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几乎是现在学生人人都会经历的过程,这不是家长的错,而是教育的问题。

上面有朋友提出孩子缺乏的是生活的困苦,但以我自身的体验,我认为这仅仅是一方面,甚至不能以这样的思维去认定事实。因为生活的困苦他们虽然没能体会过,但他们体会的精神的压抑相比上一代人是有之过而无不及。所以让他们改变现状就不是打打工可以做到的了。况且这些“挫折体验”其实都是人为的,他们都能察觉,而一旦他们察觉到教育的目的,发现这是故意为之的教育手段,不仅会产生反感和对抗情绪,甚至会产生对教育者(家长和老师)的怨恨,变得更叛逆。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应该加强和加深与他们的精神交流,引导他们摸索和找到自己的方向,激励他们的动力和勇气,从他们的内部去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而这些引导和激励,不是问他们“你想做优生还是差生”可以做到的。“优生”、“差生”这套评价系统除了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压力,几乎是没有什么推动力的,因为这些教育手段被重复多次,也就无效了。

以下是引用乌龙茶在2006-10-7 23:37:00的发言:

    女生与男生除了菜农兄讲的思维上的差异外,还有一个差异,就是女孩一旦迷失方向,她往往不能找到摆脱困境的办法,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相对于男孩来说,女孩的目的性不强,并具体表现为缺乏计划性。

我认为是一种自我意识的缺乏。

相比男孩子,女孩子受到的精神上的激励非常的稀少,而且无力。

很少有女孩被鼓励说:“如果你足够努力,你会实现你自己的理想,甚至成为一个伟大的、有意义的人。”

而只是被暗示:如果你努力学习,大家都会很喜欢你。

可是她最后会暗自想:我为什么要为了大家喜欢我而去努力呢?努力难道仅仅就是为了更多人喜欢?那我学习到底是为了我自己还是别人?

 

当“实现自我”这种意念不明显的时候,人的潜力是无法被挖掘出来的。那些无力的、无法触及到她们内心需求的鼓励无法让她们摆脱被动的生活、学习状态。

 

要实现主动的状态,首先应该让他们体验到自我的存在(自己的意义、价值和力量,思考“自我”,思考自己要的是什么,以及自我选择的能力与可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0 8:30:40编辑过]

以下是引用菜农在2006-10-7 23:22:00的发言:

女孩子除了必备的生存技能,还要有必要的温柔贤淑的品质,女孩光会读书太丑了也不行,这也是难题。

这正是女孩比男孩更难达到成就的原因。

说点现实的:

1、即使家长不主动鼓励女孩子学习打扮傍大款,如果她接受这种社会风气(某些时候,社会是鼓励女人朝这个方向发展的),无尽发展自己的惰性,我看家长再鼓励什么也无济于事。

2、假如她有理想,有志于自我创造和实现,家长如果去占用她的精力去培养她“温柔贤淑的品质”,实际上也是在耽误她。

很多女孩子就在这两种心态之间来回游荡,耗费了太多的精力,最后一头都没占到。

 

不得不说,必备的生存技能 和 温柔贤淑的品质在某种意义上是相互矛盾的,这个矛盾不在于这两类品质本质上的矛盾,而是社会价值认定它们是矛盾的。

 

一个人有生存的技能,甚至能功成名就,就必然排斥温柔贤淑这些导致自我弱化的品质;假如她追求温柔贤淑的品质(既然家长、既然人人都认为这才是她最应该具有的),她就必然无力去寻求坚定干练的生存风格。甚至在现实中,这两种方向是很难并存,也没有必要并存的——当她们发展了温柔贤淑这些导致自我弱化和被动的品质,就只可能去想象依靠他人而不是依靠自己生存,而当她非常独立地生存的时候,她也是无法很好贯彻温柔贤淑这些品质在她的生存风格中的。

 

从短期看,打工的手段能收到效果,但这种效果相当于通过让他们惧怕而达到的,这样的改变,仍然不是来自于他们内心的动力。
以下是引用菜农在2006-10-10 9:39:00的发言:

这个问题又是一个大问题,所有专家学者都没有良方。

生了女孩的家长没有办法,不得不面临这个问题,我做女儿的老爸,当然是女儿的终极靠山,我是这样认为的,如果女孩能傍大款,一辈子吃穿无忧,那也很好啊,何必让我操心,我老爸也沾光啊。

问题是世界上没有傍大款成功的,我们身边有例子的,一时的傍是表象,最后女人所得的全部是自己的付出,由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发达得早,一些早期傍大款的人都显出原形了,人财两空,最后还是有文化的女人能做事生存,没有文化的几乎没有善终。

做老爸的除了给一份嫁妆,还给一份知识文化,以让女儿能生存。我就是这个真实心愿,推心置腹讲也是这个道理。

理解。作为同样受文化环境限制和影响的父辈,是很难摆脱社会意识而去鼓励自己的女儿培养自己的理性、行动力与决断力这些生存品质的。不过既然大家都清楚地看到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最后都得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生存,为何不少去培养一些柔弱的品质,而去多多培养她们独立的精神呢?

现在的社会,不会因为女人的柔弱和可爱而多给她一些东西,她能做的,要么是竞争,要么就要做俯首贴耳的附属。

如果是后者,就必须祈祷自己所依附的那个男人对自己始终如一,并且永远能挣到那么多钱。

如果是前者,温柔贤淑这些使自我弱化的品质只能使她们在竞争中一败涂地。

总之,温柔贤淑这些使自我弱化的品质迟早会将女孩推向极其危险而且面向悲剧的处境。

就看作为父母如何去选择和引导了。

以下是引用菜农在2006-10-10 9:54: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北海月在2006-10-10 9:39:00的发言:
从短期看,打工的手段能收到效果,但这种效果相当于通过让他们惧怕而达到的,这样的改变,仍然不是来自于他们内心的动力。

如果感到惧怕,说明以前不惧怕是父母人为的庇荫所致,在父母的伸手衣来张口饭来的溺爱下,给孩子造成了社会假象,然后孩子在这种不正常的假象下做最容易的叛逆——不读书,然后父母给孩子施加压力要读书,父母之间穷折腾,这种折腾全在父母掩盖社会假象下所发生的罪恶,所有天才就是这样被戕害了。

乌龙茶从教育专业出发,强调打工的好处,我看不是随便说的,一定是反复试验综合考虑的结果。

从终极哲学来讲,孩子小好比是小动物,小时候,靠母动物的保护免遭其他野兽侵害,小动物长到一定程度,一定要自己出去觅食,这是叛逆,叛逆是人类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一种成长特性。做母动物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模仿其他野兽去咬它,这样锻炼去搏斗能力,最后小动物出去后,自己也能生存了。

人类社会发展了,父母教育孩子形式变化了,有时忘记了教育本质,父母极力掩盖社会真相,一味让孩子在温室中做父母断章取义的知识学习,最后一到社会,孩子必然无法生存。

社会本来就是这样,孩子如果恐惧就是父母庇荫的错。

 

从这个方面来说,前辈说得有道理。

不过现在的孩子不比过去了,我们不能把他们看作是任由父母老师捏出来的泥人,他们是不停变动的,是具有超过以前任何一辈人的敏感和反叛精神的一代人。

教育中有两种心理机制,一种是让他们惧怕,然后不得不改变观念,另一种是从内心里感受到需要,自觉地改变自己。而后一种才是真正达到自律的途径。

这两种方式都应该运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针对这代学生来说,后一种方式将会更有效。

因为只有后一种方式能让他们感觉到所有过程都是自觉自愿的,这样也有助于他们真正的精神独立和人格完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0 10:04:50编辑过]

以下是引用金秋在2006-10-10 10:17:00的发言:

菜农这话说得没错。现在好多女孩子都想不劳而获,幻想着将来傍大款、走捷径,殊不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靠自己正当努力才能获得幸福。

我认为这不是她们的错,错在社会文化和大多数人对女人的态度和要求就是如此的。

虽然我们可以把两种情况都看作是发自内心的,但还是有明显的不同:

因为惧怕而改变,这个人会常常感到自己是处于被动的地位,

因为内心需要而改变,这个人将感受到自己主动的主体地位,

至于最后的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指教谈不上,只是我自己想法。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是讲道德的层次,最初级的层次是通过法律等强制手段让人感到惧怕——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遵守道德规范。而更高的层次则是人们发自内心不愿意去破坏道德规范,因为他们认为遵守这些规范是自己生活和精神的需要,是不需要强制的。明显,虽然这两种情况都作用于人的内心,但是前一种无疑比后一种更被动或者说被迫。后一种则是人将自己置于主体的地位上,通过对生活需要的考虑去选择。

另外,前者一旦失去了法律等惩处机制的监督,就会毫无道德可言,而后者由于遵守道德的动力来源于生活和精神的需要,所以即使惩处机制力量减弱也不会导致不道德的行为泛滥。

以此类推,通过让孩子惧怕等方式让他们学习,这仍然是治标未治本的行为。只有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是生活和精神的需要,才能让他们持之以恒地保持对学习的热爱,也不会感到惶惑、厌倦和虚无。

求知欲其实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激发出这种求知的强烈欲望比任何人为的安排更能促进孩子学习的积极性。