吧?

我的中学学习一直悠哉悠哉的.也学但不怎么上心.毕竟是个孩子,很多东西意识不到,也贪玩,人又懒的出奇.学习自然没什么动力.之所以还学,部分还是因为自己还能学好,成绩也算不赖.父母管的又严,考不好日子不好过.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比较特殊,使我在学和不学之间晃来晃去的原因,是我多少有些自负.认为自己智商在多数人之上,不怎么学也能比一般人考的好.我学习的动机也就和他人不大一样,只求证明自己比别人聪明.

我这点,就被我父亲看出来了.我原本很好的英语,上了高中后因为骄傲而懈怠了下来.到高三时,父亲一次问我,你那英语扔了两年了还能抓起来吗?一句话我斗志起来了,是啊,丢了两年的东西要是再拾起来,考一高分,多牛啊!当然了,我后来英语考的并不是太好,进了大学也没进A班,但是高考时也并没影响总体分数.

菜兄不知是否已有所感?

 

 

这是一个动机的问题.我的例子不具有代表性.但是可以参考下吧?

我的中学学习一直悠哉悠哉的.也学但不怎么上心.毕竟是个孩子,很多东西意识不到,也贪玩,人又懒的出奇.学习自然没什么动力.之所以还学,部分还是因为自己还能学好,成绩也算不赖.父母管的又严,考不好日子不好过.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比较特殊,使我在学和不学之间晃来晃去的原因,是我多少有些自负.认为自己智商在多数人之上,不怎么学也能比一般人考的好.我学习的动机也就和他人不大一样,只求证明自己比别人聪明.

我这点,就被我父亲看出来了.我原本很好的英语,上了高中后因为骄傲而懈怠了下来.到高三时,父亲一次问我,你那英语扔了两年了还能抓起来吗?一句话我斗志起来了,是啊,丢了两年的东西要是再拾起来,考一高分,多牛啊!当然了,我后来英语考的并不是太好,进了大学也没进A班,但是高考时也并没影响总体分数.

菜兄不知是否已有所感?

 

 

我也说说我女儿的事情。

我女儿在小学五年级的一天晚上,忽然很激动地跟我说:我不知道我为什么活着,为什么学习,学了有什么用?!长大以后,什么都有,学不学还不是一样的!

我为她的话震惊。也从中听出了她对父母的依赖和对以后生活的预见。已知的未来,尽管是不错的未来,也对一个孩子失去了吸引力。孩子要的是充满惊喜和希望的未来。

由此,我给她讲别人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活法。有大富大贵之人,也有某些执著于兴趣爱好的人。这确实能开阔她的眼界,激起她对未来的很多憧憬和规划。

另一方面,要改变她的依赖心理。在学校有什么事情,由她自己去解决,家长不出头,锻炼她的独立办事能力。当然也会经常给她建议。另外,我认为比较有效的一点是把她的一部分开销交给她自己安排,每个月底凭明细账目领取下月花销。对不合理的开销采取经济手段惩罚。用得好,有奖励。这能锻炼她的计划能力、节约、自我控制力,培养对钱的认知,真正接触独立生活的核心。经常说的话是:你想以后出国留学,我从现在就观察你的独立能力,如果我认为达到标准了,才可以放你自己出去,否则,把你放出去,不是对你不负责吗?

另外,我观察到现在的孩子普遍的兴趣缺失。有很多孩子很懒,部分的原因是他们缺乏真正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的兴趣,而这又依赖于独生子女缺乏孩子间的互动。对于兴趣,我认为是孩子教育的核心。兴趣是一个人做事的真正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因。如果没有兴趣,做事就是强迫自己。中国的教育不是兴趣教育。这是我们教育体制的失败。对于这一点,我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对一个孩子来说,把兴趣和升学结合起来,这太难了。但是,基本的一点,孩子们还是能接受的:为了你的兴趣能够发挥,你需要好的教育。小时候吃一些苦,长大了适应力比较强。

对于鼓励孩子的兴趣,说过的一句话是,不管做什么,要做得最好。学习要学得好,那当然很好,如果你兴趣不在这上面,你喜欢玩,也要玩得最好。哪怕是打游戏,你也要体会其中的乐趣成为高手。这样你以后还可以做游戏设计者呢。

另外,对于解决独生子女缺乏孩子间的互动这个问题,我认为为孩子选取一所条件好的寄宿学校能有一些帮助。

对于教育孩子,我没有什么理论,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我想菜农的家庭环境和我差不多,孩子大概也有差不多的思想问题。因此说了一些实例。不知对菜农教育孩子有没有一些共通的地方?

最安静、最深沉、最戏谑的玩笑,是生命本身所开的玩笑。

    “我女儿在小学五年级的一天晚上,忽然很激动地跟我说:我不知道我为什么活着,为什么学习,学了有什么用?!长大以后,什么都有,学不学还不是一样的!”

    我上课问过学生这个问题,当时我跟学生说,小学生、中学生可能提不出这样的问题,但这不代表他们没有在潜意识里觉察到这个问题。现在看来,已经不是在潜意识里觉察到了,而是在意识里觉察到了。

    天涯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释,我基本同意,但是我认为还有更深层的问题。想听听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为什么今天学生普遍厌学,而且是普遍性地兴趣丧失?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以下是引用乌龙茶在2006-10-10 14:04:00的发言:

    “我女儿在小学五年级的一天晚上,忽然很激动地跟我说:我不知道我为什么活着,为什么学习,学了有什么用?!长大以后,什么都有,学不学还不是一样的!”

    我上课问过学生这个问题,当时我跟学生说,小学生、中学生可能提不出这样的问题,但这不代表他们没有在潜意识里觉察到这个问题。现在看来,已经不是在潜意识里觉察到了,而是在意识里觉察到了。

    天涯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释,我基本同意,但是我认为还有更深层的问题。想听听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为什么今天学生普遍厌学,而且是普遍性地兴趣丧失?

关于孩子兴趣缺失这个问题,我再把我的观点说详细一点。我认为这是独生子的问题造成的。孩子平时没有玩伴,缺乏孩子间的互动,而孩子的兴趣是在玩的互动中发现和培养的。

最安静、最深沉、最戏谑的玩笑,是生命本身所开的玩笑。

谢谢天涯参与,你教女儿也有很见解。

向你学习了。

参加交流

菜农兄,有刀本人就是从优等生变为差生的典型:小学两年级时,俺是少先队滴大队宣传委员,胳膊上有块白底红字的标记,三条杠,可神气了;三年级时俺降格为班级宣传委员,两条杠;到四年级,俺成为最最基层的少先队干部,即小队长了,还剩一条杠;等到了五年级,俺终于被班主任老师剥夺了一切权力,成了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幸好当时小学只读五年,假如要继续上六年级,估计有刀连红领巾也保不住。

情况就是这样,你看有刀的父母应不应该为俺着急?

[em0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0 17:09:13编辑过]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我女儿在小学五年级的一天晚上,忽然很激动地跟我说:我不知道我为什么活着,为什么学习,学了有什么用?!长大以后,什么都有,学不学还不是一样的!”

------我想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目的是成为强者.

什么是强者? 可以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人.

比如:你有钱了,可以选择一个月不工作;你身无分文,必须工作来生存.

固然现在的教育机制不太好,但象楼上各位的家庭环境和基因,读书读得不好,不应该.

读书至少能磨练人的毅力和计划能力.

一个人固然不一定要出人头地,但至少他可以选择出人头地还是闲适的生活.

究竟哪一种适合他呢?最好的办法,是好好学习,以后大了他自己选择.

以下是引用心中有刀在2006-10-10 17:08:00的发言:

菜农兄,有刀本人就是从优等生变为差生的典型:小学两年级时,俺是少先队滴大队宣传委员,胳膊上有块白底红字的标记,三条杠,可神气了;三年级时俺降格为班级宣传委员,两条杠;到四年级,俺成为最最基层的少先队干部,即小队长了,还剩一条杠;等到了五年级,俺终于被班主任老师剥夺了一切权力,成了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幸好当时小学只读五年,假如要继续上六年级,估计有刀连红领巾也保不住。

情况就是这样,你看有刀的父母应不应该为俺着急?

[em05]

我对我女儿说:你万一读不好书,爸爸还有一些修自行车的工具,你去摆摊修自行车也可以,如果修自行车怕辛苦,那最后一条路就要和有刀叔叔商量,看看他那里是否需要一个帮送钱和收钱的。[em01][em01]
参加交流
以下是引用北海月在2006-10-10 9:39:00的发言:
从短期看,打工的手段能收到效果,但这种效果相当于通过让他们惧怕而达到的,这样的改变,仍然不是来自于他们内心的动力。

     惧怕不来自于内心?两字都有心字旁的 :)

     34楼说得不错。而且,菜农夫妇是有能力制造温室的父母,不少血汗工厂工人的父母却没这项能力(如果他们为了养儿防老而不止一个子女的话,那就更不用说)。

     因此,至少有一点不同,不少血汗青年并非是“不学”,而是“无学”。

     

     动力是其一。

     其二是途径,这就是教育的问题了。如果学校的肥料对菜苗的效果不佳,似乎应该添加自配肥料,培养对知识的兴趣。

    

     不少学校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血汗工厂 ——  血汗学校。老师盯工资奖金、学校要创收益,难有精力去潜心授业解惑树人,而应试能力是可以催化的,类似新东方。

     血汗工厂没有远见把员工当人力资本去投资和培养,替国家种菜的园丁更不会有什么积极性了。无非大棚蔬菜,统一却无味,把试题当速效化肥,三下五除二就能割一茬。工厂计件付工资,老师计“率”拿收益,升学率与就业率。

    

佛陀无高下,制度有优劣         释迦、布鲁诺、欧·亨利、林肯是俺的朋友          人性钝化不论左右  中华脐血网 www.sinocord.com              骨髓库 www.cmdp.com.cn

虽然我们可以把两种情况都看作是发自内心的,但还是有明显的不同:

因为惧怕而改变,这个人会常常感到自己是处于被动的地位,

因为内心需要而改变,这个人将感受到自己主动的主体地位,

至于最后的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恩,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也没分析清楚,主要是还没能力分析  [em04]

    只是凭粗浅的感受认为,惧怕、求生是自然源动力。

      也许,正是被动的压力激发了摆脱惧怕、远离压力、追求自我、追求完美的人为主动。

      被动、主动之间的联系和彼此转换似如绕口令。请多指教   [em2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2 21:49:21编辑过]

佛陀无高下,制度有优劣         释迦、布鲁诺、欧·亨利、林肯是俺的朋友          人性钝化不论左右  中华脐血网 www.sinocord.com              骨髓库 www.cmdp.com.cn

指教谈不上,只是我自己想法。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是讲道德的层次,最初级的层次是通过法律等强制手段让人感到惧怕——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遵守道德规范。而更高的层次则是人们发自内心不愿意去破坏道德规范,因为他们认为遵守这些规范是自己生活和精神的需要,是不需要强制的。明显,虽然这两种情况都作用于人的内心,但是前一种无疑比后一种更被动或者说被迫。后一种则是人将自己置于主体的地位上,通过对生活需要的考虑去选择。

另外,前者一旦失去了法律等惩处机制的监督,就会毫无道德可言,而后者由于遵守道德的动力来源于生活和精神的需要,所以即使惩处机制力量减弱也不会导致不道德的行为泛滥。

以此类推,通过让孩子惧怕等方式让他们学习,这仍然是治标未治本的行为。只有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是生活和精神的需要,才能让他们持之以恒地保持对学习的热爱,也不会感到惶惑、厌倦和虚无。

求知欲其实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激发出这种求知的强烈欲望比任何人为的安排更能促进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北海月说的有道理,因为恐惧而学习,肯定不是积极的学习目的。今天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出于害怕失去某种生活而学习的,这是学习变得越来越可憎的原因。

    但是,应当看到,意志力薄弱也是逃避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要培养意志力,仅靠正面地、积极地讲道理是行不通的。解决意志品质的问题不同于解决认知或观念方面的问题,这涉及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需要诉诸训练或强化的。强化又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负强化就是单纯从外部施加压力,正强化就是主要靠自我内部产生压力,如果一个人因为害怕行为过失而努力克制自己的某种欲望,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延迟满足,它可以是一种正强化。也就是说,当意志品质的磨炼是在自我教育中完成时,它并不是消极的教育方法,而是积极的教育方法。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以下是引用北海月在2006-10-13 0:25:00的发言:

……

通过让孩子惧怕等方式让他们学习,这仍然是治标未治本的行为。只有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是生活和精神的需要,才能让他们持之以恒地保持对学习的热爱,也不会感到惶惑、厌倦和虚无。

求知欲其实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激发出这种求知的强烈欲望比任何人为的安排更能促进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甲说:你若不往山腰上爬,就会被洪水淹没、甚至摔下山沟。

  乙说:你若能往上爬,不仅能享受爬山的乐趣,而且有更美的风景。

  状态1:乏力到停步不前。应试教育却无法给出爬山的乐趣和美景预期,反倒徒增压力、厌倦。

  状态2:一直在爬,但速度慢 ——   洪水等等威胁基本消除,只是缺少乐趣和预期的引力。

 

  对于状态1,乙的描绘很难起效,爬山者完全可以就此歇息,在别的不费力的爱好中获得乐趣及精神需要。

  而对于状态2,正如你所说,原始威胁一旦解除,甲的话就没啥用。

  所以,我觉得如果是状态1,应该先用“你若不 ……”的“反力”,之后再用“况且,你若能 ……”的“正力”。

  我尊重惰性的存在,正如元素周期表对惰性的指向。

  当然,如爱因斯坦“正力”超强的例子就不在此范围。这也正是你所强调的迷人的求知欲,对此,我举双手赞同!

      

  另外,对知识的追求未必体现于应试成绩上,不说历史的,DELL、MS都在适时退学创业。知识的类别也很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3 14:06:23编辑过]

佛陀无高下,制度有优劣         释迦、布鲁诺、欧·亨利、林肯是俺的朋友          人性钝化不论左右  中华脐血网 www.sinocord.com              骨髓库 www.cmdp.com.cn

记得我初二的时候也有点问题,倒不是讨厌学习,而是情绪波动大,学习效率低,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学习成绩开始滑坡。

记得当时与父母关系也比较紧张。初二暑假,离开父母去同学家住了几天。那几天帮人干活,与他们一起吃饭。回家后开始发奋,先从练钢笔字开始。原先的字写得歪歪扭扭的,经过后半个暑假的练习,居然好看了很多。再上学,一切好像就顺了。

从小学到初中,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喜欢与父母争论;情窦初开,喜欢下雨的夜晚偷偷地看小说;身体开始发育,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于生活另一面的信息,常常会无端地忧郁和发呆……这些都很正常。

菜农无需紧张,这只说明你女儿开始长大了。不妨给她特有一段时间自己调整自己。

深潭滩边戏流水,常把虾米当龙王。
以下是引用北海月在2006-10-13 0:25:00的发言:

 

求知欲其实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激发出这种求知的强烈欲望比任何人为的安排更能促进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生存的被动压力是自然力。只有先存在“人为的温室”,才可能出现“人为安排的磨练”,因此,后者恰恰是为了让孩子回到自然本能的状态中,减轻温室的人为荫庇,见34楼菜农的分析。

       当然,不少血汗工厂的工人“幸运”的避免了这多余的反复,直接能获得因生存压力而产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可是当他们憧憬于赞美诗的时候,警察来了:苏比们,没金银甭想入学。

       这可真好比“我想去桂林”的两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3 14:14:16编辑过]

佛陀无高下,制度有优劣         释迦、布鲁诺、欧·亨利、林肯是俺的朋友          人性钝化不论左右  中华脐血网 www.sinocord.com              骨髓库 www.cmdp.com.cn
问题早早出来怕也是件好事,想想俺到大学才开始厌学,也就是才开始有意识自觉地逐渐摆脱高考指挥棒的舞动,开始为为什么学习等问题绞尽脑汁,都有些晚了,偶的好多同伴此时已经在缤纷的新生活中自由畅游了

为什么一定要做优等生?为什么不能做差生?

我觉得绝大多数父母养育儿女都是尽心尽责的,也都是希望儿女能有美好的将来。基本上现在对于美好未来的定位,“好学生-好工作-好生活”,是其中比较普遍的一种。

可是我又觉得儿女为什么不可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呢。要做优等生是父母的替于儿女的选择;儿女学习不好让他们去血汗工厂去体验生活也是父母替他们作出的选择。可是儿女们自己想做些什么,父母们是否知道?知道了是否又能尊重他们的选择呢?

书读的好就万事大吉了吗?成绩不好就只能去所谓的“血汗工厂”了,吗?

这个贴子好,认真学习了,有许多事情需要多琢磨,多思考。
以下是引用韧苇在2006-10-13 13:29:00的发言:

记得我初二的时候也有点问题,倒不是讨厌学习,而是情绪波动大,学习效率低,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学习成绩开始滑坡。

记得当时与父母关系也比较紧张。初二暑假,离开父母去同学家住了几天。那几天帮人干活,与他们一起吃饭。回家后开始发奋,先从练钢笔字开始。原先的字写得歪歪扭扭的,经过后半个暑假的练习,居然好看了很多。再上学,一切好像就顺了。

从小学到初中,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喜欢与父母争论;情窦初开,喜欢下雨的夜晚偷偷地看小说;身体开始发育,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于生活另一面的信息,常常会无端地忧郁和发呆……这些都很正常。

菜农无需紧张,这只说明你女儿开始长大了。不妨给她特有一段时间自己调整自己。

非常感谢你以做女儿的身分讲述经验,这是很好的案例,对我们非常有帮助,再次谢谢你。
参加交流
以下是引用johnlery在2006-10-13 23:04:00的发言:

为什么一定要做优等生?为什么不能做差生?

我觉得绝大多数父母养育儿女都是尽心尽责的,也都是希望儿女能有美好的将来。基本上现在对于美好未来的定位,“好学生-好工作-好生活”,是其中比较普遍的一种。

可是我又觉得儿女为什么不可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呢。要做优等生是父母的替于儿女的选择;儿女学习不好让他们去血汗工厂去体验生活也是父母替他们作出的选择。可是儿女们自己想做些什么,父母们是否知道?知道了是否又能尊重他们的选择呢?

书读的好就万事大吉了吗?成绩不好就只能去所谓的“血汗工厂”了,吗?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在这个问题上我是比较开明的,我赞成儿女们如果有自己的追求,那不必做优生,做差生也可以。

具体到我的小孩,不是剥夺她的选择权,恰恰我女儿没有选择,她稀里糊涂成长后,很多社会上的事理让她提前知道了,而恰恰不知道最基本的道理是:人都是要靠自己劳动养活自己的。

因为我女儿不知道这条基本定律,所以在父母养她一辈子的假设下,失去学习动力,毫无选择,开始浑浑噩噩,漫不经心。

本来这条定律也不是一定要很早告诉她,但是由于其它知识太早进入青少年,那么这条定律不能太晚了,否则造成一个不平衡的心智模式,今后就很难纠正。

读书好了就万事大吉,这是错误的观念,现在很多博士很难找工作,读书好还不一定能养活自己,读书不好不一定进血汗工厂,但是绝对不能在家里依靠父母养一辈子。

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

 

 

湖呢俄

参加交流
菜农的女儿看到这个帖子,会有什么想法?她不是也上网?

我会告诉女儿,所以,最后剩下一个终极真理,人都要靠自己劳动养活自己。

在这个真理前提下,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

人为地强制女儿读书,出各种计谋,只会适得其反。有人已经提出了这些问题。

参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